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柬埔寨文化传播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徐红林,毛卫利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
[摘要] 文化传播是增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提升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存在诸多问题。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对柬文化传播应采取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手段,加强中柬双方的交流互动;坚持文化创新精神,展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重视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资源;加大对柬文化传播的智库建设,提供对柬文化传播的原动力。中国唯有提升对柬文化传播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中柬民心相通,扩大中国对外文化话语权。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柬关系;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强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蕴含着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的内涵。“‘一带一路’建设如果缺少了当地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支持,就无法向纵深发展,也无法使沿线国家民众从‘一带一路’合作中获得切实的红利”〔1〕。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soft power)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是指一国对他国的导向力、效仿力和吸引力,体现为一种“同式化”(co-optive)的力量。“同式化实力的获得是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是确立某种程度上能体现别国意愿的政治导向的能力”〔2〕25,“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紧密相关”〔2〕25,“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和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2〕145。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一种基本特质。“文化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散’和‘传递’的冲动”〔3〕。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实现迁移、扩散和传承,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只有通过对外传播的形式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生存下来。“文化传播是传承、推广和发展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利用一定传播媒介扩散或输出文化意义体系的活动”〔4〕。文化的对外传播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的生死存亡。
一、中国提升对柬埔寨文化传播力的现实意义
自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柬关系的向善性不断加强。这种向善性,体现了中柬两国人民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包容的道义和智慧。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传统友谊,真正做到民心相通,中国尚需提升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力。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中国提升对柬埔寨文化传播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中柬两国的文化沟通与合作,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吸引力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缺点,这导致包括柬埔寨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缺乏认同感。如柬埔寨孔子学院的中方前院长王贤淼教授(王院长在柬埔寨前后共工作约10 年)认为柬埔寨人是“黄面白心”,即在文化心理上对西方文化认同度高。另根据武汉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赵鑫的调研,发现柬埔寨人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呈两极化趋向。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主要是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式传播。这主要体现为中国在对柬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没有实现中国文化“柬埔寨化”,即以柬埔寨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这种缺乏双向互动的对外文化传播,会引起传播对象国的质疑和不信任。这种质疑和不信任,必将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和后果。因此,提升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力,不但能够巩固和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文化认同,而且能够发挥文化的“溢出”效应,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二)更好地实现中柬民心相通,开辟东亚区域合作新蓝图
柬埔寨不但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而且是东盟的正式成员国。中柬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国际形象,这对中国主导的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将产生正面的影响。
东亚区域一体化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未来世界最有前途的开放性合作区域。东盟作为东南亚区域合作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将取得重要的话语权。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东亚区域一体化中取得主导权,就需要极力争取东盟的支持、理解和认同。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重重矛盾。在东盟成员国当中,柬埔寨是少数与中国没有历史纠葛和现实利益冲突的国家,并且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友谊和良好的公共外交关系。因此,中国主导的东亚一体化进程,如若能取得柬埔寨的理解、支持与认同,这对中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柬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柬埔寨在立国之初,就同中国建立起了友好关系,是东南亚地区最早同中国发生交往、建立友好关系的国家。从古代柬埔寨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到中国算起,中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已经绵延近两千年。从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访问扶南起,中柬之间的交往也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与柬埔寨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南北朝、元、明时期曾经掀起三次高潮。特别是在元代,温州人周达观随官方使团访问柬埔寨,写下《真腊风土记》一书,这是理解柬埔寨古代历史与人文的权威著作。
(三)提升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话语权,推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进程
皮埃尔·布迪厄认为,话语权不仅仅意味着言说的权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权利来运用自己的权力”。在古代社会,中国通过自身主导的东亚封-贡体系,确立了儒家伦理思想对东亚国家的文化话语权。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确立了基督教世界对现代国家的文化话语权。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对世界,特别是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地位提升,主要局限于经济层面,在文化和价值观塑造方面,西方国家的话语主导权并未受到更大的影响。
在东南亚国家,柬埔寨也不例外,存在着经济上靠中国,文化上学西方的两面性。这些国家把西方文化价值观视为现代化、民主、自由、进步的同义语。他们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则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片面地把中国的儒家文化理解为大一统、秩序、等级制,后者把中国对外的文化传播视为要恢复古代中国主导的东亚封-贡体系,这就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存在着某种排斥和抵触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此种局面,是因为一方面现代国家的价值体系滥觞于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化和全球化肇始于西方,包括柬埔寨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存在着一种历史路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对外的文化传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对外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没有与时俱进。据此,中国唯有大力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才能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推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进程。
但她不能只顾着哭,水一冷就不能洗,她把椭圆形的卡盆放好,把换洗衣物摆好,把脱掉的衣物挂在树棍芦苇夹成的门上,她坐在卡盆里,眼泪往卡盆里流,眼泪和水汇成一体,又往身上浇。哭完了,也洗好了。
(四)巩固中柬传统文化友谊,构筑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
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对柬埔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交流和往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更多地侧重于官方往来,文化传播的维度和手段呈现出单一性特征,并没有真正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因此,中国提升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力,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和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也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进步和发展的,因此我们不可因循守旧。如“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那么在现代语境下,我们如何看待“仁”?林毓生认为,在现代社会“仁”的哲学体现了“人是生而平等的,所以每个人的身体、精神与意愿都应受到基本的尊敬。人生的目的是完成道德的自我;在社群中个人本身就是目的,他不可化约为其他任何人的工具”〔14〕。这样的阐释就使得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平等、自由、人权思想相勾连,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对柬埔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与直接的教育交流和文化交流相比,大众传媒“在发挥其信息功能的同时,也对文化进行着选择与塑造”〔7〕。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媒介对文化的传播和重新塑造功能更加凸显,“一种新媒体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8〕。如网络自媒体在中国的诞生和日益普及,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新生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一)中国对柬文化传播的手段单一,主要是单向度的“灌输式”传播
目前,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官方传播,传播手段较为单一。如九江学院在柬埔寨开办的孔子学院,主要是在柬埔寨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国语言文字的推广工作,另外也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向柬埔寨学生普及一些中国的民俗,如包饺子等等。这种文化传播的特点一是受众较少,主要局限于柬埔寨孔子学院的学生;二是传播的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字的教学和文化推广,传播的内容很难真正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很难让柬埔寨的普通民众真正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宗教和价值观等。不容否认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柬埔寨从事经济开发与建设。这些中国的创业者带去了中国的民俗、文化,让柬埔寨人更加认识到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但是,这毕竟是一种间接的、被动的文化传播,短期内效应难以显现。
另外,中国对柬埔寨的“灌输式传播”,意味着文化传播的主体与受众之间缺乏双向的交流互动。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对外进行文化传播时,没能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对接受国本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宗教传统缺乏真正的理解和阐释,对本国文化与接受国文化之间的异质性以及由于此种异质性而形成的文化传播的障碍缺乏预期和应对机制。中国派遣到柬埔寨的孔院教师如果并不真正了解柬埔寨的历史传统、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和价值观等等,则他们在柬埔寨进行文化传播活动时,很容易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土不服”。一种文化传播到域外时,如果不能在接受国实现真正的本土化,则这种文化传播很难说已经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如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时,出家人无父无母的原始教义,为中国的忠孝文化所排斥,遭到了始料未及的挫败。后来,印度佛教在中国主动修改了教义,并刊发了《孝经》,这才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儒、释融合,为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铺就了道路。
(二)中国对柬文化传播的文化创新程度不够,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任何一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地理环境。随着时空的转换,如若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它就会滞后于时代。因此,中国对柬文化传播,必须重视本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唯有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6〕
羊膜腔穿刺适宜孕16~20周的孕妇。有些孕妇或家属可能会对羊膜腔穿刺术的安全性有疑虑,但是据统计,此项技术造成的流产率仅为0.5%。除羊膜腔穿刺术外,进行产前诊断的技术还有绒毛活检、胎儿脐静脉穿刺、胎儿镜检查等。
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更多地体现为中方与柬方直接的教育交流和文化艺术交流,对媒介特别是现代互联网媒介的作用和功能缺乏足够的重视。21世纪的文化对外传播,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强大力量。21世纪初,全球网民仅仅2.5亿人,而截至2015 年,全球网民已经超过32 亿人。中国对柬文化传播,没有能够很好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掌握柬埔寨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中国应在柬埔寨开拓文化传播渠道,消除中柬之间的文化隔阂,构建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中国应对在柬埔寨的媒体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中国媒体机构的国际影响力。
午收过后,埇桥区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运送面粉的货车往来穿梭,数十个面粉加工点每天运来数百吨面粉。这些面粉有的被制成面条供应大型超市,有的被深加工成谷朊粉、淀粉、乙醇等化工产品出口创汇。
近年来党和国家日益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界也掀起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价值,学界并未取得共识。在国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充满争议的现实面前,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以传播对象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更是见仁见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也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三)中国对柬文化传播媒介渠道落后,没有对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包括中国与这些国家和人民的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柬埔寨是“一带一路”的节点国家,同时也是东盟的正式成员国,中国非常重视中柬友好关系,努力提升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能力。但是,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从实际成效来看,尚未实现中国的初衷,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现场导游词创作及讲解环节,要求选手从100个文化元素和15个团型中各抽取一个并结合,进行现场创作与讲解,考察的是选手的文化素养和创作导游词的能力。
(四)中国对柬文化传播的智库建设滞后,中国对柬文化传播的思想和价值的原动力不足
“智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源泉,没有智库思想创新与内容供给,文化传播的影响力难以扩大和持续”〔9〕。我国当前正面临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环境中提升话语权。自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和交通设施建设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却鲜有进展,未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究其原因,应与智库建设的落后有必然的关系。智库是思想、理念和价值的生产者,可以为国家的对外文化传播提供思想基础。同时,智库既影响国家公共政策,又通过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的形式,影响文化传播对象国精英的思想和舆论。
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目前主要体现为官方层面,中国缺乏对柬文化传播的智库建设。中国学者对柬埔寨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在现有的关于柬埔寨的研究成果里,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有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学者在CSSCI上发表的关于柬埔寨的学术论文,一共只有2 篇。另外,中国尚未形成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柬埔寨问题的专家团队,虽然国内已经成立柬埔寨研究中心,但对柬埔寨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智库是文化传播的先导和原动力,中国迫切需要加大对柬埔寨文化传播的智库建设。
三、中国对柬埔寨文化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中国于2009 年在柬埔寨设立了孔子学院,短短10年时间内在柬已开设40 多个学习班和课堂,累计学员6 万余人,覆盖柬埔寨10个省市〔10〕。此外,中方通过在柬埔寨举行中国文化节、中国春节新年团拜会等形式,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中柬民心相通。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的顺利推进,中国的创业者也给柬埔寨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民俗、精神和智慧。中国媒体也开始重视对“一带一路”在柬埔寨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报道。
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力仍然有待提升。新时代提升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力有以下的策略和路径。
(一)在传播手段上,采取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理念,加强中柬双方的交流互动
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质料必须形式化;而形式也必须质料化。”〔11〕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是否能够被柬方所接受,中国对柬埔寨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
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应努力避免单向度的“灌输式”传播,加强中国与柬埔寨的双向交流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主体间’的存在,即一个现实只有通过社会行为体所赋予的含义才能存在、才能发挥作用”〔12〕。也就是说,中柬的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既不应是中方的单向度的文化传播,也不是柬方被动接受,而是中柬双方的双向交流互动。由于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缺乏双向交流互动,“华语教育,在柬埔寨一直以来几乎都是依赖华校进行传播,且曾经一度受到打压”〔13〕。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如若不考虑柬方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坚持以我为主,则会让柬方怀疑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意图是否在搞某种文化输出和文化帝国主义,这将导致柬方的抵触和排斥。譬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如果中方对柬埔寨输出的信息失真,柬方就会认为中国是要重构国际秩序和掌握未来全球化规则的主导权,这将使得柬埔寨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敌视和抵触的情绪。根据武汉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赵鑫在金边等地的调研,发现部分柬埔寨人对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的经济开发与建设,存在着负面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新殖民主义。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需要创新文化传播理念。中国应让柬方真正地理解和相信,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坚持“和为贵”,强调“和而不同”。中国对柬文化传播不是要在柬埔寨恢复东亚封-贡体系,也不是要建立文化霸权。
(二)中国对柬文化传播应坚持文化创新精神,展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进入现代以来,中柬传统友谊更加巩固。西哈努克亲王与中国的不解情缘,留下一段历史的佳话。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更是得到柬埔寨人民的衷心认同。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5〕在此语境下,大力推进中国对柬文化传播,进一步巩固中柬传统友谊,构建中柬命运共同体,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2.2.6 重复给药 重复给药指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重复使用。如具有相似成分的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与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组合包装一起使用。
文化创新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和地理环境不同,不同文化必然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必须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性。在进行文化创新时,我们要秉承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精神,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中国向柬埔寨进行文化传播外,柬埔寨对中国文化也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如南北朝时期梁、陈之际,有僧伽婆罗、曼陀罗、须菩提三位扶南(今柬埔寨)高僧及受扶南委托的印度高憎真谛四人先后到中国传经弘法,在我国佛教史上被传为千古美谈。因此,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应注重吸收柬埔寨文化元素,坚持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
(三)中国对柬文化传播应重视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资源
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电台等,主要特点表现为传播渠道单一和时效性较差。新媒体包括数字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微博、APP、触摸媒体和各种自媒体等。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具有传播的开放性、个性化和多元性的特点,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和受众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互动性。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积极利用和借助新媒体技术,提高传播的时效性和开放性,主动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15〕。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过去没有重视媒体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果。柬埔寨本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往往存现出两极化倾向。部分柬埔寨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较为负面,但中国媒体无法及时对之进行回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继续推进,党和国家日益认识到文化传播中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如“学习强国”APP加大了对“一带一路”新闻的即时报道,及时宣传“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风俗和“一带一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消除国内外民众对“一带一路”的疑虑和抵触心理。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也应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有效经验,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媒介资源,提升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能力,促进中国对柬文化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中柬民心相通。
该发动机产品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动力强劲,不受卡诺循环限制,效率高,可达50%以上;以氢气为能量,其具有高质量能量密度特点;二是环境友好,副产物为水,无任何污染,绿色环保,燃料来源广,且可再生;三是性能优越,动态响应快,宽环境适应性,启动速度快,维护方便;四是安全可靠,抗震性能好,防护等级高,稳定性强。
(四)中国应加大对柬文化传播的智库建设,提供中国对柬埔寨文化传播的原动力
国家外交必须重视智库建设。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全世界软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对智库的高度重视是其长期强大的重要原因。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智库排名《全球智库报告2014 年》统计,目前全球共有6 681 家智库,其中美国有1 830家,中国只有429家。美国作为传统智库的强国,共有6 家入选全球十大智库〔16〕。因此,智库建设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对于中国来说,加强智库建设,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数学课堂的小结环节为例,课堂小结并不一定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完全可以考虑让学生自主回顾该节课的收获,这也是留白艺术运用的一种方式.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建构,并且这种建构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并非完全一致[10].鉴于此,即使是上同一节课,不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更反映出在课堂小结处留白的意义.数学教师应给学生机会自主梳理,在学生小结基础上适当补充即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小结应有的价值.
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加大了智库建设的力度。各大高校相继成立了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柬埔寨是“一带一路”的节点国家,北京师范大学和九江学院成立了柬埔寨研究中心。九江学院柬埔寨研究中心以九江学院驻柬埔寨的孔子学院为依托,以中柬文化节和中柬友好关系研讨会为形式,既为中国对柬的文化传播提供思想的原动力,又为中柬世代友好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九江学院柬埔寨研究中心目前仍处于创业阶段,中心对柬埔寨的调查和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要想真正建设成能够为中国对柬埔寨的文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的思想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从观察上对色彩进行感知。色彩属于视觉感知的一种,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刺激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让学生在观察作品时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色彩,感受色彩的不同变化。比如,在不同作品中分别会有红色、粉色、蓝色、橘色、黑色等色彩,学生在观察这些色彩时,能够通过红色感受到喜庆,通过橘色感受到阳光、温暖,通过粉色感受到幸福,通过蓝色感受到寒冷,通过黑色感受到压抑和痛苦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宁林.文化相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9-04-05(5).
〔2〕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
〔3〕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4〕王书道.现代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安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2):116-120.
〔5〕习近平.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7-10(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7〕吴倩.“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媒体对外文化传播力构建〔J〕.中国出版,2018(15):59-62.
〔8〕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9〕杨济亮.智库建设与文化传播: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文化先行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17(1):64-68.
〔10〕曾仁.柬埔寨王家科学院孔子学院赴柬教师期满离任〔EB∕OL〕.(2018-07-18)〔2019-05-20〕. http:∕∕www.sohu.com∕a∕241873703_99978839.
〔11〕黑格尔.逻辑学(下)〔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1.
〔12〕达里奥·巴蒂斯特拉.国际关系理论〔M〕.潘革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7.
〔13〕王睿昕.柬埔寨留学生和本土学生汉语学习的目标需求对比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3(7):123-128.
〔14〕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4:320.
〔15〕王海兰,宁继鸣.汉语国际传播的微观基础与路径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9,17(2):84-92.
〔16〕人民网.全球顶级智库排名出炉中国7家智库上榜〔EB∕OL〕.(2015-1-22)〔2019-05-20〕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122∕c1004-26434190.html.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hinese Cultural Promotion in Cambod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Belt and Road"
Xu Honglin,Mao Weili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Jiangxi 332000,China)
〔Abstract〕 Cultural promo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a country.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Cambod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new era,China should adopt a variety of means for the cultural promotion in Cambodia, an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ambodia; should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cultural innovation to demonstrate 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resources, and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network;and should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and strengthen the motive power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Only by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Cambodia can China better realize the bond between Chinese and Cambodian people and expand China's discourse power in foreign cultures.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Cambodia;cultural promotion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2266(2019)11-0095-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7XKS009);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项目(GJ19101)
[收稿日期] 2019-05-23
[修回日期] 2019-07-18
[第一作者简介] 徐红林,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别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
[DOI] 10.3969 ∕j.issn.2096-2266.2019.11.016
(责任编辑 党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