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辉大陆研究综述(1980-2014)_任剑辉论文

任建辉大陆研究综述(1980-2014)_任剑辉论文

中国大陆任剑辉研究综述(1980-2014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大陆论文,任剑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15)03-0017-07

       任剑辉(1913-1989)是粤剧史上最有成就和影响最为深广的女文武生[1],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艺术家。她为人高洁,艺术高超,对粤剧的发展贡献巨大。她和她的艺术,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尤其在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晋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粤剧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更提醒我们加强粤剧研究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必要和紧迫。同年11月,“任剑辉研究计划”组织编写的《长天落彩霞——任剑辉的剧艺世界》于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成为学界和艺林快事。任剑辉诞辰一百周年之际,2013年1月,在香港隆重举办了“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对任剑辉的过往研究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揭示了新阶段的开始。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刻,艺术家和研究者有必要学习任剑辉等前辈精神,凝聚点滴闪光,同心戮力合作,将粤剧及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向前进。笔者才疏学浅,愿以在内地见到的任剑辉相关资料和研究情况贡献于各位方家,为任剑辉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因水平、条件、视野有限,错漏不免,敬祈批评教正。

       由于历史原因,大陆对于香港粤剧及任剑辉的研究起步较晚,尽管之前任剑辉和她的艺术早已在内地流行。“文革”结束后,大陆与港澳文化交流开始频密,1979年广东省文联和广州市文联组织香港艺人到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粤曲唱腔欣赏会,受到热烈欢迎[2]。1980年以后与香港交流越来越自由、频密,各种音像数据流入内地,由磁带而录像带、盘片。仅网络检索发现早年流入的有香港美声唱片公司出品的原版磁带《游龙戏凤》(任剑辉、红线女),娱乐唱片有限公司出品《再世红梅记》(任剑辉、白雪仙)等,以及后来内地与香港合作,在内地印制发行的音像数据,如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出版、香港风行唱片有限公司录制、珠海华生磁带厂印制发行的《大红袍》(任剑辉、罗艳卿、靓次伯)等多种。随着录音机、影碟机从舶来、走私、进口变成国产,变成日用,步入普通家庭,任剑辉也愈为内地观众熟悉。八九十年代,在卡拉OK唱厅,在家家户户,《帝女花》等悠扬唱腔广为传诵。内地学术界对任剑辉的认识和研究,笔者所见,也是由此开始。

       一、内地对任剑辉的认识和介绍

       任剑辉是广东南海西樵人,素为家乡敬重、热爱。1993年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港澳大百科全书》中的香港卷,在“人物卷·专业人士”部分专门介绍了任剑辉的生平和艺术成就。1995年,陈树荣《冼玉清与澳门关系密切——纪念岭南一代才女冼玉清教授诞生百年》一文,谈及任剑辉也属南海西樵人氏。1997年,广东省南海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南海文史资料》第29辑,内收关岳中所写《粤剧女文武生任剑辉》,介绍任剑辉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称其“一生对粤剧贡献良多,影响深远。她从出道至退休,经历数十载,一直历久不衰,从未走下坡路。她的艺术才华至今还深受戏迷和行内人所敬重,实为艺坛的一个奇迹。”此文收入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8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5卷《广东人物篇》下。2004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佛山炎黄文化研究会、佛山市政协文教体卫委员会编《佛山历史人物录》第1卷以“‘戏迷情人’任剑辉”为题介绍任剑辉。2011年8月,方志出版社出版、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佛山人物志》,专门介绍了任剑辉的生平、艺术和她对粤剧的贡献。

       任剑辉在广州的生活为学者留意。2008年8月广州出版社出版李齐念主编《广州文史·名人故居专辑》有“任剑辉、白雪仙故居”,介绍任剑辉、白雪仙的艺术生涯和成就,以及他们当年在宝华路曾四巷11号的住宅。《神州民俗》2012年第6期范欣智文章《恩宁路地区粤剧名伶与名人故居的现状及保护构想》,介绍了任剑辉白雪仙位于曾四巷11号的旧居,呼吁加强保护和利用。《南国红豆》2013年5期崔颂明、我自强文章《土华“永和堂”与“河南”戏班》,谈到任剑辉在“河南”(广州珠江南岸,今海珠区)戏班的生活经历。

       任剑辉与内地艺人的交游往来也传为佳话。《南国红豆》2010年第2期思众《粤剧红伶聚居西关》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曾与罗品超多年合作的伙伴任剑辉、白雪仙及其徒弟、谊女等多人,曾专程到罗品超的西关华屋探望,相聚甚欢。同期刊文岭南《粤剧名伶故居将拆除建西关大屋》,提及叶兆柏于1983年随广东粤剧团到香港演出,张活游、任剑辉、白雪仙等名家到新光戏院观看,并到后台看望久未谋面的广东粤剧界同行,备感高兴,并合影留念。

       任剑辉的早年事迹亦屡屡为内地学者涉及或关注。《黄钟》1995年第3期所刊陈威《评一代高胡宗师刘天一及其名作〈鱼游春水〉》介绍说,1945年刘天一回到广州,在十八甫设立今雨茶座,邀请著名粤曲演唱家梁醒波、新马师曾、李少芳、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等演唱,音乐家吕文成、尹自重、邵铁鸿等时有加盟。《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第1期温少曼《香港早期文化杂记》一文,记录当时著名红伶老倌是“马师曾、薛觉先、千里驹、白驹荣、谭兰卿、任剑辉、白玉堂等”。鲁荷在2001年第2期《南国红豆》发表《剧目也争雄》,讲述新声剧团的《红楼梦》与何非凡的《情僧偷到潇湘馆》对撼的故事;2004年撰文《任剑辉“举狮”不“观图”》(《南国红豆》2004年6期),介绍任剑辉“举狮不观图”典故的由来。2004年第5期《南国红豆》刊载江沛扬《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涉及陈锦棠、任剑辉、伊秋水主演的粤剧电影《新女儿香》;第6期童望粤《潮流兴?——关于“戏说”的一次对话》谈到《六月雪》改编成粤剧后,任剑辉等人让窦娥夫妻大难不死、欢乐团圆的个性创造。《中国演员》2014年第2期所刊黄静珊《记澳门小龙剧团》,介绍金声剧团演出《晨妻暮嫂》一剧时曾邀得龙家的五位公子和粤剧神童郑碧影一起客串演出的情况。

       任剑辉的各种相关信息经由媒体报刊传播到内地。1995年11月15日,香港邮政署发行了《香港影星》邮票第一套,包括李小龙、任剑辉、梁醒波和林黛四位明星。2004年12月3日《中国艺术报》刊登的吉光安文章《中国电影邮票期待精彩》,以及《中国邮政报》2005年8月26日方翔《方寸天地展现银幕风云》分别介绍此事。《广东艺术》1999年3期艾晓明《香港戏迷》一文为作者对《南丫戏语》的读后感,提及书中所述对任剑辉病逝的惋惜和观剧心得。2007年9月,穗港澳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剧院举办,当年《南国红豆》第6期发表周仕深文章《情寻足迹继往开来——“情寻足迹二百年”粤剧国际研讨会侧记》,并介绍研讨会“粤剧剧目研究”环节,陈素怡女士从多台由名伶任剑辉担纲的名剧讨论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的相似性和独特性,并述及香港电影资料馆筹办之粤剧电影欣赏,内容包括《金箭银龙》(任剑辉、靓次伯、余丽珍主演)、《香销十二美人楼》(芳艳芬、陈锦棠、任剑辉主演)和《西施》(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等。

       任剑辉和她的名剧一直在内地广为流传,深受喜爱。2000年,潘邦榛在《南国红豆》发表《互联网上推广粤曲粤剧——好一个“水泠曲苑”》,介绍中国电信163互联网上的一个群众自办的粤剧推广网站“水泠曲苑”,其内容有罗品超、郑培英之《平贵别窑》、任剑辉、白雪仙之《紫钗记之拾钗》、郎绮玉、关国华之《仕林祭塔》等。《南国红豆》2004年第1期罗丽《年轻人眼中的粤剧——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谈到所调查年轻人对任剑辉的关注,其中一位被访者说,因为钟爱的任剑辉已经离开了,进剧场会让伤心,所以不想再看粤剧。《南国红豆》2008年2期所刊徐燕琳《广府文化区大学生戏曲接受情况调查报告》反映,广府青年学生及他们的家乡人喜爱的戏曲剧目中,最爱的是《帝女花》,《帝女花》等传统经典剧目,仍然以强大的艺术魅力、广泛的群众基础,活跃在民间舞台上,也是年轻人心目中传统戏曲的代表,对他们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调查中,佛山杨晓燕同学说:“《帝女花》是我的最爱。”肇庆市的罗思敏说,婆婆喜欢看《帝女花》,所以从小就陪她一起看。自己长大了也爱看,“大家一起看电视或唱卡拉OK时就会一起看(唱)《帝女花》,觉得挺有趣。”她还说,一般戏曲的情节、人物都不太能引起她的兴趣,《帝女花》除外。

       二、内地任剑辉研究的早期情况

       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境外学者的努力。他们也是最初的力量。

       1984年,美国匹兹堡大学音乐讲座教授荣鸿曾的文章《论粤剧唱腔中的衬字》在《音乐艺术》1984年第3期刊载。此文为1982年4月作者在芝加哥中国演唱文艺学会第14届年会上宣读的论文修订稿。文中谈及粤剧唱腔衬字的“加帽”时,以任剑辉在《大红袍》中的唱腔为例,这是笔者所见内地期刊中学者论文涉及任剑辉研究的第一篇。香港学者区文凤自1994年开始在《南国红豆》、《广东艺术》、《中华戏曲》发表多篇文章介绍香港粤剧,包括《唐涤生早期的创作道路和编剧特点》、《香港战后粤剧发展概况》等,其中许多涉及任剑辉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由于任剑辉的巨大影响,许多作家也在内地出版的书籍报刊中推介任剑辉。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燕妮所著《偶像画廊》有《永远的戏迷情人——任剑辉》一篇,记录了许多任剑辉、白雪仙的风采、轶事。2001年6月19日《文艺报》刊登的马来西亚作家李忆莙文章《粤语古典名著〈花笺记〉》谈及阅读《花笺记》,“不由自主地当成是观赏粤剧,才子是我的偶像任剑辉,佳人是白雪仙。书中的方块字都成了一段段唱词,哀艳而缠绵!”一些内地能够见到的书籍如1994年香港启扬信息公司出版的尹家珊《余庐集》中《悼粤剧名伶任剑辉女士》,2011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卢玮銮、张敏慧著《梨园生辉·任剑辉、唐涤生·记忆与珍藏》等,也将相关信息传递进来。

       任剑辉研究从学术层面引入内地始于2013年1月“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之后,以香港大学黄兆汉教授《我们要为任姐做点事——谈“任剑辉研究计划”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一文的发表(《南国红豆》2013年2期)为标志,呼吁将任剑辉精神和任剑辉研究发扬光大。2013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学者戴淑茵、香港教育局粤剧课程发展实验小组委员李少恩在《南国红豆》、《戏曲研究》等刊物集中发表《广州粤剧团与仙凤鸣剧团——20世纪50年代粤港文化交流》、《惊艳一百年——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综述》、《任剑辉唱腔艺术:以〈紫钗记〉为例》、《粤剧剧目、唱腔、传承:任剑辉女生角的传统》等论文多篇,介绍香港粤剧和任剑辉艺术,进一步沟通两地任剑辉研究。

       内地学者对任剑辉的推崇和宣传始终不渝、一以贯之,是大陆任剑辉研究的主要力量。

       1985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戏曲简史》作者赖伯疆在《戏剧报》当年第1期发表《香港剧坛掠影》,介绍了雏凤鸣剧团的情况。1992年,陆键东在《南风窗》发表《岭南妙韵魅力何在》,赞扬任剑辉和白雪仙培养起来的龙剑笙与梅雪诗的演出。1995年,陈自强《从宠儿到弃儿?——粤剧六柱祭》在《南国红豆》发表,介绍“六柱制”的历史演变和利弊,提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薛马争雄前后,包括任剑辉等文武生相继出现及其成就。《广东艺术》1996年第2期柯可《红伶献妙艺名剧留影坛》一文介绍粤剧五大唱腔流派的代表人物对粤剧电影发展的贡献,也谈到戏曲片《紫钗记》拍摄中展示的男女主角饰演者任剑辉、白雪仙的表演艺术。1996年第2期《南国红豆》中何建青《“不能形似能神似”——谈新加坡卢眉桦主演的〈秦始皇〉》一文,言及号称“女桂名扬”的剧场常青树任剑辉。《南国红豆》1997年第1期胡桂馨《新加坡敦煌剧坊推广粤剧之“三深两意”》,述及敦煌剧坊举办的“粤曲茶座”曲目包括名伶白驹荣、任剑辉、何非凡、薛觉先等的名曲。1997年第4期《南国红豆》刊黄仕英《粤剧之道,在止于功德无量——在狮城粤剧节97粤剧研讨会上的发言》一文,也说所有杰出的粤剧红伶或演员,包括任剑辉、白雪仙、红线女、靓次伯、芳艳芬、凤凰女、邓碧云等,均受到良师教导。

       三、任剑辉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内地与香港粤剧交流和相关研究的增加,涉及任剑辉的研究越来越多。

       任剑辉与白雪仙、唐涤生的合作,及其对香港粤剧发展的贡献受到长期、普遍关注。2000年、2002年,朱栋霖、焦尚志先后在《戏剧艺术》、《戏剧》发表《论香港剧作家杜国威》、《论杜国威的戏剧创作》,介绍杜国威《剑雪浮生》所写粤剧名伶任剑辉、白雪仙和著名编剧唐涤生三人之间纯洁、高尚的情感与合作、他们对粤剧艺术的挚爱。2007年6月21日《珠海特区报》发表陈翩翩《粤韵唐曲,落花满天蔽月光——唐家湾镇隆重纪念唐涤生诞辰九十周年》,介绍唐涤生与任白的合作及其系列名剧,以及反映三人故事的舞台剧《剑雪浮生》。刘玲玉《马师曾为静公“挡风沙”》(《南国红豆》2007年第5期)也说:“许多人都说大老倌难以合作。然而静公(杨子静)与马师曾、唐涤生与任剑辉、白雪仙,他们之间团结敬业、互相尊重和爱护的故事,一直以来都为行内人所津津乐道。”《南国红豆》2008年2期潘邦榛文章《唐涤生执着的艺术追求》,具体谈及唐涤生与任、白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形成了坚强的合力,从而取得艺术上的成功。2009年第1期《戏曲研究》罗丽文章《粤剧研究三十年》述及任剑辉、白雪仙对粤剧研究的支持和贡献。《南国红豆》2012年5期刊登毛小雨《践诺守约的重要一步》,介绍了任剑辉、白雪仙“仙凤鸣剧团”及其与唐涤生、徐若呆的合作和部分剧本情况。《戏剧》2013年第4期发表罗琦、胡迭文章《20世纪50年代大陆“戏改”对香港粤剧的影响》,多处涉及任剑辉、白雪仙、唐涤生的合作及其香港粤剧的贡献,认为“仙凤鸣”剧团所倡导的“新粤剧”与大陆粤剧“戏改”的艺术追求一致,并介绍“仙凤鸣”的改革和“戏院风格”对香港剧团和粤剧发展的影响。

       粤剧电影方面不少论文和专著涉及任剑辉。2006年罗丽在《南国红豆》刊载的《粤剧电影初探》及200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粤剧电影史》,多处提及作为粤剧电影明星的任剑辉、白雪仙,及其《梁祝恨史》、《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李后主》等对于粤剧电影的贡献。肖稚《“薛马争雄”期间的影剧互动》(《南国红豆》2006年6期)也涉及任剑辉、白雪仙的粤语电影。《电影文学》2009年第2期吴平平《传播媒介与戏曲电影的历史生成》一文以任剑辉为例说明名伶影星的巨大号召力和大众文化的偶像模式的互动。2013年8月魏君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电影史记》,亦有“任剑辉、白雪仙:神仙眷侣”为题的简要介绍。《香港电影研究专题》2014年第3期陈向阳文章《香港粤剧电影:戏曲的切割与重建》,谈及《紫钗记》里情感的摄影叙事和抒情艺术。

       任剑辉艺术的渊源承传也成为一个研究内容。前述《南国红豆》1996年第2期何建青文章《“不能形似能神似”——谈新加坡卢眉桦主演的〈秦始皇〉》已论及任剑辉的师傅黄侣侠学马师曾而自号“女马师曾”。《南国红豆》2008年2期何梓焜《关于金牌小武桂名扬的联想》,认为任剑辉的演艺中有着很深的桂派烙印。《南国红豆》2008年6期麦尚馨《桂名扬与他的桂派传人》介绍了“女桂名扬”任剑辉,称其“声、色、艺俱全,扮相演出特别风流潇洒”。《南国红豆》2014年第3期刊登岭南《任白传人陈宝珠梅雪诗巡演——再世红梅记》,介绍任白慈善基金组织重演《再世红梅记》,由白雪仙精心策划,率领爱徒陈宝珠、梅雪诗首度携手演出。

       任剑辉的唱腔、表演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中国文化报》2005年10月1日廖盟书《广东音乐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一文说:“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粤剧《帝女花》,把古曲《妆台秋思》、《秋江别》引用到唱腔上,其优美的旋律和婉转的唱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一唱段曾在各地广泛流行,如今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为各地戏迷所厚爱,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南国红豆》2006年第6期江励夫《粤曲品弹录》赏析了《紫钗记》中《剑合钗圆》一曲的演唱读音韵味。《美育学刊》2013年第4期张春田文章《表演性与抒情性——任剑辉的戏梦人生》,介绍任剑辉艺术的表演性和抒情性,认为是“中国抒情传统”在香港的一种延续与回归。2013年出版的《戏曲研究》第88刊载戴淑茵《任剑辉唱腔艺术:以〈紫钗记〉为例》,通过仙凤鸣剧团《紫钗记》现场舞台声音、娱乐唱片及戏曲电影等数据,分析《紫钗记》的创作演出,探讨其在粤剧研究上的价值与意义。同期李小佳文章《任剑辉与戏曲“坤生”现象》将任剑辉与京剧的孟小冬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共同规律;仲立斌《浅议任剑辉粤剧流派唱腔艺术》介绍任腔的沿革、创作机制、代表剧目、传承和影响。

       随着任剑辉研究的深入,任剑辉的名剧研究为学者关注。2011年第2期《南国红豆》刊登孔文峣《情之所至,生死由他——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2011年6期《书城》乔宗玉《“紫钗”梦醒》两篇文章,分别提到任剑辉、白雪仙所演粤剧《牡丹亭·游园惊梦》、《紫钗记》。《艺海》2011年第12期杨秀峰《乱世姻缘经风雨肝肠寸断催人泪——浅析吴宇森导演的粤剧电影〈帝女花〉》也说,此剧由任剑辉和白雪仙首演,经过舞台上的不断打磨,成为粤剧的经典之作。《曹雪芹研究》2013年第2辑发表李虹文章《粤剧红楼戏之研究综述》,述及1945年新声剧团在澳门演出徐若呆编剧的全本《红楼梦》的轰动情景。徐燕琳在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广东传统非物质文化》一书中介绍了粤剧《帝女花》的改编、演出和剧情,全文录出《香夭》曲词;并在2013年第6期《文化遗产》撰文《在家与国的边缘——〈帝女花〉的历史空间及岭南叙事》讲述《帝女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任剑辉的铮铮傲骨和家国情怀,以及《帝女花》的岭南属性和香港气质,认为《帝女花》乃唐涤生为任剑辉白雪仙度身订造,经由任白苍凉悲怆的演绎和发挥达到极致,是香港粤剧的经典之作,成就了任剑辉一代粤剧宗师的历史地位;同时该剧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之感,完全可以立于世界大悲剧之林。

       任剑辉对粤剧后辈十分关爱,也是青年演员的精神楷模和学习榜样。20世纪30年代初郎筠玉在广州长堤大新公司游乐场全女班时得到首席女文武生任剑辉提携,并邀请郎氏加入自己的全女班“镜花艳影剧团”(鲁荷《郎筠玉误改艺名》,《南国红豆》2010年第6期)。《南国红豆》2001年第6期秦莹《情迷“红豆”五十载B腔妙韵传五洲——记陈小汉》、2004年第5期罗铭恩《传统舞台艺术与现代电视艺术的融合——〈优秀粤剧粤曲艺术大观〉之“陈小汉专辑”综述》都提及陈小汉以薛派唱腔的典雅深情为基调,吸收了新马师曾的抑扬顿挫,任剑辉的明快流畅,靓少佳的爽朗紧醒的艺术风格,在继承中研创新声。2003年3月31日《广州日报》发表梅晓文章《粤剧向何处去》,提及包括任剑辉、白雪仙在内粤剧名伶辈出、流派争雄的鼎盛时期,呼唤粤剧复兴。《南国红豆》2004年第5期阿芒文章《给粤剧年轻人泼盆冷水》,要求粤剧创作和演出继承传统、发掘传统,认为年轻人应该向先辈艺术家如靓元亨、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名扬、廖侠怀、靓少佳、新马仔、何非凡、陈非侬、白玉堂、任剑辉、梁醒波、文觉非、梁荫棠、关德兴等的录像或唱碟学习借鉴。《中国戏剧》1998年第11期黄白龙《重返舞台更上层楼——记粤剧表演艺术家彭炽权》,介绍国家一级演员彭炽权复出即演出观众熟悉的粤剧七大名家新马师曾、罗品超、罗家宝、文觉非、任剑辉、陈笑风、梁荫棠等的首本名剧中的重头折子戏。《广东艺术》1998年第1期童望粤《呖呖莺歌溜的圆——曹秀琴唱功赏析》介绍曹秀琴出道之初得到香港粤剧名伶任剑辉、白雪仙、李香琴等的鼓励赞扬。《南国红豆》2008年第6期苏能业《粤剧名伶马丽明从艺道路散记》称任剑辉、白雪仙观看演出后给予马丽明肯定。《南国红豆》2007年第1期金龙文章《白雪梅二十载回归省港澳》介绍白雪梅为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筹集活动经费以支持广州的粤剧粤曲事业,亲率粤剧艺术学院数十位学生,组织“白雪梅二十载回归省港澳师生演出专场”。其中谈及,白雪梅继承了白驹荣的做功和唱腔,扮演文武生行当也得到任剑辉的鼓励。肖稚《〈梦断香销四十年〉二三事——开山资料访寻》(《南国红豆》2007年第3期)说,为帮助白雪红演好《梦断香销四十年》,白雪仙和任剑辉专程同到广州,为白雪红出谋划策,修改剧本、设计服装,亲自教唱、包装。金顺德《黄晓韵的艳阳天》(《南国红豆》2013年第5期)提及,顺德艳阳天的正印花旦黄晓韵随团到澳门“雀仔园”演戏,“别看‘雀仔园’的地方小,只有十来二十平方,但这个地方很有名,马师曾、红线女、任剑辉、白雪仙等很多名家都去过,我们在那里五天演了九场,日夜场都演,虽然很疲劳,但是演得很开心。”由此可见任剑辉等粤剧前辈的感召力量。

       2012年开始,“任剑辉研究计划”被介绍向内地。《南国红豆》2012年第2期刊登小小文章《任剑辉研究计划:向名伶致敬》、2013年第2期黄兆汉《我们要为任姐做点事——谈“任剑辉研究计划”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分别介绍了“陈大枝陈邱敏英粤剧研究论文奖”和“任剑辉研究计划”的情况和努力方向。2013年第2期亦有钟碧玲《广东八和会馆参与任剑辉国际研讨会》,介绍广东八和会馆参会情况以及崔颂明、郭英伟论文《粤剧传承与女文武生现象——小议任剑辉的师徒及其表演特色》。同年,参加2013年1月份研讨会的多篇论文陆续在内地学术刊物《戏剧》、《文化遗产》、《美育学刊》刊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遗产》第6期以两版彩页刊登《帝女花》剧照及任白唐生活照共9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戏曲研究》第88辑也组织了“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专辑”,正式将任剑辉研究推向中国戏曲界。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在多方的努力下,任剑辉、任剑辉研究和粤剧事业将如我们所期望的,迎来充满生气的新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任建辉大陆研究综述(1980-2014)_任剑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