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邵巧花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邵巧花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 163711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1年中我院共收治的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64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 2016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32 cases)and control group(3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e and recor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Results After nursing,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7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1.25%,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for children with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should be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medical staff.

Key words: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application effect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简称为上感,俗称为感冒,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多发生于小儿中[1]。该病是由于病毒或者细菌而引起,轻者临床表现仅为呼吸道症状,重者则表现为发热,甚至高热。若患儿的体温超过正常值则为发热,若患儿的肛温超过 39℃则为高热。对于患儿表现出的高热症状,工作的重点是对其进行护理,如果护理不及时或者不正确,则可导致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的情况。我院现将2013年1年中共收治的3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年中我院共收治的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中男44例,女20例;年龄为6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5.5±2.6)岁。64例患儿中轻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流鼻涕、发热、鼻塞、咳嗽、咽部不适等症状,重者临床表现为频繁的咳嗽、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以及高热惊厥等不良症状。体检时可发现其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感、咽部红肿且充血等症状。患儿发热的持续时间为1d~1w。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由于患儿发热时,身体里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都消耗掉了,并且消化功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应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以及容易消化的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食物,以补充分解代谢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增强其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加强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护理,及时擦干其身上的汗液,并更换内衣;病房内的温度应维持在19℃~22℃,且安静、通风;医护人员还应加强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用0.9%的生理盐水轻轻擦拭患儿的口腔。在患儿住院的期间,医护人员应时常观察患儿所出现的情况,监测患儿呼吸频率、节律以及体温的变化,特别留意高热抽搐情况的发生。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针对性的干预护理。①降温护理:对于出现高热的患儿,首先应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对其进行降温。具体操作方法为:毛巾浸泡凉水后拧干,放在患儿的头部。或者用毛巾蘸取40%~50%的酒精,擦拭患儿的四肢。擦拭的时候,酒精的温度应控制在42℃~43℃。还可以用浸湿的毛巾包裹患儿的腋下和腹股沟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上述的物理方法降温效果不佳时,可以给予患儿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的降温方法。若患儿的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 以上均可使用此降温的方法。在降温的过程中,不要求患儿的体温降低得太快,能从高热降到低热即可,医护人员应时常观察患儿体温的变化情况,高热每1~3h需测量1次体温,以防止其出现高热惊厥的情况;②高热惊厥的护理:对于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在患儿的床边安装防护床档、准备好急救的物品和药品,以便随时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若患儿出现惊厥的现象,医护人员首先应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操作方法为:立即将患儿的身体置于平卧位,并拿掉枕头,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解开其衣服的领口,快速的去除其口腔的分泌物,以防止患儿抽搐时发生窒息的现象。地西泮为临床上首选的止惊药物,但患儿一次注射该药物的剂量不能超过 5mg。如果惊厥被控制后再次发生,或者惊厥持续的发作,那么可在第1次注射地西泮后20min再注射1次。

1.3观察指标疗效评判标准[2]: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气促等症状明显消失;有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气促等症状减轻;无效:无上述两种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儿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经护理后,观察组中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中显效18,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5%;观察组总有效率的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在小儿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数量连年递增,是小儿的常见疾病之一[3]。其临床表现基本以发热、鼻塞、咳嗽、流泪、头痛、乏力、咽部红肿为主,有些患儿也会表现出腹泻、腹痛等症状。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一般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比如,当患儿在受寒、淋雨或者过度劳累后,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致使外界的致病因素或已经贮存体内的致病因子迅速滋生蔓延,最终导致感染。并且,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生活环境也有密切联系。如果生活空间过于拥挤,室内通风效果不畅,空气比较污浊,室内阳光时间不够等均可引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

目前,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法基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所用药物主要为利巴韦林和相关抗生素,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张国有等人通过对156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后发现,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对其进行必要的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能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并且,加强儿童的日常锻炼,避免带其出入过于拥挤的公共场所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范广媛等人通过对11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预防治疗后发现,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同时,一旦患儿出现该病的症状后,要立即进行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的,多为病毒和细菌感染[3]。从发热的病理生理来看,发热是人体适应内外环境温度的异常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代谢性反应。若患儿出现持续性高热,体内的调节功能失常,则会严重威胁到患儿的身体健康。高热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4]:①高热可减少消化道的分泌物,降低消化酶的活力,减慢胃肠的运动,所以患儿常有食欲不振、便秘、腹胀等症状出现;②由于患儿氧气消耗量的增加,产热过多,则需要快速的散热,因而患儿心脏的搏动速度加快,表皮血管扩张,从而对其心血管造成了负担;③高热可增加患儿的颅内压,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者高度的抑制;④高热使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增加,氧气的消耗量也大大增加。还可影响到患者的消化功能,导致患儿出现腹泻、脱水等不良症状;⑤高热可降低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不利于恢复健康[5]。因此,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若护理得当,则患儿的病情会很快的好转。若处理不当,那么将会导致患儿脑部受损。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得出,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正确的护理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岐芳. 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方法 [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6):14-15.

[2]石丰月. 上呼吸道感染患儿66例的护理 [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329-329.

[3]伍红玫. 护理干预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对策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831-832.

[4]张彩云. 幼儿高热采用不同物理降温效果比较 [J]. 护理研究,2003,17(3):280-280.

[5]李子萍. 高热患儿不同温度乙醇擦浴降温效果观察 [J].护理学杂志,2005,20(15):31-31.

论文作者:邵巧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邵巧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