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对北京市发展的影响——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动人口论文,北京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北京市政府决定,由市计委、市统计局、市公安局、市计生委等部门组织实施,以1994年11月10日为标准时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流动人口调查,这次调查是采用全面清点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外省市、港澳台、国外与本市之间,城近郊区与远郊区县之间和远郊区县之间的流动人口。不包括城近郊8区之间的流动人口,也不包括现役军人。现将调查结果分析选登如下: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特点
一、外来人口逾300万,主要居住在城近郊区
北京市外来人口329.5万人,其中,来自外省市的283.3万人;来自港澳台和国外的4.4万人;通过铁路、公路、 航空进入北京市境的人口流量为41.8万人。
在京居住的外来人口为287.7万人。其中城近郊区238万人,占82.7%,相当于户籍人口619.8万人的38.4%即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 个流动人口;远郊区县49.7万人占17.3%,相当于户籍人口436.5万人的11.4%,平均每9个人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散居在城乡居民和集体户中,居住在本市家庭户内的占8.9%,纯流动人口户的占45.9%,单位集体户占45.2%。
从我们清点的有固定处所和集体单位内的外省市和港澳台及国外的流入人口168.0万人。其中:建筑工地工棚46.9万人,占27.9%; 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42.9万人,占25.5%;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20.8万人,占12.4%;个体经商、餐饮服务14.8万人,占8.8%; 大中小学培训中心9.3万人,占5.5%;郊区农民、粮菜副食基地7.2万人,占4.3%;驻京机关及其企业、办事处、联络处5.4万人,占3.1%; 还有医院、疗养院打工看病的2.5万人占1.5%。
二、流入人口的结构特点
1、流入人口从事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人员所占比例较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吸引着相当规模的流动人口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据调查,流入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人员占75%。除了搞经济活动人员外,控亲访友,随亲属在京生活的占12.5%;随着文化交流的开展,科技协作,驻京联络、开会考察、办班讲学、学习培训的占4.0%;治病疗养、恋爱结婚、生育产休占1.7%;旅游购物、旅途中转占2.3%。
2、流入人口居住时间较长
流入人口由于来京目的不同,在京逗留的时间也不相同。因公出差、联系工作,开会考察、旅游购物、旅途中转,恋爱结婚人员住的时间相对要短,时间1天以上至1个月的占16.6%,1个月以上至3个月的占10.8%,3个月以上至半年的占9.3%。而在京务工经商和当保姆的“打工仔”、“打工妹”相对稳定,流动性较小居住的时间长,而且这些人随着城市发展,人越来越多,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占63.3%。其中:半年以上至1年的占22.5%;1年以上至3年的占22.4%;3年以上至5年的占9.4%;5年以上占9.0%。
3、流入人口来自国内外各地,但相对集中,以河北省为最多
在京居住的外来人口287.7万人,来自国内外各地。 其中:来自外省市283.3万人,占98.5%;来自港澳台及国外的4.4万人,占1.5%; 来自外省市的流入人口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河北省最多,占外省市流入人口的21.1%。其次是浙江省占20.9%,河南省占12.9%,安徽省占11.2%,四川省占5.6%,江苏省和山东省均占4.8%。
4、流入人口男多女少,中青年为主
从流入人口的性别构成看,男性占63.4%,女性占36.6%,性别比173.3。据此比例推算,外省市、港澳台及国外流入的287.7万人中,男性182.4万人,女性105.3万人。
从流入人口的年龄构成看,15—45岁青壮年人数最多,占81.8%。其中:15—29岁的青年人占55.3%;30—45岁的占26.5%。0—14 岁少年儿童占9.9%,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2.2%。
5、流入人口农民多,文化程度低
随着农村经济搞活,大量农民离开故土,涌入城市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饮、服务等劳动,从流入人口来京前职业看,农民比例最大占78.8%,其次是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占6.4%, 商业工作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3.5%和3.3%。由于流入人口农民多,所以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5.1%。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9.9%,小学文化程度占27.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8.1%。 而高中文化程度占11.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7%。
三、进出北京市境的流量达81.5万人次
1994年11月10日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出入北京市境的人口流量为81.5万人次。其中:流入41.8万人次,占51.2%;流出39.7万人次,占48.8%。
据对门头沟区、房山区、顺义县、通县、大兴县、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9个远郊区县133个主要路口调查,进出北京的各种机动车13.0万辆,非机动车6.7万辆,平均每分钟分别为91辆和46辆, 人口流量43.5万人次,占进出人口总流量的53.4%, 平均每分钟通过302人次。主要集中在8—18时,流量为25.2万人次;18—24时、0—8时,分别为9.4万人次和8.4万人次。
乘火车进出北京的有81个车站,1538个车次,人口流量为34.4万人次,占进出人口总流量的42.2%。8—18时流量为16.3万人次,18 —24时、0—8时分别为11.7万人次和6.4万人次。
乘飞机进出北京港的有2个机场,293架次,人口流量为3.6 万人次,占进出人口总量的4.4%。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进出北京主要是通过公路和铁路,两项流量占进出北京的人口总流量的95.6%。这是北京与外省市之间人口流动的主要渠道。
如何认识流动人口的影响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北京,对本市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方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要看到其积极作用—
1、加快了信息交流,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流动人口带来了各地的经济信息、技术和经验,又把北京的经济信息、技术和经验迅速传播到各地,加快了信息交流,有利于经济协作和首都功能的发挥。流入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以旅游购物为目的,1994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203万人, 国内来京旅游观光购物的人据推算大约1700多万人,为北京市的旅游事业带来了生机。
2、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活跃了市场
大量流动人口进城从事商业活动,给北京市民带来了各种鲜活农副产品、小商品等,弥补了国营渠道供给不足,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他们又在北京食宿、旅游、购物,使商业销售额和饮食服务业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商品购买力总额中有37.6%是外地流动人口购买的,这对繁荣市场,促进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补充了劳动力的不足,加快了城市建设
大量外地人在京从事缝纫、弹棉花、修理、服务等,为解决“做衣难”、“修鞋难”、“找保姆难”等问题作出了贡献。同时,大批流动人口填补了一些部门和领域劳动力的不足,相当数量的外地人从事着重活、累活、脏活,如马路清扫和公厕保洁工等。建筑工人中,93%都是外地民工,一幢幢高楼大厦、宏伟壮观的立交桥都留下了建筑工人的辛勤汗水,他们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促进了城市建设。
也要看到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
1、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负担
流动人口给城市各类服务设施增加了新的压力,水电供应紧张,住房困难,电、气、热方面矛盾突出,交通拥挤。尽管北京是全国铁路、航空、公路交通最先进的地区,但进出的人流使各种交通设施超过设计能力。同1978年相比,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了1.5倍, 民航旅客运输量增长了10.6倍,交通工具处于饱和运营状态,特别是节假日和旅游高峰季节,往往需要采取特殊办法,加车次和航班疏散旅客。购买火车票、飞机票很困难。市内交通拥挤问题十分突出,交通堵塞、地铁超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在修路、架桥上尽了最大努力,不断增加车辆,开辟新的运营路线,但交通拥挤的问题仍未缓解。
2、供求矛盾加剧影响市民生活
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北京,使粮食、副食品供应量大大增加。如以每人每天消费1斤粮食、1斤蔬菜、0.5斤猪肉计算, 则每天至少要为外来人口提供300万斤粮食、300万斤蔬菜、150万斤猪肉。 无疑加重了商业调拨任务和供应工作。1994年市政府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市财政补贴53.6亿元,而城镇人口683.8万人,平均每人每月补贴65元, 但人民群众感受不深,究其原因,相当一部分补贴被外来人口享受了。
3、违法犯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市公安局抓获的持枪作案、驾驶机动车抢劫、嫖娼卖淫等犯罪分子中,外来流动人口占相当比例,而且逐年上升。1994年全市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中外地人来京作案仍居高不下,占总数的52.7%,有的外地人聚居地区高达70%以上。群众安全感下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4、盲目生育,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困难
流动人口中,许多人携家眷同行,据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与丈夫住在一起的占84.4%。由于流动性大,原籍计划生育部门管不了,而流入地的计划生育措施又不落实,造成盲目生育。在已怀孕的育龄妇女中,无计划的占13.6%,在京期间出生的小孩15.6%是计划外生育。在有生育的育龄妇女中,一孩率仅占57.6%,二孩率33.0%,多孩率(三孩及以上)9.4%。19岁的已婚育龄妇女40%都生育了小孩, 而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已达99.71%,一孩率达93.41%,两者差距相当大。看来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应是流动人口,特别要加强计划外生育管理。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很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已通过了关于加强对外地来京人员管理的法规。明确了控制规模,加强服务、依法保护、严格管理的指导思想。通过立法,建立外来人员管理机构等有效措施,将有效地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