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_业绩评价论文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_业绩评价论文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业绩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 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影响着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车轮迈入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由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 革。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业绩评价演进史的分析,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并据此对企业 经营业绩评价的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一、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

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成本业绩评价时期(19世纪初—20世 纪初),财务业绩评价时期(约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和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时 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1.成本业绩评价时期。早期的成本思想与简单的成本计算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而萌 芽的,是在自然经济的束缚之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处于低级阶段的成本会计。早期的成本 思想是一种很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成本计算也是一种简单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计算。这一阶 段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就是成本,诸如每码成本、每磅成本、每公里成本等等[1]。这种业 绩评价带有统计的性质。随着成本会计第一次革命和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生,资本主 义手工工场的出现,原有的在一般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仅仅以计算盈利为目的的简单的将本 求利思想已逐渐被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便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的思想所取代。简单的成本 业绩评价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工场的管理需要,于是,在人类早期的成本思想和简单成本业绩 评价的基础上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加强,这种较复杂的成本会计核算与评价制度已不能满足资本家最 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以攫取利润的目的要求,这是因为已有的成本核算是事后的分析计算 ,反应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于是,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 制度,实现了成本会计的第二次革命[2]。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成本控 制,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的潜能被大大地挖掘了出来。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 ,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 控制,达到了对成本进行管理的目的。成本控制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 果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2.财务业绩评价时期。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自由竞 争已过渡到了垄断竞争,这时期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发展起来了,为企业业绩评 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会。1903年,由多个各自独立的单一经营公司合并创立的杜 邦公司,为该时期的新型企业组织结构提供了原型。面对需要协调的垂直式综合性企业的多 种经营、市场组织以及如何将资本投向利润最大的经济活动等问题,杜邦公司的最高层管理 者设计了多个重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这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 报酬率(ROI),投资报酬率为企业整体及其各部门的经营业绩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至此,综 合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德森·布朗说明了如何将投资 报酬率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成为对企业财务经营业绩 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3]

20世纪60年代,运用得比较广泛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 况下,许多控股公司的重点目标是税负最小化,母公司一般只注重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而极少 关心其业绩评价问题,许多控股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及管理的方便考虑,通常借助于“投资中 心”或“利润中心”实施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然而,随着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这类 多部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因为这种分散或 多部门企业组织的建立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从提供范围广泛的一系列相关产品中获 利[4]。到了60年代,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预算、税前利润和剩余收益等 ,并把它们作为对企业管理者补偿的依据。这一时期的业绩评价始终与产量相联系。

20世纪70年代,在业绩评价指标方面,麦尔尼斯(Melnnes)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30家美国 跨国公司1971年的业绩进行评价分析后,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一 文,强调最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包括净资产回报率(RONA),其次为预算比较和 历史比较。在泊森(Persen)与莱西格(Lezzig)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所作的问卷 调查分析中:采用的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还有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率(EPS)、现金流量和 内部报酬率(IRR)等。其中的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已成为该时期业绩评价的重要要素。对管 理者的补偿是根据EPS、EPS的增长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的回报指标情况而定。

20世纪80年代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 绩评价体系。美国的许多公司,包括跨国公司已意识到过份强调短期财务业绩是美国公司在 与欧洲和日本企业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于是他们把着眼点更多地转向企业长 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上。对管理者的补偿准备以是否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为根据,而 不是短期的财务业绩状况。由此,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象Genera E lectric、Xerox、Motorola和IBM公司都非常重视过程能力、产品生产周期时间、客户的满 意程度、保修成本等评价指标;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问题而 不是客户的要求以及客户的忠诚度上;更为重要的是对管理者的补偿主要还是依据财务业绩 而不是工作质量业绩。因此,这是一个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时期 。

3.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新经济时期的到来,金融工具使用的频繁以及市场的 瞬息万变,导致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战略眼光和长远奋斗 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管理会计 应为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提供服务,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评价 也应如此,而战略性竞争优势即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是由多方面因素、而不是单一因 素决定的,那些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卡普 兰等研究的战略平衡积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机地结 合,在考虑了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较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由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层面和学习与增长层面的评价指 标所组成,实现了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曾出现过三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 财务通则》所设计的一套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变革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 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次变革是1999年由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 标 体系。这三次变革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分为了各具特色的四个时期。

1.建国后至《企业财务通则》出台前的企业业绩评价。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 的 恢复时期,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一五”时期,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由此形成了一套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以资产管理、成本 管理和利润管理为主要内容,以计划控制为基本环节。与之相适应,“一五”时期企业财务 业绩评价指标包括有关资产、成本、利润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固定资金方面为固定资产 产值率;流动资金方面以定额流动资金周转率(或周转期)为主,也计算和分析全部流动资金 周 转率(或周转天数);成本方面为可比产品成本率和全部产品总成本比计划总成本降低率; 利润方面主要是利润总额和利润率,利润率一般计算销售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 润率3种。亦即,这一时期的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固定资产产值率、定额流 动资金周转天数、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利润总额完成率、销售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资金利润率等。从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企业财务通则》出台前,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基本上 延袭了“一五”时期的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指标长期以资金、成本、利润为重点。

2.《企业财务通则》试行至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出台前的企业业 绩评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原有的适应于计划经济体 制下的较单一的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企业财务业绩评价的 要求。《企业财务通则》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的。也正是这个新型 的财务制度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绘制了新的蓝图。以财政部长令发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 》规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8个指标组成。这8个指标分别为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综合地评价。《 企 业财务通则》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政府及债权人 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

然而,《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财务管理 模式的影响,该套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仍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不能很好地适应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如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中仍侧重政府部门管理 的需要,这在反映盈利能力的销售利税率等指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另外,没有充分体现投 资者要求以及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的要求。

3.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颁布至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出台 前的企业业绩评价。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我们必须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无疑为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 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财政部在反复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于1995年制定和颁发 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这套指标体系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 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组成。不难看出,10项指标中,有5项 指标是《企业财务通则》已作了规定的,即资本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 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有1项指标作了修改,即将销售利税率改成销售利润率 。另外,有4个指标是属新设计增加的,即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 社会积累率。

新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引导企业从 过去注重追求产值、追求高投入逐步转向注重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强资本保全意识,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有利于开展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企业 可以通过同国内外同类企业之间的比较,找到自己在同行业中的位置,找出自己的差距,从 而加强管理,挖掘潜力,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第三,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人 士对企业财务业绩作出较综合的评价,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作出正确的评价。

但是该套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没有反映企业知识与智力资产方面 的业绩评价指标;其次,没有反映企业财务业绩发展趋势的评价指标;第三,没有考虑现金 流量在业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该指标体系未将非财务指标融合进来,忽视了非财务 指标的作用。

4.《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后的企业业绩评价。在市场竞争主体更加平等, 一些国企不再受国家强有力保护的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财 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1日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 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是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 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 经营者的业绩。对这四项内容的评价则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 计32项指标构成。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三、中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演进的启示

从上述中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演进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所得与所费的关系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关系。企业业绩评价的核心就是对企业经营活 动所得与所费进行比较,即对企业的获利水平和能力做出评价。评价所遵循的是经济学中的 “最大”、“最小”法则,即以尽可能少的所费获得尽可能大的所得。企业获利水平和能力 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得与所费的表现形式和评价 的目的不尽相同,与此同时,所选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也不相同。具体地说,在运用成 本指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期,所得与所费体现得比较直接和原始,即收入与成本 ,评价所遵循的也是原始意义上的“最大”、“最小”法则。在当时的情况下,成本降低及 降低的程度成为企业获利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该时期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主要是运用 成本指标或与成本相关的量化指标。在运用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期,受该时期的经济发 展及环境特点所决定,企业要实现尽可能多的利润,达到良好的经营效益,成本的降低虽说 是主要途径,但已不是唯一的途径,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生产效 率 等途径达到利润增长的目的,因此,所得与所费表现为较复杂的各种形式的收入与成本(费 用);与此同时,现代公司制的产生和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使企业的评价目标定位在资本 的保值和增值上。因此,资本的保值增值成为资本市场条件下“最大”、“最小”法则具体 体现。企业的业绩经营评价必须运用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 就由成本评价指标发展为包括成本评价指标在内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经历了销售利润 率为中心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阶段,投资报酬率为中心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阶段, 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阶段,以反映不同时期企业经营的所 得与所费及其比的关系,从而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评价。

2.经营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这里的经营环 境是指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模式等;外 部环境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法律环境等。我们知道,业绩的评价是为企 业的管理服务的,因此,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有利于管理者明确应努力的方向。企业经营业 绩的评价应充分体现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管理要求。

目标是人们行动所要实现的目的以及要使事物发展所要达到的水平,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 业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求得生存与发展以实现最大经营效益的目的,也即利润最大化的目 的。克鲁帕认为:只有在环境的逼迫下,目标的实现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环境是影响目 标实现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经营目标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符合环境的要求,才有实现的可 能。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符合环境的要求,并根据变化了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 整,才有可能实现,企业才有可能求发展。为此,作为体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要求的业绩评 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应符合环境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化调整 和创新,从业绩评价角度引导管理者进行经营目标的管理,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经营环 境的变化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3.传统的业绩评价是一种以事后评价为主的管理行为。这一特点是由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 指标体系本身的特性所致,传统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数据的来源主要是财务报表,由于财务报 表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报告,因此,所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即这些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历史经营状况。根据当时的企业管理要求,业 绩评价活动的目的是根据企业的业绩评价结果将企业划分档次,并使企业从中总结经验和教 训,为今后的经营管理指明方向。因此,从这种评价活动的性质来看,是属企业的事后管理 活动。企业也主要是根据这一信息资料对管理者实行奖惩。在这样一种业绩评价活动的驱驶 下,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者的奋斗目标必定是短期性的。业绩评价指导思想的这种定位是 与当时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企业管理要求相适应的。

业绩评价是适应特定历史条件下企业管理要求的一种方法,当某种特定评价方法所赖以存 在的环境和管理要求改变了,则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适应企业经营管理 的要求。

四、新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和高科技化的世纪,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 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与此相适应,业绩评价的理 论与方法也正在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

第一,业绩评价的重心从事后评价转到为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服务,把业绩评价工作纳 入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方法主要为企业的事后管理提供相关信息,并且 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显然,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即战略经营管理要求。 这种不适应性体现在: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由于太“财务数据”化而不能与企业正在进行的作 业活动相联系,因而不能有效地提供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业绩的评价缺乏与企业 战略经营目标的联系,可能会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的管理者很可能将公司目标 定为净资产回报率最大化。这一目标的确定就会使高盈利部门由于担心投资回报率的降低而 不愿意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进行投资;而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部门,为了提高他们的平 均投资回报率水平,而乐意于任何项目的投资,哪怕那些投资项目的回报低于公司的资本成 本。这显然不利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传统业绩的评价所强调的是 分部门的业绩考核,易产生局部利益行为。如材料采购部门为了避免发生原材料实际成本与 标准成本之间的不利超支差额而采购价廉质低的原材料,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生产部 门为了完成生产预算而片面地增加产品产量,导致产品的积压;销售部门为了完成销售预算 只愿意接受大笔订单而忽视了中小客户,导致了产品销售市场的萎缩;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为 了完成各自的预算目标,只顾及自身利益而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导致企业难以实 现全局目标,更不用说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能有效地克服传统业绩评价方法的缺陷,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应将业绩 评价纳入整个管理过程之中,把企业既定的奋斗目标作为业绩评价的起点和管理的起点。也 就是说,这时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战术转换和具体的执行。具体的 程序是,首先运用指标体系将战略目标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再将这些目标分层次(高 级管理人员、一般或中层管理人员和职员)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以便不同部门、不 同人员明确各自的任务。高级管理人员清楚达到长期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各部门和职员清 楚各自所完成的任务对企业总目标完成的影响,达到有效地克服在传统管理体制下,制订战 略和实施战略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一问题。这种管理也有利于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从而达 到整体利益最大化。总之,通过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使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阶段性的、具体 的、可操作的并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目标,使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融入到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思想。

第二,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以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优势。财务指标是 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能也无法涵盖全部业绩评价的内容。战略经 营业绩的评价应从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入手建立指标体系,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 而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偏重于企业内部因素对经营业绩影响的评价,忽视了对外部因素影 响的评价。在现今这个动荡多变的经营环境下,企业所面对的外来环境挑战越来越激烈,没 有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评价,企业很难发现自身的优点、缺点,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也就很 难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战略优势。因此,业绩的评价除了要关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生产率 的提高上,更应充分注意外部因素诸如客户满意程度、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与产 品 创新等方面的因素,此外,还有职员的满意程度等等均为业绩评价应予考虑的重要因素。不 重视这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作用,业绩的评价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综合、合理。

通常,财务指标由于其数据太依赖于会计报表而具有滞后性,而非财务指标,诸如客户层 面、职员层面和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层面等有关指标,大多能反映出企业发展的趋势,因此, 具 有一定的预示性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单一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易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的缺 陷。

第三,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形成企业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优势。新时期经济发展的 核心特征就是创新,也正是因为有了不断的创新,才使新时期经济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又以技术创新为最重要。当前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 术和人才的竞争。在国际资本相对过剩,人才流动频繁的条件下,在市场容量、资源、环境 的约束更为强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主要取决于其 技术创新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范围和效益。发达国家已由原来争夺原材料资源为重点转 移到 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竞争上。可见,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一位 因素,也是主要的推动力。美国之所以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通货膨胀率持续下 降,失业率下降,其本质原因在于其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创新。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或组织所具有的,其竞争对手不易模仿或超越的,企业持续不断的竞 争优势。它包括研究和开发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将技术和发明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 产力的能力、组织协调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以及企业应变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是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和企业业绩不断得到改善的有力保证,是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法宝。 企业的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愿望,就没 有创新的动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艾略所说 :技术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从形成市场优势地位来看,创新可使企 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可以使企业更迅速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如提供了一种新产品可以 抢先 占领市场;或者由于改进了生产工艺使产品成本下降,使企业获得了价格上的优势,从 而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从企业的发展来看,不断创新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提 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减少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此外,创新还可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产生更好的整体效益,降低企业受威胁的程度,使企业在优势的基础上谋求更大发展,从 而进入良性循环。

总之,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经营 目标的法宝。因此,创新业绩的评价应是企业业绩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将知识与智力资本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以体现无形资产在业绩方面的重要作用。农 业 经济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工业经济是以资本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 与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缺乏对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注重财务衡量的传统会计对有形资产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而在对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的 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然而恰恰是这些无形资产对当今在竞争激烈 环境中的企业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微软公司的帐面资产价值与公司的市值 之间的巨大差额以及NEC等高科技产业,其公司的股价均高于传统产业,这不能不说是由于 知识与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把上述资产纳入会计报表并成为正式的财务衡量的内容尚需时 日,但把它纳入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则已势在必行。

可以预见,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将顺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融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 并将战略目标作为其业绩评价的起点和管理的起点;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在传统业绩评价的 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拓展,形成充分体现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要求、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 与智力资本作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_业绩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