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质量对其运营效率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准确把握智能变电站特征基础上,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电力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变电站中各种智能装置应用力度越来越大,提升二次系统的运维管理水平是提高安全可靠及优质供电的关键。通过探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管理的有效模式,对提高变电站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率提出一定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管理模式;
前言:电力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在其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与电力系统的完美结合,为变电站的智能系统优化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国家经济的进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建设推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智能化、集成化引领着变电站建设的新趋势。
一、智能变电站概述
1.1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现代化的变电站,一改陈旧的、效率不高、易出事故的传统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是利用集成、环保、可靠而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以信息共享标准化、全站信息数字化与通信平台网络化为要求,在高速网络通信平台上实现信息传输,具有最终检测等功能,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支持电网实现自动控制、动态在线分析与决策、协同互动与智能调节等诸多高级功能的智能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是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的,能够自动完成信息的采集、控制、保护等功能。
二、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通变电站有本质区别,基于IEC61850标准建设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的输入/输出电气连接端子接口逐步被网络通信接口取代,通过网络通信实现分布功能,取代了传统变电站的二次回路,使二次回路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区域、操作相对独立的多台智能设备连接起来,再配置相应的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协议,在原本独立的设备之间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在智能变电站日常维护、巡视及二次检修工作布置安全措施时,与传统变电站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智能变电站运维工作中,需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管理思路展开维护。
2.1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
相较于传统变电站而言,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在信息采集方式、数据传输方式与设备集成度上有很大不同,为方便变电站中各种智能设备IED的管理以及设备间的互联要求,提出了一种公共的通信标准--IEC61850,定义了变电站信息分层结构,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数据建模技术。由于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就地化,进行保护系统例行试验时技术难度、安全风险也较常规变电站更大,如进行扩改建现场技术要求和安全风险预控更是要求严格。通过加强对智能变电站在运行与维护全过程中实现风险控制及资源整合优化,为智能变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促使智能变电站运行效率大幅提高,降低安全风险。
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模式
3.1缺陷管理
3.1.1 制作缺陷台账
应建立智能变电站缺陷管理台账系统,为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缺陷展开专项分析提供便利,同时搭建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检修实施平台。管理人员应对智能变电站中缺陷状况予以定期分析,将传统站和智能站相同设备缺陷处理情况展开横向周期对比,纵向比较同一台设备的缺陷处理档案,准确评价设备运行状况,从而制定变电站二次系统运行的巡视计划。如在某市一智能变电站对“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卡死机”这一缺陷进行处理时,专职管理人员经纵向与横向分析缺陷处理档案,确定在未有效治理缺陷时,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采集卡具有较大功耗,有严重发热现象,散热效果较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分析,管理人员提出,运行人员应将加强设备特巡,开展加强红外测温,加强监视对设备缺陷跟踪,确保在未有效治疗缺陷时,设备可安全、稳定性运行。
3.1.2 掌握缺陷合理评价方法
在消除缺陷时,应对“2分析+2方案”管控模式予以合理应用,落实智能变电站缺陷管理。“2分析”是风险评估分析和缺陷原因分析,而“2方案”是消除缺陷方案和缺陷消除的验证方案。经分析、处理和验证三环节循环开展,可为智能变电站消除缺陷的质量提供保证。当二次系统中存在重要缺陷时,专业管理部门应和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召开缺陷消除专题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确定缺陷消除方案与消除时间,保证缺陷消除质量。
3.1.3 掌握缺陷合理评价方法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专业管理部门应制定缺陷专项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设备缺陷评价活动,在评价缺陷时应采取通讯、保护与自动化跨专业联合会审方式,分析构成缺陷发生原因形成缺陷风险评价报告,对各缺陷等级予以合理确定,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缺陷处理方案与控制措施。若缺陷无法及时消除,则应按照风险评价报告采取有效的预控措施,并制定事故应急预案,通过加强现场巡视及远程巡视等手段跟踪设备运行情况。
3.2 验收管理
为确保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顺利展开验收工作,避免因验收不到位导致二次系统潜伏安全隐患,故而在展开智能变电站调试时,即展开二次系统验收的准备工作,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组建二次系统验收组织机构。按照验收成员岗位职责与特长专业合理分工,将参与人员分为资料验收小组、现场二次设备验收小组。提前介入智能变电站调试安装。智能变电站验收分为出厂验收和现场验收,做为运维人员应在出产验收时就介入其中,参加SCD文件配置正确性检查、主要设备单体功能试验、设备间通信连接及互操作试验、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试验。现场设备安装完后进入调试验收阶段,运维人员应跟班全程参与验收及各种检查实验等。同时,资料验收小组应收集二次设备相关资料,编制现场运行规程。对验收标准化的作业卡制度予以严格执行。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验收规范制定标准化验收卡,根据验收卡内容逐项验收,对验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准确分析与判断,将之汇总起来制成二次系统验收报告。同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合理分级,将不会对设备运营造成影响的缺陷归入缺陷闭环管理系统。
3.3安全风险把控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具有高度集成性,有明显网络化特征,在扩建中的安全风险远高于传统变电站。某智能变电站在投运后进行了6个10kV间隔与2个110kV间隔扩建,在扩建过程中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了扩建间隔期间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在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管理中,加强定期隐患排除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如专业管理部门对于某一智能变电站积极展开设备的特巡与现场专项检查活动,通过检查发现,在该变电站中发现了“例行后修试记录不规范”与“110kV故障录波装置无法手动录波”等6个缺陷和问题,有效排除了安全隐患,为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力系统的完美结合,传统的变电站正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努力完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管理模式,为我国的电网智能化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旭,倪颋.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8(2):46-49.
[2]庄文柳,蒋传文.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整合方案[J].电力与能源,2013,34(2):167-168.
[3]黄伟煌. 220kV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技术的研究[J]. 电工文摘,2016(4):6-9.
论文作者:李苏辉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变电站论文; 智能论文; 缺陷论文; 系统论文; 设备论文; 风险论文; 评价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