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道路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需要,目的是解决当前道路存在问题和病害,完善道路的配套设施,提升其交通功能,更好地满足车辆和行人通行需要。城市道路改造设计也区别于新建道路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论文结合工程案例对城市道路改造设计展开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城市道路改造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技术
引言
近几年,城市中的车辆不断增多,这对城市的交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发生拥堵,不仅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影响,而且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已经成为了人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内容,因此,加强对该项内容的分析是必要的。
1道路交通精细化设计
交通拥堵在我国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已经成为了现代交通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现代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道路,对道路工程进行扩宽建。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道路的建设和修建的速度仍然无法满足机动车辆的增加速度,并且城市中土地面积是有限的,无限的进行城市道路建设,拓宽城市道路是不现实的,并且该方式也会增加城市建设的投资成本,会导致工程周围的环境受到影响,进而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最终找到一种不仅经济,而且效果好改善方式,达到改善交通环境目的。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城市道路拥挤情况研究的不断深入,交通精细化设计理念出现在了城市交通工程设计中。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设计理念指的是对交通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同时在该过程中,要加强对涉及到的各项细节内容的重视,要从细节入手,提高设计的合理性,从而改善交通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交通设计的宗旨是,在设计和实施交通工程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涉及到的各项细节内容进行特别注意,通过合理的方式对交通微观层面遇到的各项问题加以改造,确保交通有序性,使路网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改善交通,缓解拥堵的最终目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2.交通体系设计策略
2.1空间发展策略
构造有机空间活化城市景观空间,建设街道慢行空间多样化,通过疏通城区公共活动空间,构建多样化、开放性的街区空间序列,改变原有封闭的街区边界,通过宜人尺度的街区单元组合,连接主要的公共空间体系以实现人性化,提升老城区慢行空间活力。将公共景观空间植入人性化的大众活动功能,构筑以人为本的空间功能活化体系,从而形成整体性的空间骨架。实现由功能区块间的疏离地带向城市公共活动带的转变,同时结合河道地景变化,构筑变化、活力、公共、多元的城市活动空间。
2.2功能发展策略
构建复合型慢行功能圈层构建人性化和多样化的缓慢变化的功能循环:城市活力的塑造在于满足人性化空间范围内公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建立以交通缓慢为导向的城市空间,以人性化的步行尺度为空间基准,整合了居民生活、办公、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需求,激发了城市的生命力。构建多圈层复合慢行城市空间:强调功能复合的理念,构建功能适度复合的慢行城市空间模式。依托公共交通站点、自行车站点的有效服务半径,塑造功能复合的慢行城市空间。
2.3交通组织策略
倡导低碳交通,合理组织流线建立环形慢行流线,加强功能渗透性进而使步行半径能覆盖居住区、商业区及公共空间,增加道路密度以适合人们步行出行。在主要城市公共功能设施、小区中心轴带、滨水建立慢行生活圈层。设置步行和自行车线路,与机动车交通分离,提供安全、舒适、特征性的城市户外空间系统。完善公交网络体系,衔接区域交通枢纽。对重要城市功能区适当增加公交和公共自行车站点,倡导在低碳的出行方式,提高环保出行率。
2.4文化展示策略
传承地域文化,活跃市民文化优化城市现有步行街区,对传统步行街区进行形象优化,结合街区定位在建筑形态和景观设计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地域文化慢行空间,在生态休闲区和公园绿地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结合慢行空间特征赋予慢行交通设计和景观小品不同特色文化主题,营造特征明显的文化展示区段。
3.交通体系分系统设计
3.1慢行片区分类与规划建设指引
3.3.1以城市中心慢行区域
大型商务商业为主的慢行区域。一般情况下,这种区域都汇集了该区域大型的商业、商务及文化娱乐活动,理所当然属于这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中心,此区域内步行等慢行活动种类丰富,活动氛围相对活跃。对此区域的规划建设引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机动车交通的疏导,进行必要的交通管制来舒缓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其重中之重是解决好停车问题、公共交通与慢行衔接接驳问题。相关的慢行基础设施与其环境建设采用高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并结合已有的公共绿地或找出需要建造的绿色,使慢行交通网络系统呈现连续化和多样化。
3.3.2以商务行政办公为主的慢行区域
此区域内主要活动类型是办公等商务活动,主要以效率和舒适为重点规划方向。通过对该区域内公共环境设施的改造与建设,打造出一片宁静、多样的交往空间,创设一种尺度亲近的环境景观,在必要的场所建立慢行路径,方便与机动车进行分离,连接办公大楼,形成一种静谧舒适且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网络。其中上下班通勤性与休闲性的慢行路径的设施环境设计标准是不同的。
3.4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系统由点、线、面多样形式构建。结合城市步行区段规划确定主次慢行节点,通过滨水慢行道、生态慢行道衔接各慢行区(商业步行街区、文化中心、城市公园、体育中心等)和慢行节点(滨水广场、街头绿地、小型公园等)。
3.4.1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结合自行车出行特征,划分三类功能区,根据功能区的交通特征,提出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1.公交接驳区(客运站、公交站周边区域)。可引导“自行车+公共交通体系”的出行方式,即完善主干公交网站周边主要的自行车道路通道,并在轨道网站周围设置公共自行车停车场。
2.活力区域(如学校、住宅区、工业区等)。为有效满足自行车的短距离出行需求,以片区为单位,建立并改善区内的自行车道路网络。结合道路的功能、级别,设置有层次的自行车道路网络,增强区内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的建立。
3.景观休闲区(大型公园、公共绿地和居住环境优美的区域)。为满足自行车休闲、健身等目的的需要,新建和完善滨水绿化带、大型公园、公共绿地和优美环境的自行车通道,充分考虑与景观的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骨架,其合理性和系统性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慢行交通与快速交通作为其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二者应同时发展,不可厚此薄彼。慢行方式作为环境友好型的一种出行方式,正在逐渐吸引人们的目光,为建设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与新建道路设计相比,城市道路改造设计考虑的因素更多,而每个道路改造工程又都有其特殊的地方。我国城市化程度已经较高,以后的城市建设中,道路改造会越来越多,对每个改造工程,必须详细调查、分析和理解其特点、考虑全面、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杜力.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几点思考[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姜洋,陈宇琳,张元龄,等.机动化背景下的城市自行车交通复兴发展策略研究———以哥本哈根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9).
[3]申婵,刘明林. 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综述及其应用[J]. 中国市政工程 2015,(4).
论文作者:夏宁1,陈新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功能论文; 自行车论文; 道路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