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中村”是一种特殊的村庄存在形式,它兼具“景中村”和“城中村”的双重属性,其发展亦受到政府、村民、市场及租户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现象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结合对多元利益诉求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治发展策略,以打造“休闲半岛”为整体发展方向,从产业策划、风貌整治、景观提升等方面强化岩前村休闲度假的功能内涵,探索“景中村”和“城中村”发展新模式,创新发展思路。
关键词:城中村;景中村;多元利益诉求;转型发展
0 引言
珠三角地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都市区周边旅游景点成为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岩前村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内,总面积约33公顷,以半岛之形入七星岩风景区内,南、北两面临星湖,可领湖光山色,东面临城市干道,可享城市繁华,拥有“城湖交界”的独特区位,兼具旅游服务功能和生活配套功能。岩前村历史悠久,保留了一批传统建筑、古树、古井、祭坛等传统文化景致。岩前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景观,不断吸引休闲餐饮、文化创意等业态集聚,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配套不足等。岩前村作为星湖风景区和端州城区的叠合区域,具有典型的“景中村”和“城中村”的双重属性,本文希望通过对岩前村整治发展策略的研究,为这类特定村庄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现状问题与特征
1.1 城乡管理覆盖不全,空间杂乱无序
岩前村空间杂乱无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地布局散乱,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土地使用效率偏低、大量用地闲置;二是建筑密度大、间距小、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部分旧建筑破败或空置,建筑界面凌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究其原由,是因为城乡规划管理的缺位,岩前村作为“城中村”和“景中村”的叠合区域,一直以来处于城乡规划管理的“灰色地带”,村庄建设大多自发进行,规划引导不够,从而形成目前杂乱无章的空间景象。
1.2 价值与用途不匹配,产业自发转型
近年来,岩前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特别是星湖绿道的开通,将岩前村与星湖风景名胜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无缝对接,也彻底激活了村庄的景观价值,滨湖路段原村民住宅正逐渐向民宿、餐饮、酒吧、创意工坊等商业业态自发转型。新的业态能够产生较高的经营利润,也能支付更高的租金,这与原来以出租屋为主的经营方式相比,更具市场潜力。地段景观价值与现状用途的不匹配,将会成为村庄产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1.3 建设主体多元,风貌参差不齐
村内建设主体呈现元化,包括村集体、原村民、经营户、企事业单位、旅游局、星湖管理局等。村庄建设风貌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整体建筑风貌风格迥异,不同时代建筑、不同建筑风格穿插,新旧不一;二是星湖绿道和环岛路分属不同单位管理,隔离带景观形象较差,星湖驳岸生硬,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三是位于半岛中心位置的象岗山尚未开发,植被杂乱,山体与周边环境融合度较差。
1.4 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明显不足
岩前村作为“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水平偏低,而随着村庄的转型发展,工作和度假人数剧增,势必对供水、供电、消防、污水排放、环境卫生等系统产生巨大的冲击。另外,交通承载力也是影响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规划区主要靠环岛路对外联系,道路路幅较窄,通行能力较差,随着规划区功能的完善与提升,交通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
3多元利益诉求解析
由于岩前村兼具“景中村”和“城中村”的双重属性,其更新发展同时受到政府、村集体及市场三方和多个利益主体的制约,因此我们在制定整治发展策略之前,有必要对各个利益主题的发展诉求进行充分的摸底,尽量利用各方的积极因素,避免冲突和对立。
1.1 政府诉求
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具有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上的优势,在整个村庄的更新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分担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还需要起到一个引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有规划局、旅游局和星湖管理局。
规划局是整个事件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其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岩前村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选择的问题,提出岩前村要以旅游休闲半岛为发展定位,功能上以休闲餐饮和文化创意为主导;二是建筑管理的问题,包括对现有违章建筑的处理以及对改造建筑的风貌控制等;三是基础设施的提升,特别是交通组织和停车位的问题。旅游局作为城市形象的推广者和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希望能够挖掘岩前村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体验项目,强化其文化内涵,将岩前村融入整个肇庆市旅游体系。重点关注景点的整体形象和节庆日交通组织等问题。星湖管理局作为景区的管理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岩前村一度未纳入景区管理范围,管理脱节、景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也成为星湖管理局所关注的重点。
1.2 村集体诉求
村集体和村民是环境整治和村庄转型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但由于对发展趋势缺乏正确的判断,或过度满足于现状收益,前期往往会表出现不合作甚至是抵抗的行为。而一旦认请自身利益所在,便能表现出改造的积极性,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综合整治,能够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居环境;其二,景观提升助推土地增值,村民能够获得更高的物业租赁收益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村集体和村民经济实力有限,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或者政策投资来推进“景中村”的改造。对村集体来说,他们希望改造工作能符合村庄发展的实际情况,整治方案要征求村民的意见,并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对村民而言,他们更关心自身利益,如违建的处理,宅基地和空置土地的使用等。
1.3 市场诉求
经营者是市场的主体和最为活跃的元素,一般“景中村”改造的初期都是经营者自发开展的,他们通过租赁村民住宅,将其改造成民宿、餐饮、咖啡店、文化创意等各类特色建筑,一般能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从而带动文化娱乐和休闲度假等产业迅速聚集。
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景区建设、房屋租赁、业态管理、策划宣传等,其优势在于资金雄厚,对市场把握较准,有丰富的旅游开发经验,内部组织结构健全,管理规范,能够弥补政府及村集体资金有限和市场判断力不足的缺陷。但岩前村的改造原则上不涉及拆迁和征收土地,企业难以从土地开发中获取利润。目前,已有旅游开发公司与村集体合作成立股份公司,并提出了初步的策划和经营构想。旅游开发公司站在景区经营的角度,希望采用“公司+农户”的开发模式,重点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商业业态,实现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升级。同时,理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关系,实现政府、村集体和市场的三方共赢。
1.4 小结
同时具有“景中村”和“城中村”双重属性的村庄改造是一项复杂工程,而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则是重中之重。改造既不能像“城中村”那样大拆大建、推倒重来,也不能像“景中村”那样迁移原居民、村庄景点化。政府主导的村庄改造虽然能较好的整合资源,但资金投入较大,也容易演变政绩工程,最后走入“穿衣戴帽”的误区;村集体改造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但缺少经验和资金,不利于村庄的整体发展;旅游开发公司虽有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但容易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村民的利益。因此,岩前村的改造需要权衡各方利益,充分调动政府、村集体和市场的力量,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资源整合能力,开发商的改造经验和市场敏感度,以及村民积极主动的元素,形成由“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的更新发展模式。
4.基于多元利益诉求的整治策略
规划通过对岩前村资源禀赋的分析和对发展趋势的研判,综合考虑多方利益主体的发展诉求,提出岩前村的发展定位为:七星岩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创意文化、民宿度假、酒吧餐饮为主要功能,是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旅游服务齐全的“休闲半岛”。并提出相适应的、基于多元诉求的整治发展策略。
4.1 尊重现状肌理,盘活空间资源
闲置空间再利用示意图
整治规划充分尊重现状肌理,尊重村民权益,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穿衣戴帽”,明确规划的重点在于梳理和盘活。首先,梳理村内的闲置用地,包括未利用地、废弃用地、建筑围合空间等共11处,总面积约5800平方米。其次,对现状建筑进行分类处理,包括传统风貌建筑、现代风格建筑、功能置换建筑和废弃闲置建筑四种类型,传统风貌建筑以保护修葺为主,其他建筑根据所在位置及建筑的景观价值,分别做功能置换,保留提升和改造提升处理,临建和违建限时拆除理。再次,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要素,重塑传统文化街区,彰显文化内涵,重点对传统风貌建筑、传统祭坛、古树和古井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最后,对梳理出来的闲置用地、特色建筑及文化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打造六处社区小游园和三个重要的广场空间,优化社区生活环境,补充停车位。
4.2 契合不同需求,优化提升功能
岩前村兼具“城中村”和“景中村”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岩前村位于星湖风景名胜区的东大门周边,是重要的形象展示区和旅游配套节点;另一方面,岩前村是端州城区向景区延伸的部分,承担生活配套和休闲餐饮等城市服务功能。规划以创意文化、民俗度假和酒吧餐饮作为主题,通过植入特色产业,形成“居、服、创、娱、游”相结合的创新功能体系。空间组织上通过对岩前村不同区位的价值分析,确定景观最优、交通最优,景观交通均优三个重要的控制节点,结合周边景观条件及现状特征确定功能布局。规划区东侧临近城市主干道,未来改造潜力较大,近期宜做保留提升;南侧与城市建成区隔湖相望,交通便捷,适宜发展“动”的休闲娱乐功能;北侧景观环境优越,闹中取静,适宜发展“静”的创意文化功能,通过以上分析,形成“一园,四区”的功能结构,即象岗山休闲公园;旅游服务区、创意文化区、休闲娱乐区和保留提升区。
4.3 重构建筑及庭院空间,优化公共空间品质
(1)建筑及庭院空间改造
根据建筑物的区位特征、景观特质和产业发展导向等不同因素,将规划区分划为四个整治分区,分别为重点整治区、一般整治区、保留提升区和生态区。根据建筑物新旧程度、建筑风格及改造意向进一步将建筑分为重点整治建筑、修缮提升建筑、原貌保留建筑和建议拆除建筑四类类型。
建筑及庭院空间改造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经营户在征得业主和合作股份公司同意的前提下,聘请建筑设计师对所租房屋和庭院空间进行整体改造。规划局和星湖管理局对改造建筑的风格、色彩、限高及广告牌设置等提出总体要求。原则上除新增配套设施外不再新增建筑,建筑风格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2)公共空间品质优化
景中村内公共空间是游客集散、活动举办和居民休憩的重要地点,公共空间的打造应由政府和合作股份公司共同出资完成。重点打造南入口广场、中心广场、北入口广场三大核心景观节点,以及八个社区小游园。滨湖开敞空间应强调绿道景观及景观节点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形成灵活多变的滨水界面、富有韵律的天际线;规划多条通往滨水开敞空间的路径,将步行廊道与开敞空间相结合,构建顺畅的步行网络。
典型小游园整治提升示意图
4.4 改善综合交通环境,提升配套设施水平
(1)引导车行、鼓励步行,改善综合交通环境
岩前村现有一条绿道和一条环岛路,绿道属于环星湖绿道的一段,由星湖管理局管理;环岛路为村内唯一交通通道,高峰期交通拥堵,停车位严重不足。规划三个方面提出措施:一是道路优化断面,对环湖绿道和环岛路进行整合,开辟出隔离绿带、停车带、沿街建筑步行空间等;二是合理组织机动车交通,提出双向通行改为单向通行,入口处增加停车设施,增设电瓶车交通、高峰期限行等措施;三是完善村内慢行系统、优化巷道通行环境,将人流向村内纵深吸引。通过弱化机动车交通,强化人行交通,提高“景中村”的交通承载力。
(2)兼顾双重属性,提升设施配套水平
岩前村配套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两大类。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需要考虑“景中村”和“城中村”发展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对原有的村委会、小学、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进行整治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对现状建筑的功能置换,设置购物中心、文化艺术坊、文化展览馆、骑行驿站、游客中心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着村庄的发展和游客人数的增加,供水供电供应不足、污水排放和环境卫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景中村”发展的关键因素。规划给水、雨水和污水干管均沿环岛路布置,结合道路断面优化进行施工,并在合适位置增加雨水和污水泵站;村内主要巷道和次要巷道需要设置雨水、污水、雨水等支管;沿山体设置截洪沟。根据“景中村”未来的发展需求,适当增加燃气管道,增强电力和通信的供给能力,合理布置环卫设施,新增一座微型消防站,确保村内消防安全。
4.5 多方合作、分期实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村集体和市场的力量,共建共赢,推动“景中村”建设。一要加强规划宣传、强化公众参与,做好整治规划宣传工作,通过规划公示和座谈会等形式,让村民全面了解村庄整治规划的内容,认识规划对村庄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二要加强部门协作,成立规划实施协调小组,由星湖管理局建设管理部门负责,财政、国土、环保、规划、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共同参与;三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由旅游公司与村委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打造旅游发展平台。
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在“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快速见效”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分期建设:一期主要是临路望湖区域,以提升环境卫生品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为前提,重点整治滨湖休闲带、建筑及庭院空间,打造特色文化娱乐休闲带;二期主要为沿山一侧的内部建设区,重点整治基础设施和内部巷道,修葺维护传统建筑;三期整治范围包括保留提升区和生态区,主要改善区域内环境卫生,提升街区景观质量。
规划实施机制方面,近中期应以“政府主导,统一管理,村民参与,市场运作”为原则;远期以“政府引导,统一管理,公司-集体股份合作制公司,市场运作”为原则。
5.结语
作为“景中村”,岩前村利用其区位优势,做到扬长避短,选择休闲餐饮、文化创意和民宿度假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星湖旅游区建设,分担旅游度假和配套服务功能。作为“城中村”岩前村村庄发展,摒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思路,通过对现有建筑的功能置换,引导村庄产业转型和升级,妥善解决村民的再就业问题,增加村民收入。通过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彻底改变村庄的落后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由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股份公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创新了发展思路。目前岩前村已经成为肇庆市内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杜金晶.城市边缘地区“景中村”渐进式改造研究.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韩宁.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景观整治研究.浙江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张晨.景中村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陈双等.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景中村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0.
论文作者:赵品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星湖论文; 建筑论文; 村庄论文; 村民论文; 景中论文; 景观论文; 空间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