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视角看网络新闻版面——从比较中看网络新闻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新闻论文,中看论文,不完善论文,视角论文,版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的诞生与普及,打破了原有的广播、报纸、电视三足鼎立、瓜分天下的格局,从传媒市场中又分走了一杯羹。但迄今为止,网络并没有达到在信息发布与传播中独占鳌头的目的,传统媒体的主流优势地位依然牢不可破。这其中自然有受众心理定势等方面的原因,但无疑也与网络新闻本身的不完善性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这种不完善性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其传播形式中审美特性的缺席,本文将从量化分析和比较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意。
一、网络新闻内页与首页形式的比较
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的改版,国内网站在新闻版面形式上逐渐走向成熟,从最初的电子版的粗放式排版到网络版阶段的渐具特色,再到独立网站阶段的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排版,网络新闻已经摆脱了传统媒体的痕迹,形成较为符合新媒体特征的新闻编排和阅读方式。在新闻首页中建立大量标题、专题链接,配以适当图片,并对首页新闻进行相应分类的人民网式、新浪式的新闻编排方式成为当今网络新闻编排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模式。这其中各网站的新闻首页尤其突出,各网站都在新闻首页的设计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动态画面琳琅满目,信息显示动静结合,颜色背景丰富多彩,集中体现了网络新闻编排的多媒体优势。4月16日,笔者对几家有代表性的商业网站、传统媒体网站的新闻版面从形式角度进行了统计。网络新闻版面的丰富多样可以从所列表中体现出来。
上表集中显现了网络新闻的编排特征,表明国内网络新闻已经从审美形式上开始确立自己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有些网站,如千龙网,还设置了漫画新闻,音频与视频通道。各网站首页的颜色都十分丰富,且风格迥异,比如说,新浪是以白色为底色,蓝色为主色,间以淡黄、灰、红、黑等各色,特点是亮丽、清晰;千龙网则以白色为底色,以黑、蓝黑为主色,间以灰、橙红、黄、天蓝、绿等色,端庄中又不失丰富;而东方网以赤色为底色,加以红、灰、白色字,又间以蓝、绿等色,别具一格。总体印象上,各网站亦有自己的特色;人民网简洁大方,信息量极为丰富;千龙网浓墨重彩,信息表现形式丰富,以三大传统媒体为背景的优势充分体现;新华网清晰庄重,整齐中富有变化;大洋网形式活泼,轻快灵动。在总体上展现新媒体特征的同时,各大网站又都展现着自己不同的特色。与国外网站相比,国内网站并没有丝毫逊色,相反在信息量、编排方式上超过很多大型网站。
但与此同时,国内网站在新闻编排形式上也还存在着不少缺点,突出的便是新闻首页与新闻内页形式上的极为不平衡,新闻内页编排得极为单调,新闻首页由于过于强调信息量而显得相当拥挤,首页中文字字体、字号缺少变化,字号一般介于四、五号之间,超过三号的极为少见,各条新闻之间排版形式尤其缺乏变化,一种字体、模式到底,基本没有变化。从上图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各网站新闻首页图片一般只有1幅,至多2幅;字体变化在3、4种之间,一般不会超过5种。
由以上网络新闻首页与其内页的各自构成中不难发现,两者形成了一个颇为鲜明的对比。各网站首页与其新闻首页的形式相对来说都算得上是丰富多彩,有颜色运用,出现了动画、音频视频通道的设置,能运用图片,在字体字号上稍有变化,虽然都做得不够充分,但毕竟还是体现了网络多媒体传播的优势;但在内页中,具体到每条新闻,当受众想深入获知信息时,网络所提供的则是一个又一个的单调版面,无论颜色还是字体,都是千篇一律,图片成为奢侈品,动画等就更不用提了。难怪国内有学者指出读网络新闻就像看中央文件一样。
二、网络新闻内页与报纸版面的比较
同时,笔者对4月17日,4月18日的几家报纸的头版也进行了排版形式的分析,其结果如下:
日期 报纸名图片(幅) 字体字号变化
4月18日
《人民日报》2 21种
4月17日
《广州日报》3 12种
4月17日
《新快报》 5 18种
4月18日
《南方日报》2 15种
4月17日
《羊城晚报》3 19种
4月18日
《CHINADAILY》2 14种
从上图可以看出,报纸字体字号以及图片的变化都远比网络要丰富,无需看全部版面,其一个版面中的图片都至少在2幅以上,一个版面中字体字号的变化则在十几种以上。另外,在报纸的编排中对版序、题文排列样式、花线、花框和脚花也进行了适当的运用,既可以突出重点,表现主题,又能进行适当装饰,虽然其排版手段中没有动画及视、音频的运用,颜色的变换也只可能在红、白、黑之间,但它将自已所拥有的手段充分、灵活地加以运用,构成的版面语言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方寸之间的丰富多彩与网络新闻的单调形成鲜明对比。
三、对网络新闻版面的审美解读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其编排方式固然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地模仿报纸。但从本质上看,网络与报纸一样都是空间媒体,与广播、电视主要作为时间媒体不同,其信息都是在空间上展开,由一定的色彩、线条以及文字等要素构成具体的传播形式,不同的要素组合,将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网络新闻在强调自己作为新媒体的独特性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吸收报纸在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中所积累的符合受众空间审美规律的编排艺术和编排手段。
而从报纸、网络版面的比较中,我们却不难发现,网络新闻版面存在着下面几个缺陷:
1、不平衡性。为了吸引读者,各网站在首页和新闻首页上都很下功夫,将可以利用的手段基本都利用上,制作出了色彩丰富、有一定的形式变化的版面,并力图区别于其它网站,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在新闻内页方面,其单调性却如出一辙,没有图片、没有动画、没有字体字号的变化,两类版面的审美不平衡性十分明显,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
2、单调性。无论是网站首页还是内页,都还存在着对网络已有手段利用不够充分,因而形式还不够丰富、审美性还不够强的缺陷。从上面的图表和分析中可以看到,不仅是新闻内页的图片和字体变化少,各网站首页与报纸版面一相比较,其在字体变化与图片运用方面的单调性马上就凸现出来,报纸的字体变化通常有10多种,网站不过是3、4种,报纸的图片是2幅以上,网站通常只有1幅。丰富与简陋,一看便知。
3、重复性。这是指网络新闻版面的内页,不管哪一条单条新闻,其深入报道的形式都是一样,没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只是第一个单条新闻排版形式的一再重复。
从审美角度来看,以上特性无疑是与读者阅读时的审美要求相违背的,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审美经历,当同样的形式一再重复地出现,就很容易使人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继而产生烦燥的情绪。因此,对于目前网络新闻的这种排版,使人只愿意看看首页,很少有耐心一条条地去点击。如果想深入了解一些信息,人们宁愿花钱买报纸来读,因为报纸不仅有长期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可以依赖,而且还好看、耐看。
事实上,形式主义美学的创建者贝尔和弗莱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理论,即以一种独特方式进行组合后的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能够打动观众,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格式塔学派在他们的研究中又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回答。该学派认为:简单规则的格式使人们感到舒服和平静,因为这样的图形与知觉所追求的简化是一致的;但格式塔派学者同时又指出:“在大多数人眼里,那种极为简单和规则的图形是没有多大意思的,相反,那种稍微复杂点,稍微偏离一点和稍不对称的无组织性(排列上有点零乱)的图片,似乎有更大的刺激性和吸引力。这种图形一般能唤起更长时间和更强烈的视觉注意,和更大的好奇心,这一点,不管对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是如此”(注: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第10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网络的组版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过于简单与规则的形式难以使读者的审美情感长久地保持,或是根本就难以被唤起。因此,理想的网络新闻版面应该求变求新,或是在丰富多彩的基础上寻求和谐与平衡,以此来赋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其阅读的欲望与兴趣,利用版面分割、文字、色彩和线条等手段,在繁复多变中求得平衡与和谐,创造出各种“有意味的形式”。
四、对网络新闻版面前景的展望
人们阅读新闻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新闻内容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是另一个同样不容否认的事实。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轨迹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近代报纸由模仿书籍的书册式发展为单页,由综合标题到简明标题的改进,乃至于粗略分栏的出现,无一不是形式的改进与完善,以符合读者阅读时的审美心理。广播和电视在形式上的完善过程则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完善内容的同时,或是在内容日渐趋于完善之后,媒介自然而然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形式,力求其赏心悦目,带给人美的享受。传播形式是媒介带给受众的一个副产品,但这一副产品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因为人们对于形式的感受是最直接的,编辑得当的版面,能带给人无穷的回味,给人以无以言表的审美享受。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也在无形中接受着相应的审美信息,有时审美信息甚至是吸引受众的首要因素。根据亚里士多德对于审美经验的描述:“这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是如此强烈,以致使人忘却一切忧虑,专注于眼前对象”(注:转引自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第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可见这是一种多么强烈、深刻的情绪。
此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各媒体想在内容上超出同行一筹已是非常困难,即内容竞争的空间在不断缩小,形式的竞争将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这样一来,各媒体诉求于形式,使自己的形式合乎人们的审美心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网络当然也不例外。
审美特性在目前的网络组版形式中应该说还处在缺席状态,只有首页的形式还差强人意,能适应运用色彩和各种动态、非动态画面,制造出一定的审美效果;而内页则没有任何变化,所有的单条新闻都受制于一种单一、僵化的模式,与首页大异其趣。关于美的形式规律——比例、对称、和谐、秩序、多样统一、黄金分割等等,在网络新闻版面的内页中基本上得不到体现。
究其实质,首先是一些操作技术上的问题限制了网络上形式的创造。比如图片,因为图片要占服务器一定的内存,图片制作上网也要比文字多花一些功夫,所以就不能大量运用;但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与主动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习惯于以一种固定的预先设定的模式将新闻简便地送上网。实际上,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使形式得到很大改观。但目前的网络尚处在对信息容量及时效性的一味追求之中,认为这才是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对于形式问题不仅无暇顾及,同时也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所以才造成目前这种网络新闻版面审美特性极度缺乏的状态。
不过,我们也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报纸目前的版面语言也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历史的探索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其形式上的不完善应该说是在所难免,应该允许它有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重视到重视,从缺乏到丰富的变化过程。网络的快速度、大信息量、传播的交互性都已得到众多网民的认同与肯定,只用5年时间就发展了3000万人的受众群,其速度是相当快的,只要在形式上稍加完善,发展前景必定非常光明。在网络新闻的版面形式上,人民网、新华网已经开始了新一轮探索,比如人民网在列出大量标题式新闻的同时,还摘选出一两条重要的新闻向受众作简要的介绍,打破了一律需要点击才能详细了解新闻的阅读模式;新华网则开始在新闻首页中将重要新闻的标题以相当醒目的方式推出,打破了网络新闻标题字号较小又缺少变化的沉闷式编排。这都预示了网络新闻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