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是个突出问题,关键是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机会。教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不仅能够促进编码知识——显性知识的获得,而且更有利于非编码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得,而隐性知识是未来发明创造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一般规律是喜欢做的事就愿意做,愿意做的事做起来就容易精神集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如果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难发现,被认为学习上后进的学生的操作水平并不一定差,甚至于会有独创方法。特别是在操作活动中的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动手操作活动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可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感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愉悦。体验成功的愉悦无疑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
例如“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在多次由学生动手测量中,学生对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已基本形成,同时测量长度的操作方法也逐渐熟练,学生由不会使用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由不准确测量,到会用并且较准确地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有了兴趣,参与的程度就广泛、就深刻,比如当教师要求利用手中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边时,学生想到几把尺子接起来,合作测量,还想到连接时注意尺子的重叠误差,也有的学生选用1分米的硬纸条替代尺子进行测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面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组成智力各因素的有效综合;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是在主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水平,而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各种思维品质上。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从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入手,尤其要注重思维独创性、发散性和逆向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在学习中尽可能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使外部的动手操作活动与内部智力活动紧密结合,能有力地推动学生的思维开发。
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于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教材编排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师操作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一捆(1个10),十位商l,剩下的一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其中通过摆小棒重点体会的是剩下的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继续除的算理。我认为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把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与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使学生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可见,动手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迸发创造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都动起来,让他们都有表现的机会。
学生在动手中,一般都会有新的思考与发现,在直观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的联系可迸发出创造力。
例如:教“时、分、秒”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自制一个钟面,并进行评比,看谁做得好。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学生就理解了钟面的构造及有关时间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感。
又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让学生应用分割法和拼接法,把圆平均分成8份和16份,拼成长方形。提问:“还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动脑、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拼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个学生跳出了8份和16份的圈子,把圆平均分成32份,创造性地拼出菱形。通过这些图形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使学生尝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心情。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部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这样,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论文作者:管爱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学生论文; 操作论文; 思维论文; 创造性论文; 测量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