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制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的特性
动力源于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最基本范畴就是“需要”。需要之所以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在于它自身的特点,在于它的内在属性。需要的内在属性和特点主要有两个:
其一,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对立统一性。任何需要,不管其程度强弱如何,也不管其满足的可能性有多大,它都有一个不可遏止的、要求满足的态势或趋势。需要本身说明主体处于一种匮乏状态或隐性的匮乏状态。而这种匮乏打破了需要主体自身的平衡,要恢复这种平衡就得寻找满足物、满足需要。任何个人、组织都在需要推动下去寻找“需要—满足”之间的平衡,并根据这一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以获得丰富的满足物。“需要—满足”的这种对立统一性,决定需要本身必然要推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成为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内在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分别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以及他们所要认识的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关系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三是教育活动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不同的社会角色由于自身需要的层次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合乎和满足社会不同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需要而呈现出来的矛盾;三是作为类主体的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
其二,需要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还在于它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并不是说一种需要满足了,社会动力就消失了。如果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一种时断时续,分割断裂的单个运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需要是永无止境的。一种需要的满足总是不断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需要的发展性质可以概括为“需求上升规律”,需求不断突破它自身的框架,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文明大道上永不停息地发展。这种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需求上升规律”正是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之源的原因和根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结构
1.动力主体
动力主体既指动力发生主体,又指动力利用主体。需要主体受需要的驱使,去追求并获得需要满足物,这就产生了动力发生主体。主体的动力是可以利用的,由谁利用它,获得何种需要满足物,这又关系到利用主体的问题。动力发生主体与动力利用主体并非总是同一的。比如说,一个大学生的成就愿望是个体行动者的行动动力,发生主体是行动者——大学生本人。行动者利用自我实现这种动力,勤于学习,乐于奉献,勇于创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成就需要的满足。这时行动者既是动力发生主体,又是动力利用主体。而就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将教育对象的成就动机导入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轨道,使之为国家、社会创造财富,推进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这样,国家、社会就成了个体行动者的动力利用主体。同样,在社会组织中,成员既可以说是动力的发生主体,又是自身的利用主体。可以这样说,动力主体既可能是发生主体,有可能是自身的利用主体。不过,高层次的动力主体总是低层次动力主体的利用主体,如社会、组织对个人就是这样。
2.动力传递媒介
动力传递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从一个动力主体传到另一个动力主体的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积累和递增的主要凭借之一。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单个社会力量的合力的结果。这个合力即是整合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笔者认为,动力传递媒介有利益传导、文化传导、信息传导三个类型。
利益传导。利益作为一种需求满足物,承担动力受体的角色。但它又是各类动力主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动力主体之间,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和流动。利益的分配和流动过程,正是动力在动力主体之间的传导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需要获得大多数社会成员、社会团体和群众的支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促使这一目标较为完满地实现,从而使国家整体利益得到了保证。社会成员单个动力实际上凝聚成了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宏观运行动力。
文化传导。这里文化传导,特指精神文化传导。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结构、规范体系及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东西。文化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原理是,文化通过社会化和内化过程融入个体的人格系统里,从而影响并改变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主体的需要结构,从而使他的动力发生变化。一般而言,主文化传导正向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而反文化总是传导逆向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此外,在文化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方面,也要注意发挥亚文化的功能。
信息传导。信息作为动力传媒,指某一动力主体将动力以信息的形式传给另一个动力主体,如各种传媒的宣传鼓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告示于广大民众,使之为该政策服务、效力。
3.动力客体
动力客体是指人们获得需求满足的对象、工具、资源等。满足需求的对象称为满足物,最简单划分是“硬性”满足物与“软性”满足物。任何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满足物都被称为“硬性”满足物,大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它,如吃、喝、住、穿等。与“硬性”满足物相反,传统上人们将同非物质需要联系起来的满足物称为“软性”满足物,如社会秩序、权利、地位、民主、自由、荣誉等。亚当·斯密就十分注重荣誉对人们行动的巨大激励作用,他说:“富人以他的财富为荣,……相反,穷人以他的贫困为耻……正是这一点,使财势巨大成为人们羡慕的目标,并在人类的见解中足以补偿追求它时所必须忍受的一切辛劳、一切焦虑和一切苦行……。”需求满足物的硬性和软性之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采取不同手段的依据。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们积极进取的重要动因,物质利益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性功能。
4.动力方向
无论哪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都不是盲目的,它们都有一定的方向。之所以能把所有各层次、各个动力主体的动力整合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运行目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可以调整不同动力主体的动力方向,使整合后的总的动力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趋于一致。动力方向还依动力大小、程度而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都有财富、地位、权力、金钱、荣誉等等的需要,但是,任何需要必须是适度的,超过一定限度,则为社会整体所不允许,或者极大妨碍其他大多数动力主体的需要满足。另外,那些“西化”、“分化”的动力显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重大阻力。所以,动力方向直接关系到动力主体的动力性质。
5.动力贮存体
就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主体而言,其贮存体就是个体行动者的能力。个体在自身内在需求的推动下,到外界获取需要满足物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产技术、经验、文化教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交往经验也丰富起来,获得需求满足物的方式也得到改进。这些都作为一种个人能力而贮存积累下来,同时也刺激了后来的新的需要的产生,并为获得新的需要之满足准备条件。因此,人们任何一种新的能力的增长,都提供了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力的可能性。就中观动力主体而言,其动力贮存体就是组织的凝聚力和物质实力。组织凝聚力表征的既是组织的团结力量,同时又表征个人对组织力量的感受性。在宏观动力主体层次,动力贮存体包括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三、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应主要由政策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精神动力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五方面构成。
1.政策导向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机制,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满足需要的问题。如果人们的需要是合理的、正当的,与目标是相一致的,在现有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政策应加以肯定、鼓励,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是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首先,对那些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与目标相背离的需要,如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绝对民主、绝对平均主义、个人主义等等,必须加以抑制和调节。其次,对那些虽是正当的、健康的但与现实可能发生矛盾的需要,应加以积极引导。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可能的矛盾,从实际出发,合理地选择自己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补偿工作。可以用同一层次需要的其他内容,或者用更多层次的需要来补偿,使大家有失有得,保持需要心理的平衡,防止因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逆反心理,向消极方向转移需要。此外,政策还要引导人们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完善需要的内容和层次,激励和强化高层次需要,为社会多作贡献。
2.利益导向机制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一定使自己出丑。”(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人们总是追求利益并为此而奋斗。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8页。)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不断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是服务服从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归根到底是一定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利益追求的方向,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使各种利益都能适当兼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关系。
3.精神动力机制
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就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江泽民指出,“要不断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环境”。何谓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
在新的形势下,精神文化已成为公认的社会资源之维。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精神动力的开发。开发精神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科学动力、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做活、做深入。要注重精神激励,通过各种方式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精神需要。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努力形成体现“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
4.竞争机制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权威性,有助于人们观念的更新,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竞争还可以破除平均主义的弊端,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此外,通过竞争,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强化,潜能得到了挖掘,才能得到了发挥。这对于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机制,必须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准则。公平竞争,就是要按照客观、统一的竞争标准进行平等竞争。为每个人提供和创造均等的竞争机会,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竞争机制功能的根本保证。公开竞争,就是公开竞争的信息、条件、规则、要求,甚至竞争的整个过程,增加竞争的透明度,形成竞争的动员机制,广泛动员和发动竞争主体积极参与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方面的竞争。公正竞争,就是在竞争过程中要防止和克服不正当竞争,做到竞争的过程和结果都公正。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机制是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的,竞争万能也是错误的。
5.创新机制
社会作为类主体,理应有保存和发展自己的目的,即保存和超越人类已有的东西。这种超越,就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发展,必然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即它的新颖性、首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是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无论古今中外,优秀的精神财富都是世代相传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形式到内容如此丰富多彩,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世代相传、逐步积累起来的,这是它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创新?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要发挥作用,还必须有两个条件作保证。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是适当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服务的。如果目标这个前提不适当,它就失去了激发人们满足需要的动力,动力机制自然就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其功能了。“社会体制、社会结构和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总是根据社会目标来调整人们的需要结构。对人们的某种需要施加影响,使之变得有利于社会运行。”(注: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具体操作,必须区别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具体的环境,还要把握好激励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