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党员群体结构分析——以1929年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党论文,党员论文,群体论文,结构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大以后,国民党党治基础由国外转向国内。北伐期间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党员群体不断扩大。1926到1927年间,每年入党人数均在10万以上,为国民党自民元以来入党人数的最高记录,各省党部数量也有一定规模。其中,绝大多数党员是北伐经过地区的农民,国民党组织迅速向基层渗透初见端倪。本来,国民党可以此为资本,动员和整合农村基层社会力量。但继清党之后,1928年5月,国民党重新举行党员总登记以清理党务,使党员数量锐减,元气大伤。至1929年10月底,省市普通党员数量由1926年42.5万人下降到26.7万人。党员数量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导致国民党向基层社会植根的契机遽然中断。关于这一时期国民党数量问题,中外学者已有所述论(注:王奇生对国民党的研究表明:1928年全国举行党员总登记时,全国而论,清党至少使国民党人数减少一半以上,其中多数是自动脱党者。(日)土田哲夫认为,由于组织混乱或政治上原因(反对南京政府),1928年国民党举行总登记而整理党务,至1929年10月,省市党部和特别党部党员其数量减少到26万7千余人。根据李云汉研究统计,1927、1928年省市党员的数量分别为435122人和252228人,论者在数量上似有出入。),本文拟作进一步探究,作为补充。
一、清党前后年国民党党员和党部数量结构及其变化
为了厘清国民党党员数量问题,对国民党早期入党情况略作回溯是必要的。1912年,普通党员入党数量为911人。国民党一大之前,普通党员入党数量为1275人,12年间只增加300多人。在党员发展上没有质的变化。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后,普通党员入党数量猛增到9018人,一大之后,全国党员约145700人。1925年入党党员数量突破2万人,1926年达到106904人,党员总数达至425612人。一大以后,两广国民党党员占全国总数的过半数以上,两广地区是国民党党员的渊薮。
清党前,普通党员总数达到435122人,达到国共合作以来最高峰值。
清党后,国民党普通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国民党在血泊中建立南京政权。1928年,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党员重新登记,试图纯化国民党党基,强化一党专制的合法性,并没有遏止党员在数量上持续下跌。1928年普通党员入党党员数量锐减到7025人,1929年再减到4690人,普通党员总数亦减至266129人。见表1和表2:
表1 1912年之前至1929年国民党党员入党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及说明:
1.此图表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绘制。卷宗号711。1929年中央统计处根据中央组织部党员登记表制成《中国国民党党员入党时期统计图》(省市部分),图中所反映的入党党员数量不包括中央党部党员。表中各时期党员入党数量统计的起始时间为1912年,截止时间为1929年10月31日。
2.图表中有典型意义的年代和入党党员数量为:
1924年9018人;1925年27411人;1926年106904人;1927年104529人;1928年7025人;1929年4690人。
表2 一大之前国民党党员和党部分布情况
省份 正式党部
省份
筹备党部
党员人数(人) 地区分布党员人数(人) 地区分布
广东 48000 华南广西 38000 华南
江西
2600 华东福建 2000 华东
湖南
9000 华中浙江 2000 华东
湖北
1300 华中四川 8000 西南
河南
3000 华中甘肃 300
西北
河北
1500 华北奉天东北
山东
2000 华东吉林东北
察哈尔 500 华北安徽华东
绥远500 华北合计 50300
内蒙700 华北
江苏
3500 华东
合计 72600
资料来源:根据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中央常务委员会党务报告》(国民党党史会,民国八十四年版,第80-81页)统计而成。
至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党员仍然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华中和华南地区。其中,广东省党员73052人,广西7199人。北伐经过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分别有党员20985人、21690人和20881人。随着国民党政权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华东地区普通党员数量有所提升。普通党员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省份有安徽省11961人,浙江省12530人。边远省区在军阀和地方势力下,党员发展缓慢。辽宁、吉林、黑龙江党员人数分别为1675人、939人和365人,全省党员人数最少省份四川省只有77人。
经过总登记后,普通党员逐年增长,但幅度很小。到抗战前党员人数才达到47万余人,大致回复到北伐时期党员数量。这一时期党员数量增长有几个特点:一是普通党员数量稳步增长,但总体数量不大。二是军队党员数量增长迅速,军队党员的数量1929年有30多万人,1933年有近80万人,至1937年达到100多万(注:〔日〕土田哲夫:《中国国民党党员构成的特征和变化_以抗战为中心》,〔南京〕2000年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实际上,国民党军队的党员的数字可能不止此数,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称他一次组织军队集体入党的数字超过10万人,数十万官兵一夜之间成为党员。军队党员的特殊作用是表示对党的效忠,而不是象普通党员那样,把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是作为其主要任务。军队党员数量增长并不意味着党员质量提高,也不意味着党力增强。事实上,由于战争频繁,军队的党员发展不过是形式而已,在长期的战乱中,国民党在部队的党务工作徒具形式,在取消党代表制度之后,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三是国民党海外党员数量增长迅速,以美洲最多。1928年海外党员只有2.2万人,至1937年底,已有11.3万人,而以1929年增加数量最多,达到5.4万人,占其总数的半数以上(注:邹鲁:《中国国民党概史》,正中书局民国四十七年修订第二版,第83页。)。如果不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党员数量和质量可以逐步提高,党力也可因之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战争,党员发展很难循序渐进。抗战前,国民党党力并没有根本性增加。兹将1926以后若干年党员数量统计如表3:
表3 1928-1937年国民党党员数量结构
年月 省市部分 海外部分 军队部分 总计
1926年10月
4256129745521589 544656
1927年3月43512287188
1928年
25222877460
1929年10月
26612979873
306526 652528
1930年12月
27431888166
367209 729693
1932年11月
36011296159
670622 1126893
]933年11月
388949
101516
789121 1279586
1934年12月
441904
101791
892496 1436191
1935年12月
46539498994 1017698 1582086
1936年11月
47120398997 1025479 1595679
1937年1月526977
110428 1013019 1650424
资料来源:本表依国民党中央统计处编制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状况统计简表》的逐年档案制成。省市部分党员包括铁路党员在内;党员人数包括党员和预备党员(党员依当年发出党证数字,预备党员依发出证书)。党员数量=党员人数-(党证注销人数+党员死亡人数)。海外、军队部分党员数量统计与省市部分党员统计方法相同。1929年党员总数包括特别党部党员6737人。1926年、1929年、1937年国民党员的数字转引自土田哲夫前揭文,1927年、1928年党员数据根据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中央常务委员会党务报告》(国民党党史会,民国八十四年版。)统计而成。1930年、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党员数字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统计而成。
如此规模的党员意味着什么?能否实现社会动员?这一问题与党员占占全国人口的密度紧密关联。为此,笔者对各省国民党党员密度进行了统计。如表4:
表4 1929年全国各省份国民党党员数量与人口比例
广东省 19.7
福建省5.8
江西省 8.5安徽省5.5
绥远省 8.4察哈尔省 4.5
江苏省 8 河南省2.6
湖北省 8 山东省2.3
湖南省 6.6关外三省 1.3
山西省 6.5陕西省0.9
河北省 6.4云南省0.5
浙江省 6.1贵州省0.4
甘肃省 6 四川省0.1
广西省 5.9
资料来源:此表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绘制,卷宗号711。表中左列数字的单位为每万人中党员数量。
上表中,1929年全国党治基础最好的省份广东省,普通党员与全省人口之比为1.97:1000,即每万人中有党员19.7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党冶基础较好的省份,每万人中有党员5.5-8.5人,党员密度最小的四川省每万人只有0.1人。全国而言,21省党员密度平均为1:2000。即每万人中有党员5人。如果考虑到:(1)1920年代末,实际存在中国的宗法制度等封建因素;(2)1920年代中国实际人口总数和普通国民党党员素质;(3)国民党用于动员的组织成本等因素。以此进行社会动员是不可想象的。国民党政权的党治基础脆弱可见。事实上,国民党在各地“办党务”过程中,党部内部纠纷不断。这一时期中央高层的派系斗争也严重削弱了国民党党力。
为了加强国民党党治基础,1928年8月,蒋介石取得北伐讨奉胜利,提出召开国民党三全大会。围绕国民党三大,国民党在全国各地筹组党部,重新登记党员。以此强化国民党意识形态和党治基础。
但是到1929年底,国民党各省下级党部组织基础仍然十分脆弱。资料显示,全国正式成立的省党部中只有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甘肃、山西6省。共成立县党部306个,占六省县总数的66%。即是说在国民党党治基础较好的省份,正式成立县党部的约占2/3,仍然有约1/3县处于筹备或整理之中。特别市党部中只有南京、上海、广州三处,正式成立区党部31个。其它18个省市(包括外蒙和3个特别市)均处于筹备和整理之中,成立正式党部214个,登记党员约13万余人。平均而言,成立的正式党部占全国县总数的24%,不足1/4。这说明国民党党治的组织基础十分薄弱。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国民党的基层组织渗透又遭中断。事实上,直到抗战前,仍有不少省市党部仍处于指导或整理状态。党务工作始终不尽人意,所谓以党治国实际上难以实现。省市党部数量统计如表5至表7:
表5 1929年正式成立省党部省份基层党部数量统计(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卷宗号711。)(单位个)
省党部 县数 正式成立之 党务指导 党务整理 尚未筹备 正式党部占
名称县市党部委员会 委员会
党部者 全省县数%
江苏省 56 50 1
3189%
浙江省 75 65 1无
87%
广东省 96 78 2
4881%
安徽省 64 3516
9无
55%
甘肃省 63 331514
52%
山西省 109 45 9
430
41%
平均77 51
66%
表6 1929年筹备和整理省党部省份基层党部数量统计(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卷宗号711。)(单位个)
省党部 县数 正式成立之 党务指导 党务整理 尚未筹备 正式党部占
名称县市党部委员会 委员会
党部者 全省县数%
广西省 91 28 518
31%
江西省 85
467 65%
山东省 108 31 5
56629%
河南省 115 2121
33
2918%
河北省 133 51573
2138%
湖南省 76 28321537%
湖北省 73 21178
2729%
福建省 63
745无11%
四川省 149 无8957 0%
陕西省 92 无1478 0%
吉林省 43 1 1130 2%
辽宁省 59 2 651 3%
绥远省 15 12 2 1 80%
察哈尔省17 8 7无 47%
平均80 27 24%
表7 1929年特别市党部正式成立基层党部数量统计(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卷宗号711。)(单位个)
特别市党部名称正式成立之区党部
南京特别市
12
上海特别市9
广州特别市
12
汉口市特别市 12
青岛特别市6
天津特别市7
资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卷宗号711。根据中央统计处《中国国民党下级党部组织概况统计》制成。
二、国民党党员群体的社会结构分析
(一)国民党性别、年龄结构和身份特征
1929年国民党党员总数为266129人。其中男性党员257217人,占党员总数的97.65%;女性党员8912人,占党员总数的3.35%。60岁以上党员2491人,占党员总数不到1%。40至59岁党员人数为44533,占党员总数16.72%。20至30岁之间的党员人数为119936人,占45%。19岁以下党员全国有29571万人。约占11%。20至40岁之间的党员人数占党员总数70%以上。1920年代末,国民党群体构成以青年为主体。在青年中又以青年学生为主。1929年国民党党员年龄结构如表8:
表8 1929年国民党党员年龄结构(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卷宗号711。)(省市部分)
单位:人
党员数量
党员年龄 百分比
29571 19岁以下11.11%
60618 20-24岁 22.76%
59318 25-29岁 22.27%
40256 30-34岁 15.11%
2943 35-39岁 11.05%
20111 40-44岁 7.55%
13128 45-49岁 4.93%
7448 50-54岁 2.80%
3846 55-59岁 1.44%
2491 60岁以上 0.94%
120
不明 0.05%
事实上,早在1926年国民党二大时,在12个已知党员成份的省份中,学生党员过半数就有7个省,分别是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河南、陕西。谭平山在“二大”的党务报告中也称“各地多未注意本党在各种群众中的平均发展,党员多集中于城市,且多属于智识阶级。”1926年2月,鲍罗廷在联共中央政治局使团会议的报告中亦谈到,国民党党员主要是城市青年学生(注:王奇生:《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北京〕《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二)国民党学历结构
从学历上看,由于国民党是在晚清以来重大政治变局中产生的,新旧特征交替现象甚为显明。例如省市党员中有人出身科举,但比例不大,只有0.12%。省市普通党员中,具有中学学历的人占19.41%,高小和初小学历占20.94%,大学学历占6.4%,留学生占O.82%。1929年国民党党员的学历结构如表9:
表9 1929年国民党党员学历结构(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卷宗号711。)(省市部分)
受教育占党员总数受教育占党员总数
程度
百分比
程度
百分比
未受教育7.50%大学6.40%
家庭教育14.12% 留学欧洲 0.12%
科举出身0.12% 留学美洲 0.14%
初等小学7.38% 留学亚洲 0.56%
高等小学13.56% 党务学校 0.61%
中学 19.41% 军警学校 2.74%
普通师范9.88%不明7.18%
高等师范1.10% 其他
3.61%
专门学校5.57%
上述学历结构表明,这一时期,国民党党员学历结构呈现陀螺形。具有高师以下,包括普师、高中、高小(相当于初中)、初等小学文化程度党员占51.33%,是构成国民党群体的主要部分。大学文化以上精英分子约占7%。没有任何文化的党员占7.5%。在整个国民教育水平低下情况下,国民党党员这样文化构成仍然是很难得的。约占7%大学文化以上精英分子主要集中居于大中城市。7.5%没有任何文化党员和占总数90%以上农民居住在农村。国民党政权基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在农村则很脆弱。在农村要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形态和政治力量的政党组织无疑是十分困难的。1930年代以后,国民党在农村推行保甲制度,实际上忽略了农村党员,仍以传统宗法制度代替党治,维持统治。这样一个精英式政党及其政权在进行战争时期,象是飘浮汪洋大海中的若干孤岛,孤独无援。失败是必然的。
(三)国民党党员职业特征
在国民党职业群体中,党员数量群体中最大的是教育和学界,党员总数84654人,占31.78%。以青年和教师为其基本成份。其次是农业,党员人数27776人,占党员总数10.43%,知识化程度很低的农村虽然占了人口和土地绝大多数,但党员人数比例不大。商业界是晚清以来势力上升的群体,在党员群体结构中占8.27%。工业党员群体人数19508人,占党员总数7.32%。专事政治和党务的党员群体人数为17598人和15558人,分别占党员总数6.61%和5.84%。警界、军界党员人数分别为10885人和8678人,分别占党员总数4.09%和3.26%。由于失业、战乱、死亡和各种原因不明者约占20%。1929年国民党党员职业结构如表10:
表10 1929年国民党党员职业结构(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卷宗号711。)(省市部分)
党员职业党员数量(人)
睦党员总数百分比
工业
19508
7.32%
农业
27776 10.43%
教育
56764 21.31%
学界
27890 10.47%
商界
22021
8.27%
政治
17598
6.61%
警界
10885
4.09%
民众运动4478
1.68%
航业3204
1.20%
党务
15558
5.84%
军界8678
3.26%
自由职业4422
1.66%
铁路3049
1.14%
失业1433
0.54%
不明
40178 15.09%
其他8345
3.13%
以上统计还表明:1、工农党员数量47284人,占党员总数17.75%。这说明经过大革命清洗,工农党员在数量上已不占优势;2、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党员数量84654人,占党员总数31.78%,占有相当比例。这意味着国民党党员发展出现了方向性变化,即从国共合作时期以工农党员为主,变为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取向;3、从事政治和党务工作党员数量33156人,专事政治和党务工作比例超过10%,这一时期国民党党务工作力度明显加强;4、商人党员数量22021人,占党员总数8.27%。商人党势上升,反映了国民党主流派对商人群体势力一定程度认同、吸纳。另外,由于失业、战乱和死亡等因素有20%党员情况不明,说明在实行登记期间,党员情况复杂。经过国共合作之后种种变化,国民党在党员发展上兜了一个大圈子,终于回到了自身轨道。这和国共合作期间发展党员以工农为主的主旨相距甚远。
三、国民党群体结构的功能变化
国民党数量急剧变化有三个年份引人注目。国民党党员数量显著增长的年份是1926和1927年。国民党实行党员登记后,1929年党员数量又急剧减少。其间的三、四年变化,经过了第一次大革命国内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国民党政权势力从革命基地广州,扩展到长江流域各省。1928年二次北伐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已在全国底定了基础。革命性政党逐步异化为执政党过程中,国民党群体结构的功能随之变化。革命时期,要求动员民众和推翻政府的功能异化为控制民众和服从政府;革命目标由推翻北洋政权到巩固自身政权。等等。这些变化是导致党员数量结构和社会特征变化的根本内在因素。其功能变化可以归纳如表11:
表11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社会结构及功能变化
革命党 执政党
时期
革命
执政
目的 推翻政权
巩固政权,
手段
革命训政、宪政
合法性 非法
合法
党员基础
民众 知识分子、精英
党员数量少 少
党员质量低 高
统治类型 暴力型 独裁型
利权分配无 独占或垄断
价值取向 边缘化 主流
组织形式 暴力集团
国家组织
党与民众关系
动员
控制
社会结构趋向
混乱
稳定
四、结语
1924至1926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共产党加入,工农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党的组织不断扩大。国民党在这一时期党员数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共合作。1927年清党和1928年进行党员总登记,使国民党政权向下植根契机遽然中断。直至抗战前才基本回复到1926年党员数量。这是国民党顽固坚持分共、反共、清共、剿共结果。经此变化,国民党自身留下了重大创伤。到抗战前,全国十八省党员平均密度是1:789,即每789人中只有党员1人,安徽、河南这样的省份党员密度都在1:1000以上,即每1000人中只有党员1人,可谓凤毛麟角,更不用说边远省份。设想在当时资讯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以此进行社会整合和动员是根本不行的,国民党“以党治国”实际上没有可能。
标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