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不是A,就是B”格式[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ract As the title suggests,this essay discusses insome details the pattern〃either A or B〃 in actual use.Attention ispaid to thesemantic elements preceding andsucceeding the pattern.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rive a ruleof generation for the pattern on syntactic,semantic andpragmatic levels.
1“不是A,就是B”格式生成的句法语义结构规则
1.1除了A、B之外,必有C存在的可能性
典型的“不是A,就是B”格式,从表面看只有A、B两项,表示“二者必居其一”这样一个句法语义意义。但是实际上必有一个潜在的第三项C项存在的可能性,格式才能成立。
①他/她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留学生用例)因为没有男人和女人之外的第三性别存在,所以例①没有交际价值。
②他不是蒙族就是满族。(《八百词》用例)
例②的意义可以分解为:
(a)他是蒙族,(不是其他民族)。
(b)他是满族,(不是其他民族)。
(a)(b)都有“(不是其他民族)”部分,因此可以合成为:
(c)他不是蒙族就是满族,(不是其他民族)。
例②不是要确定“他”是蒙族还是满族,而是要否定“他”是蒙族和满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实际上,存在着A、B、C三项,“不是A,就是B”格式的选择意义不表现在从A、B两项中选择A还是选择B,而表现在从A、B、C三项中选择A、B两项,而不选择C项。即肯定A、B两项,否定C项。否定C项,是格式的真正表达目的。因此,“不是A,就是B”格式句法语义意义的全部应当是“二者必居其一,排除第三者”。格式的全貌应当是:
不是A,就是B,(非C)。
C项作为被排除的对象必有存在的可能性。
1.2C项与A、B两项在意义上对立
C项不仅潜在存在,而且在意义上必与A、B两项对立。
③所有工厂经理同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亲属,他们之间也是亲属关系,不是血缘关系,就是联姻关系。(《世界博览》)
例③“血缘关系”和“联姻关系”在“亲属关系”这一点上意义一致,而与被排除的“(非亲属关系)”意义相反。
我们说的A、B两项在意义上的一致性,不是就充当A、B两项的词或词组各自的词汇意义而言,而是就A、B两项共同的,与C项相反的意义范围而言。
④逢到会议,就必发言,不是表扬,就是批评,而且一定要由头至尾,详详细细。(茹志鹘:《第二步》)
例④“表扬”和“批评”词汇意义非但不一致,反而相反。但是,在“逢到会议,就必发言”这一点上属于共同的意义范围,这一意义范围与另一意义范围“(视情况有时作简要发言,有时不发言)”对立。
从意义上分析,A、B、C三项同属于一个有联系的意义场,这个意义场分为两个子场,A、B两项同属一个子场,两项在意义上具有一致性;C项属于另一子场,它在意义上与A、B具有相对性。图示为:
图一:
1.3C项一般不出现
C项是潜在的,一般不出现。在A、B之后出现的第三项,一般不是C项。
⑤他不是日本人,就是韩国人,再不就是新加坡人,总之,肯定是东方人。(引例)例⑤是“不是A,就是B”格式的衍生形式,它比典型形式多出一项。我们判断这多出的一项是不是C项,是看它在意义上是否与A、B对立。如果与A、B对立,该项是C项;如果与A、B一致,则该项不是C项。例⑤“新加坡人”与“日本人”、“韩国人”同属“东方人”子意义场,而不属于被排除的“(西方人)”子意义场,因此“新加坡人”不是C项,它仍然属于A、B子意义场。凡在意义上与A、B一致的并列项,都属于A、B子意义场,而不属于C子意义场。C项是潜在的,一般不在句中出现。这是“不是A,就是B”格式形式上的特点。
1.4A、B不能同时存在
A、B跟C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对立的,A、B之间的语义关系则是互补的,A、B不能同时存在。
⑥焕之知道她是在城里女子师范读书,不是今年便是明年毕业,因为树柏曾经提起过。(叶圣陶:《倪焕之》)
例⑥“她”不能同时在“今年”和“明年”毕业。只有A、B不能同时存在,才能使“不是A,就是B”格式表示“二者必居其一”这样一个句法语义意义。
1.5A、B不能确定
“不是A,就是B”格式的句法语义意义是“二者必居其一”,那么A、B二者“居”A还是“居”B呢?格式不能确定。
⑦不是他错了,就是我错了。(《新著国语文法》用例)
例⑦到底是“他错了”,还是“我错了”?格式不能确定。“不是A,就是B”格式实际上是从A、B、C三项中虚选A、B两项中的一项,而实弃C项。至于到底选择A还是选择B,格式不能确定。A、B的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不是A,就是B”格式表示“二者必居其一”这一句法语义意义的必要语义条件。
2 “不是A,就是B”格式生成的语用条件
“不是A,就是B”格式因语用条件不同而有不同语用功能:有时用于推断两种可能,有时用于概括两类事实。
⑧他们说,国际评奖不问政治,只讲艺术。这不是无知,就是自欺欺人。(上海《劳动报》1996年1月14日)
⑨过去,巴基斯坦飞机一旦出现故障,不是请外国专家来排除就是将整机运往制造国修理,不仅费时,而且耗资巨大。(《世界知识》1990年第20期“悄悄崛起的巴基斯坦航空工业”)
例⑧是推断“无知”和“自欺欺人”两种可能,例⑨是概括“请外国专家来排除”和“将整机运往制造国修理”两类事实。从句法关系来说,例⑧A、B之间是选择关系,A、B二者只存其一;例⑨A、B之间是并列关系,A、B二者共存。从语义关系来说,例⑧A、B二者都是“未然的或未经证实的事”;例⑨A、B二者都是“已然的、已成为事实的事”。邢福义先生称前者为“可能性选择”,称后者为“交替性选择”。(邢福义,1985)二者之比为1∶4。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不在句法语义平面,而在语用平面。需要考虑的语用因素有:1、表述对象的未知和已知;2、表述对象的单一和多个。
2.1表述对象的未知和已知
对未知事物,格式表现为推断两种可能;对已知事物,格式表现为概括两类事实。
⑩看来宁宁那辆黑色的跑车不是卖了,就是当了。(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11)可是后来,吉米老是无事生非,不是说衣服没熨平,就是说饭菜不可口。(柯岩:《他乡明月》)
例⑩“宁宁那辆黑色的跑车(的去处)”是未知的,所以“卖了”和“当了”是推断两种可能。我们常常会在实例中发现“看来”、“看样子”、“我看”、“依我看”之类带有明显主观推断性的词语。例(11)“吉米无事生非”是已知的,所以“说衣服没熨平”和“说饭菜不可口”是概括两类事实。我们常常会在实例中发现“老是”、“总是”、“常常”、“经常”之类带有明显客观陈述性的词语。
由于推断的主观性,A或B可能跟客观事实一致,也可能跟客观事实不一致。
(12)这么大年纪,为这事熬神,不是吃错药了,就是神经不正常!(郭庆生:当今中国老年再婚透视,《当代》1990年第1期)
例(12)“吃错药了”和“神经不正常”都不是事实。再以例②“他不是蒙族就是满族”为例,格式只是主观断定“他”必是“蒙族”和“满族”二者之一,而“他”实际上并不一定就是二者之一,他甚至可以既是蒙族又是满族(父亲是蒙族,母亲是满族)。但是,说话人在未知条件下进行的“蒙族”和“满族”二者必居其一的主观推断,跟“他”究竟是不是二者之一的客观事实是两回事。
2.2表述对象的单一和多个
如果表述对象是“一”,那么格式就表现为对这个“一”的两种可能性的推断。
(13)她(此时)不是在6号车厢,就是在7号车厢。(12次列车乘务员语)
例(13)“她”此时只能在某一节车厢,表述对象是“一”,此时格式就是推断这个“一”的两种可能性:“在6号车厢”或“在7号车厢”。
如果表述对象多于“一”,那么格式就表现为对多于“一”的数量进行两种类别的概括。
(14)现在不少孩子课余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机。(《人民日报》)
例(14)“不少孩子”“课余时间”的活动项目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表述对象多于“一”,此时格式就是把多于“一”的活动项目概括为“看电视”和“玩游戏机”两类。
表述对象的数量是指表达上“项”的数量,不是指事物的具体数量。
(15)这些书不是刘伟的就是高丽的。
当说话人把“这些书”看作数量为“一”的事物时,它不能再分,此时例(15)不能变换成:
(16)这些书有的是刘伟的,有的是高丽的。
当说主说人把“这些书”看作数量多于“一”的事物时,它可以再分,此时例(15)就可以变换成(16)。
本来,“不是A,就是B”格式是用来表述单一的对象的,其句法功能是对数量为“一”的对象进行两种可能性选择。这种功能意义的生成基础是:A、B之间具有排斥性,二者在一个点上不能同时存在,所谓“二者必居其一”。但是A、B对C来说又有一致性,即在某一点上有是A的可能性,也有是B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是C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若干个点,A、B的一致性就象一条有识别性的线把所有具有“A/B”性质的点连起来,而把C点排斥在外。这样一来,就为在某一点上不能同时存在的A、B创造了在一条线上能够同时存在的条件。
图二:·A/B (非C)
图二不能确定一个点是A还是B,但是它可以确定“二者必居其一”而非C。图三也不能确定某一点是A还是B,但是它可以确定所有连贯的点都具有A、B“二者必居其一”的性质,即在这些连贯的点中有A也有B。这就是“不是A,就是B”格式在“二者必居其一”句法意义下因语用条件不同而有两种语用功能的原因。
“未知、单一——主观推断”具有一致性,“已知、多个——客观概括”也具有一致性。具备其中一种属性,也就具备了另一属性。
(17)依我看,他脑子里想的,不是出国,就是去外企。(引例)例(17)由“依我看”而知,“出国”和“去外企”必是对“他脑子里想的”的主观推断。而“他脑子里想的”也可能既有“出国”,也有“去外企”,但是“依我看”的主观推断,是把“他脑子里想的”作为未知、单一的对象来表述的。在未知条件下、对主观上认为是“一”的对象进行的可能性推断,跟可能是多于“一”的客观事实是两回事。
3 “不是A,就是B”格式生成的篇章条件
3.1两个结构层次
“不是A,就是B”格式所处的篇章语义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总述部分,它的任务是指出某一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其句法形式是一个或几个主谓结构单句;第二层次是分述部分,它的任务是对所具有的属性进行注释,其句法形式是一个主谓结构复句。“不是A,就是B”格式处在第二层次。
(18)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茅盾:《春蚕》)
(19)在六七十年代,一提起国际经济合作这个词,国人只有一种理解,就是援外——不是帮助别人修铁路,就是帮助别人盖工厂。(《人民日报》)
例(18)第一层次指出“茧子是不能搁久了,总得赶快想法”,第二层次为之注释为“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例(19)第一层次指出“在六七十年代,一提起国际经济合作这个词,国人只有一种理解,就是援外”,第二层次为之注释为“不是帮助别人修铁路,就是帮助别人盖工厂”。两个层次分工明确。
第二层次是对第一层次指出的事物属性的注释,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注释。
(20)女犯们心胸大多狭窄。一进监,不是惦记孩子,就是牵挂父母。(田珍颖:《大墙无阻》)
例(20)“不是惦记孩子,就是牵挂父母”是对“女犯们心胸大多狭窄”的注释,而不是对“女犯们”的注释。我们不能因为“女犯们”可以引过来作“不是A,就是B”格式的主语就认为它是格式的表述对象,进而把充当主语的名词性成分是单数还是复数看成是表述对象的多寡。句法结构分析不能代替篇章结构分析。
3.2第一层次的省略
为了简约,第一层次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省略,但我们不难理解省略后其篇章语义结构层次的存在,我们可以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21)吃饭时,他们二人不是你给我拣菜就是我给你夹菜,一副相敬如宾的样子。(陶斯亮:《又见李讷话沧桑》)
例(21)第一层次被第二层次隔开了,连起来即是“吃饭时,他们二人一副相敬如宾的样子”,然后用“不是A,就是B”格式对“相敬如宾的样子”作注释。
(22)在国民经济重点部门必需的关键品种中,基本上适应并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只有一半,另一半不是生产能力不足,就是质量没有过关,或者尚不具备生产能力。(《人民日报》)
例(22)前面已经交代了基本上适应并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只有一半”,那么“另一半”必不能适应和不能满足质量要求——这句话省略掉了。我们把它补出来就是:
(a)另一半(不能基本上适应和满足质量要求)。
(b)不是生产能力不足,就是质量没有过关,或者尚不具备生产能力。
(b)表述的不是“另一半”,而是(a)的全部。
在本文考察的70个含有“不是A,就是B”格式的语段中,有43例篇章结构形式完整,层次分明,占61%。有27例篇章结构形式不完整,层次不分明,占39%。这种时候更需要有篇章的概念,了解“不是A,就是B”格式所处的篇章语义结构。
4结论
4.1“不是A,就是B”格式成立的句法语义条件是必有与A、B两项意义相反的第三项C项存在的可能性。排除C项是格式的真正表达目的。
4.2表述对象的未知和已知、单一和多个是“不是A,就是”格式分化成主观推断两种可能和客观概括两类事实这两种功能的语用条件。
4.3“不是A,就是B”格式所处的篇章语义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出某种属性,第二层次是对属性进行注释。
标签:语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