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有法可解、有规可循论文_骆忍成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有法可解、有规可循论文_骆忍成

骆忍成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四塘联中 541104

摘 要:教学文言文要求教师激励学生自主参与,给学生指导学法,授之以渔,做好知识迁移,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在课内释义文言字、词、句中了解鉴赏古代灿烂的文化,掌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浅易的文言文读物,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策略 自主参与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学习文言文是现代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中学课本中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现实。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丰富我们的语言,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感受中国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情怀、炽烈的爱国精神,熏陶、感染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所以搞好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有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具有言文分离、艰涩难懂、历久不变、简约精练的特点,所以教学文言文要求教师不光让学生释义文言字词句、了解鉴赏古代灿烂的文化,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浅易的文言文读物,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审美等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排斥学,教师也难教。在这样的情境下,老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掌握教学方略,教有法可解,学有规可循。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文言文教学最终目标。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方法,立足课内,延伸到课外,能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并释义。所以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做好以下策略:

一、激励学生自主参与

1.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导入艺术,让趣味导入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环境。

比如教学《论语十则》、《木兰诗》、《孙权劝学》、《卖油翁》等文,教师可以把文章中出现的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扑朔迷离”、“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熟能生巧”等,以讲故事或多媒体视频的形式放映给学生看,学生们知道了原来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等都出自于这篇课文,马上有兴趣去阅读课文、挖掘故事情节了。这样引导学生完整地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等有个整体的初步了解,等学生把课文的成语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以后,教师攫取其中一个环节,为学生先罗列出词法与句法,再对号入座相应的字词句的理解,一步步渗透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领悟,使他们见识到了一片森林而不只是一棵树。

2.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可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分成若干小组,依据不同文章的教学目的布置任务,先自主学,再与同学合作交流,最后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设陷阱、排雷,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依据教学重点难点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的表现进行引导、补充、纠正、总结,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古文言时要给学生指导学法,授之以渔

1.多用诵读法。

诵读能使学生更直接地进入课文内容和描述的意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诵读分四步:(1)自读,就是在自由朗读中扫清字词朗读障碍,理解课文大意和课文内容。(2)范读,听读录音带或听老师读,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正确的语音停顿,更进一步深入课文。(3)跟读,跟录音带读或跟老师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读音和长句、难句的正确断句。(4)对读,先由一个人读,其他人听,听他读准了字音没有、读对了音节没有,如果有错及时纠正,然后交换进行。这一小环节实际是对前面的三个小环节的检测、让学生互相检测,互相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利用语音的造型作用,准确、生动、丰富地再塑文中的艺术形象,为下面的赏议铺开了道路。

2.教学生学会读注解和使用工具书。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课外布置难度适中、篇幅短小、有注释的课文让学生阅读,让他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揣摩文意,遇到无法解释的字词再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在工具书选用中教师要引导并有所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大众化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并指导应用。

3.教会学生找规律理解字词句的意义。

文意理解要做到字字有着落、句句有依据,释义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字组词、用词造句的特点,在句式、语气和表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一样。如《马说》中:“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要译出推测语气。《卖油翁》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要译出狂妄反问语气。当某些句子直译难以表达文中意思,就必须用意译辅助。例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只有用意译才能完全表达清楚意思,释义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直译、组词、理顺、添加、删减、浓缩等具体易操作的翻译方法。“直译”是指古文中有关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年代、书名等专有名词直接录用,不用翻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组词”就是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也就是给古文字组词,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则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理顺”就是翻译后要按现代文的语言习惯理顺句子顺序。如《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也”,按原文顺序则是“苛酷的统治狠比老虎”,就不符合现代文的语言习惯,应把“比老虎”调到“凶狠”之前。“添加”就是古文中常省略主语、宾语、量词,翻译时必须把省略的成分添补上。有些词只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就得删除。如:《曹刿论战》中“夫大国难测也”中的“夫”、《论语六则》中“学而时习之”的“之”就属于这种现象。还有一些文言句子,为了增强语气比较繁复,则要缩简。

对于文言虚词的理解也要让学生系统掌握对比区分。比如“之”字的理解,分四种情况:

(1)作助词“的”。如:“何以知是曾子之意”。

(2)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如:“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语法作用。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二是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三是作语末助词,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如“怅恨久之”中的“之”。

4.分类整理,复习积累,温故而知新。

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区分复习记忆,把知识分成实词识记、虚词辨义、一词多义、一意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旳释义等,重视文言字词积累和翻译练习。只有多练习翻译,注意积累一些基本的文言语法、文言词语含义,才能熟能生巧地轻松掌握。

5.拓展延伸,挖掘课文精髓。

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可布置查阅与课文有关的史实和写作背景,扩大见识,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古代文化特有的内蕴,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有很大距离,不了解古代的文化,很难理解古人的行为方式。比如说,项羽在垓下之围中为什么会选择死,而不选择活下来呢?这与古人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的人格观念有关。像这样的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羽死因的探究时是免不了会涉及的。如教学《卖油翁》,让学生课后探求为什么作者敢用普通的老头来说服射技高强的陈尧咨,这肯定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其次是用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文言文教学中把两篇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也可以与现代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作者与现代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借鉴。如阅读《巴东山峡》与《三峡》,可以让学生了解现AI写作景散文与古AI写作景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理想有何异同,是不是可以被我们简单赞同呢?

三、做好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文言文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障碍,对已掌握的知识点能迁移到其他文句中释义并灵活应用。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不容忽视。

1.课内学过的字词理解向课外阅读文章的字词理解迁移。

比如:《伤仲永》中“或以钱币乞之”中的“或”译为“有人”,《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的“或”译为“有时”,而在课外古文《书林纪事》阅读中“或答人简札”中的“或”就译为“有时”。

2.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迁移。

主要是从文言知识或思想内容的迁移,与课文内容相关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都可以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以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较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拓展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了《愚公移山》就可以选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较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

3.向现代文迁移。

主要是把古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文中的词义相结合来理解,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4.布置学生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

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可将自己的感悟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学生在撰写的读后感中将陶渊明“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观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进行了比较交流,学生对两位作者的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偏颇。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文言文教学策略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培养,教学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设计,就一定会让文言文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百科丛书》。

[2]《中学语文专业技术教学培训》。

[3]国培《中学文言文翻译教学》。

论文作者:骆忍成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  ;  ;  ;  ;  ;  ;  ;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有法可解、有规可循论文_骆忍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