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是重点板块,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基于此,对“创设欣赏情境,激发欣赏兴趣;借助小组模式,推进欣赏深度;借助问题引领,提高欣赏实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音乐 欣赏教学 音乐审美素养
音乐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就好像人们需要用语言来与人沟通一样。很难想象没有了音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中小学阶段,音乐作为一门必修课,也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音乐欣赏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等一系列作用。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高效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呢?
一、创设欣赏情境,激发欣赏兴趣
音乐欣赏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培养音乐鉴赏家,而是通过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喜欢上音乐。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去探索,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此外,教师在带领学生聆听音乐时,要为学生建立足够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大胆说出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通过聆听音乐,能够抚慰人们疲惫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倾听音乐,打开自己的心扉,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听懂”音乐。只有在倾听音乐时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才能够体会到音乐的情感,才能够更深入地与作者进行交流,将自己融入到音乐的旋律当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教师只是像传统的音乐课堂一样用言语来将音乐的美解释给学生听,学生缺乏自己个性化的生成,对于音乐的理解完全不如自己发自内心倾听音乐时获得的深刻。音乐往往是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音乐与生活相结合,进而听懂音乐的内涵。
二、借助小组模式,推进欣赏深度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协作。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将自己对于某个歌曲或者是旋律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深化学生对于不同音乐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在考虑学生的音乐水平等因素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分组合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音乐、旋律或者是音乐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瑶族舞曲》这支曲子的欣赏教学时,就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组,请每个小组针对《瑶族舞曲》中的不同小节进行音乐欣赏,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特征,谈谈在自己小组分析的这个小节里面管弦乐器有什么优点,然后针对不同小节的特点给每个小组提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学生的发言出现错误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纠正,带领学生共同感受歌曲中包含的情感和内涵。
三、借助问题引领,提高欣赏实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提问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的进度甚至是课堂氛围等来进行设计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往往是与课堂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内涵,领略音乐之美。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五月蝉虫唱得好》展开教学时,就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教师在学生欣赏音乐之前向学生提问:“大家以前有没有听过侗族大歌啊?大家发现这些歌曲通常有些什么特征啊?”“请大家仔细听听这首歌里面是怎样展现蝉鸣的,并且想想这样的展现方式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进行歌曲的欣赏,会更加投入,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教师在学生欣赏完后,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那些回答有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指责,可以对学生的大胆发言进行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能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这个背景下进行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营造和谐、舒适的音乐倾听环境。在学生理解不透彻时,要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在课堂上自己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音乐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岚祺 深度学习背景下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J].黄河之声,2017,03,59。
[2]万娟 提升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及审美能力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22),47-48。
论文作者:余碧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教师论文; 音乐欣赏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