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想与文化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代性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文化论文,现代性论文,手稿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拟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原典的解读,捕捉马克思的思想语境,进而把握其精神实质,发掘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批判特征,以及对今天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现代性文化精神。《手稿》中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考察,既立足于对人类价值理想的终极关切,又正视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并特别强调现代化实践既是理性与价值冲突的不断生成过程,又是这种冲突的不断消解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理性尺度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客观意义,价值尺度则是指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对历史事实和进程所作的人文评价。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力量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也就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体力量的发展。因此就社会发展总的方向来看,理性与价值两种尺度必然是一致的:理性尺度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价值尺度又是理性尺度的内在根据。下面从三个方面阐发马克思《手稿》中所体现出的现代性文化精神。
一、出发点:人的二重性存在
为什么对于人的社会生活的考察要诉诸理性与价值的双重视角?在马克思看来,从根本上说这根源于人的二重性存在:“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1页)人类之所以能够从自然物中超越出来,并不是因为人是上帝的选民,而是因为人是一种双重存在,即作为自在之物的自然存在和作为自由主体的超越性存在。因此人的存在遵循着两个不同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前者的目的在于保存和维持人的物理的和生物的存在,故可称之为自我保存的原则,后者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并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故可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原则。这两个不同的原则同时体现着人自身。我们透过世界才能认识到自己是有躯体、活生生的存在,没有肉体之躯就不会有人的存在本身,人类受这个自在的限制,在其中活动。我们不仅经验到这种肉体之躯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感到自我与此躯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马克思强调,人作为肉体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其生命。在这个意义上,“人直接地就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第120页)。但是马克思指出,人又具有自己的内在尺度,即通过主体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在此意义上,“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己是类的存在物”(同上,第122页)。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人才实现、确证着自己的本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这种类的生活即是“创造生命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创造过程中,人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马克思,第50页)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同上,第50-51页)人的这种生命活动集中表现为对于对象世界的改造,通过实际地创造对象世界,实现自己自由的、有意识的、合乎目的的本质,并切实实现对于自己自然存在的超越。
马克思认为,人就是这种二重性结构的历史存在,人的这种二重性存在境遇折射和体现着主体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理性的方式和价值的方式。而只有着力于理性和价值的统一,才能构成人的完整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把这种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对于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剖析,并在超越的维度上表达了自己的现代性立场。可以这样说,马克思把理性与价值的悖反与冲突看作是破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基本方法,而对理性与价值关系的分析又可以转换为对于历史与道德关系的省察。
二、工业、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
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与资本主义时代相伴随的是工业化发展时代,因而也开启了人类真正的世界历史。资本主义从登上历史舞台起,就向人类呈现出了善恶并举的双重面孔。对于工业化、现代化和资本主义这些作为近代人类同一历史进程的不同层面的文化表征,应当从理性和价值的二重视角去把握并做出客观评价。
这一观察视角,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是围绕“工业”和“异化劳动”两个方面展开的。
关于工业文明,马克思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对其给人类所带来的历史进步做了明确的、肯定性的评价。在马克思看来,工业是现代人类追求自由活动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它在人的存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必须把现代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和探讨。“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同上,第80页)工业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因为在工业的历史中折射出了现代人的文明与进步。在《手稿》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总是站在人类整体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理解作为生产力的技术在人的自由与解放中的巨大作用,总是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现实的密切关联中去认识工业文明的意义。“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同上)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工业既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范畴,也不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孤立要素,而是在历史的发展着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对人的自由与解放起核心作用的变量。工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尤其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样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由基础。“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好准备。”(同上)
但是,马克思同时也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时代对于工业的单纯“效用化”态度,容易割断工业实践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联性,导致“迄今人们从来没有联系着人的本质,而总是仅仅从表面的有用性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心理学,因为在异化的范围内活动着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把宗教或者诸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这样一些抽象普遍形式的历史,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和人的类的活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是以感性的、外在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对象化了的本质力量。”(马克思,第80-81页)由此,马克思就从对于工业的理性的、历史的分析,进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所导致的异化劳动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内容充实和阐发了异化概念,从价值视角系统阐述了“异化劳动”范畴,并把它作为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倡导追求人性自由的重要工具。
总体而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确切说,是探索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的学说。在这里,马克思集中从四个方面展开其异化劳动理论:
首先,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作为人的创造物本应属于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同上,第44页)“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同上,第45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多,意味着他将被资本家剥削得越多,他也越受到他的创造物的统治。
其次,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的异化根源于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对于劳动者说来,劳动成为外在于主体的东西,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通过改造自然界承认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却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东西。“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同上,第47页)马克思认为,如果说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那么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
再次,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对象化,即通过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的实践得到表现和确证。“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通过活动,在实际上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同上,第51页)但是“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同上)人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劳动体认自我的存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最后,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强调人与人相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因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劳动者所处的那种地位和角度来观察别人”(同上,第52页)。结果既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也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工业”与“异化劳动”的理性与价值分析,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状况,认为一方面大工业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但另一方面异化劳动也同时改变了人与劳动的本质关系,造成了人与创造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反常状态,导致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关系时出现困难,极大地阻碍了人们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其本性的全面发展的活动,从而与人性自由而自主的内在需求相互对立。正是由于存在着人的被束缚被压抑,存在着人的异化,由此便引申出关于人的解放的主题。由于人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关系的不合理带来的,因此,人的解放首先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实现人的社会解放。而这一历史主题正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核心,也是其现代性思想中的华彩乐章。
三、新感性、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毋庸讳言,马克思《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的理论,是奠基于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历史考察与分析之上的,体现了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立足于人的主体生命与价值视角,强调必须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拥有自己的本质,进而构建以人的全面的生存感受为起点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生存感受是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观念之一。在《手稿》中马克思特别注重“感觉”对人性生成的意义,认为“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马克思,第79页)。“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同上)这里所表述的“全部感觉”当然不仅是感官的感觉,还包括情感、愿望、意志等因素,更多的是人的感受。共产主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塑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觉的人。
这里所说的“感觉”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文化与文明的“感受”,可以说是一种“新感性”。只有这种“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才算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紧扣“人的感受的丰富性”这一核心主题。
当然,新感性的确立首先取决于私有制及其异化的扬弃:“私有财产的废除,意味着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同上,第78页)在异化状态下,人不可能培育起健全的感觉。马克思充分意识到,功利主义的“粗陋的实际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天敌: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人的感觉的丰富性被单一的拥有感所代替:“私有财产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任何一个对象,只有当我们拥有它时,……当我们消费它时,它才是我们的”,“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为这一切感觉的单纯的异化即拥有感所代替”。(同上,第77页)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命运维系于物,物成为人顶礼膜拜的至高无上的“上帝”,人成为物的奴隶。对物的占有常常是以牺牲丰富的感受性为代价的。
然而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一种最善于适应环境的生物,人还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新的环境,即在改造“第一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第二自然”,创造人们所独具的文化和文明。“已经生成的社会,作为自己的恒定的现实,也创造着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同上,第80页)。这种全面的人体现了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各种潜能性的整合,也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同上,第77页)。而要实现人性的真正复归和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历史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才有可能。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应该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同上,第73页),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和谐:“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消解;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同上)由此看出,这种异化过程的积极扬弃正是人类美好社会的到来,也是人的本质的最高实现,从而每个人真正地实现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能达到自由自觉的活动境界。没有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社会环境,没有人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完全意义上的人是社会的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是人性的社会。只有那种最大限度地按照人的方式来满足人的自然需要的社会,才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解放的构想,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通过人的社会实践,使自然界成为属人的、人化的自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人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自然来体现:“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马克思,第75页)人改造自然的劳动活动同时就是对象化活动,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成了体现人的本质的对象,也可以说自然成了人的无机身体。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人自身的一面镜子,它可以表明人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人也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说来成为类的存在物。
第二,共产主义社会所谋求的是人与社会、人与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是类的一员,生活在社会之中,人的活动同时也就应是社会的活动,体现人的类本质的活动,每个个体之间也应作为类的一员相交往,这才是真正的人的关系。因此,“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作为抽象物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活表现——即使它不直接采取集体的、同其他人共同完成的生活表现这种形式——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同上)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该通过物来实现,因为这个外在的物会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便是异化。马克思提倡的自由个性不受外在物强制,人作为社会人而存在,人的行动直接具有社会性,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换也直接表现为人的关系。
第三,人们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拥有自己的本质,从而实现与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内表现为能力的发展,不仅指理性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包括整个身心的发展;对外则表现为人对世界的全面占有,特别是感性占有。这样,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个体的一切器官都能在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同上,第76页)。也就是说,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对对象化了的人和属于人的创造物进行感性地占有,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对物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理解为享有、拥有。这样的人就不再是畸形的人、片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的人、丰富的人,因而也就是自由的、获得解放的人。
第四,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真正统一。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如何协调对象世界与自我的关系问题上不断反思与尝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劳动的奴役更是把这些对立与抗争推向极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揭示,正是用理想的“应有”来批判现实的“实有”,从中揭示出人类本质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共产主义的理想就是实现对这些矛盾的真正解决。
标签:异化劳动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现代性论文; 生命本质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