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序研究_诗歌论文

古诗序研究_诗歌论文

古代诗词小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词论文,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中国古代的诗词小序,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值得研究。其思想内蕴深刻、丰富,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关心人民疾苦、讲友爱、重情谊和反腐败等内容,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而鲜明的启示性以及可读性、纪实性和概括性,则都是其突出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诗词小序 民族精神 启示性 可读性 纪实性 概括性

中国古代的文人诗词,每喜自作小序。小序以散文形式独立于诗词之外。由于其内容多写创作缘起,对读者有必要的启示、导读作用,且与诗词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艺术品,所以是诗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小序题材广泛,思想内蕴深刻、丰富,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历代的诗话、词话或文艺评论,却往往只着眼于诗词本身,很少重视对小序的研究,因而未能展示其璀璨夺目的光彩并揭示其存在的价值。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对古代诗词小序作一粗浅的探讨。

古代诗词小序的思想内蕴

《尚书·虞书·舜典》曰:“诗言志。”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诗词小序则更能直接地“言志”、“缘情”。这“志”与“情”,要言之,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其优秀的民族精神,在历代的诗词及其小序中都有着充分表现。凡是能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去观察社会、反映生活的作者,不管他写谁、写什么以及怎样写,都能在其诗词或小序中,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认真总结古代诗词小序的思想内涵,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弘扬民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需要。

古代诗词小序中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诗词小序的内容,凡属关心祖国的统一与完整、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对内部的分裂与投降、赞扬保卫边疆、杀敌立功的将士、抒写报国的豪情壮志等等的,都表现了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如,文天祥的《正气歌》,是一首历代传诵的爱国主义名篇,其序曰:“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新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余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而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文天祥这种充塞天地、一以敌七的浩然正气,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矢志报国的陆游,56岁时尚在一篇诗序(亦题)中写道:“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现实中不能实现其收复失地的理想,就到梦境中去追求,这充分表现出一种不忘“恢复神州”的爱国主义心愿。

辛弃疾也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苦于无用武之地,其《八声甘州》词序曰:“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一生转战疆场,屡建战功,但却坎坷不得志,最后含恨自杀。作者同情李广的遭遇,怀着景仰的心情,夜读其传记。序曰“戏”赋,其实是在委婉地表达他壮志未酬的爱国主义情怀。

以上所述作品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它们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发出了中国人民的呼声;换句话说,就在于其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2 民族精神的根本——关心人民疾苦

民为邦本,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决不会对人民的疾苦漠然视之。古代诗词的作者,常通过小序如实地反映劳动人民的艰难与不幸,直言不讳地揭露并抨击给人民造成苦难的统治者,充分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元结的《舂陵行》诗序写道:“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使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所谓“贼”,系指当时被称为“西原蛮”的一种反唐王朝的少数民族起义武装,这是封建士大夫对少数民族的污蔑。下同)小序真实地记录了人民“不胜赋税”之苦,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再看元结另一首《贼退示官吏》诗的小序:“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该序不仅表现了对人民不堪征敛之苦的关心,更对征敛害民的官吏表示了强烈的憎恨;序里“蒙其伤怜”一语,与诗中“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的句子相呼应,对贪官污吏发出切齿的痛骂。

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一诗里,对元结以上两首为民请命的诗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可与星月争光;其小序中更称之为“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赞誉它们继承了《诗经》指论时事、美刺比兴的传统,因而自己也“感而有诗增诸卷轴”,可见其社会影响之深。

3 民族精神的特色——讲友爱、重情谊

古代的诗人,常能与志同道合者共勉互慰。他们十分重视诗友间的情谊,彼此迎聚送别、饮酒赋诗、酬答唱和,一往情深。这与劳动人民中团结和睦、顾全大局、助人为乐、患难与共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相通之处:二者有爱国主义这个统一的思想基础,因而具有共同的向心性,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间的一种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大特色。如辛弃疾在其《贺新郎》词中,描绘了他与战友陈亮聚会时纵论抗战大事的情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慨和叹息抗战力量薄弱的悲凉心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战友的无限依恋和思念。其词序曰:“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战友来访,挽留十日,相别后又冒雪追之,如此友谊,何等深厚!

张炎在宋亡后所写的《甘州》,是一首表现友朋聚散与家国兴衰之感慨的词,其序曰:“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作者与沈尧道等人北游元都写经,返回后便彼此分手,“各处杭、越”;后尧道自杭来越探望张炎,二人别后重逢,倍感亲密,“语笑数日”,而复分别。这里,别友之情和亡国之恸交织在一起,此种亲密的友谊,同样是炎黄子孙间凝聚力的表现。

4 民族精神的抗体——抵抗腐败的正义感

从屈原开始,历代诗人中,多有揭露官府腐败和统治者丑行、表达自己深恶痛绝感情的诗作,这都表现了一种民族正义感。它说明,中华民族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传统美德,有对抗历史毒菌滋生蔓延的免疫能力,这是我们的民族能健康发展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保证,是中华民族精神无限生命力的表现。如刘禹锡《插田歌》一诗,写某地方政府派到中央政府办公事的一个书吏,自夸“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做官人去。”说明该书吏已用布做代价贿赂得来禁军中一个“卫士”的位置,并打算不久还要买个“官”做。该诗小序写道:“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与诗相对照,便知其序的意思是说,诗人面对中央政府中存在的贿买职官丑行,特仿作民谣,以待朝廷采诗者搜集。我们可从中看出作者反腐败、刺朝政的写作意图和直言不讳的斗争精神。

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吏,借向皇帝“进奉”之名,拼命搜刮人民,大发横财,简直是吮吸民脂民膏的野兽。白居易在其《新乐府》里一首寓言诗《黑龙潭》中,以曲折影射的笔法,对这类贪污成性的官吏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把他们比作吞食人民献给龙神之祭品的“林鼠山狐”。该诗虽为寓言,但其小序明确地提示读者,作品的主旨是:“疾贪吏也。”短短一句话,表现了白居易对贪官污吏的无比憎恨,也写出了他的诗格和人格。

以上这些敢于对社会腐败现象直接加以揭露和抨击的诗序,鲜明地表现了一种富有正义感的民族精神。

当然,封建文人毕竟受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诗词小序中也反映出一些消极颓废思想。如,理想不能实现时的忧愁烦闷,怀才不遇时的骚怨落寞,穷苦潦倒时的叹老嗟卑以及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等等。尽管对有些诗人来说,并非主导方面,但也不容忽视。如白居易,在遇到打击后,悲观失望,意志消沉,追求闲适。尤其到晚年,更纵情于游赏风光和诗酒逍遥。其《三月三日祓禊洛滨》诗,描写一次修禊闹春的游乐盛会,小序中说:“开成二年三月三日,……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沂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酣乐不暇、逍遥有余的生活情趣。通观其诗,的确是“苦词无一句,忧叹无一声”。此时的作者,与当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白居易相比,真是判若两人了。

古代诗词小序的艺术特色

1 启示性 作者自写小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导读, 所以往往要通过交AI写作作之缘起,给读者提供一个欣赏的基础或线索,使对作品先有所了解,或是对有关问题能予以注意。这种启示性,是诗词小序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启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作者, 其作品往往跟时代特点、政治动向或其他重大社会问题有关,小序常从这些方面作必要的交代,以便于读者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如南宋词人刘学箕,目睹南北分裂、当权者无策,有人甚至主张投降金人的现实,写下《贺新郎》一词,抒发激愤之情,寄托悲壮之志。序中说:“近闻北虏衰乱,诸公未有劝上修饬内治以待外攘者。书生感愤不能已,用辛稼轩《金缕词》韵述怀。……”短短两句话,交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给读者提供了重要的阅读参考。

宋恭帝德祐元年二月,权相贾似道奉命都督诸州军马,抗击元军。因昏聩无能,致使鲁港之役未战而败。刘辰翁为此写下《六州歌头》一词,以激愤的感情和诙谐的语言,深刻揭露并讽刺了贾似道的误国罪恶。该词序曰:“乙亥二年,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后半月闻报,赋此。”小序简要地记载了我们民族历史上这一大事,点明了写作该词的重要背景,从而给读者提供了欣赏作品的思想基础。

(2)提示作者的写作意向

古代诗词的内容多表现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所以小序常交代作者的有关情况,诸如政治活动、社会交往、出游饮酒、心境感受、立场观点、情趣爱好及其他有关的人和事等等,以使读者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先有所了解。如,曹植《赠白马王彪》一诗,写与白马王曹彪在返国途中被迫分手的悲愤心情,反映了曹氏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其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此序交代了作者写作时悲愤而沉痛的心情,对读者弄清作者思想、理解诗的内容很有帮助。

刘辰翁在其《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李易安的《永遇乐》写于南渡以后,借怀念京洛旧事,抒写故国之思。刘辰翁也有怀念故国之情,所以读后才受到强烈感染,三年前即“为之涕下”,三年后仍“辄不自堪”,且产生共鸣竟“托之易安自喻”。如此深刻的感受,对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无疑会有很大启发作用。

有些作者则在小序中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向,这就给读者以更大的方便。如,陈人杰《沁园春》词序:“南金又赋无愁。予曰:丈夫涉世,非心木石,安得无愁时?顾所愁何如尔。杜子美平生困踬不偶,而叹老嗟卑之言少,爱国忧君之意多,可谓知所愁矣。若于着衣吃饭,一一未能忘情,此为不知命者。故用韵以反骚。”该序以论辩性语言说明本篇意在反林南金“无愁”之咏,表明人生有愁的立场观点,点明了词的主旨。

(3)突出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 富有特色的内容和形式, 容易使读者产生兴趣。白居易《琵琶行》诗序,简介了诗中要写的一位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感慨,突出了该诗内容上的传奇色彩。序曰:“……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诗序所述琵琶女的故事生动感人,所以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小序,则简介了该诗所写的一个历史故事:“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该序说明,诗的内容是写汉武帝时所造神明台上金铜仙人的不幸遭遇,暗示作者将借此抒发兴亡之感。因此一题材比较新颖,所以也能引起读者兴趣。

除交代诗词有特色的内容之外,有些小序还指出作品形式方面的某些特点,以吸引读者。如,姜夔的《满江红》词序,就该词的用韵问题讲了一个颇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他写道:“《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沉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此序提出一个与该词形式有关的音律问题,说明作者一反常规试用平声韵终得成功的经过,饶有趣味,颇能吸引读者。

周密的《曲游春》则别出心裁,其序曰:“禁烟湖上薄游,施中山赋词甚佳,余因次其韵。盖平时游舫,至午后则尽入里湖,抵暮始出,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故中山极击节余‘闲却半湖春色’之句,谓能道人之所未云。”这是在借别人对自己得意词句的赞赏,来巧妙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用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启发读者思考

诗词小序还可使用某些另有含义的词语来引导读者深思。例如有的小序,用反语或娱戏性语词先给读者以错觉,以启发他们从序与诗词内容的矛盾或反差中,发现问题,深加思考。刘克庄《满江红》词序(亦题)即是一例:“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此序不能照字面理解。刘克庄早已被废弃,连涉及时事的作诗权利也被剥夺,既如此,自无请缨之路,何以会“忽动从戎之兴”?通读全词,便可知此乃反语;它表现了作者虽欲再度从军,却深知力不能及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这样,经过对序与词的参照比较和反复思考,读者便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再如,辛弃疾《鹧鸪天》词序(亦题):“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此处“戏作”二字,乃娱戏性词语;但言之曰“戏”,其实词中并无“戏”意,只有英雄志士失意的悲愤。可见,正话反说,或虚用戏语,言在此而意在彼,都能启发读者深思,委婉达意。

2 可读性 古代许多诗词作者,都擅长写序。他们或画龙点睛, 或细述原委,或纵横议论,或直抒胸臆;无论是刻意求工,还是随心挥洒,都写得十分精采。象文天祥的《正气歌》序,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是不朽的杰作;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序,也是与诗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名篇。还有些小序,写得清幽俊丽,脍炙人口,可作为优美的散文来选读。如姜夔的《庆宫春》词序: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风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余解。

该序意象清超,文字精工,受到诗人们较高的评价,曾被周密收入《澄怀录》中。而周密也是写序能手,其序耐人品味,十分优美,兹举其《乳燕飞》词序为例:

辛未首夏,以书舫载客游苏湾。徙倚危亭,极登览之趣。所谓浮玉山、碧浪湖者,皆横陈于前。特吾几席中一物耳。遥望具区,渺如烟云,洞庭、缥缈诸峰,矗矗献状,盖王右丞、李将军著色画也。松风怒号,暝色四起,使人浩然忘归。慨然怀古,高歌举白,不知身世为何如也。溪山不老,临赏无穷,后之视今,当有契余言者。因大书山楹,以纪来游。

近代学者吴梅,在其《词学通论》中,曾把周密与姜夔并称,说他们的词序有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如以上两篇词序,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看作小型游记散文。

3 纪实性 从创作方法看, 序和诗词不同:诗词是通过意象的创造,虚实结合,构成意境,艺术地反映生活,重在写意;而序则一般是直录其事,实话直说,重在纪实。小序的内容,大凡作者之所见、所闻、所做和所感,往往真实可靠;不管是客观事实的记述,还是自我情感的抒发,抑或是肺腑之言的剖白,都忠实于实际情况,因而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正因为小序能从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提供言之有据的翔实资料,所以大多富有学术价值,可作为研究作家、作品或历史的重要参考。

4 概括性 诗词是精炼的语言艺术,一般篇幅短小, 其小序也大都能与之保持一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往往是,一句话即能概括诗词主旨,三言两语便可交代清楚写作之缘由。如,白居易《新乐府》五十篇,各有小序,《卖炭翁》的“苦宫市也”,《杜陵叟》的“伤农夫之困也”,《红线毯》的“忧蚕桑之费也”,《缭绫》的“念女工之劳也”,等等,都是一句话点明全诗主旨,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极其精炼概括。

当然,序与诗词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序在内容上,应与诗词前后呼应、互为补充;在形式上,应以参差错落的散文美与诗词音韵和谐的声律美形成对照,使彼此相映生辉,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艺术品。反之,如果序与诗词内容有所雷同或相重复,则为大忌。清人周济曾对姜夔提出过这样的批评:“白石小序甚可观,苦与词复;若序其缘起,不犯词境,斯为两美已。”〔2〕此确为中肯之论。

总之,如果说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那么其小序,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民族形式。小序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美的艺术形式,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现实,对这份遗产加以批判的继承,以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振兴中华服务。

(文稿收到日期:1995-08-12)

注释:

〔1〕《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列宁选集》第三卷,第608页。

〔2〕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标签:;  ;  ;  ;  ;  ;  ;  ;  

古诗序研究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