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的产业对策_wto论文

中国加入WTO的产业对策_wto论文

中国加入WTO的产业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中国加入论文,产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85(2000)05-0079-04

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现在经济还欠发达、国际竞争力还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无疑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规范,有利于充分利用外资,拓展国际市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同时也给许多领域带来巨大的冲击。中国应如何应对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加入WTO的条款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各国、地区间管理政策的国家机构,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目前已有135个成员国,其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以上。因此我国自1986年就递交了入关申请书,经过长达13年的努力,中美双方于1999年11月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为中国最终加入WTO扫清了最大障碍。其间关贸总协定(GATT)已演变成世界贸易组织(WTO)。千禧之年,特别是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的协议及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对华PNTR议案,标志着“入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纵观中国代表团与WTO有关缔约国的初步谈判,我国加入WTO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较大幅度地削减进口关税,总体水平大约要下降50%左右;2.逐步取消若干非关税壁垒,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等;3.增加外贸政策透明度,如取消各种内部政策规定,公布外贸政策、法规等;4.开放服务贸易市场;5.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6.放宽对外进外资的限制。

根据上述条款分析,大幅削减关税,撤除非关税壁垒,意味着中国的国内市场将向世界开放。到时WTO成员国会乘机抢占中国市场,导致进口量显著增加,对我国的企业、出口贸易及产业带来较大撞击。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就意味着我国不仅仅是允许外国企业向我国境内提供服务,更主要的是允许外国资本到我国境内开办服务企业,这将使内资服务企业不得不同外资服务企业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对电信、金融等领域造成较大威胁。增加外贸政策透明度,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意味着中国必须按国际惯例规范、完善一些制度。但客观分析也可看到加入WTO后的好处,主要表现在可享受最惠国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享受与缔约国同等的贸易待遇;在适当时候可采用反倾销策略来保护国内产业;在履行降低关税义务时,根据需要,还可以利用总协定的一些例外规定。

二、中国加入WTO的产业对策

中国“入世”后,许多领域将受到较大冲击,冲击最大、问题最多的主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服务业等方面。针对我国的实际,参照国外的做法,加快对这些领域改革的步伐,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一挑战,就成为当务之急。

1.中国产业结构面临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三次产业与次级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好三次产业间的关系及与次级产业间的关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和世界产业结构的格局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要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有利于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须随时、随势对本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1)工农业结构、基础与加工结构双失调;(2)现代化产业和与之争能源、原材料的低层次的大量乡镇企业比例失调;(3)地区产业结构趋向化严重,既不能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又不能形成全国的产业优势;(4)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低层次化导致出口结构的低层次化,初级品出口居高不下,换汇率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与基础工业严重滞后,加工工业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最大痼疾之所在。

中国产业结构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中期起始阶段,虽然大机器工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结构明显地向重工业倾斜,电力、钢铁和机械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但因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比较,尚处于低层次阶段。目前,根据世界发展潮流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都在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导向,极为灵活地调整产业结构。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大量的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而将一些带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因为象纺织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量劳力,而且生产增长也在减缓,钢铁,汽车等资密集型产业,除生产增长减缓外,其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都很大,且污染严重。所以,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把自己不愿多办的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而把大量资金转向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这也正是世界产业结构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发生的新变化。根据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发展,主要有四大趋势:一是在二次产业结构中,存在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趋势;二是在不同密集型产业结构中,存在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趋势;三是在工农业、轻重工业结构中,存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和由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的转变趋势,四是在工业结构中,存在着以原料为主向以制造业为主的转变趋势。

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重点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提供的机会,超过或缩短某些经济和技术发展阶段,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用于发展。充分利用大国的国内市场优势和后起优势,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经济发展要求,今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集中以交通和信息产业为重点,利用后发优势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把主导产业的成长与国内相关产业改造结合起来;全面进行进口替代,利用大国优势,以市场换技术,带动国内产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为适应大规模进口替代对外汇需求,要增强创汇能力,提高对外经济活动能力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以教育为重点全面扩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市场体制在优化资源培植和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政府适当收缩干预范围,集中力量在基础部门、主导产业及机电工业技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加入WTO,对我国各工业产业部门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进出口贸易制度的变化对现有产业带来的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大小又取决于产品的竞争能力。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能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诸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等,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主要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如汽车、化工、机械、电子及运输机械等,在这些劣势产品中,机械,电子类产品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入关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出口环境的改善,高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使我国处于竞争劣势的产品竞争更为激烈,到时,技术密集型产品、资金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是由我国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决定的。由于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成本较高,质量低,价格高,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一旦放开国内市场,相当一部分机电、化工、特殊钢、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将受到严重冲击,轿车、造纸机械、涡旋压缩机、空调压缩机、化纤产品、纸品、食糖、薄荷、皂片、甘油、乳制品、葡萄糖、味精、碳酸饮料、二次电池、异氰酸脂等产品的大量涌入,将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对工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如钢铁工业和电子产业)的挑战;对重复建设,生产分散,规模过小的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如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领域)的挑战;对工业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挑战,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挑战;对人才的挑战。因此,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营造新型的合乎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的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就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提出的工业发展战略目标是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在提高工业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完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变。实现转型的核心问题是把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我国工业转移到以新兴技术为基础发展轨道上来,这就要重点发展、加强一批新技术产业,加大这些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并把新技术及时地向传统产业渗透、扩散、加强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实现产品、加工过程控制和技术装备的高精度化,在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使我国整个工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入关后,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受影响,市场的开放使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延伸,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与原有产业的关联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体现在:(1)我国新技术、新兴产业的产品在成本价格、质量、性能等方面尚不具备竞争优势,市场挤占后这些产业的生存受到威胁;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工业发展技术转换,向现代产业技术靠拢的带动作用会被削弱。(2)产业关联的进程受阻。我国的传统产业需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去进行改造,新兴产业通过扩散技术和技术产品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市场放开后,技术改造所需的技术和装备的进口会进一步扩大,这样阻滞了新兴产业的技术扩散,国内产业之间关联薄弱的状况会继续下去。(3)新技术产业的延伸发展受到影响。我国新技术产业的延伸还只处在掌握零部件生产技术阶段,若零部件工业在竞争中被削弱,我国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限制。(4)技术开发更为困难。因技术积累的进展缓慢,技术开发会不断受国外先进产品抢占市场的打击。因此,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改革的焦点和难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无论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与企业改革紧密相关。对企业改革中出现的矛盾,政府必须妥善解决,这关系到改革的进程。

3.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世贸组织乌拉圭回合中《农业协议》的达成,将农产品贸易这一被严重扭曲的部门引到有系公平竞争中来,一揽子协议决定使各国倍加保护的农业不得不向自由化贸易方向迈进。我国作为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签字国,除了可以享受协作带给的利益外,也不得不履行协议中的各项义务和承诺。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几方面的压力。一是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使国内农产品面临市场的冲击与挑战。二是国内农产品生产将受影响。除肉类和水海产品、园艺产品还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外,粮食己丧失价格竞争优势,油料生产在短期内不能成为优势品种,天然纤维竞争优势分化。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控空间和力度将受到影响。三是有可能增加中国进口粮油的外汇开支,加大外汇储备压力。对此,我国农业有关部门要利用入世后的便利条件,研究各缔约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扬长避短,调整农产品对外贸易措施,走国际化道路才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做法:(1)从战略角度重点保护粮食生产,通过农产品内部竞争优势的不同分设不同关税,利用WTO规则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2)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大力培植农业的发展后劲,将一些被限制的支持合法化,将更多的资本和财力投入农业,尽快培植农业生产发展。(3)充分发挥具有潜在和绝对竞争优势的产品创汇能力,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的农产品,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4.对服务业的冲击及对策

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业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餐饮、修理、零售一类的内容,它已包括了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运输服务等内容。可毫不夸张他说,在当今时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范围最广的产业,且在这一领域中,有相当一部分部门关系重大。入世后我国服务业内部,金融电信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金融服务业方面,随着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准入,加大了国内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竞争生存压力,其地位有被削弱的危险。外商投资企业在外资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有可能形成对市场的垄断及对产业的垄断,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一旦外资金融机构由于经营失误,会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我国金融业,不论监控能力还是竞争能力,都与发达国家同行业有相当差距,加之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效益滑坡,使大量的银行贷款变成了死帐、呆帐,加大了银行投资风险。而银行业内部,其业务手段单一,中间业务少,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利率市场化程度低,电子化发展缓慢,缺乏得力的竞争手段;保险业资金应用渠道狭窄,保险产品开发慢,不能跟上世界保险业发展的步伐;证券业受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和自身业务能力的限制,投资银行业务尚未开展,信托业的健康规范有待于有法可依,对此,我们必须进行金融改革,调整金融发展战略,并对金融业的整体发展进行中长期规划。主要思路可从几方面着手:一是调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展金融业务发展空间;二是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兼并,改善其内部运作机制;三是逐步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形成联动机制,以更好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四是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五是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可采取利用现有条件在职培训、出国深造及引进更多海外学子等方式。

电信服务业方面,我国政府承诺,入世后4年内,允许外资在我国所有电信领域中持股49%,部分领域51%,这对服务电信业较落后的我国而言,前景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现有的两家电信企业中,中国电信按年收入可排名世界前10名,实力较强,技术较先进,业务门类也较齐全,但中国联通由于成立较晚,其在服务水平和实力上还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况且中国的电信产业是通过引进、开发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高新技术特点的新兴产业,基础电信由政府垄断经营,入世后将对国内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其发展需有资金、政策的扶持过渡。入世就使中国必须允许有多种多样的能促进邮电通讯业发展和邮电通信服务水平提高的竞争。因此,必须尽快改革邮电经营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邮电通信业;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资金投入,改变邮电通信建设资金不足,而大量通信资金流散到各部门的现状;坚持走基本邮电业务由国家统一经营管理,争取国际合作,引进外资的发展道路。

标签:;  ;  ;  ;  ;  ;  ;  

中国加入WTO的产业对策_wt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