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业青年的第二职业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青年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调查概述
我们于1994年、1995年对北京市16—35岁的在业青年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及跟踪调查。为了真实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在业青年在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后在不同体制环境中就业的状况,我们按不同体制对在业青年进行了群体分类。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第一层按比例分配抽样,第二层按典型抽样,抽取机关、国有企事业、三资企事业共74个单位以及150个个体户,再根据等距抽样原则抽取三类单位中的青年。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6份,有效回收率为80.6%。样本中机关青年占10.6%,国有企事业青年占50.3%,三资企业青年占30.1%,个体青年占6.9%,基本符合不同体制青年群体就业比例状况。
二、第二职业现状及不同体制青年群体的比较分析
我们设计的调查问题是:你有第二职业吗?(限选一项),考查内容为:“我有第二职业,且占用时间、精力很多”;“我有第二职业,但占用时间和精力不多”;“我没有第二职业,想找,但只是想而已,并没有实际去找”;“我没有第二职业,很想找,并正在努力去找”。
调查结果从在业青年总体来看,已有第二职业的人占7.7%,想找第二职业的人占74.6%。其中,17.0%的人正在努力地找(17.7%的人未回答)。这表明,第二职业的热浪,已冲击到在业青年,尽管已有第二职业的人比例不高,但绝大多数的青年都想找第二职业,并且有相当一批人正在身体力行地谋取着第二职业。
按不同群体比较(参见下表)
机关
国企
三资
个体
总计
我有第二职业
且占用时间
3.2%
1.6%
1.0%
9.2%
2.1%
我有第二职业
但占用时间
6.4%
5.9%
4.2%
7.7%
5.6%
我没有第二职
业,想找,但只
是想而已,并60.7% 60.2% 60.3% 23.9% 57.6%
没有实际去找
我没有第二职
业,很想找,5.9%
19.2% 15.8% 21.1% 17.0%
正努力去找
未填答 23.7% 12.8% 18.7% 38.0% 17.7%
表中显示,已有第二职业的,个体青年群体人数最多,占16.9%。其他已有第二职业的依次为机关青年,占9.6%,国企为7.5%,三资企业为5.2%。而想找第二职业的,各个群体所占人数比例均很高,其中,国企青年最高,达79.4%。正在努力的去找第二职业的,也是个体青年群体的比例最高,占21.1%。其次是国企青年,占19.2%。
以上结果说明,尽管已有第二职业的仅占7.7%,但“寻找第二职业”在青年们的观念中已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什么力量吸引着青年们想找第二职业呢?我们设计了如下考查指标:“能增加收入”,“为调换工作做准备”;“多学一点技能,多一条活路”;“多找机会锻炼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
从总体情况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想找第二职业的原因选项中,第一位是“能增加收入”,占53.1%;第二是“多找机会锻炼自己”,占35.8%;第三位因素是“多学一点技能,多一条活路”。
但在各自选项所占具体比例上各有不同。对于排在首位的因素“能增加收入”,机关青年为44.7%,国企青年为58.6%,三资企业青年为54%,个体青年为51%。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机关和三资企业青年是“多找机会锻炼自己”,国企和个体青年则是“多学一点技能,多一条活路”。排在第三位的原因,机关和三资企业青年是“多学一点技能,多一条活路”,国企和个体青年则是“多找机会锻炼自己”。
结果显示,不论是从总体还是从各群体的比较来看,北京在业青年中,大多数人在第二职业热的浪潮中,利益趋动是第一位的因素,其次是为了接触社会,显示能力、锻炼自己,寻求发展。在这里,我们从第二职业的选择意向上所得出的结论和对自己职业满意因素的调查中所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即个人的经济利益是大多数青年选择职业考虑的首要的、重要的因素。
结果还显示,对第二职业的认同态度,四群体之间的一致性较多。它揭示出一种更深层的意义。在大多数青年的第一职业中,往往由个人决定的因素不占主要成份。在对在业青年的职业来源途径的调查中看到,41.6%的人是国家分配的,16.4%的人是招工招来的,4.7%的人是离退休顶替的,6.9%的人是别人介绍的,14.0%的人是自己报考或应聘的,6.1%的人是自己申请营业执照,7.5%的人是自己联系的。而对第二职业,则体现出了一种个人选择的主体精神和主动精神,体现出一种作为主体的个人企图冲破种种限制与束缚,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经济待遇,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强烈要求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以期求得更好地生存及发展。当这种渴望与行为进入市场经济大潮后,被社会的需求所接纳、吸收,溶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之中,成为一种个人与社会间的双向选择和互利的关系,它有利于调动起更多的社会力量。
我们又进一步对不想找第二职业的原因进行了考查。设计问题及考查指标是:我没有第二职业,而且也不想找第二职业,原因是“我基本满意我现在的收入”、“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受不了那个累”、“没有那么多能力”、“影响本职工作”、“我只想搞好本职工作、“我对本职外的工作不感兴趣”、“本职工作已足够锻炼自己了”、“不合法,不务正业”。
我们在对从事第二职业的人进行剖析后发现,这部分人具有这样的特点:有较高的追求,有一定能力或一技之长,有一定时间或能较好安排时间,能适应随时被打乱的生活方式,能较强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有健康的身体,能连续工作,不怕吃苦,勇于奔波等长处。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以及社会的新事物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有这样的例子:王某,23岁,某纺织机械厂钳工。她说,“厂里经济效益不好,一个月的收入全算上才250元,每月在厂里吃饭就用了一半以上,再交父母点,剩下只够买生活必备品。我还喜欢文学和心理方面的书,还有漂亮的服装,可钱少不敢买。我还在上夜大,每年学费400元,怎么好意思总向家里要?如今,除了夜大上课的时间,每周我有5个晚上在大饭店打工,每月增加了200多元的收入,买起书来很痛快。前几天,我看上了一套200元的夏装,没犹豫就买了下来。到这儿来干活,是全新的感觉,很开心。不过这事绝对不能告诉厂里,因为厂里很忌讳。当然,万一里知道了并干涉的话,我就辞掉工作;如厂里不干涉并支持,我就安排好时间,把厂里的工作干得更好。”还有小李,22岁,锅炉厂职工,每天下了班,到夜市里卖冷饮,她说:“挣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8小时以外没什么事干,就出来摆摊,尝尝自负盈亏的滋味。干个体赚钱真不容易,不如上班心里踏实。在厂里,干什么,怎么干,不用我操心。可在这儿卖什么,怎么卖,亏了怎么办,都得自己操心,很费心劳神。可在这接触了好多人,学了不少东西,确实受到了锻炼,虽说没挣多少钱,也值。”还有一位青年科技人员这样说:“社会有这个潮,我们也别落后,能干多少算多少,能多挣钱,还能发挥一点剩余的精力、智力、潜力,生活挺充实。”
而从不想找第二职业的人的原因分析来看,恰恰是不具备以上特点的人。尽管这些人不想找第二职业,但认为有第二职业是“不合法、不务正业”的人,却非常之少,仅占2.7%,所以,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种观念的变化,原来是遮遮掩掩的“月光下”的职业,在利益的趋动、社会的需求中,正大光明地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第二职业在青年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按不同群体比较,不想找第二职业的原因排在首位的因素都是“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受不了那个累”。排在第二位的都是“我只想搞好本职工作”。排在第三位的,四群体之间稍有差异,国企、三资、个体青年均是“没有那么多能力”,而机关则是“影响本职工作”。还有不同的是,认为第二职业是“不合法”、“不务正业”的,四群体比较,相对机关青年的比例最高,占5.5%,其他群体均只占百分之二点几。出现这种差异,和机关本身的性质、特点分不开,且在大多数机关中,有明文严禁第二职业。但在实际中,机关青年却有9.6%的人已有第二职业,说明有第二职业在目前真是一股挡不住的潮流。
三、对第二职业的思考
青年对第二职业的这种向往,引发了我们的某些思考。
思考之一,开展第二职业,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社会的需求,同时又有利于青年们的成长,有利于促进他们对改革开放的适应、对市场经济的适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闲暇时间不断增多,开展第二职业有利于调动青年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使青年们旺盛的精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青年们靠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换来了较高的收入,同时也促进青年们自身素质的发展与成熟。这无疑有益于四化建设,推动改革进程,一举而多得,何乐而不为?
思考之二,传统僵化、固定的人事及劳动用工制度,形成了许多怪圈,诸如大量的人没活干,大量的活没人干,有活也不好好干等。其中深层的原因是结构、制度性问题,是旧体制造成的。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第二职业作为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展现出广阔的天地及前景,何不网开一面,放开政策,开通第二职业渠道,搞活用工制度呢?
思考之三,是否开了第二职业的口子,企业就留不住人,或者人都不安心本职工作,影响本职工作了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对第二职业,既不应严令禁止,又不应放任自流,而要抓好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本职单位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这样,不论有无第二职业,都不会影响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必须加强对第二职业的法律及规制的建设,使第二职业走向正轨和有序。
思考之四,前面,我们调查和分析了青年们有没有、想找或不想找第二职业的状况和各种原因,我们发现,尽管绝大多数青年们向往有第二职业,但对第二职业“想找,但只是想而已,并没有实际去找”的人却占57.6%。这反映北京青年中常常存在的这样一种问题,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经常是想得多,做得少,想得很好,做得并不出色。他们对许多新的事物,只是想想,说说而已。这其中,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原因,但反映出他们观念与行为、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差距,这不能不说是北京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弱点。而投身改革,是一种实践行为。因此,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克服惰性,丢掉空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不仅在对第二职业的问题中应该如此,对其他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应该如此。
标签:群体行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