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特殊困难学生:高校特困生现象透视_大学论文

世纪末特殊困难学生:高校特困生现象透视_大学论文

特困生,世纪末的话题——高校特困生现象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困生论文,世纪末论文,透视论文,现象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校现有招生就业制度正从国家包学、包分配,逐步向学生缴纳一部分培养费,毕业后自主择业的“两自”转化;高校招生方式正在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化,实行并轨招生。应该说,这一制度的改革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激发学生奋发学习,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加之人们生活指数日益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内部出现了一些经济上困难,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甚至无力维持学业的大学生。据1994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困难学生经济交流会上提供的信息,我国目前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在5%~10%,困难学生达10%~20%。按这个比例推算,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中,贫困生数量约为60万人,其中,特困生近30万人。有关专家预言,1997年随着我国高校并轨招生的全面实行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个数字将会呈上升趋势。特困生,日益成为本世纪末高等学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亦成为本世纪末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话题。

大学生,这个曾被世人称为“天子骄子”的时代宠儿,眼下,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却因贫困难以维持学业。面对贫困,国家、社会、学校应承担怎样的义务,特困生自己应该怎么办?特困生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不让一个困难学生辍学”

特困生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为解决特困生问题,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加大资助的经济力度,中央财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继1994年从总理基金中特拨1.2735亿元后,1995年再次拨款2.1735亿元,1996年又追加拨款1亿元,累计拨出4.5亿元专款,专项用于资助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困难学生。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纷纷拨出专款资助困难学生。广东省政府拨款4000万元,设立奖贷学基金;辽宁省政府筹措5000万元本金,从去年起设立“寒窗基金”,资助考入普通高等学校的辽宁籍家庭困难学生。此外,上海、山东、大连等大多数省市区和部门都根据各自的财力,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困难学生。

1993年以来,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生活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在实行招生制度改革中,对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资助和学杂费减免,从而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然而,我国是个贫困人口较多的国家,贫困地区约占全国国土的60%以上,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办高等教育,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就目前国家并轨收费改革而言,学校平均每年每人收取2000元左右的学费。仅占一个学生一年全部教育培养费用的25%或20%,事实上学生最大的经济负担不是学费而是生活费。国家为此背上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而根据当前在校特困生人数计算,如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国家每年就需要为近30万名特困生投入3亿元。

“不能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是1996年7月国家教委、财政部在山东泰安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资助困难学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再次提出的工作目标。高校作为直接感知特困生疾苦的最前沿,为解决特困生困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清华大学目前设立校内奖学金近100种,奖金总额300万元,获奖面达42%以上,学校还建立了200多个固定勤工助学岗位,设立了帮助贫困生的助学金制度,使大部分贫困生每年可获得800~1000元的资助。复旦大学在校内建立了“自立奖”,每年用以奖励在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科研成果、勤工助学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勤工助学机构和基金,划出部分教育经费,通过建立贷学金制度,建立困难生补助基金等,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高等院校资助特困生的方式和渠道,特困生只要品学兼优不仅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奖学金,而且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申请获得无息贷学金,并申请得到定期或临时困难补助。各校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学生毕业时愿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均可免还贷款。

高校特困生问题,亦引起社会的关注。特困生的状况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弦。1994年,哈尔滨新中新有限公司出资180万元,设立了“金龙卡特困生基金”,面向全国8省16所高校发放,以企业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发出了“关心当代大学生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的倡议。与此同时,共青团中央的“96济困助学”活动也开始启动实施。

真情似海,爱心如潮。如今,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东南沿海到牡丹江畔,社会各界纷纷把目光投注到特困生的身上,人们纷纷向高校特困生伸出了热情援助的双手。河北廊坊一位普通女工从电视上看到北大特困生状况后,带着家中仅有的1350元钱坐早班车到北大,要求资助一名特困生,在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工作人员的再三恳求下,才肯留下姓名。据介绍,截至去年6月,以个人名义资助北大贫困生的社会各界人士达49人,资助总额达21万多元,社会资助特困生达451人,占全校特困生总数的69.4%。据去年高校新生入学前夕爆出消息:中国建设银行系统35万职工自愿捐赠3000多万元设立“爱心基金”,用于资助全国86所高校的1466名贫困生。

国家、学校、社会各界、全国上下济困助学在行动。

特困生,在自强中奋起

国家、社会和学校为解决特困生问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真诚的爱心。那么特困生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和信心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

小黄是西安交大能动学院93级学生,来自新疆石河子兵团农场。母亲没有工作,父亲半身瘫痪。全家的经济来源依靠母亲打零工养活一家4口人,还要供他和妹妹上学。贫穷的家庭环境,使他的童年太短太短,几乎从上学起,命运就对他近乎残酷。父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怕他上学花钱,一次次把他心爱的书掷到院子的井里,他吓得不敢回家,晚上只好在草堆里睡觉。那时,他对父母说:“我对你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去上学”。为了协助母亲支持这个家,他从初中起每天放学回家帮助母亲炸麻花,直到高考前3个月他几乎每个星期天和节假日都是陪伴着母亲卖麻花度过的。别林斯基有句名言,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生活的不幸不仅没有压倒他,却磨炼了他的意志。1993年,小黄考入了西安交大,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心愿。他每学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要干5件事,正常学习、学生会工作、跨专业选课、计算机程序培训、家教。他把本专业学习作为第一位,同时跨专业选课,以超人的毅力,发奋学习,拼命工作,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依靠勤工俭学收入补足了生活费。他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家教等勤工助学活动,不仅挣足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学习费用,还积攒了1600元。

“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就像一个弹簧,只要未达到它的断裂极限,它就能承受,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有没有信心敢于往自己的弹簧上加力”。采访中,小黄把自己日记中的这段话抄下来,留给记者,让全国高校所有的特困生能与自己共勉!

小宋来自农村,7岁时,母亲去世,就在他高考前夕,父亲病逝。从此他与弟弟俩成了孤儿。当他接到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通知书时,他的心凉了。亲戚们伸出援助之手,为他凑够了远行的路费和生活费,使他走进了大学门。来到学校,贫穷和自卑使他好几次起过退学的念头。他硬咽着泪流满面地向记者叙述完自己的家世后,擦干眼泪坚强地说:“人只要能够战胜精神上的障碍什么事情都好办,我也有一双手,总不能依靠别人”,从此,他依靠家教、勤工助学,终于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了。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特困生的生活是很难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为了少花钱,只好从吃饭及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节省,有的同学有时靠白开水泡馍生活。然而,大多数贫困生自强不息,与贫困抗争,勇敢地向前走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造自己的环境,创造学习氛围,默默的生活着,制造出了一个个感人的奋斗故事。

从国家对上大学“全包”到收取适当的费用的“两自”,从习惯于父母养活到自己靠劳动挣学费,这中间,大学生无疑要经历诸多观念的转变和精神的嬗变,特困生正以实际行动在艰难的贫困中奋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为了学业,与命运、与贫穷、与苦难抗争。“只要自强不息,贫困不是障碍”,这是许多特困生的心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有些特困生却因贫困而一天天走向自卑、消沉。他们把自己装进自己编织的小世界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造成性格和心理扭曲。小陈来自广西山区,1994年考入某大学,入学以来,她怕同学们看不起自己一直没有向学校和同学提到自己的家庭困难。开学两个月,突然,有一天,她托同学带了一封信交给辅导员老师,自己偷偷去了火车站,准备回家。辅导员老师看到信,带领同学们匆匆赶到火车站把她接回了学校,学校给了她600元困难补助,后来学校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中,给她在勤工助学商店安排了岗位,可她干了不到一周,觉得丢人,坚持不干了。她只好靠学校减免学费和发放的困难补助费生活,可怜的自尊心使她放弃了一个人应有的自强,成为一个坐享其成的懦夫。

同是贫困,对于刚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对于懦夫来说是一种灾难。其实贫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耻辱,耻辱的是在贫困面前抬不起头来。面对困难,笑对人生,自尊和自信就会回到你的身边,特困生,挺起胸大步朝前走,这个世界属于他,属于我,也属于你。

特困生问题,出路在哪里?

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特困生主要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无经济依靠的学生;家庭突遭不幸或受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火灾及家人重病、致残、伤亡等的学生;委培、自费学生;农村多子女家庭,供几个学生上学的家庭学生;城市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家庭学生等。据有关学校调查,在特困生中有65%是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15%属于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另据某高校抽样调查,全校月生活费在50元以下的学生有300名,主要是孤儿、贫困山区又无援助或家中有老弱病残又无经济来源的学生等,约占全校本科生的近4%;50~100元之间的占20%左右;100~150元之间的占30%,尤以并轨后的95级学生最多。因此,不能笼统地把特困生问题的原因全部归之于收费上大学。应该说,社会上有贫困家庭,就有贫困学生。尽管特困生问题的出现不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本身的原因,它是由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多,个人分配差距扩大等诸多原因造成的。然而,面对特困生逐年增加的趋势,面对大学教育由公费转向收费型的趋势,特困生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其一,更新观念,树立收费上学意识。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逐步实行高校上学收费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国以来,由于我国沿袭苏联教育模式,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考上大学就成了国家的人,基本上不存在因为家境困难而不能完成学业的情况。受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不仅社会上一些人对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不理解,大学生自己也没有形成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来完成学业的意识。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收费上学早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收费上学的意识,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乃是当务之急。其次,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及其家长要量力而行,在选报志愿时,不一定要报考收费较高的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可报考许多培养国家急需人才,而收费少或免收学杂费的学校(专业),如师范、农林、水利、地矿、气象、公安等院校以及基础学科方面的专业。同时特困生要自立自强,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资助工作,依靠自己学有余力的劳动,坚持完成学业。

其二,依靠勤工助学,树立起一种精神。对特困生而言,作为一个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青年,简单地等待别人资助并不可取。开展勤工助学是高校解决特困生生活困难的重要途径,勤工助学不仅可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也可推动学生走向社会,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变“输血”为“造血”,变“供给型”补助为“经营型”帮助,这是资助困难学生的治本之法。特困生并不只现在有。其实,早在20年代,我国一批精英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曾在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曾在巴黎刻过蜡板。在国外,许多青年边上学边打工,他们把依靠别人,向家长伸手看作是丢脸的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活跃在我国科技界、学术界的科学巨子、学术泰斗、专家学者中,有不少人年轻时为了求学都不同程度有过勤工助学的经历。

目前,就高校勤工助学情况看,各校相继成立了勤工助学办公室或勤工助学中心,负责管理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的岗位则多局限在校内。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但问津者寥寥,有的嫌干活累,有的嫌脏,还有的嫌“丢人”。据报载,去年华东理工大学特为贫困新生设置150个勤工助学岗位,上岗者仅70位,不及一半。因此,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一要立足学校,学校要改变用工制度,逐步做到适合于学生从事临时工岗位的尽量让学生来担任;二要针对目前学校普遍勤工助学岗位不足的现象,逐步开辟社会市场,建立一批校内外勤工助学基地;三是勤工助学内容要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这是勤工助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助困不是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一种精神。

其三,改革和完善贷学金制度。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困难,仅仅依靠国家拨款和社会资助解决困难学生问题是不现实的。靠捐款捐物等慈善行为毕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大多数特困生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国外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等教育贷学金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助学措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资助问题有关专家统计,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实行学生贷款制度,贷款基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也有捐赠和银行融资等。能否按时偿还贷款是这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国外大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我国贷款基金不足,制约了贷款制的运行。国务院发(1986)72号文件规定:学生贷款资金来源“由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学生低息贷款资金,列入国家信贷资金计划。”“学生偿还贷款资金,只还贷款原额。银行按低利率计算的利息,由学校从国家核定的高等学校事业经费预算中支付。”而国家工商银行(86)工商发字第351号文件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将主管部门核拨经费划出一部分,存入中国工商银行学生奖、贷学金帐户,作为对学校学生贷款的资金来源,……贷款不得大于存款。贷款利率由工商银行给以优惠,暂定为月息0.25%(年息3%),按季计收,学校存在工商银行的奖、贷基金,银行不计付利息。”据了解,目前学校的贷学金都由学校内部垫支,是学校将国拨教育经费的一部分和收取学生学费的一部分组成,未与银行发生联系。学校垫支,占用了有限的教育资金,且经费少,额度小,还款机制不健全,由学校负责发放和回收贷款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制度的发展。由于得不到国家银行的支持,贷学金制度在大部分高校半途而废。就学生而言,借贷过程复杂,需申请、审核、填表、担保和地方政府盖章,许多特困生嫌麻烦,宁可不贷;有的学生怕有负债风险,能不贷就不贷。尽管学校规定毕业后愿去艰苦行业,贷款可免去,但不少学生怕因此影响其毕业后理想择业,也不愿贷款。从而使代学金制度在高校推行起来很困难。

从长远看,应该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和收款,使学生由与学校借贷关系转变为学生与银行或专业金融机构的经济关系。这种贷款可以是无息或低息的,在还款方式上可采取在学生毕业后若干年内分次偿还。高校也要教育、督促享受贷款的毕业生如期偿还贷款。国家可建立有关法律制度以确保按期还贷,并从贷款额度和还款方式上深化改革,这是解决高校困难学生问题的长远之计。贷款上大学,对特困生来说多了一种债务,多了一种压力,但更多了一种自立意识。与其说多了一种压力,倒不如说是多了一种动力,多了一份毅力。

其四,社会资助困难学生要有重点,要建立以稳定的资助基金为主,要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经费都用在“奖、贷、助、补、减”上,在这5项中,奖学金占了大部分份额,而据统计数字表明,困难学生能获得奖学金的只是一小部分。记者在某大学了解,全校共有奖学金100多项,300多万元,直接面向困难学生的仅有7项,约30多万元。在现阶段要重点解决困难学生问题,奖学金和困难学生补助的支出结构是否应该适当调整。结合我国实际,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是解决特困生的较好途径。动员社会力量资助是很重要的来源,但资助应倡导多建立资助基金。就目前社会资助形式来看,主要以无偿资助为主,这种形式虽然能节省学生精力以投入学习,但也有诸多不利因素。如有些同学不能正确理解资助者的意愿,因此产生心理压力,反而影响了学业;有些同学由于长期不劳而获,以为钱来得容易,便随意挥霍浪费。鉴于此,选择适当资助形式,让学生通过做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和劳动获得报酬,这样既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又改善了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

其五,建立依靠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特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首先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使资助困难学生的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学校是资助困难学生的主体,学校要在从思想上关心爱护,经济上资助之外,还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完全的学分制,真正使学分制变成一种灵活的方式,使困难学生有条件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完成学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提早毕业;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资助困难学生工作。据某重点大学的统计表明,目前学校、国家和社会对困难学生资助所占比例为7∶4∶2。学校在困难学生资助方面付出了艰难的努力。许多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还挤出资金,设立临时困难补助、贫困生基金、勤工助学补助等项目,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谈到解决困难学生的对策,北京大学勤工助学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少峰认为,特困生的根源不在教育本身,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由学校解决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社会共同富裕。但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又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目前看,还是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大家都来想办法。

此外,建立资助困难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作为解决特困生的一条途径。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河北省分公司在全省开办了高等教育备用金保险业务,规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考取正规大学,保险公司负责给付高等教育保险金;被保险人未能考入大学或大专的,保险公司付一次性满期保险金。这不失为解决特困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解决特困生问题的当务之急。根据我国国情。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应以勤工助学和贷学金为主,以奖学金、减免学杂费和社会保险为辅,使资助和自助相结合,从长远看,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应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之走上社会化、正规化的轨道,这是市场经挤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特困生问题,最终期待着中国社会彻底摆脱贫困,社会共同富裕。

标签:;  ;  ;  ;  ;  

世纪末特殊困难学生:高校特困生现象透视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