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科研工作_科学论文

论高校科研工作_科学论文

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2-0096-03

一、科学研究的萌芽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社会出现高等教育的雏形,我国殷商时代的“西学”、“西雍”和“泮宫”,就是类似于现代高等学校的机构。奴隶社会后期,随着最早的古代高等学校的出现,初始形态的自发的个体科研活动也开始萌芽了,当然,这种科研活动是自然而然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产生于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齐国设立的“稷下学宫”是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高等学校,那时传授学问和研究学问混为一谈。而汉朝的太学则是一种比较正规的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大学。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的高等学校有很大的发展,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但教学和科研这两项职能尚未得到分化。我国唐代以后,从北宋到清代的书院,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学术研究是书院的教学基础,书院的教学又使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发展。[1]这种高等学校成为当时的教育中心和学术活动中心。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高等学校里,虽然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但只是作为为教学服务的附属活动而已,科学研究没有成为学校的职能。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是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以及近代大学的创立,首先在欧洲开始普遍兴起。在中世纪的大学里,许多学者既教书,又从事科研活动。虽然这种科研活动是由教师个人自发进行,分散而无组织,但已初步地从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向自然科学领域发展,为15世纪以后的近代科学技术时期大学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广泛兴起,不但使中世纪后期建立的大学获得了新的发展,而且还建立了许多新的近代大学。如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等,都是继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之后的新兴大学。这些新的近代大学大都设有自然科学学科,许多科学家都在大学里从事科学研究,并自发地组织一系列进行学术交流的科学团体,实验研究也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科研的重要方法。但这时期各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主要还是教授个人或以教授个人为核心的小规模研究,参与科研的人员数量较少。因此,高等学校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应该称为萌芽阶段。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形成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以人文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开始打破,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内部的科研人员、科研内容、科研方法、科研机构、科研的组织管理以及科研的地位和作用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科学研究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和职能。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大量主要为科学研究所用的实验室在高等学校建立,这标志着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已由无组织的、分散的个体研究向有组织的集体研究发展。[2](P48)

在19世纪初叶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惨遭失败,当时德国的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把这次失败归罪于教育,于是纷纷呼吁:要振兴德意志民族就要振兴教育,并且他们对当时德国大学只注重记诵的教学方法,以及主要为宗教神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教学内容极为不满。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针对当时德国大学办学中的这些弊端,鲜明地提出了举办大学的两条原则,这就是“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些思想得到了德国教育大臣(国家文化和教育司司长)威廉·冯·洪堡(1767-1835)的支持。于是在1810年,洪堡按照这两条原则创办了柏林大学。这被认为是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的主要社会职能和主要任务之一的标志,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柏林大学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张教学应是产生于科研的教学,教师必须开展科研,不能只教学不从事科研。教师开展科研不仅为了解决向学生教什么的问题,而且为了使学生得到科研的锻炼。教师不开展科研就不能胜任教学,教学和科研同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洪堡在所创办的柏林大学中还提倡“学生以大学教授为导师,协助教授进行科研,然后在研究过程中受到教育并培养自己在学术上的爱好。”[3](P188)这就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应参加科研工作。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工作,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科研能力,因此学习和科研同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教学与科研就是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的普遍实施,实验室教学方法的大量采用,使柏林大学一直保持很高的办学水平。这种办学思想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810年后,欧美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照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创办了一些新型大学。而且科学研究几乎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中心问题之一。科学研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的两大职能或主要任务之一。直到二次大战之前,洪堡式大学的这一传统仍在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处于支配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应该称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形成阶段。

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时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时期。洪堡式大学崇尚“纯科学”的理论研究,坚持“纯科学”至上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新知识的探索,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完全放在科学知识本身的积累、完善和进步上,忽视了大学的科研在直接解决经济、技术和各种社会实际问题上的作用和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学与工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分离,使得许多大学的优秀科学家避开工业和社会各界而潜心于纯理论的学术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生产的发展,大学科研需要走出校门,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呼唤大学科研走出“象牙之塔”。因此,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公司开始建立科研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来源和科研活动的开展都依赖于大学的支持,大学科研开始走向社会和公司企业,并与之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高等学校与社会、乃至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始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公司开始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建立科学实验室。到1921年,已有526家公司建立了依赖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各种研究机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政府、企业界和大学开始齐心协力发展大学和企业的联合。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合作又有新的发展,建立了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了高技术密集区,或叫高技术园区。举世闻名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高技术密集区。该区1951年建立,已经拥有1800多个高技术企业。到80年代中期,美国就建立了100多个科学技术园区。[2](P49)

美国大学多数都设有联络办公室,在院系一级,也有专人负责与企业联络。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教师与企业界联系,牵线搭桥。学校要求其主要负责人必须熟悉本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了解当地的企业需求情况。同时学校还聘请企业界人士作顾问,以便建立固定的、经常的联系渠道。而企业也设有相应机构负责与大学的联系,找对口专业与教授合作。美国大学的专业强项、科研优势以及每个教授的研究课题等资料都是向全国公开的,因此,企业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另外,美国教授由于经常参加工业界的会议,并与之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也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研究课程。如此循环往复,大学科研逐步发展成为产学研结合,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

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历史作用

大学科学研究19世纪初被确定为大学的主要职能后,德国高等教育进入全盛时期。德国大学一跃成为世界现代大学的楷模,涌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世界一流科学家与学者。据统计,在20世纪头30年中,德国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共有38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而科学成就也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德国工业生产后来居上,把被成为“笑柄”的德国工业提高到了全世界的首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使遭受法西斯严重破坏的高等教育得到了振兴,使战争带来的创伤迅速地得到了医治。同时,新的科学技术成就给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并为其工业产品争取国际市场注入了较强的竞争能力。1984年联邦德国科研报告称:高等学校的科研是“联邦德国科研的基础”。据统计,1983年高等学校拥有50万科学研究工作者,占全国所有科学工作者的60%左右。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占国家公共拨款总数140亿马克的二分之一还多,约72亿马克。[3](P189)高等学校承担了大部分基础理论研究任务,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

美国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以来,大学把科研作为首要任务,大大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大学里拥有全国6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国基础科学研究的3/5在大学里进行,1978年美国基础研究支出经费共60亿美元,其中大学为36亿,占60%。从1957年到1970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总共37人,其中90%是在大学工作的。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柏克莱的加州大学教授中有12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拥有70多个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其中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有37个,每年承担3000多个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达7.5亿美元,专职科研人员和教师3000多人,每年大约有350项新的发明。近几年来,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和发明每年为美国经济增收约200亿美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早期的原子反应堆,为核子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对癌的血液实验、激光的临床应用和基因异细胞移植。仅1994年通过技术转让或公司分红等方式创收6亿多美元,为社会创造了10万多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了40多亿美元的财富。1998年6月30日到1999年6月30日共申请141项技术发明,技术转让所得收入总额约9600万美元,在全美高校中名列榜首。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家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子连锁反应堆,开创了原子时代。普度大学是最早从事人造卫星研究的一个中心,它对发展美国的宇航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衣阿华大学的水利研究所在流体工程、环境污染、生物工程、船舶流体力学、发电与机械操作等方面的研究曾获得国际上的声誉。阿拉斯加大学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中心,而且是北极现象的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曾参与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究和试制工作。[4]

我国的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在智力资源、学科门类、技术设备、信息容量、科研成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的功能日渐延伸和拓展,在发挥教学、科研中心作用的同时,又显示出一种以技术辐射为特征的社会服务功能。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依靠雄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积极创办科技产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创办大学科技园,从而使自己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发育和完善。

我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般都建立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办和建设中,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进入开发区兴办科技企业,而且为开发区分流科技人才,输送科研成果。大学进入开发区的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高。例如,北大方正集团公司以本校技术为依托,开发、生产、经营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我国汉字出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引起全国整个印刷出版业的革命。

近年来,我国大学已经形成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比较显著的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利润已过千万。它们把大学的科技优势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的拳头产品,培养了一批善于开发、经营和管理的科技企业家。在许多开发区内,大学科技企业已成为中坚力量。大学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不仅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且也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成长,对充分发挥大学智力资源的综合优势,探索大学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促进国家和地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改革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5]

我国高等学校把科学研究作为两大重要职能之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数,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以及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均占全国60%左右,承担国家"863"高科技研究专题数占40%以上,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按经费计约占14%,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比例,分别占全国的1/3、1/4以上。[6]

总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历史,研究这部历史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01-01-03

标签:;  ;  ;  ;  ;  

论高校科研工作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