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金融资本--15个城市共同努力构建长三角经济新格局_金融论文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15个城市共同努力构建长三角经济新格局_金融论文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 15城市共同打造长三角新经济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资本论文,金融资本论文,新经济论文,格局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给两小时车程区域内的企业操作异地贷款,这是深圳发展银行给下辖近20家分行定下来的原则。由于以工农中建为主的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不能从事异地贷款业务,深发展等中小股份制银行因此而游刃有余。不过,深发展的这种优势,可能很快就不会成为独家所有了。

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南京分行正在联手进行的长三角金融联动课题,就是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打破工农中建等大银行不能跨区域提供金融服务的樊篱提供决策建议。6月底,这份由上海、江苏和浙江3省市15个城市参与的调研将形成正式的报告,提交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策。

按照专家们的理解,允许工农中建等大银行在长三角跨区域提供金融服务,还只是一种低层面上的运作范畴,更高层次的目的是希望就此为上海金融中心辐射全国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

长三角决意率先破题

相比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工农中建等4大国有商业银行造成冲击最大的是外资银。外资银行以客户业务范围为基础,按照经济区域划分选择客户的经营策略,将服务客户的范围从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甚至扩展到广袤的内地,对行政区域划分色彩分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格局形成了冲击和挑战。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周路就此指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一直在关注和探索跨区域金融服务的模式,思考如何建立区域性金融服务框架。但目前面临的一些亟待协调解决的问题不是商业银行自身能够解决的。

显然,金融业冲破地区行政分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需要高层来推动。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政策趼究室主任王欣欣说:“我们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积极推动长三角金融合作,需要政策体制突破的,就积极向央行或地方政府反映。”不久前。来自上海以及浙江和江苏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等15个城市的人民银行下辖银行的官员聚集上海,共同研讨长三角的金融合作途径。会议对长三角金融合作课题制定了框架,确立了长三角金融合作的3个视角: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平台,促进金融联动与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建立长三角城市金融合作网;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核心,深化长三角金融合作。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南京分行下辖各级银行的上百名人员正在各地围绕上述3个框架进行调研。

王欣欣说。未来的长三角金融合作重点是建设3个“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所谓信息流,是在江浙沪3个行政区域实现经济和金融信息资源的共享;所谓的资金流,即利用建在上海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服务;所谓人才流,是在长三角地区形成银行家、高级专业人员市场以及培训市场。按照王欣欣的预测,长三角最先有望形成金融联动的就是信息流,如在企业诚信、经济和金融发展数据方面的共享。

最为艰难的一步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已成为公认的世界第6大都市圈,前5大分别是纽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北美5大湖城市圈、伦敦城市圈和东京城市圈。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以占全国总量2%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国10%的人口,创造了占总量达22%的GDP产值,贡献了占总量达25%的财政收入。

都市圈对经济的整合效应,已经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对中国经济发挥出来的巨大贡献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中国打造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甚至更多的大都市圈,已经成为经济界的共识。王欣欣说:“既然区域经济在中国未来经济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金融理应在此形势下加速实现区域联动”。

不过,领先的珠三角都市圈对长三角等后续都市圈建设需要的金融联动并不具有多大的借鉴价值。因为珠三角都市圈中的城市金融,都归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广东分行统一管辖,各城市中的商业银行也是在同一省级分行的领导之下,从而使得联动整合的难度不大。而长三角的情况明显要比珠三角复杂得多,江浙沪三省市就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南京分行两家管辖,而3省市中的商业银行又由3省市的分行领导。

资料显示,1998年11月1日挂牌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负责监管上海、浙江和福建一市二省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下设10个中心支行和123个县级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于1998年12月成立,辖区包括江苏、安徽两省,下设一个分行营业管理部、1家省会城市中心支行、27家地(市)级中心支行和113个县(市)支行。因此,一旦金融体制等各方面在长三角的金融联动中取得成功模式,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向其它都市圈推广。难怪王欣欣说在长三角实施金融联动是最为艰难的一步。

按照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研究课题组的设想,长三角金融联动需要4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的合作,金融监管部门的跨地区合作,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纵向与横向的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研发与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合作。因此,专家们建议,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按省市划分的标准已经落伍,可以参照外资银行通过大区布点的方式,重新调整和整合现有的资源。调整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严格按照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来配置银行的服务资源,二是建立起引导资源流动的区域性的银行经营管理架构。

据透露,有关动议最初是上海市政协去年受市政府委托所做的“长三角经济合作课题研究”的一部分,随后迅速升格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今年的年度重点课题。上海分行将这一课题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汇报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相当重视,并将其列为重点调研课题项目。

力争尽快输出金融服务

江浙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对金融服务产业的强大需求,仅仅只是长三角金融联动框架研究产生的一大背景。利用长三角加快区域金融发展的时机,配合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背景。

“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将帮助国有银行把庞大的网点优势变为更强大的竞争武器,使金融服务真正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这是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接着周路的思路,王欣欣进一步指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如果就上海一个地区来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很不现实”。

王欣欣对国际金融中心纽约进行过认真的考察和研究。他认为华尔街实质上起到的是把国际资本输送到美国各个行业的“管道”作用,中国也应该形成并具有这样的“管道”,以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掌握对国际金融资源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上,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证券研究所所长杨朝军也认为,上海是背靠庞大经济腹地的枢纽性的“伦敦型”。

王欣欣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上海要做什么,而是上海能为全国提供什么。未来中国建设需要的资源应由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由直接利用外资到通过‘管道’来吸引外资。”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任华民同样认为,到目前为止,国外资本多采用FDI(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多的金融流量将直接涌入中国,而上海正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接纳大规模金融流量的大城市之一。

按照一般规律,一个地区的GDP总额应与其存贷款总量施鼓相当,但这个规律在上海却没有得到体现。2002年,上海的GDP总额约5500亿元,而存贷款额均超过了1万亿元。其中,相当部分的资金来自江浙,又流向了江浙。既然江浙一方有项目优势而缺乏上规模的资金,而上海作为全国大银行云集的另一方又是资金充盈,长三角的金融联动,无疑就是黄金组合。

不言而喻,随着上海资金集聚与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与上海成为黄金搭档的就自然不仅仅是江浙两地了。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分3个阶段来努力,首先就是要从现在起到2005年巩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是用20年到30年时间逐步建成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三是在完成第一、第二阶段目标的同时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向全国输出金融服务,目前已经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了。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吉晓辉3月27日在由94家中外金融机构参加的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第10次会员大会上说,加快迈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上海,在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更好地融入全国、服务全国,不仅要继续扩大产品服务、商品流通服务,还要为全国各地提供金融服务。

在专家们看来,吉晓辉的上述讲话,表明上海已经准备努力向全国输出金融服务,以迅速增强上海金融中心服务全国的功能。而上海能够在多大层面上满足全国的金融需求。第一步突破是否成功自然相当的重要。对上海来说,选点长三角,可谓是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

上海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现

2002年以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证券、外汇、货币、期货,黄金、钻石市场构成的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在上海形成,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2002年货币、黄金、期货市场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作为最早在上海建立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之一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全国性银行间拆借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金融市场的特征。中心成功开发运行了以电子网络为载体的银行间外汇交易、信用拆借、债券回购、现券买卖、外汇清算和信息服务6大应用网络系统,并不断提升其功能,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特别是去年随着市场成员的不断增加,人民币同业拆借系统和外汇交易系统均连创新高。2002年,人民币总成交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去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的上海黄金交易所,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性成果,也是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一个标志。上海金交所开业一个多月来,黄金交易量稳步增加,至2002年12月31日,总交易量已突破2万公斤;市场黄金价格初步形成,并与国际金价基本接轨,通过市场配置黄金资源的作用开始显现。交易所仓储、清算系统运行平稳。

沉寂多年的上海期货市场2002年也焕发出活力。上海期货交易所去年1至11月的成交金额已超过1.4万亿元,并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去年10月份成交金额1433.05亿元,首次占全国期货市场份额的50.3%;二是实现了现有上市的全部品种同时活跃的新局面。上海期交所日前已被国际铜行业认可为国际定价中心之一;橡胶期货的成交价也逐渐成为生产、消费和流通的重要指导价格,其价格已引起世界最大的3个橡胶生产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关注,和过去橡胶定价中心日本工业品交易所形成互为参照的态势。

2002年股票市场低迷。成交量受到影响,但上海证券市场规模继续迅速扩大,市场运作体系不断完善。从市值看,上证所在全世界200多家交易所中名列第13,在亚洲地区仅次于东京、香港交易所;目前,上海所投资者累计开户总数超过3500万户,机构投资者到较快发展,超过17万户。与此同时,借鉴发达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上海所建成了一套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市场运作系统。经过4次重要的技术升级之后,上证所交易容量峰值已达到每秒8000笔,日处理容量委托2900万笔,成交6000万笔,各项指标均居世界前列。

2002年,上海钻石交易所也步入良性运行状态。交易规模明显增大。截至去年10月底,上海钻石交易所的钻石交易总额已达到1.15亿美元,实现税收4300万人民币。

参加视察的政协委员们对上海这些金融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证券、外汇、货币、期货、黄金、钻石等交易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随着这些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发展,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实力、技术水平、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正日益增强,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们同时希望今后还要加大发展力度和步伐。

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进入关键时期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蒋以任在近日开幕的“新世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层研讨会”上指出,上海已进入从中国内地金融中心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时期。

蒋以任说,经过10年的建设,上海金融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上海确立内地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金融业目前已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海“一、二、三”产业的比重2000年已达1.8:48:50.2,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已由“八五”期末的10%升至2000年的15.2%。

蒋以任表示,上海的金融市场已形成多元化、体系化格局,上海已是中国内地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目前,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在上海基本建成。他说,上海的金融开放居中国之首,到目前为止,上海外资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总资产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5成,世界前50位的大银行中有20多家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在沪外资证券代表处有42家,外资保险公司14家。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也都超过了半数。

蒋以任指出,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后,下一步将继续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今后一个时期是上海从内地金融中心迈向同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加入世贸组织5年内上海金融率先开放的先发效应,进一步强化其内地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推进上海金融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则表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一个以中国的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目前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吴晓灵认为,上海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也已具备全国性金融中心的现实条件,为其向国际金融中心过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上海还具有地缘与历史优势、经济优势、体制优势及金融基础设施优势。

吴晓灵指出,目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解决体制难点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下。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立足于制度创新。首先,要大力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包括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适度提高汇率弹性、推动资本账户可兑换。这些问题不解决,市场就无法真正发育,国际资金资源的流动就无法畅通,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次,要促进基础设施与国际的接轨,包括中介机构的数量和服务水平、监管水平、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及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接轨。

标签:;  ;  ;  ;  ;  ;  ;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15个城市共同努力构建长三角经济新格局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