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碱地林木栽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崔浩然[1](2021)在《黄河三角洲不同树种混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混交林具有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林木数量及质量、增强树种抗灾能力等作用。于20世纪末,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始加强混交林的建设,而对于混交林的树种选择、经营管理等方面仍不够成熟,营林技术还待进一步完善。此前已针对该地区混交林生长量、土壤环境等部分做了研究,但关于不同树种混交对土壤微生物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尚无系统分析。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为更准确的了解微生物土壤生境、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微生物与环境的联系等提供了有效手段。因此,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常见树种纯林及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各混交林与对照纯林的土壤微生物组成、功能基因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等,探讨混交林土壤环境与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白蜡刺槐混交林、榆树刺槐混交林土壤中全硫、全磷、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着高于各自纯林,且白蜡刺槐混交林与白蜡纯林的差异最为显着;臭椿刺槐混交林与臭椿纯林之间差异不显着。不同类型混交林土壤养分状况由高到低为:榆树刺槐混交林>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2.各混交林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显着高于各自纯林,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在混交林与其各自纯林之间差异显着。在不同树种混交林中,除过氧化氢酶外,其它酶活性由大到小均表现为榆树刺槐混交林>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3.各混交林与其对照纯林之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着。各林地土壤微生物中细菌(84.90%-85.20%)所占比例最高;主要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31.60%-33.04%)、变形菌门(20.81%-21.09%)、放线菌门(5.97%-6.19%);混交林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好氧细菌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纯林。土壤养分中铵态氮、速效钾是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4.基于eggNOG和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的糖代谢均较为活跃。相对于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基因丰度显着增加。不同树种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不同,榆树刺槐混交林所注释的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最高。5.基于KEGG具体分析土壤微生物在C、N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C循环过程中,与对照纯林相比,榆树刺槐混交林土壤微生物C代谢最为活跃,土壤中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甲烷代谢过程均得到了促进,Candidatus_Rokubacteria、Chloroflexi、Verrucomicrobia等与CO2的固定及释放相关。N循环过程中,榆树刺槐、白蜡刺槐混交林中Acidobacteria、Verrucomicrobia、Chloroflexi及Bacteroidetes相关的一氧化二氮还原酶基因,Chloroflexi相关的谷氨酸合酶,Planctomycetes相关的亚硝酸还原酶,Acidobacteria、Chloroflexi相关的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等基因显着高于对照纯林,不同类型混交林中榆树刺槐混交林N代谢最为活跃。6.通过CAZy数据库碳水化合物注释结果表明,各林地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均为糖基转移酶及糖苷水解酶。不同混交类型中,白蜡刺槐混交林及榆树刺槐混交林样地的糖苷水解酶和多糖裂解酶及辅助氧化酶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各自纯林。总的来说,混交林对土壤质量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通过影响土壤环境而促成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同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代谢。不同树种混交林中,榆树刺槐混交林的综合效益最高。
闫然[2](2020)在《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良种选育》文中认为海棠是北温带应用广泛的观赏树种,也是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随着海棠种质资源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不断扩大,通过自然杂交育种和人工杂交形成的海棠品种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海棠的种质资源。正因为如此,造成市场上海棠品种命名混乱,品种资源良莠不齐,来源混乱,极大地限制了海棠良种产业的良性运转。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在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集山东省内的海棠种质资源,建立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库,并开展良种筛选和新品种选育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在山东省内海棠集中栽培地的调查走访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选择山东省内6个海棠主要栽培区域,收集与记录海棠种质资源状况。在6个主要栽培区域共收集到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种类65种。其中,山东潍坊昌邑海棠苗木专业合作社33种,山东省林业高科技创新园12种,山东农业大学林木种质资源基地7种,山东东营利津县王庄沙区林场6种,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6种,山东省林业厅院内1种。收集方式分别采用了苗木、枝条和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分别为39种、23种和3种。为建立海棠种质资源圃、海棠种质资源的生物学观测研究奠定良好基础。2.建立了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圃为保护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采取异地保存的方式,在山东省日照林业高科技创新园建立海棠种质资源圃,对收集的海棠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共营建了3处海棠种质资源圃,面积共65亩,收录了44个海棠种质资源,均以一年生苗木种植入圃,入圃种质资源的植株数量5443株。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对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起到保存作用,防止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的流失,为以后的海棠良种筛选、海棠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3.筛选出耐盐碱型和食用型海棠良种在利津县王庄沙区林场、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和昌邑市围子镇姚郜村三个地区,以8个耐盐碱型海棠品种和5个食用型海棠品种为参试对象开展了良种选育工作。通过3年的观测对比,综合海棠参试品种(品系)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耐盐碱型海棠参试品种‘丽辉’海棠、‘香云’海棠、‘昌红’海棠、‘粉霞’海棠的生长量综合评价值和抗逆性测评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珠美’海棠;食用型海棠参试品种‘昌明’海棠、‘昌润’海棠和‘凯文’海棠的生长量综合评价值和食用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八棱’海棠。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丽辉’海棠、‘香云’海棠、‘昌红’海棠、‘粉霞’海棠为耐盐碱型海棠良种;筛选出‘昌明’海棠、‘昌润’海棠和‘凯文’海棠为食用型海棠良种。4.筛选出海棠新品种通过2年的观测,对海棠新品系连续繁育三代植株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试验观测,并与其相似种的差异性进行比较,选育出‘昌辉’海棠、‘红霞’海棠和‘凯文’海棠3个海棠新品种。其中,‘昌辉’海棠与其相似种‘重瓣粉’海棠在树型和花色上有明显差异;‘红霞’海棠与其相似种‘绚丽’海棠在花色、果萼和挂果期上有明显差异;‘凯文’海棠与其相似种‘八棱’海棠在花瓣形状、花瓣排列方式和果实形状上有明显差异。经过三代繁育的海棠新品系观察和测定,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变化,生长量指标无显着差异,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性状特征。针对山东省景观绿化、生态应用树种的现状和特点,以良种筛选和新品种选育为目标,通过嫁接繁育手段,采用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相结合、调查研究和区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中筛选出适宜在山东省本土生长的优良品系和新品种,对山东地区景观绿化、生产生活应用、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丰富和优化了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为提高当地生态建设和景观绿化质量奠定了良好的种质资源保障。
杨全刚,范利荣,冯文杰,娄燕宏,潘红,王会,晁赢,诸葛玉平[3](2021)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林木衰退原因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林木衰退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生态功能退化甚至逐步丧失的主要原因。文中在调研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时空变异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该区域土壤盐分反复表聚、树种选择适应性不强、栽培技术针对性不够、抚育管理缺位及干旱和病虫害等因素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明确了引起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林木衰退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林木衰退问题的对策:1)因地制宜,因树制宜;2)扩蓄增容,提升地力;3)水肥运筹,盐分阻控;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林木耐盐性;5)加强抚育管理,改造衰退林等。可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衰退林的恢复和重建提供技术和理论参考。
张皓琳[4](2019)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建设城市森林已经大多数城市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具有盐碱特点的沿海城市,受到盐碱地恶劣自然条件的桎梏,其城市森林普遍存在林相单调、生长不良、景观效果差、生态系统脆弱等突出问题。为解决滨海盐碱城市森林质量普遍不高,森林景观较差的现状,论文研究选择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这一具有盐碱地改良和林业建设基础的城市进行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设计研究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概念性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对解决河口区滨海盐碱地现有森林质量低下的问题,有效提升城市景观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得的主要规划成果如下:1、滨海盐碱地是分布在近海岸或河口三角洲,土壤含盐量在0.1%以上,pH值在7-9,自然条件下只能生长耐盐碱植物的一种土地类型。滨海盐碱土根据土壤含盐量和碱化度分为轻度[含盐量0.1%-0.2%,碱化度5%-10%]、中度[含盐量0.2%-0.4%,碱化度10%-15%(20%)]和重度[含盐量 0.4%-0.6%(1.0%),碱化度 15%(20%)-20%(30%)]3个等级。河口区的盐碱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盐碱程度以中重度为主,pH值8.5左右。对于滨海盐碱土的改良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等改良方法。基于对滨海盐碱土的基本特征,提出采用综合技术以解决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问题的方向及途径。2、搜集和整理出适用于本地区种植的耐盐碱植物资源119种,按植物的耐盐碱程度分为重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6%以上)39种,中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3%-0.6%)36种,轻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3%以下)44种。按植物的生活型,有乔木树种40种,包括常绿乔木4种、落叶乔木36种;灌木28种,包括常绿灌木8种、落叶灌木20种;草本植物有47种,包括18种1-2年生草本和29种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4种。并从植物的大小、形态、颜色等观赏角度对收集的耐盐碱植物的景观效果和价值进行了评价。3、归纳总结出能够提高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的3种城市绿化建设模式:天津市开发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曹妃甸植物景观建设模式和黄骅市海滨工业城市景观建设模式。4、提出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规划的主要方向和建议,以及规划设计可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和参数。5、提出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主要选择的树种,包括10种骨干树种、20种道路绿化树种、16种防护林绿化树种、22种庭院绿化树种、35种其他主要树种、10种草坪及地被植物。6、确定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的总体布局结构为以“两带、三网”为主体的林业生态骨干框架和以“一环、两轴、多区”为依托的城市森林建设功能体系,林业布局结构为串联起全区生态片林、防护林廊道、景观节点的生态宜居格局。7、将河口区绿地划分为斑块式绿地(包括公园绿地、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廊道式绿地(包括道路绿地、河岸绿地)两种绿地类型。在不同的绿地类型中选择典型案例如城东森林公园、城北湿地公园、林业产业园、G340等,从区域概况、森林质量提升对策和植物配置设计三个方面做具体分析和探讨,形成面向全区、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的概念性规划方案,预期将实现河口区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区绿化率达到42%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m2以上。
黄妍[5](2019)在《盐碱地上不同种类人工林的生长、土壤和生态特性及相关性》文中指出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问题,而林业则是生态环境发展与地球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需要更好的了解人工林中植物生长和其对周围生态环境、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天津市武清区的轻度盐碱地为试验样地,以天津市常见种植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ière)、红叶杨(Populus deltoids cv.Zhonghua hongye)、西府海棠(Malus×micromalus Makino)、绚丽海棠(Malus‘Radiant’)、绿叶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红叶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Var)、速生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金叶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金叶槐(Sophora japonica cv.Golden Stem)等10种植物为试材,通过对林中不同种类植物生长之间的差异比较,测定了株高、基径、胸径、年轮等指标,其次通过对人工林下土壤p H、容重、含盐量、有机质等指标的分析和对温湿度、光照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生态因子的对比,研究了不同种类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同时通过生长与生态、土壤与生态、生长与土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种类的人工林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以及对周围环境小气候的影响,最后通过综合隶属函数的分析,对其进行了评价,为今后天津地区的生态林建设和生态林树种的配置等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在生长方面,毛白杨和速生白蜡的年生长高度均为0.89m,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红叶杨、红叶臭椿、金叶槐则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毛白杨的基径最大,为10.57,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绚丽海棠、金叶白蜡和金叶槐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毛白杨的胸径最大,为9.55cm,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其次是红叶杨,红叶臭椿和绿叶臭椿之间胸径差异不显着,但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金叶槐(322.10cm)的冠幅最大,极显着高于其他9个品种,毛白杨、红叶杨、红叶臭椿的冠幅则最小,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绿叶臭椿和速生白蜡的年轮平均增长量极显着高于其他8个品种,分别为0.83cm和0.79cm,红叶杨(0.31cm)则最小。在同种不同品种间,除红叶臭椿的生长高度大于绿叶臭椿外,其余植物在生长方面均表现为绿叶植株的大于彩叶植物。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人工林中10种植物的生长排序为毛白杨>红叶杨、速生白蜡、绿叶臭椿>绚丽海棠、国槐、西府海棠>红叶臭椿、金叶白蜡、金叶槐。2、在土壤方面,金叶白蜡林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多,为2.60%,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毛白杨则显着低于其他品种;金叶白蜡和金叶槐林下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分别为14.08%和13.27%,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毛白杨的土壤含水量最小,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毛白杨(1.38g/cm3)林下土壤容重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绿叶臭椿(1.18g/cm3)、金叶槐(1.15g/cm3)之间无差异,但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绿叶臭椿和金叶槐林下的土壤总孔隙度最大,分别为55.63%和56.48%,极显着高于其他8个品种,毛白杨、红叶臭椿、国槐则无差异,显着低于其他品种;西府海棠林下土壤p H值为8.67,显着高于国槐(8.47),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毛白杨、绿叶臭椿、红叶臭椿则显着低于其他品种;西府海棠林下土壤中含盐量最高,为0.41%,极显着高于其他9个品种,其次是红叶杨、速生白蜡、国槐,极显着高于其他6个品种。同种不同品种人工林中,除臭椿外,其余品种均是彩叶植物林下的土壤有机质高于绿叶植物。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除海棠和臭椿林外,均是彩叶植物大于绿叶植物;而土壤容重和土壤含盐量反之。除杨树林下土壤p H外,其余品种均为绿叶植物大于彩叶植物。因此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人工林中10种植物对土壤境的改善及适应性的排序为金叶白蜡、绿叶臭椿、金叶槐>红叶杨、绚丽海棠、速生白蜡、西府海棠、红叶臭椿>毛白杨>国槐。3、在生态方面,绿叶臭椿林、西府海棠林的Simpson指数最大,分别为1.05和0.99,显着高于毛白杨林、绚丽海棠林、速生白蜡林、金叶白蜡林、金叶槐林。绿叶臭椿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为1.12,其次是西府海棠林、毛白杨林、绚丽海棠林、金叶白蜡林,而红叶杨林、红叶臭椿林、国槐林、速生白蜡林则居中。各个品种人工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无差异,但绿叶臭椿林、红叶杨林、西府海棠林、速生白蜡林、国槐林稍高于其他种类的人工林。绿叶臭椿林和红叶臭椿林下光照强度最大,毛白杨林、红叶杨林与金叶槐林下之间光照强度无差异,但极显着高于绚丽海棠林。西府海棠林(28.32℃)下温度与红叶臭椿林(28.12℃)下温度最高,其次是毛白杨林、绚丽海棠林、金叶槐林,三者之间表现为差异不显着,绿叶臭椿林和速生白蜡林下温度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速生白蜡林(26.66%)和国槐林(26.16%)的林下湿度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毛白杨林、绚丽海棠林、金叶白蜡林之间表现为无差异,但显着高于红叶杨林、西府海棠林、绿叶臭椿林,红叶臭椿林(21.58%)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红叶杨林(0.56m/s)、西府海棠林(0.52 m/s)、红叶臭椿林(0.59 m/s)下风速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绿叶臭椿林、速生白蜡林、国槐林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同种不同品种之间,除海棠林外,其余品种均表现为红叶植物的林下温度、湿度要高于绿叶植物。而红叶植物林下的光照强度高于绿叶植物。综合分析得出10种植物对土壤改良、生态多样性影响及自身生长发育的排序为绿叶臭椿林>西府海棠林、红叶杨林、金叶白蜡林>毛白杨林、红叶臭椿林、速生白蜡林、金叶槐林、国槐林>绚丽海棠林。4、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与生态的相关性中,有机质与多样性指标综合隶属函数值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在0.5600-0.9741之间。生长与生态的相关性中,胸径、株高与多样性指标呈正相关,且综合隶属函数值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在0.5030-0.8403之间。生长与土壤的相关性中,有机质与胸径、株高、冠幅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6710-0.7295之间,容重、土壤p H与胸径、株高、冠幅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6520-(-0.8526)之间。因此根据所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绿叶臭椿林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较好,其次是西府海棠林、红叶杨林,第三是速生白蜡林、红叶臭椿林、金叶白蜡林、国槐林,最后毛白杨林、金叶槐林、绚丽海棠林较差。
亓军红[6](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提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王池宇[7](2018)在《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盆地的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了盆地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耕作、灌溉制度下,盆地约一半农田将面临盐渍化的风险,且这种盐渍化高风险的农田占了现有耕地的44.92%。因此,开展柴达木盆地盐渍化土地的治理研究十分必要。盐碱地造林作为一种长期、有效、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改良措施,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从而改良盐渍化土壤,并取得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盐碱地土壤十分瘠薄,气候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造林难度一般较大。因此,研究一种适宜盐碱地的造林技术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柴达木尕海镇盐碱地造林新技术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筛选了其造林的隔盐阻盐材料,后通过大田盐碱地造林试验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柴达木盐碱地的造林技术模式。模式中的整地方式为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两种隔盐阻盐材料按照不同位置(下层隔盐、上层阻盐、上下组合)布设于青杨植树穴,通过大田造林试验确定其盐碱地造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模拟地下水位100cm 土壤盐分运移试验得出,表层覆沙3cm未能有效阻断毛管水上行,覆农用地膜、覆液体地膜、覆沙6cm可有效抑制盐分上行,试验第50d只有微量盐分到达60cm 土层,盐分运移基本是水分梯度和盐分梯度扩散的结果。结合大田实际情况后选用液体地膜、农用地膜两种材料用于田间造林试验。(2)针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提出一种基于工程洗盐、布设隔盐阻盐材料、种植耐盐乔灌以及当地适生树种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3)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降低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全盐量。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全盐含量低于1.5g/Kg。下层布设效果优于上层布设。在材料选择上,上层阻盐措施优选农用地膜,下层隔盐措施优选液体地膜,上下组合措施优选液体地膜。(4)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增加2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上层布设效果优于下层布设。两种材料增加土壤水分能力相当。(5)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降低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PH值。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在材料选择上,上层阻盐措施优选农用地膜,下层隔盐措施优选液体地膜,上下组合措施优选液体地膜。(6)对盐分较为敏感的青杨经过工程洗盐、运用隔盐阻盐材料整地处理后的造林成活率高于常规造林模式下耐盐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在植树穴布设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有利于造林苗木的成活,液体地膜(下)、液体地膜(上)、液体地膜(上+下)各措施成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5倍、2.75倍、3.85倍;农用地膜(上)、农用地膜(下)、农用地膜(上+下)各措施成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25倍、2.25倍、3.5倍。通过大田试验,确定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均能起到良好的隔盐阻盐效果;液体地膜适用于规模化工程造林,施用简捷快速;普通农用地膜适用于小规模造林,经济便利;无工程洗盐条件地区,可采用种植耐盐植物,在充分灌溉压盐条件下植树穴表层覆膜,并覆土压盖,也可覆沙3cm以上便能起到良好的隔盐阻盐效果。
卢兴霞,杨静慧,黄俊轩,刘艳军,刘艳,王鹏鹤,袁文慧,冯渝[8](2016)在《栾树乔灌草混合栽植对滨海盐碱地的生态改良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比较了栾树纯林、栾树+金银木乔灌组合、栾树+草木樨乔草组合在不同季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2013年秋季,栾树纯林、栾树+金银木乔灌组合对土壤含水量、pH值、盐分含量、HCO3-含量的改良效果不明显,但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Cl-、K+、Na+、Ca2+、Mg2+含量,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秋季栾树纯林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好于栾树+金银木乔灌组合。2014年春季,栾树纯林、栾树+金银木乔灌组合、栾树+草木樨乔草组合除对土壤含水量、HCO3-含量的改良效果不明显外,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pH值、盐分含量以及可溶性离子(Cl-、K+、Na+、Ca2+、Mg2+)含量,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春季以栾树+草木樨乔草组合对盐碱地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其次为栾树+金银木乔灌组合,最后为栾树纯林。试验结果也表明,栾树与其他植物组合栽植后,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在不同季节有显着差异。
徐建秋[9](2016)在《论如何有效提高造林质量》文中研究说明林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产业的物质保障。近年来,我国林业资源发展迅速,但是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造成林业资源减少和破坏也不断发生,因此,加强科学管理规划,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对林业发展至关重要。
关英辉[10](2015)在《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技术运用》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追求对于环境的保护。植树造林工作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植树造林向更加创新、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但地形复杂的国家,给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广阔面积,但却不适应林木的生长环境。我国植树造林在盐碱地区进行造林,充分利用盐碱土地,起到了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增加了绿化面积,增加土地的使用率。但是,由于盐碱土壤对于植物的存活及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阻碍植被良好生长且存活率较低。给植树造林工作在盐碱地区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对于盐碱地区的植被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盐碱地林木栽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碱地林木栽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三角洲不同树种混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混交林效益研究进展 |
1.2.2 黄河三角洲混交林研究现状 |
1.2.3 黄河三角洲混交林土壤酶及微生物研究现状 |
1.2.4 宏基因组学在土壤微生物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点概况 |
2.2 试验设计及取样方法 |
2.3 土壤样品测定方法 |
2.3.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2.3.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2.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4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
2.4.1 宏基因组建库 |
2.4.2 测序数据处理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 |
3.1.1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
3.1.2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 |
3.1.3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酶活性 |
3.2 基于宏基因组分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3.2.1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类群 |
3.2.2 门水平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3.2.3 种水平的土壤微生物组成差异 |
3.3 基于宏基因组分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
3.3.1 eggNOG注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
3.3.2 KEGG注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
3.3.3 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碳代谢 |
3.3.4 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氮代谢 |
3.3.5 CAZy注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
3.4 土壤菌群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变化 |
4.2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4.3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变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资助项目 |
(2)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良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海棠种质资源现状 |
1.3 海棠研究现状 |
1.3.1 海棠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3.2 海棠育种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海棠种质资源的调查 |
2.2 海棠种质资源圃建立方法 |
2.3 海棠良种的筛选方法 |
2.3.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2.3.2 海棠参试品种 |
2.3.3 栽植方法 |
2.3.4 生长量的测定 |
2.3.5 适应性和抗逆性评测 |
2.3.6 海棠果实品质评测 |
2.3.7 海棠良种筛选的指标 |
2.4 海棠新品种选育 |
2.4.1 选育过程 |
2.4.2 物候期观测 |
2.4.3 形态特征及观赏特性观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海棠种质资源收集 |
3.1.1 以苗木方式收集的海棠种质资源 |
3.1.2 以枝条方式收集的海棠种质资源 |
3.1.3 以种子方式收集的海棠种质资源 |
3.1.4 小结 |
3.2 海棠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
3.2.1 种质资源圃选址 |
3.2.2 种质资源圃的分区 |
3.2.3 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
3.2.4 种质资源圃的栽植与管理 |
3.2.5 基础设施建设 |
3.2.6 小结 |
3.3 海棠良种筛选 |
3.3.1 耐盐碱型海棠品种的筛选 |
3.3.2 食用型海棠品种的筛选 |
3.3.3 小结 |
3.4 海棠新品种选育 |
3.4.1 特异性观测分析 |
3.4.2 一致性和稳定性观测分析 |
3.4.3 小结 |
4 讨论 |
4.1 海棠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
4.2 海棠良种筛选 |
4.3 海棠新品种筛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资助项目 |
(4)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支撑情况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研究现状 |
1.2.1 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树木种植研究现状 |
1.2.2 滨海盐碱地的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
1.3 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1.3.1 森林质量概念 |
1.3.2 景观设计理论 |
1.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3.4 水盐运动规律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结果分析 |
3.1 滨海盐碱地特性分析 |
3.1.1 滨海盐碱地的概念、成因、类型及改良途径 |
3.1.2 滨海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3.2 北方滨海盐碱地区盐生植物资源及景观效果分析 |
3.2.1 北方滨海盐生植物资源 |
3.2.2 北方滨海盐生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
3.3 北方滨海城市绿化模式案例分析 |
3.3.1 天津市开发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
3.3.2 曹妃甸滨海区植物景观建设模式 |
3.3.3 黄骅市海滨工业城市景观建设模式 |
3.4 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要素分析 |
3.4.1 规划区概况 |
3.4.2 河口区现有植被状况和景观效果分析 |
3.4.3 河口区森林景观营造现有技术 |
3.4.4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方向 |
3.4.5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的建议 |
3.4.6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理论依据 |
3.4.7 滨海盐碱地改良采用技术及主要参数 |
3.4.8 树种选择 |
3.4.9 整体规划 |
3.4.10 河口区不同地类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设计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盐碱地上不同种类人工林的生长、土壤和生态特性及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人工林的研究现状 |
1.2.1 盐碱地和植物耐盐性研究现状 |
1.2.2 人工林的类型及研究现状 |
1.2.3 人工林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1.2.4 天津地区人工林的现状 |
1.3 研究人工林的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地及样株的确定 |
2.2.2 测定方法 |
2.3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植物生长的比较 |
3.1.1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植物年生长高度的比较 |
3.1.2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植物基径的比较 |
3.1.3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植物胸径的比较 |
3.1.4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植物冠幅的比较 |
3.1.5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植物年轮年均增长量的比较 |
3.1.6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植物生长指标综合分析 |
3.2 10 种不同人工林下土壤特性的比较 |
3.2.1 10 种人工林下土壤有机质的比较 |
3.2.2 10 种人工林下土壤含水量的比较 |
3.2.3 10 种人工林下土壤容重的比较 |
3.2.4 10 种人工林下土壤总孔隙度的比较 |
3.2.5 10 种人工林下土壤pH的比较 |
3.2.6 10 种人工林下土壤含盐量的比较 |
3.2.7 10 种人工林下土壤指标综合分析 |
3.2.8 10 种人工林下生长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
3.3 10 种人工林中植物生态的比较 |
3.3.1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生物多样性特征的比较 |
3.3.2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生态因子的比较 |
3.3.3 10 种不同品种人工林中土壤特性与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
3.3.4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植物生长特性与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生长特征的比较 |
4.2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土壤特征的比较 |
4.3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生态特征的比较 |
4.4 经济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5.1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生长特征差异 |
5.2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土壤特征差异 |
5.3 10 种不同人工林中生态特征差异 |
5.4 供试植物推广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盐碱土的分布、成因及危害 |
1.3 盐碱地水盐运动研究 |
1.4 盐碱地改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 |
1.4.2 物理措施改良盐碱地 |
1.4.3 化学措施改良盐碱地 |
1.4.4 水利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地 |
1.4.5 综合措施改良盐碱地 |
1.5 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趋势与展望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
2.2 地质地貌和土壤植被 |
2.3 水土保持现状 |
2.4 试验地概况 |
3 试验材料及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排水洗盐材料 |
3.1.2 隔盐阻盐材料 |
3.2 研究技术路线 |
3.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3.1 隔盐材料筛选试验 |
3.3.2 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 |
3.3.3 大田试验 |
3.4 样本采集及测试指标方法 |
3.4.1 样本采集 |
3.4.2 测试指标方法 |
3.5 数据处理 |
4 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筛选隔盐材料 |
4.1 室内模拟地下水位160cm土壤盐分运移 |
4.2 隔盐材料室内筛选试验 |
4.2.1 覆沙3cm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 |
4.2.2 蒸发结束后不同隔盐材料对盐分运移的影响 |
4.3 小结 |
5 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 |
5.1 立地条件划分 |
5.2 工程洗盐 |
5.2.1 排水洗盐工程参数的确定 |
5.2.2 排水管网的布设 |
5.3 树种选择 |
5.4 造林整地 |
5.4.1 水平沟整地 |
5.4.2 铺设底部隔盐层 |
5.4.3 铺设侧壁隔盐层 |
5.4.4 铺设上方阻盐层 |
5.5 栽植苗木 |
5.6 抚育管理 |
5.7 小结 |
6 不同材料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
6.1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
6.1.1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
6.1.2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
6.1.3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PH的影响 |
6.1.4 小结 |
6.2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
6.2.1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
6.2.2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
6.2.3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PH的影响 |
6.2.4 小结 |
7 不同处理对植树穴剖面水盐状况的影响 |
7.1 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
7.2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7.3 对土壤PH的影响 |
7.4 小结 |
8 不同造林模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8)栾树乔灌草混合栽植对滨海盐碱地的生态改良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 |
2.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 |
2.2.1 对土壤p H值和可溶性盐的改良效果 |
2.2.2 对土壤主要离子含量的改良效果 |
2.3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改良效果 |
3 讨论 |
3.1 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改良效果 |
3.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 |
3.3 对土壤有机质的改良效果 |
4 结论 |
1 0 项理化性质均有明显的改良效果。 |
(9)论如何有效提高造林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意义 |
2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 |
3有效提高造林质量的有效措施 |
3.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
3.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
3.3加强造林过程中的细节管理 |
四、盐碱地林木栽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三角洲不同树种混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特性的影响[D]. 崔浩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山东省海棠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良种选育[D]. 闫然.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3]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林木衰退原因及对策[J]. 杨全刚,范利荣,冯文杰,娄燕宏,潘红,王会,晁赢,诸葛玉平. 世界林业研究, 2021(02)
- [4]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D]. 张皓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盐碱地上不同种类人工林的生长、土壤和生态特性及相关性[D]. 黄妍. 天津农学院, 2019(09)
-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D]. 王池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栾树乔灌草混合栽植对滨海盐碱地的生态改良效果[J]. 卢兴霞,杨静慧,黄俊轩,刘艳军,刘艳,王鹏鹤,袁文慧,冯渝.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1)
- [9]论如何有效提高造林质量[J]. 徐建秋.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07)
- [10]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技术运用[J]. 关英辉. 民营科技,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