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随访观察_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随访观察_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状况论文,大学生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3年以来,某大学入学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障碍高危人群进行了追踪观察。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1993~1996年历年新生1908人(93年377人,94年471人,95年510人,96年550人)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对93 年级203人于96年进行复查并追踪观察三年。

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和大学生健康调查表(UPI)对1908人进行了测试,重点对203名学生(男100人,女103人),对三年前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将入学时的测试结果输入计算机,分别用自编分析软件,将心理障碍、自杀意念、人格类型等分析出来。将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名单交各年级主任(事先经统一培训),指导年级主任重点观察高危人群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干预措施包括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档案、重点访谈、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热线电话、集体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心理卫生讲座等。观察三年后进行复测并加以比较。

结果

1.大学新生入学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

统计分析1993~96年历年新生1908人心理问题与精神卫生状况,发现心理问题发生率为9.2%,高危人群26.2%。

2.三年中学生个性特点变化

对1993年和96年测定的同一批对象,逐一进行人格类型的比较,发现有50%的学生个性特点发生了变化(表1)。

表1 三年中学生人格类型分析

人格类型(%)

性别时间人数E内E外N P

93年10024.0

59.0 17.00.0

男 96年10021.0

55.0 23.01.0

93年10318.0

72.0 10.00.0

女 96年10317.0

60.0 22.01.0

EN二维分析(%)

性别时间人数内稳

外稳

内不稳

外不稳

93年100 24.0

54.0

12.0 10.0

男 96年100 21.0

40.0

15.0 24.0

93年103 18.0

61.09.0 12.0

女 96年103 16.0

50.0

16.0 18.0

从表1分析可见,大学生人格类型群体结构符合一般规律,E外向型最多(55%~72%),E内向型、N型次之,P型最少。 但从总的变化趋势看,不论男女,N型和不稳定型有所增高(男由17%增至23%, 女由10%增至20%),内不稳型男由12%→15%,女由9%→16%, 外不稳型男由10%→24%,女由12%→18%,经逐一比较,发现有50%的学生个性特点在三年中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大学生(青春发育后期)仍处于人格逐步完善和社会化过程中,个性是可塑的。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及婚恋观与其人格类型有密切关系,且随年级上升(一年级→三年级)而上升:失眠由14.8%(男15%,女14.6%)上升到27.1%(男31%,女23%),孤独感由26.1%(男25%,女27%)升至40.1%(男40%,女40.1%),自杀意念和开放型婚恋观无这种趋势。

在各种人格类型中,N型的自杀意念、孤独感、 失眠和开放型婚恋观所占比例最高,96年比93年有一定程度升高。

精神健康状况变化

将两次SCL-90测试结果相互比较,发现总体精神健康状况变化不大,阳性均分两年差异不显著,但有四个因子分(强迫、人际、焦虑、恐怖)96年较93年有明显下降(表2)。

表2 1993—96年学生精神健康状况比较(203人)

因 子 93年 96年国内常模

躯体化 1.32±0.36 1.28±0.35 1.34±0.45

强 迫 1.73±0.48*1.59±0.49 1.69±0.61

人 际 1.69±0.47*1.55±0.48 1.76±0.63

抑 郁 1.47±0.44 1.46±0.47 1.57±0.61

焦 虑 1.47±0.44*1.34±0.39 1.45±0.43

敌 对 1.32±0.39 1.34±0.40 1.50±0.57

恐 怖 1.38±0.45*1.23±0.33 1.33±0.47

偏 执 1.45±0.44 1.43±0.45 1.50±0.60

精神化 1.42±0.35 1.37±0.41 1.36±0.47

阳性均分 2.46±0.32 2.45±0.36

* P<0.05

根据每个学生两次测定结果比较,发现男、女生均有7 例心理问题程度有所减轻,另有心理问题加重者男生11例,女生2例,男多于女。经干预措施后追踪观察结果还表明“强迫”、“人际”、“焦虑”和“恐怖”因子分明显下降(P<0.05),其中男生“强迫”、“人际”、“焦虑”、“恐怖”因子分有下降趋势,而女生的“躯体”、“强迫”、“人际”、“焦虑”、“恐怖”因子分有下降趋势。在203 人中三年期间14人已恢复至正常,但又出现13例新的心理问题者。说明仍有一些学生潜在有心理卫生问题。

讨论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中、后期,人生观日臻形成并趋于稳定,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发展到青年时代,那种儿童时代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的特点,这时已转向朝内认识自我、评价内在的自我,出现了一系列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因此,大学生较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身疾患。

我们通过对某大学学生20年的健康、疾病、死因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以及近四年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 个性特征与精神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发现心理社会因素,特别是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最大威胁[1~3]:心理问题已很常见;自杀已成为大学生的头号杀手;有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精神异常)发生率近年来亦有上升趋势[4~6]。从我们三年的干预试验初步观察结果看,原来该大学15年在校生4085人,自杀死亡4例,有自杀行为(未遂)8例;干预试验三年,观察1908人,尚未发现一例有自杀行为和自杀死亡者,另从精神健康状况追踪观察结果分析,有四个因子(强迫、人际、焦虑、恐怖)均分有明显下降。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筛查高危人群、积极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对防范大学生心理障碍有一定作用。从人格类型、个性特征分析发现,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完善与变化之中(约占50%),特别在N型学生中仍有较多的学生有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等表现,期待着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切与重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标签:;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随访观察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