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西欧经济发展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欧论文,战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欧指欧洲西部地区,狭义包括欧洲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广义包括二次大战后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西欧地区最早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数百年。然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它的领先地位发生动摇,被后起的美国迎头赶上,在东亚有崛起的日本与之争雄。随后,相继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均以欧洲为主战场,造成惨绝人寰的大破坏,使得西欧面目皆非。在这种背景下,西欧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文以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对此予以简要介绍。
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
纵观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恢复时期(1945年—50年代初期)
战后初期,西欧经济严重削弱,燃料、粮食等基本物资极度匮乏,工业生产设备破坏严重,农村一片荒芜,交通运输几乎陷入瘫痪状态。1946年,西欧的工业生产还不足1938年的70%〔1〕。战败国德国经济凋敝的程度尤为突出,英美占领区月平均工业产量1946年仅达1936年的33%〔2〕。重建经济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西欧国家毕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强国,战争造成物质的极大损失,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工人依然存在,并很快投入到经济复兴中去,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战争期间人们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在实现了和平之后,一下子迸发出来,有力地刺激了生产。另外,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在1948—1952年期间向欧洲提供了130亿美元巨额援助,英、法、意、西德得到了大部分,有助于西欧抑制通货膨胀,解决资金短缺和外汇不足的问题。英、法等国还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战后初期仍然拥有的广大殖民地的人力、物力来为本国经济的恢复服务。
这样,西欧经过战后短暂的混乱动荡,经济很快复兴。1950年,四国的工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1937年的水平。1951年,整个西欧的经济达到了战前水平。
二、持续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1973年)
50年代和60年代,西欧各国的经济稳定持续高速地发展,其增长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人们称之为西欧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它主要表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增长迅速,整个西欧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2745亿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12250亿美元,增长了346%,同期工业生产增长了251%;多数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美国,1951年至1965年,美国、西德、法国、意大利分别为3,7%、6.9%、4.9%、5.5%;就业充分,失业率大大降低,其中西德的失业率50年代已降至4.2%,60年代又进一步下降到0.8%〔3〕: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物价基本稳定;个人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到60年代,法国的彩电、空调、小汽车已经普及。
经济的发展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水平极大提高,并阻止了下滑的趋势,维护了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地位,缩小了和超级强国——美国的差距。
西欧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速发展呢?究其原因,一是各国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普遍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实行企业国有化、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等多种途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二是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西欧凭借原有的雄厚基础抓住机遇,广泛运用科技成果,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的布局,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技术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利用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通过不等价交换,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攫取大量廉价的燃料和原材料,支撑了经济的发展。四是固定资本投资大大增加,1950—1970年期间,英国、法国和西德固定资本投资分别增长4、7、8.4倍〔4〕,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水平。这一时期,欧洲共同体成立,其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滞胀”时期(1974年—1982年)
所谓“滞胀”,是指经济发展停滞、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1974—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战后最深刻、最严重的一次级济危机,西欧也在劫难逃。这次危机成为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从此转入“滞胀”时期。英、法、意、西德四国1970—198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仅为2%略多,是五六十年代的一半。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英、法、意三国都达到了两位数,英国和意大利个别年份突破了20%。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显著上升,欧共体成员国的失业率1982年达9.1%,远远高于60年代的1.7%〔5〕。
“滞胀”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现象。其直接原因是70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即石油输出国两次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这使进口石油费用巨增,国际收支严重恶化,牵动了物价的上涨。在“滞胀”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前一个时期,各国根据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暂时缓解了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的大发展使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大大超过市场支付能力的需求,严重的相对过剩,在70年代爆发出来。而且,凯恩斯主义主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直接采购、实行福利政策等,最终必然导致政府开支过大、财政负担沉重和通货膨胀的加快。另外,从60年代末起,科学技术创新进入低潮,生产技术的革新停滞,使固定资本更新减缓,投资不振。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西欧经济步履维艰,在“滞胀”中徘徊不前。
四、低速增长时期(1982年—90年代初)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对策。其核心内容是摒弃凯恩斯主义,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各国一改过去扩张性财政的作法,采取紧缩财政政策,保持财政平衡,为此削减政府开支,特别是压缩社会福利开支。调整的另一项具体内容是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撒切尔夫人政府率先发动私有化浪潮,将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法、意等国相继效尤,企图以此减轻政府负担,激活企业活力。其他调整政策还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通过减税、弱化对企业的限制等方法,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等等。
这些调整收到一定的效果,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抑制,西德、法国、英国、意大利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从1980年的5.4%、13.5%、18%、21.2%下降到1988年的396、2.7%、5.2%、5%〔6〕。经济有所回升,但是没有出现明显高涨的形势,1983—1988年期间,除意大利外,英国、法国、西德的经济均以年均2%~4%的速度发展,属于低速增长。与美国、日本相比,这一时期西欧经济增长速度落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五、 温和衰退和缓慢回升时期(90年代初至今)
90年代初,经济衰退再次困扰西欧。虽然这次衰退幅度不大,但是由于西欧经济长期存在结构性问题,需求不足,再加上德国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多种原因,使得经济回升乏力。1994年经济增长一度势头强劲,但只是昙花一现,没有能够保持下来。即使美国1991年走出衰退,连续6年经济持续增长,也未能带动西欧迅速回升。欧盟15国经济增长率1995年为2.5%,1996年为1.6%。
西欧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西欧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
英国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自由放任政策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且市场经济机制非常成熟。在此基础上,战后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并不是完全自由放任,国家对经济也进行干预,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程度上都很有限,主要手段也是财政、货币、信贷、税收等方面的经济政策,没有明确的可实施的经济计划。国有企业在生产和财务方面自主权较大,形同于国家间接控制的公共企业。政府十分注意充分发挥私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采取的政策更加强了这一趋势。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固定资本更新明显慢于其他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脱离生产实际,工业生产设备陈旧,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劳动生产率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与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增长速度不快,1951—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4%,大大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导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英国病”,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法国从战后初期开始选择了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全面实施国民经济计划。法国的计划化是十分突出的,1947年到90年代中期已经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根据国民经济的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后制定的,内容、目标、实施方法和范围都不相同。计划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从宏观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内生产总值等一些指标,供企业参考,同时通过利率、税收、补贴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实现计划。法国之所以能够实行计划化是和国有企业比重较大分不开的。法国于战后初期和80年代初期两次掀起大规模国有化运动,使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20%以上,固定资产的比重达35%。国家拥有大量企业,是推行经济计划的物质基础和有效保障。
联邦德国总结了战前的经验教训,在战后施行了“社会市场经济”。它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是路德维希·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带来一系列弊端。垄断妨碍了竞争,使企业失去活力,无法提高效率。放任经济的波动和收入的不平等,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国家进行干预,但这种干预又必须是适当的,有限的,以保证自由竞争、市场秩序和平等为原则。按照这一理论,联邦德国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了相当广泛的间接的干预,制定详尽的关于市场活动的规定,用宏观调控的方法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保护竞争,限制垄断。同时,建立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不受政府和议会的干涉,以保证货币稳定、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建立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联邦德国一直保持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率,在50年代中期迅速摆脱了战败国经济凋敝的状况,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德国的奇迹”。后来虽然被日本取代,但仍保持第三的地位。艾哈德也被人们誊为联邦德国“经济奇迹之父”。
意大利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西欧的二流大国,长期以来也确实如此。直到80年代中期,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在西方七个经济大国中的地位上升到第五位。意大利的经济很难像英国、法国、联邦德国那样归纳为某种模式,但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意大利大规模企业集团不多,而且实力难以与其他几个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却为数众多,无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还是在出口产品中,都占50%以上。这些中小企业应变能力强,劳动成本低,竞争力也强,因此具有巨大的活力,支撑着意大利保持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西方经济中一个奇特现象。另外,意大利南北差距悬殊,北方工业发达,繁荣先进,南方贫瘠落后,企业的密集度仅为北方的1/4,不可避免地拖累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直是困扰意大利的一个难题。
西欧经济一体化及其影响
西欧国家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水平相近,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恢复和提高国际地位,增强与大国抗衡的能力,走上了加强联合,实行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首先建立了煤钢共同体,在六国内取消有关关税的限制,由共同体权力机构协调各国的煤钢生产。这是欧洲两大宿敌——法、德走向和解、实现西欧联合的一个重要步骤。经过几年的实践,成员国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之间的全面联结,扩大共同体协调的领域,有助于消除隔阂,促进经济发展,维护西欧的稳定。1957年六国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西欧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执行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建立了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以保护市场,对内减免关税以促进流通,有效地扩大了贸易,刺激了生产。欧共体还制定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协调农产品价格,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资金,保证了内部农产品的充分供应。欧共体取得显著的成就,对西欧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1973年,曾经企图与欧共体抗衡的英国以及丹麦、爱尔兰加入欧共体。80年代前期,欧共体第二次扩大,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加入。
70年代初,欧共体就制定和开始实施建立经济货币联盟这一宏伟而艰巨的计划,把经济一体化引向深入。它的主要内容是实现联盟内部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发行统一的货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1985年欧共体决定,于1992年年底前建立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实现上述所说的商品等的自由流通(这一任务已经按期完成)。1991年,欧共体又签订了著名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建成欧洲货币联盟。次年,欧共体成员国又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演变为欧洲联盟,使经济一体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扩展。
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欧洲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成效最显著的区域经济联盟。它既是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联合,又具有超国家的性质,成员国把本国的一部分主权让渡给联盟。西欧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内部贸易的发展,使资本、劳动力、技术更合理地得到配置,在更大范围内协调社会生产,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尽管欧盟成员国之间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方面矛盾重重,对一体化的程度和速度也意见不一,但都意识到只有联合才是西欧国家的出路。因此,西欧一体化在矛盾妥协中不断前进。到1994年底,欧洲联盟有成员国15个,总人口3亿7千万,国内生产总值7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8%,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注释:
〔1〕〔3〕〔5〕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史略》(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75、245页、89页。
〔2〕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六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4〕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西欧经济问题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6〕唐思文主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与借鉴》,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标签:经济论文; 法国经济论文; 意大利经济论文; 意大利战争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凯恩斯主义论文; 欧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