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今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进入下半场,新型城镇化向村镇地区转移主战场。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发展资源,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水平不断提高。本文结合某村庄分析了农村规划中的村庄活化策略。
关键词:农村规划;村庄活化;策略
1工程概况
某村庄位于河谷和山地之间的平缓地带,东部面向河流。村庄沿河区域以农田为主,近山部分布置多种果树与林地。村民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务农为主,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人工单一作业占用绝大部分。现有村庄主要以合院建筑为主,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北方典型的建筑形式,但是存在着建筑质量较差的问题。沿线村庄普遍发挥落后,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处于较低水平。村庄沿着河松散分布,在河一段长10km 的区域,分布着将近上百的村庄,存在着土地利用地下,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的问题。村庄户均宅基地面积达到300 m2,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0 m2,存在较大潜力。
2村庄活化思路
该村庄规划采用“精明开发1”和“城市设计2”理念进行村庄活化,重点围绕村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域文化塑造等方面进行村庄活化研究。在研究中,摆脱就村庄论村庄的观点,树立区域研究观,从区域的角度对村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践行前瞻的生态观,在河流沿岸将借鉴避暑山庄的崇尚自然理念的理念,保持自然地貌骨干、成片植被,创造具有鲜明缓丘特色农业产业功能区,并从可操作层面提出了建议。
3村庄活化策略
3.1 根据区域环境,明确村庄发展路径
根据村庄整体的发展战略,沿着河将形成环状的城市产业发展带。结合村庄发展的现状以及趋势,村庄将在较长时间内仍旧保持村庄的形态。因此,对接区域,利用资源成为村庄发展的重要途径,并确立了成为景色优美的休闲度假旅游以及新田园住区的目标。针对现有河沿线众多村庄近年劳动力减少、村庄衰败的现象,迫切需要提升村庄的吸引力,梳理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引入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满足村民就业与增收的需求。本次规划以创造良好可持续的乡村环境为目标,首要是明确将村庄建设成景色优美的休闲度假旅游以及新田园住区的目标,保护村庄特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通过资源在挖掘和活力营造来活化村庄。
3.2 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和谐的山水村关系
村庄和外部环境是相互融合的整体,将其割裂村庄就失去其魅力,本次规划对于区域景观的梳理也遵循相同原则,即在充分尊重村庄现状风貌的同时,对于乡村区域空间及景观本底进行梳理,体现村庄田园风貌。
(1)在区域景观格局上,保证河的自然河流特质,重点保留呼应该片区的自然属性与农耕文化价值的特征元素,保留原有的果树、林地、农田以及河流等自然要素,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根据景观学中“斑块—基质—廊道”,进行整体地形分析,针对现状生物迁徙通道阻隔的现状,划定绿色通廊,保护生物多样性,将基地内外的自然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体。通廊在功能上位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与儿童游戏场所,融入观光农场、果园等功能。绿廊以湿地公园为中心,指状向山体延伸。区域生态格局分析图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生态格局分析图
(2)解放河,恢复以及强化其生态功能与自然属性。在现在的河已经不能呼吸,河中多处采用橡胶坝用于城市防洪与水位调节,严重影响河流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虽然沿河流域呈现树木成行的田园风光,但是河两侧100m范围内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维育导致河岸线衰落,河流成为区域空间的严重隔离与孤立。规划通过土壤与水循环系统的恢复进行场地设计,打开僵硬的河道界面,战略性改变地形,在河与山谷汇流的区域形成自然河流和扩大湿地面积。此外根据地形识别汇水通道,划出生态控制廊带,确保生物的栖息地和多样性。
(3)在对山体的保护中,划定安全建设范围,根据地形关系划定村庄排洪沟,延续山谷冲沟,设置滞留雨水联通山河的溪畔公园,开发建设体量延续山势,与山景融为一体, 并以高大树木围绕开发周地块,进一步减小视觉冲击。
3.3 跳棋式村庄并点,实现集约化发展。
在本规划中针对居民搬迁的实际需求以及满足文脉延续的要求,采用跳棋式搬迁。所谓跳棋式搬迁就是利用采用渐进的方式进行拆村并点。在原有建设范围外先进行首批安置,再逐步进行用地替换,最后还能腾挪得到多的用地。跳棋式搬迁有利于维护原有社会结构的完整,并尊重村庄原有的社会伦理结构,避免村庄快速突变,此外渐进式的搬迁使得村庄采取有机生长的方式生长,有利于保留场所记忆,且能够节约利用土地,具有多方面的好处。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上,首先选定归并对象,然后选定归并点并编制相应的村庄建设规划,接着由政府进行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迁至新住宅或者在归并点进行农村住宅的建设。住宅建设完毕后拆除旧宅,并实施土地复垦。
3.4 延续居民生活民俗,提升村庄功能
通过对沿线村庄的走访研究,发现该地区的道路呈现鱼骨状特点,主要道路和等高平行,建筑主要立面面向河。村子一般都具有祠堂或者寺庙作为公共活动中心,并将街巷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的活动空间。在规划中,对于服务设施的配置,也考虑到地域性风俗和行为习惯,在村庄的中部布置了祠堂,结合学校布置,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除了传统服务设施,规划还增加了对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的考虑。相比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持续流向城市不同,乡村旅游人口面临的是阵发性的人流,因此考虑产业与旅游的融合,配套基础设施应该考虑与旅游功能的兼容性,功能设施要考虑长远,兼顾弹性与可实施。具体有集合游客接待、娱乐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村庄接待中心,湿地公园附近的农家客栈、农家庄园与展示活动中心等,居民自家的民宿等。
延续体现村民智慧的自然排水系统,维持原有明沟自然排水系统,结合山地地形的汇水区形成山地特色的生态系统,一个由河流系统和湿地所组成的滞洪调洪系统。具体是划定小型的排水系统,最后形成基于地形的网状汇水体系。在每一个小的排水单元中,通过小系统的共生社区营造,营造生态小环境,通过由乔木、灌木、土壤、水塘等不同空间的立体结合组合,吸引多种昆虫动物,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小环境,在庭院内种植,蔬菜,果树等作物实现经济与景观的双重需求,实现可持续建设发展。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某村庄为例,采用“精明开发”和“城市设计”理念进行村庄活化,重点围绕迁村并点、产业激发以及对生态环境以及地域文化的关注进行村庄活化研究,锁定区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挖掘自身条件,强调保护区域环境,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最终达到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实现村庄良性发展的目的,可以为类似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雅丽.发展乡村旅游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J].商场现代化.2007(18).
[2]段刚,王小玲.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加强农村规划管理[J].北京规划建设. 2009(04).
论文作者:冯家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村庄论文; 区域论文; 自然论文; 河流论文; 地形论文; 乡村论文; 景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