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总体感染率维持在低水平,估计为0.058%(0.046%~0.070%),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感染者的绝对数很大,AIDS疫情仍十分严峻,现将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形势;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005-03
自1981年世界报道首例艾滋病(AIDS)病例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扩散,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全球约有7800万人感染HIV,3500万(2960~4080万)死于AIDS相关疾病[1]。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自2010年起,新增感染者人数已下降6%,2005年感染人数达到峰值后,因AIDS死亡人数已下降45%[2]。虽然全球防治AIDS的行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AIDS新发疫情和死亡人数开始下降,但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亚太地区是世界HIV感染者人数第二高的地区,2016年约为510万人。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3个国家占该地区HIV感染者总数的四分之三[3]。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办事处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总体感染率维持在低水平,估计为0.058%(0.046%~0.070%)[4]。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感染者的绝对数很大。AIDS疫情仍十分严峻,现将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1.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形势
我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疫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波及全国(未包括香港和奥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局部地区和重点人群疫情十分严重,感染者涉及各行各业。过去10多年内国家应对措施的跟进阻止了其进一步流行,在应对HIV流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提高了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752774例,报告死亡232290例。现存活HIV感染者439800例,AIDS病人312974例,新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10290例,既往HIV感染者转化为AIDS患者2910例。艾滋病的流行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1.1 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有所减缓
我国1989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人数为l71人,l995年为l567人,2001年上升到82l9人,2003年突然上升到21691人,2004年为47606人,2005为40701人,2012年为82434例,2014年为103501例,2016年为124555。尽管历年累计报告数仍在增加,但每年的报告人数增加幅度与2004年之前相比有所减缓,全国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
1.2 艾滋病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病例,青海是我国最后发现HIV感染者的省份,1998年以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疫情报告,HIV/AIDS分布范围广,地区差异大,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但疫情分布比较集中。2015年新发现15岁以上HIV/AIDS病人114656例,超过5000例的省份9个,分别为四川、云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新疆、河南和湖南,共占全国病例数的66.5%;低于1000例的省份有8个,分别为甘肃、内蒙古、天津、海南、青海、宁夏、西藏和建设兵团,共占全国病例数的3.4%[5]。
1.3 经静脉吸毒和经母婴血液传播降至较低水平,经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整顿采供血机构政策和实现了临床用血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等措施,经输血感染艾滋病病例接近零报告水平,基本阻断了艾滋病经输血传播。经过综合防控,2014年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由采取干预措施前的34.8%降低至6.1%,2014年新感染者中母婴传播的比例也降到了0.7%[6-7]。吸毒人群中注射吸毒者的HIV感染率及其在监测人群中的构成比例逐年下降[8],有效控制了经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2016年新发现的经过性途径传播感染的感染者/AIDS病人中已占当年新发现病例的94.7%,其中异性性传播67.1%;同性性传播27.6%,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1.4 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同性性传播的比例由2009年的14.7%上升为2016年的27.6%,多分布在我国大、中城市及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2010—2015年我国MSM人群哨点监测结果显示,MSM人群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73%、6.32%、6.69%、7.35%、7.75%、7.98%[9],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02个MSM哨点中,HIV抗体阳性率超过5%的哨点从53个增加到69个,阳性率超过10%的哨点从24个增加到34个,该人群HIV感染率上升较快[10]。
1.5 青年人成为感染艾滋病的主要群体,青少年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HIV易感人群,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
据联合国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全世界所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是在25岁之前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而其中大多数在30岁之前就死于艾滋病或其它相关的疾病。2014年,全国15~24岁新增报告艾滋病人数为1.5万多人,2015年1~10月,该年龄段有1.4万多人感染HIV,65%的学生感染HIV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11]。在我国,大学生已成为HIV感染的高风险人群,青年学生已经成了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1.6 老年人中快速增长
我国老年PLWHA(50岁及以上的HIV/AIDS)所占比例从2000年1.9%上升至2011年21.1%,增速触目惊心[12]。云南等地近年来的疫情研究数据均无一例外地发现这一趋势[13-14]。作为艾滋病重灾区的广西,艾滋病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严峻,其中贵港市1996—2013年老年HIV/AIDS报告病例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60~69岁年龄组构成比从2.78%上升至25.35%,增加了8.12倍[15]。
1.7 艾滋病死亡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
多年累积的艾滋病感染者总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相当数量的感染者在经历数年的疾病进展后开始陆续进入发病期,使得存活的感染者/病人总数中临床期或晚期艾滋病病人的比例逐渐增多,死亡人数增加。无论是实际报告艾滋病死亡数,还是估计的艾滋病死亡数,近年来均呈现上升趋势。
2.我国HIV/AIDS流行的危险因素
2.1 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已经被证明是性病/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被确定为HIV传播的高危人群,在HIV从高危人群到普通人群的传播中起到桥梁作用。流动人口高危性行为发生率高,据陈文等在自贡的调查表明,11.8%的流动人口在最近1年发生过商业性行为,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0.0%,有6.7%的人赞同商业性行为7.4%的流动人口在最近1年发生过临时性行为,最近1次临时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31.3%,有6.9%的人赞同临时性行为[16];洪清瑜的调查发现72.50%的FSW属于外省户籍[17];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为61.4%[18]。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及卖淫嫖娼、多性伴等高危行为的存在,都进一步加大了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感染和传播的危险。
2.2 吸毒
吸毒一直为我国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19],杨进业等[20]调查南宁市113名新型毒品吸毒者,吸食过甲基苯丙胺、苯丙胺、摇头丸和氯胺酮的比率分别为67.3%、65.5%、58.4%和75.2%:其中77.9%的被调查者有过聚众吸毒行为,吸毒者近期有固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的比率分别为64.6%、53.1%和15.0%。甲基苯丙胺、苯丙胺目前已是世界上流行最快、最为泛滥的新型毒品,此类毒品易于导致性乱.而性乱又是HIV传播的重要途径[21]。另外,女性吸毒者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筹集毒资常常有多性伴和卖淫行为,这将加速HIV从吸毒人群向嫖客、一般人群的扩散。
2.3 性传播是HIV/AIDS流行的重要因素
2.3.1异性性行为 当前性传播已是我国HI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近年来,中国人的性行为和性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性伴性行为或婚前、婚外性行为在中国流动人群和一般人群已一定程度存在,而且不安全性行为的流行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发现的异性性传播病例表现形式无论男女,家庭内传播不再是主导方式,非婚非商的异性性接触和商业异性性传播逐渐成为主力[22-2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暗娼作为性病传播的重点人群,在HIV的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嫖客人群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是AIDS通过暗娼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
2.3.2同性性行为 中国男同性恋者人数逐渐增多,MSM人群的HIV感染率也在持续增长[24]。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MSM常掩饰自己的性取向,近半数的MSM者有过与女性发生性行为史,既与男性又与女性发生性行为,使MSM成为HIV传播的桥梁人群。钱跃生等[25]发现,50.3%的MSM与女性发生性关系时从来不使用安全套。多性伴、无保护的肛交是MSM人群HIV新发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高风险的性方式,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在我国已成为HIV传播的高危人群。
2.4 很多HIV感染者未被发现
经估算中国每万人中有6人染艾,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26],由于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不采取保护措施而感染他人,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他们仍然蕴藏着经血传播的危险。
2.5 艾滋病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
近年随着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人们对HIV/AIDS认知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同层次的人群认知程度也不同,如吴庆等[27]对一般人群AIDS知识调查显示,听说过HIV/AIDS的占91.6%,其中69.4%知道HIV的三种传播途径,15.9%不知道任何一种途径。哨点监测资料显示,暗娼自述在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中,“从未用过安全套”的比例是5.5%,“每次都用”的比例是59.8%,男性同性恋最近6个月肛交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为是33.1%,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比例的中位数为37.6%[28]。
2.6 周边地区AIDS的流行的影响
国际上,特别周边国家艾滋病迅速传播对我国的影响甚在。中缅边境地区在华外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呈逐年上升[29],蒙东华等[30]报道越南籍媳妇艾滋病累计报告发病率高于本地人群,朱靖等[31]调查越南籍跨境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感染率高达5.9%。外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存在与中国人的事实婚姻、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男男性行为和共用针具吸毒等HIV传播的高危行为。这些因素都加速了HIV向一般人群的传播与流行,HIV将进一步由境外向我国传播。
综上所述,我国仍面临着HIV/AIDS的严重威胁,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其流行,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了社会的稳定、人类的健康,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加强AIDS防治工作,努力实现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规划中提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Global Issues-AIDS. 2017 [R/OL].[2017-10-02].http://www.un,org/en/sections/issues-depth/aids/index html.
[2] UNAIDS.Joint Unit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 DATA.[R/OL].[2017-10-02 ].http://www.unaids, org/en/resources/docum ents/2017/2017 -Data _book.
[3]唐琪,卢洪洲.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探讨[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7,44(6):744-751.
[4]李兰娟,任红,高志良,等.传染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118.
[5]王丽艳,秦倩倩,丁正伟,等.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23(24).330—33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10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R].2015
[7]张夏燕,李萌,冯一冰,等.中国2011-2014年艾滋病母婴阻断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4):275-279.
[8] Yan C,Wei G,Li DM,et al.Estimating HIV incidence among key affected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serial cross-sectional surveys in 2010—2014[J].J Int AIDS Soc,2016,19(1) : 20609.
[9]葛琳,李东民,李培龙,等.2010-2015年中国艾滋病哨点监测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7,32(2)111-117.
[10]卢耀状中国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情况及干预工作进展[J]应用预防医学2017,23(4)348-350.
[11]近五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N].中国青年报,2015—11—26(07).
[12] XIE T,WU N.Epidemiological and mortality analysis of older adults with HIV in eastern China[J].Clin Interv Aging,2013,8:1519-1525.
[13]彭霞,杨翠云,李再友,等.云南省临沧市老年人感染HIV/AIDS疫情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27(6):383-385.
[14]刘仁泉,王禹鑫,王金兴,等.云南省昭通市2005-2014年老年人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2):137-140.
[15]覃春伟,李晓华,覃雄林,等.贵港市1996—2013年50岁以上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6):355-358.
[16]陈文,李群,刘磊,等.某中型旅游城市流动人口艾滋病KAP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502—503.
[17]洪清瑜,杨中荣,金玫华,等.湖州市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6,28(6):588—590.
[18]方芳,孙群露,詹志强,等.2015年深圳宝安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0):1272-1276.
[19] Jia Z,Wang L,Chen RY,et a1.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HIV/AIDS in China from 1989—2009 to inform futu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orts[J].PLoS One,2011,6(10):e25671.
[20] 杨进业,陆华湘,吴兴华,等.南宁市新型毒品吸毒人群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1):827-830,834.
[21] Sakarovitch C,Rouet F,Murphy G,et a1.Do tests devised to detect recent HIV一1 infection provide reliable estimates of incidence in Africa?[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7,45(1):115-122.
[22]王丽艳,丁正伟,秦倩倩,等.2008-2014年中国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的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2):1332-1336.
[23]陈方方,郭巍,王丽艳,等.我国部分地区艾滋病非婚异性性传播病例感染方式构成及特征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7):550-553.
[24] Meng X,Zou H,Beck J,et a1.Trends in HIV prevalence among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China 2003—09: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exual Health,2013,10(3):211-219.
[25]钱跃升,陶小润,郝连正,等.MSM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1):738-740.
[26]中国每万人中6人“染艾”仍有3成感染者未被发现.上海医药,2016.37(21).50.
[27]吴庆,何朝阳,朵林等.中国西南地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和态度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30-31.
[28]肖永康,程晓莉,汪方华.2012年安徽省3类艾滋病高危人群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5).414-417.
[29]李洲林,尹正留,段一娟,等.瑞丽市1989—2009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2):18-88.。
[30]蒙东华,周梅,杨岸芬.中越边境地区广西宁明县1997—2014年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7,33(2):63-165;168.
[31]朱靖,朵林,薛皓铭,等.越南籍跨境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0):145-148.
论文作者:龙海艺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艾滋病论文; 性行为论文; 人群论文; 感染者论文; 我国论文; 中国论文; 流动人口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