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互联网;中学德育;创新路径
网络技术既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工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衍生出了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作为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中学生面临很大的选择困惑。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能够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其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互联网与中学德育融合的目标
1.1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彻
以人为本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如今该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亦要秉承这一思想开展教育工作。在中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从学生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助力其实现全面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阐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1.2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固有的课本知识,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课本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以便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理念和思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不断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2互联网与中学德育教育融合的原则
2.1导向性原则
互联网与中学德育教学工作融合过程中,必须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正确观念的影响下看待分析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开展中学德育教学工作,要以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其综合素养为目的导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投身于德育教学工作中来。
2.2统一性原则
知行合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统一性越来越看中,互联网与中学德育教学工作的融合,要以德育为教学内容,以互联网为教学方式,将二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2.3顺应性原则
教师要想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在中学德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和教育。因为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思想可塑性较强,但是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实现德育教学工作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互联网与中学德育融合的策略
3.1创新德育观念
一,要从培养乖孩子到培养具有自主思维的孩子。传统的德育教育都要求中学生无条件认同既定的价值观,教师只一味灌输给学生道德理念、行为规范等,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但是在现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必须具备筛选分析、独立决策的能力,因而,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培养对外界信息有独立判断能力的道德主体。二,要从封闭的德育观转变为开放的德育观,传统的封闭且单向的德育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使其只能被动接受单一价值观念,与世隔绝。而互联网已经打开了其与外部世界的大门,因此,我们要树立开放的德育观,主动引导学生接触信息和社会,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三,由自律的德育观转变为自律的德育观。网络社会缺乏健全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因而网络个体的行为要靠个人道德信念完成,德育教育也要引导学生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3.2丰富德育内容
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就要立足社会实际融入互联网相关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感。首先,可以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教育,组织专题讲座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用真实的案例增强其守法意识,让其明白任何触犯法律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制裁,互联网也不是法外之地。其次,增强普适的基础道德教育。互联网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绝不是虚无的,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都应该遵守道德准则,因而,我们必须加强与此相关的基础道德教育,以网络上键盘侠、盗取他人账号等事件为例供学生审慎分析。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时事热点新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德育课堂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3改革德育方法
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德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持。传统的灌输式、导向的德育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甚至会使其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降低学习效率。为解决此问题,必须转变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转变为互动交流对话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相关网络学习平台实施平等的德育对话,如教师可以将有争议性的话题放置平台上,由学生匿名发表个人意见或对自己观点进行辩护,通过思想碰撞,使对话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促进共同进步;也可以在网上开通匿名反馈邮箱,让学生将德育课堂中的问题或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匿名发送,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做出合理调整,从而共同进步,为德育教育价值实现努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一些与德育内容相关的案例或新闻事件,在德育课堂上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就视频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其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4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发展在改变各行各业的同时,也为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中学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探索,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效果,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圣烨,宋琳琳.最新解读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德育教育[J].神州,2019,(21):145.
[2]陈秉超.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新方法[J].中外交流,2019,26(18):112.
[3]郎琳.网络环境下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的措施[J].人力资源管理,2017,0(7).
[4]崔雪.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路径[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6):141-142.
杨毛(1978.11-)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本科,长沙市一中雨花新华都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安全保卫、法制教育
论文作者:杨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互联网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中学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