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班主任的五个平衡(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主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教育理念:教与学的平衡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很值得琢磨的称呼,教与学,师与生。一段时间以来,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头脑中形成一个错误观念,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一位教师在应对校领导的批评时这样说:该讲的我都讲了,学生不听,我有什么办法?我也时常听到教师这样批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农民的职责是种植粮食,工人的职责是制造产品,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疆土,你父母的职责是挣钱养家,你的职责是认真学习!这段话听起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殊不知,其教育理念已经出现偏差。因为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让学生好好学习也是教师的职责。所谓教学,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教学生学。海尔集团前总裁张瑞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到位了!教师怎么可以说,我讲了,学生不听我有什么办法?因此,教与学,其实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没有有效的学,也就不存在有效的教,真正有效的教,必然导致有效的学。
大多数老师可能会接受这样的观点:教的中心是学,教的目的是学。可是,很少有人深入思考如何实现“为学而教”。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有一本经典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有效教学作了极为精辟的阐释。泰勒认为,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或者说学习经验。要知道,在同一个教室里聆听同一名教师讲课的不同学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而学生的学习经验甚至有可能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比如一名数学教师原本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与美,但是有学生却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感到冗长晦涩而对数学产生厌烦之情。泰勒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满足感,他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因人而异了。
当一名教师以班主任的身份管理班级时,同样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以及状态。关于学生状态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教学三境界》的文章,对此做过阐述:
教师教学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教知识。题海战,反复训练,不管什么题目,先让学生做几遍,混个脸熟。第二个境界是教方法。教方法的老师就比较高明了,不是就题讲题,而是通过题目讲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我总结出来的第三个境界是教心态,或者教状态,心态或是状态,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的精神面貌。
那么,什么是好的状态呢?前世界女子乒乓球头号选手邓亚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邓亚萍从小进少体校时并不被大家看好,因为她个子矮,手臂也不够长,打球的身体条件不出众。但是邓亚萍十分好强,这一点从她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来。每天训练完之后她都要自己留下来加练一到两个小时,谁在训练中赢过她,她一定要赢回来。靠着这股劲头,她从少体校进入省队,又进入国家队,逐渐成为女单一号主力,又长期占据世界女单榜首位置。退役之后她选择了出国读书并拿到学位,这对于一个运动员出身的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然后成为奥委会的官员,为国家申办奥运会立下汗马功劳,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很幸福。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心态也决定命运,邓亚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初二结束的时候数学才考了8分。8分是什么概念?基本上什么都不懂。因为数学试卷中有选择题、填空题,他随便写几个答案也能做对几道。他为什么得这么低的分数?因为他觉得数学没有用处,所以根本不学。到了初三,他的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我们老师教育的作用,但是主要还是来自于他认识的改变。他像变了一个人,上课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黑板,像是有磁力吸引一样。课后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嘴里还念念有词: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我们是寄宿学校,学生晚自修结束之后要回寝室,他回去之后每次都要复习到很晚。生活老师要关灯,他不肯,还说:“我考不上高中你负责?”生活老师的确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只能来找我。我做他的工作,说学习要讲效率,睡眠要保证,如果第二天上课精力不足打瞌睡就得不偿失了。他后来听从了我的劝告,我也让他和生活老师达成了协议,我们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小房间,但是十一点之前一定要睡觉。这个学生以这样的状态去学习,到了初三结束时,数学满分100分,他考了84分,超过了区平均分。
有些老师面对一些初一、初二不爱读书的学生急得不得了,把他们从操场上抓回来,逼着他们做题,要知道,这些学生身在办公室心在操场,他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老师这样做也常常是白费力气。我要劝告他们,你急什么呢?我身边的例子可以说明,初中四年(上海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数学内容只要认认真真读一年就能考84分,关键是他的状态要调整过来。
我有一次去医院看病,很偶然地在医院的墙上看到著名医生林巧稚的一段话。当时我正在为一些问题所困扰,看到这段话,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林巧稚是这样说的:
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看病人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不要凭医学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而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病人。
大家想想看,医生的专业性比教师要强很多。一个大学生本科毕业就可以相对比较容易地做老师,但是他能随随便便给人看病吗?有老师这样以为,我是教数学的,我只要会做题会讲题就行了,这是很不专业的表现。连医生都需要关注病人的状态,更何况教师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开学初的时候状态是很好的,但是三四个星期后就渐渐不行了,等到考试前一周,又重新进入状态,这个状态好啊,学生特别勤奋,学习效率很高。同一个年级不同的班级,成绩却相差很大,这是因为学风不同,学生的状态也不一样。同一个班级里的好学生和差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他们的心态,或者说状态。有些人自己会找很多题目做会看很多书,有些人老师整天跟在他后面讨作业。天壤之别啊!
我们关注体育比赛,会发现很多时候,实力是一个因素,状态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一名实力很强的运动员,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创造世界纪录,状态不好的时候名次都拿不到。所以,每逢大赛之前,运动员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调整状态。
状态怎么调整?除了身体上的状态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叫阿尔的口腔科医生,每逢重要手术的日子,都在早晨的同一个时刻起床,开车走同一条路线,把车停在同一个地方。他进入手术室后先穿上边的手术服,再穿裤子,先洗右手,后洗左手,最后还站在患者身旁的同一个位置。在这种固定程序中,这位医生能逐渐地、系统地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患者身上,到最后他就完全进入了状态。有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迷信,但对于人来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调整和安慰,而心理状态的改变对事情的结果常常有较大的影响。每个人调整自己心理的方法都不一样,散步、自言自语、冥想、泡个热水澡都是有效的方式。
成功的心理状态是自信。这种自信必须建立在自觉与自知的基础上。自知是知道自己的水平,而不是不自量力。自觉是在水平不够的时候接受失败并且努力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自信是一种感觉,用背书的方法是不可能“学习”到自信的,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大脑。成功的体验对自信心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人一旦进入到成功的状态便会体验到一些常态下无法体验的感觉。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对一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以及欣赏文艺作品、投身大自然时,能感受到一种非常奇妙、着迷、忘我而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体验。这时,他们表现为情绪饱满、高涨。马斯洛把这一体验称之为“巅峰体验”。他说,他所研究的那些人几乎都有这种巅峰体验,而且非常频繁。
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状态,状态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像微观世界的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能量一样,是跳跃的、离散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的提出者加德纳曾说,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有一个开关,当那个开关关闭的时候,人的潜能就不能得到发挥,当开关打开,人就进入了另一种状态,这时候,潜能被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处在这种状态里的人表现出来的能力非常惊人,是处于闭合状态的人所无法想象与比拟的。换句话说,不同的状态之间有一个阈值,没有达到这个阈值,则只能停留在这个状态,达到了,就会有一个跳跃。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表现出量变引起质变,渐变引起突变的特征一样。
在教育领域,学生的成就与他的状态同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不管他的状态,有些学校,规定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把学生弄得疲惫不堪,学生的状态很差,学习效率很低,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成功的教育者总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他的精神状态。人一旦有了积极、乐观的心理,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成绩自然能够提上去。
五、处世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平衡
出世与入世是两种哲学观。有的哲学家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比如柏拉图说,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这些看法主张人应当从被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之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之为“入世”的哲学。
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因而也过于肤浅。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在儒家内部,对此问题也有相当尖锐的争执。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孟子与荀子。孟子是理想主义者,主张“性本善”,而荀子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主张“性本恶”。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争论清楚。
按照冯友兰的理论,中国哲学最终追求的还是出世与入世的结合。为什么呢?因为儒家思想有“圣人”。什么是圣人?就是要“内圣外王”。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也就是说,他有极高的修养,但又食人间烟火,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陶冶性情。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年纪很大了,行事方式非常强悍。她一切以自我为主,尽可能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说当她上午上完第一节课之后,会立刻布置当天的作业,并且要求科代表在下午上课之前就将作业收齐交至她办公室,于是接下来上午的课很多学生不听讲而偷偷地赶她布置的作业。再比如她所任教的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正利用班会课在教室里讲事情,她会突然拿着一份名单冲进教室,高声点一些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名字,并提出一些要求,而视尴尬且恼怒地站在一旁的班主任为无物。与她搭班的老师对她意见很大,有些人选择了容忍,有些人则会忍不住与她发生争执,她毫不退让。有一次几个老师联合起来对付她,她气得跳起来,找领导告状,领导劝她,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事事都要斤斤计较呢?她回答说,年轻时因为太老实吃过亏,所以这一辈子不再让人。她把“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奉为信条,无论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并且因为年长的缘故,常常倚老卖老,摆老资格。校领导也拿她无可奈何。
她的性情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而戏剧性地发生了改变。学校每年都会组织部分教师体检,那年轮到她。体检的结果非常糟糕,医生说她的某个部位长了一个瘤,需要进一步作检验确认,讲话的口气十分冰冷严肃,似乎连让她准备后事的意思都有了。听到这一消息,她感觉五雷轰顶,万念俱灰,短短几天,就苍老了许多。学校领导给她联系了本市最好的一家大医院去做进一步检查。从得知长了肿瘤到大医院的确诊结果出来,前后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她仿佛过了半辈子。检查的结果是虚惊一场,肿瘤是良性的,大医院做了一个小手术进行了切除,一切无碍。出院之后再回到学校,她像是变了一个人。为人处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争强好胜,而是恬淡平和。她自己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校园网上。她说,经过这场变故,她看透了生死,一旦看透了生死,以前那些她认为很重要的东西都无足轻重了。她的性情发生了改变,小医院的一个不太人道的小医生的误诊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作为她的同事,我庆幸她的转变,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我想起以前那么多领导和老师想尽各种办法去做她的思想工作,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招致怨恨,现在倒好,生活的一个玩笑解决了所有问题。
还有一位同事,班主任做得非常出色。他工作很有激情,语言很富感染力,只言片语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他爱生如子,班级里任何学生碰到困难,他都及时伸出援手。有学生手割破了,他马上从抽屉里拿出创可贴给他贴上;学生在运动会上摔倒了,他第一个冲过去把孩子背到医务室去;教室里学校配备的电视机坏了,报修了几次都没有修好,他一着急,把家里的电视机搬过来了;晚自修值班的老师身体不好,他主动把值班的任务接过来,每天十点以后才到家,而他自己的孩子才出生几个月,妻子和老母也需要照顾……他的班级不但常规工作出色,在学校里的各项活动和比赛中也常常获奖。在这些比赛或活动中,他不但组织全班同学参与,而且每一次都是自己亲自策划,亲自指挥参与,并且目标直指冠军。由于他的优秀表现,学校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也很快得到区级和市级优秀班主任的称号。
这位优秀班主任很快暴露出他的一个致命问题——过于自负并且对荣誉过于看重。他不但对自己取得的荣誉和成绩沾沾自喜,而且常常对其他班级的优异表现大加贬低。有一次经过一个班级,听到教室里有嘈杂声,他在门口探头一看,讲台上没有教师,于是走进去不问青红皂白将学生狠狠骂了一顿,末了发现他们的老师坐在下面跟学生讨论问题,那个老师一脸茫然地看着他。该班主任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样样事情都要争第一,有时候参加学校比赛没有获得第一名,回到班级后,首先把全班同学狠狠批评一顿,然后开始挑获得第一名的班级的刺,觉得根本不如自己的班级,最后埋怨评委,觉得他们没水准,不公正。这样的言论多了,年级里的其他老师自然无法忍受,于是教师之间产生矛盾。他不懂反省,总觉得别人是嫉妒他,针对他,于是,很快地,他成了校园里的孤家寡人,其他老师都不愿理他。尽管学校领导十分清醒地看到他的闪光之处,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提醒他要善于包容与他意见不同的人。
从入世的角度来说,这两位教师都做得很好,工作非常努力,非常强势,而且都非常渴望好的结果。但是,所谓“过犹不及”,由于他们不能抱着出世的心态看待结果,过于偏执,常常南辕北辙,甚至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
我们主张教师首先要有入世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因为认真积极地对待每一天,这是有为教师的起码工作态度。事实上,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了十多年之后,产生了倦怠感。他们带了两三届学生,教材已经烂熟于胸了,有时简单备备课也能上一节不错的课。职称也评到了中级以上,再往上评有难度,因此缺乏继续追求的动力。人一旦缺乏了前进的动力,就会迷失自己。这样的教师很容易将自己的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饭碗,其兴趣和思考的中心常常在工作之外,学校的教学得过且过,专业发展和业务研修能应付就应付。对于教育改革本能地持反对意见,不希望有任何变革。这样一种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完全是消极的,也是有害的。
但是,如果过于入世,不知超脱,只知进不知退,那么,他的世界不免过于狭窄。
朱光潜先生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对待过程,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提倡抓住一切机会建功立业,过一种积极的人生。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不抛弃,不放弃,甚至像孔子本人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对于结果,则应该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学习佛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对人对事都不应该太过执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不遗憾,不后悔,乃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应该积极努力地建设班级,全情投入,为了实现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当结果出来时,要抱着一颗平常心。无论胜败,都平静地对待。在荣誉面前,尤其要淡定,要谦卑,要感恩。最重要的,要“不争”。
在班级管理中,老子的管理思想值得学习。《道德经》十七章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统御者,人民群众不感到有他的存在;其次,人民群众亲近和赞美他;再次,人民群众畏惧他;最后,人民群众轻侮他。老子在这里讲述了统治或领导优劣的四个层次,或者说也是四种境界。老子推崇第一个境界,用他在同一章里的话来说,就在于其“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就是说,领导者悠悠然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这是我们自己这样做的”。
班主任们应该用这个标准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一个层次,哪一个境界。有一些班主任,甚至不能让学生服气,学生不尊重他而轻侮他,这是最低层次的;还有一些班主任,很凶,确实让学生畏惧,但也就是畏惧而已,属于倒数第二个层次;能够做到让学生亲近与赞美的班主任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学生还尊重他,不轻侮他,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我们身边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但是还有一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让学生真正地自主、自治,教师无为而治,发挥很大作用,但学生却感觉不到。这是一种班级管理的有为与无为、入世与出世的完美平衡。
以上五种平衡,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同一种哲学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本质上相互统一。
《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这里,老子特别推崇水的品质:居住要像水那样随遇而安,心胸要像水一样深不见底,交往要像水一样顺其自然,言谈话语要像水一样真诚重信,管理要像水一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一样发挥能力,行动要像水一样抓住时机。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不争”中做到的。就是因为“不争”,所以才不会有过失——“夫唯不争,故无尤”。做到这一点,称作“上善”,乃最高境界。
老子对水的推崇是有道理的。水既是理想的,它是生命之源,至纯至美,又是现实的,甘愿处下,不与人争。水集智、仁、勇于一身,水哺育生命万物,是为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量无穷,是为勇,而水的智孙子早就议论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刚柔相济,外柔内刚,外圆内方。水的丰富多彩与其淡定、平静、永恒的外表正是入世与出世平衡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