【摘要】高校通常通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强化人才培养的机制等途径,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达到办学的目的。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人才培养
从理论上讲,高校有诸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以下所述则为主要之途径与渠道。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传统称谓即教学计划,是指高校教学工作的安排计划。一般在专业层面制订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是其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的依据,在规范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吸收最新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结构特征,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建立以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二、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样式 ,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如何选择最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高校办学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理论和办学的实际来讲,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目标是最基础性的工作。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在理论与实践上还应以一定的范式加以体现。3+1模式是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1年主要在实习单位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工作。2+2模式指前2年集中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新生入校一般不分专业,后2年再分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条件的大学可考虑设立基础教育学院,以使前期的教学最大程度上体现其学校的特色及其统一要求。3+2模式又称为插班生或专升本制度,指已获国家承认专科学历者,再通过学校单独举办的入学考试,直接插入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就读,入学后与全日制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主辅修模式是指对学有余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完成原专业学习的同时,允许其辅修第二专业。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可获辅修证书,达到学位授予规定的学分可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若毕业时同时获得两个学士学位,可任选其中一个专业就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然,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必须具有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决断,不可一蹴而就。
三、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影响因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整体。从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途径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具有整体观念,把高校人才培养活动视为统一的整体和系统性工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实现的途径选择上,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其标准性、规范化程度要求不严、不高,不存在公认的基本范式,对其研究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成果,教改探索仍任重道远。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般从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以及建立人才培养机构三个层面入手。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等。具体到培养人才的特殊、特定要求,还存在其它影响人才培养活动的因素。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包含高校人、财、物、事等几方面的制度建立,及其相应的功能发挥作用的问题。在高校中,关于“人”的制度建设问题,涉及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关于“财”的制度建设问题,涉及办学经费投入尤其是教学经费投入的科学化、规范化运作;关于“物”的制度建设问题,涉及图书资料、实验室、教学基地、教室、教学设备等的合理购置与有效利用;关于“事”的制度建设问题,涉及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所有事情做好之标准、如何有效做好之规定。建立人才培养机构,即成立与高校人、财、物、事等几方面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大体与现今高校设置的教学、行政、后勤机构相类似。
通过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从高校培养人才的特殊、特定要求入手的。这也是这一人才培养活动实现途径在探索与研究上的一大特色。从已报道的文献与研究成果来看,体育、旅游、制造业、商业等领域的应用性人才培养,高校选择从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途径培养人才的比较多见,并且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轻理论探讨、重实践运用。正由于此,高校通过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特定要求的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以及建立人才培养机构三个层面上准确把握,可根据具体培养人才的要求与需要,有重点地关注人才培养的相关影响因素,重点建设相关的人才培养制度,有必要也可成立相应的、有别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组织机构。
四、致力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指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有机体之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人才培养机制旨在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内在变化规律,以从科学化、规范化的视角培养人才,避免长期以来高校偏好以简单方法、靠实践经验培养人才的弊端。高校通过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途径培养人才,主要应把握两点。一是人才培养活动各个影响因素、制度与机构的存在是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前提,既然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存在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问题。二是协调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必定会采取一定的具体运行方式。故此,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就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有效发挥作用,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既需要构建人才培养体制,又离不开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这里所谓的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指高校对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之调整与配置;所谓人才培养制度,是指高校内部针对人才培养活动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显然,可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制度,从而达到转换人才培养活动机制的目的。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上,人才培养制度的作用更加直观,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在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首当其冲;监察、审计制度在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人才培养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是孤立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必须互相呼应、相互补充,这样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朱作仁.教育词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2]张国忠,程志毅.大学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体系层面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2002(11):28-30.
论文作者:王正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6
标签: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论文; 人才论文; 机制论文; 是指论文; 制度建设论文; 制度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