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何以可能——人的成熟与人学的自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自觉论文,成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人这一特殊的类的存在与进化本身便已构成人学的最坚实的基础,成为人学得以可能的根据。到目前为止,就我们所知而言,人是万有之中唯一既具有对象意识又具有自我意识的类存在,人总是凭借实践的超越本性不断扬弃对象和自身的自在性与给定性,从而在超越自在的客观实在的同时,既不断重构人的世界,又不断重构自己的本质。这样一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人所能够认识到的世界,无论如何拓展与重构,总是已内在地包含有人的本质力量或因素。因此,人关于世界、关于各种关系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直接知识或背景知识,而这一对象意识的发生必然以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意识为前提。这即是说,对于人的存在的总体性的自我反思,即人学,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之存在或进化的必不可少的内在维度。
尽管人的一切知识领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对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识,但是,唯有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学。这是因为,哲学不是众多具体学科之中的一个具体学科,而是人类之思的总体性运动,唯有哲学能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多重时间向度的连结点上,在形而上的和实证的多重视角的结合层面上,展示人的多方面的本质,形成关于人的总体性的认识。不仅如此,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还会发现人学和哲学的更深刻的本质关联:真正的哲学从本质上讲不能不是人学。如前所述,就我们迄今所知的阈限而言,自在的、沉寂的、未分化的自然世界只是由于有了人的超越性活动和意向性活动才得以觉醒和得以重构,同时,人的对象意识与人的自我意识总是不可分的,因此,人对对象世界及其内在关系的把握同时总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及其文化—历史内蕴的把握。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讲,人是哲学的根本,人是哲学不可逃避的永恒主题,而真正的哲学则是人的精神家园。
当然,断言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并非说哲学在任何时刻都意识到或自觉到自身的人学本质。实际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尤其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哲学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身所应具有的人学本质,它常常漠视,甚至敌视人的本质问题。公允地讲,这并非完全是哲学自身的缺陷,实际上,在特定历史阶段,哲学对其自身的人学本质的忽视是与人的不成熟状态相契合的。具体说来,构成农业文明基础的是“无主体的”自然经济,在那一历史时期,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等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几乎涵盖了人的大部分生存时间和空间,从而塑造了自在自发的文化模式。周而复始的自然节律和生理节律、基于自然原则和伦理原则的宗法血缘关系、缺乏进步特征和超越特征的超稳定的文化结构等,遮蔽或淹没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超越本性和创造本性,以及人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的人学内蕴。人的本质的这种群体本位特征和人的自在自发的不成熟状态限制了哲学的视界,使哲学忘却人自身的存在,而把外部世界当作一个与人的本质和存在完全无涉的实在而解剖分析,或是强调其绝对的客观本性,或是赋予它以超然的神性。
哲学开始意识到或自觉到自身的人学本质,或者说,人学开始走向自觉,主要是晚近的事情,是现代哲学的本质特征。必须指出,这并不是某个或某些哲学家的心血来潮或感情冲动所为,而是人自身存在状态进化的结果。应当说,人学的自觉是人走向自由自觉的、总体性的成熟状态的逻辑后果。具体说来,构成工业文明基础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主体经济”,它开启了人的存在的新阶段,它为人的超越本性和创造本性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世界性交往的扩大,使人超越了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文化模式,使人的本质由自在的群体本位向自觉的个体本位转变。个体主体性的发展、社会民主和社会契约的完善,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方位的、总体性的展示提供了条件。进入20世纪,人进一步通过矛盾冲突的方式发展自己的超越本性,展示人的世界与人的活动的本质关联。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人在自己的文化造物面前的异化和物化本性也在日渐加深。人的本质力量的正面与负面的展示,以及人类正在萌生的超越分裂、走向总体性存在的渴望,驱使着众多的哲学流派把理性的目光聚集于人的存在本身,这正是人学走向自觉的现实基础。
应当指出,人类演进时至今日,已经为作为自觉的人学之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人的自在自发的、异化受动的和自由自觉的本质特征在不同文明形态中的展示,人的本质的群体本位、个体本位、类本位的特征的依次发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转型,等等,都在呼唤着哲学展示其真正的人学本质。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新的世纪之交建构起深刻的人学,即以总体的人或人的总体性为核心的哲学人类学。
标签: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