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基坑工程事故发生,就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只有及时准确的进行监测,才能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施工提供实时反馈,从而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施工,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关键词: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探究
0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那么就出现了诸多的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基坑类型和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基坑工程施工经验。但是有较大的差异存在于基坑工程理论和实际之间,无法将基坑的实际变化情况给全面准确的反映出来,那么就需要将基坑监测技术给应用过来。通过基坑工程现场监测,可以有效指导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通过监测基坑,及时将基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给找出来,促使基坑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得到保证。
1 监测目的
在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土体、道路、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周围环境和支护结构的位移、应力、沉降、倾斜、开裂和对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等,借助仪器设备或其他一些手段进行综合监测,就是深基坑开挖监测。
在开挖前期,对土体变位动态等各种行为表现进行监测,通过大量岩土信息的提取,及时比较勘察出监测结果和预期设计的性状差别,分析评价原设计成果,对现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有效预测下阶段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此时可以借助修正岩土力学参数和反分析方法计算来完成预测。为了能为后期开挖方案和步骤提出有用的建议,就需要合理和优化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从而能够及时预报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险情;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应及时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防止问题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工程安全。
2 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某市,工程建筑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采用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包括5幢小高层、临街商铺以及附属建筑物,地上一共有12层,地下有一层地下室,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的不同,将其开发为汽车车库以及自行车库。本工程所在地区有着较为复杂的地质情况,基坑开挖面积为11000平方米,基坑开挖深度在3米到7米之间,局部开挖深度达到了11米,结合设计要,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结合我国的相关规范以及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将基坑监测技术给应用过来,借助于基坑监测数据,可以对下一步施工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都可以得到保证。
3 地质水文情况
一是地质情况:结合相关的地质勘查结果我们可以得知,松软人工填土、粉质粘土以及淤泥质粉质粘土是基坑坑壁的主要土体;土层分布是这样的,杂填土的厚度在0.5米到4米之间,淤泥质填土的厚度在1.5米到4米之间,素填土的厚度在0.5米到4.5米之间,层顶埋深为3米左右,粉质粘土的厚度在0.5米到3米之间,埋深在5米之间。二是地下水情况:在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大气降水以及地表渗入的补给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影响,场地地下水有着较浅的埋藏,分布着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有着十分丰富的补给,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基坑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监测方法
施工前,应对周围建筑物和有关设施的现状、裂缝开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并作详细记录;也可拍照、摄像作为施工前的档案资料。对于同一工程,监测工作应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施测。
基准点应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可投入使用;基准点一般不少于2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监测期间应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为了能有效确保其在整个施工期间都能够正常使用,在整个施工期内都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在施工之前,应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初始观测。而在开挖期间则每天一般观测一次,在观测值相对稳定后则可适当降低观测频率。而当出现报警指标、观测值变化速率加快或者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则应增加观测次数。在布置观测点时,要充分考虑深埋测点,其不能影响结构的正常受力的同时也不能削弱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监测工作开始测量元件已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时,深埋测点的埋设的提前量一般不少于30d。
5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一般埋设于支护结构圈梁顶部,支撑顶部宜适当选择布点,观测点精度为2mm。在监测过程中,测点的布置和观测间隔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通常原则如下:
5.1 一般当间隔达到10~15m时则可布设一个监测点;而在距周围建筑物较近处、基坑转折处等重要位置都应该适当加密布点。
5.2 在基坑开挖之初,只需每隔2~3d监测一次,然而随着开挖过程的不断加深,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最好为1d一次观测,在发生较大位移时,则需要每天1~2次的观测。考虑到基坑开挖时,施工现场狭窄,测点常被阻挡等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场地,可以采用视准线法比较方便。
6 支护结构倾斜监测
在监测支护结构倾斜时,通常采用测斜仪进行监测。由于支护结构受力特点、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关键地方钻孔布设测斜管,并采用高精度测斜仪进行监测。根据支护结构在各开挖施工阶段倾斜变化情况,应该及时提供支护结构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测量精度为1mm。
设置在支护结构的测斜点间距一般为20~30m,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斜管埋置深度一般是基坑的开挖深度的 2倍,当埋设在支护墙内时,则应该同支护墙深度相同,当埋设在土内时,宜大于支护墙埋深5~10m。埋入的测斜管应保持竖直,并使一对定向槽垂直于基坑边。在测斜管放置于支护结构后,一般用中细砂回填支护结构与孔壁之问的孔隙,最好用膨胀土、水泥、水按1:1:6.25的比例混合回填。目前。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滑移式测斜仪,其一般测点间距是探头本身的长度相同,因而通常认为沿整个测斜孔量测结果是连续的,或者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在支护结构侧面布设测点并采用光学经纬仪观测支护结构倾斜。
7 总结
总之,工程实践中的基坑在整个开挖和施筑过程中,合理的监测能解决基坑监测中的特殊问题,能达到监测的目的。合理的监测可为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也可为今后深、大基坑工程的安全监测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郭诗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仙兰.建筑工程技术综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吴海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07.
[4] 禹宝华.测绘数据的外业采集与内业处理[J].滁州学院学报,2005.
[5]刘福臣,金杰,王文.建筑基坑监测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勘察设计,2010(9):73-76.
论文作者:杨丙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基坑论文; 结构论文; 工程论文; 情况论文; 过程中论文; 深度论文; 位移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