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辙对储光羲的发现与推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现论文,论苏辙论文,储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4)11-0163-07 苏辙喜欢把欣赏的诗人比为储光羲,朱弁《风月堂诗话》曾记载其评价参寥诗云:“酷似唐储光羲。”①苏辙晚年闲居颍川,又作诗评价后学韩驹云:“唐朝文士例能诗,李杜高深得到希。我读君诗笑无语,恍然重见储光羲。”②钱锺书先生认为苏辙将韩驹比为储光羲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他说:“至于苏辙那句品评,我们实在不懂;看来苏辙动不动把人比储光羲,也许这是一顶照例的高帽子,并非量了韩驹的脑瓜的尺寸定做的。”③但是笔者认为苏辙的品评应该不是一件简单和随意的事情。 苏辙一生谨言慎行,绝少妄语,苏轼《东坡志林》称:“子由为人,心不异口,口不异心;心即是口,口即是心。”④具体到苏辙对韩驹的评价,更是带有名流印可的性质,⑤对韩驹一生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复斋漫录》云:“子苍(按:韩驹字)尝言:作诗文当得人印可,乃自不疑,所以前辈汲汲于求知也。”⑥周必大《题山谷与韩子苍帖》云:“士大夫少负轶材,其诗章固已超绝,然须经前辈品题,乃自信不疑。正如参禅,虽有所得,犹藉宗师之印可耳。陵阳先生(按:韩驹)早以诗鸣,苏黄门一见比之储光羲,暨与徐东湖游,遂受知于山谷。”⑦并一再强调苏辙对韩驹印可的重要性,“而以韩子苍比之,子苍由是知名”⑧。所以苏辙对如此意义重大的品评,其态度应是审慎的。非但如此,苏辙的这种品评还被其孙苏籀编入《栾城遗言》:“公曰……韩驹诗似储光羲。”⑨《栾城遗言》记录了苏辙晚年教授子孙的重要心得和思想,《四库提要总目》评价:“中间辨论文章流别、古今人是非得失最为详晰,颇能见辙作文宗旨。其精言奥义,亦多足以启发来学。”所以苏辙将韩驹比为储光羲,不是随意、照例所为,而是凝聚着他独特而重要的诗学理念和诗学思考。 储光羲在北宋时期鲜为人知,如参寥就曾质疑“平生未尝闻光羲名,况其诗乎”⑩。苏辙不仅是宋人中最早提及储光羲者,且对他评价很高,《栾城遗言》记载苏辙称:“唐储光羲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11)并屡屡将其尊出比拟他人,足见储光羲在苏辙心中的特殊地位。苏辙为何如此看重储光羲?曾有学者思考过这一问题,指出: 如果将两人对照,我们会发现不少有趣的相似点。首先从大环境看,他们都生在一个王朝的鼎盛时期,而且都是一个很优待文士的朝代,相对而言,个性的发展空间较为宽松;如果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他们恰又生于同光派所谓“三元论”的开元、元祐两个关节点,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诗歌异彩纷呈、蓬勃发展时期。从生活小环境看,他们身边都有一个博通众艺的大家。储光羲与王维是“伯仲之交”,曾长期偕隐终南山;而苏辙与苏轼则是一母同胞、感情深笃的亲兄弟。王维和苏轼都是洋溢着天才气质的通家,不但涉猎多种领域,而且每种领域均取得极高造诣。在他们身侧之人,既不能以相同套路在艺术上与之争衡,就只能另辟蹊径。第三,储光羲与苏辙都选择了淡泊一途。储光羲在《咏山泉》中自喻“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而苏辙不仅“为人深不欲人知”(《答张文潜书》),且作品也呈现出“汪洋澹泊”(《答张文潜书》)的特色。苏辙对储光羲诗歌艺术的赞许,是否可以归入陈寅恪先生所言“理解之同情”?(12) 从接受学的视角看,接受者与接受对象间的相似和共鸣是接受的必要条件。瓦·霍曼就认为:“读者接受一部艺术作品的能力取决于下列因素:教育、培养、世界观、成熟程度、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性格、气质、喜好、情绪等等。”(13)循此思路,我们将储、苏二人再进一步对照,发现了他们之间还存在更多惊人的相似。 第一,出身相似,均生长于乡间普通的耕读之家。据李永祥、于友发《储光羲事迹考略》(14),储光羲居里位于金坛县西四十里孝德乡庄城村,家庭是以“儒”传世的书香门第,但其先世无显达之人。苏辙亦生于四川眉山乡间,其祖苏序“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15),其父苏洵27岁后专志于学,并悉心教育二子,苏辙《藏书室纪》云:“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辑而校之,以遗子孙。”(16) 第二,科第情况相似,均年少时即进士高第,名动一时。储光羲生于景龙元年(707)(17),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称:“开元十四年(726),严黄门知考。鲁国储公进士高第,与崔国辅员外、綦毋潜著作同时。其明年,擢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者,皆当时之秀,而侍御声价隐隐轥轹诸子。”(18)可见储光羲19岁即登进士第。苏辙生于宝元二年(1039),18岁随父兄赴京应试,19岁举进士释褐,苏洵“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世。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19) 第三,仕宦经历相似,均长期沉沦下僚,并卷入政治党派斗争的漩涡之中,深受牵连,有多年闲居、贬谪经历,仕途较为坎坷。储光羲自开元十四年(726)登科授官后,长期屈居下僚,历任县尉、主簿等职。因政治上隶属于座师严挺之及其好友张九龄为领袖的文儒集团,被李林甫为代表的吏能集团所打压排挤,两度赋闲隐居。天宝七、八载间四十二三岁,才重入仕籍,拜太祝;天宝九载(750)任监察御史,是其一生仕历中最高官阶;天宝十五年(756)50岁身陷安禄山叛军中,至德二载(757)因受伪职被系狱中;肃宗上元元年(760)遇赦,是年54岁。其后事迹无考。(20)苏辙进士及第后于嘉祐六年(1061)23岁时应制举,但一直闲居侍父,后丁父忧,熙宁二年(1069)31岁才步入仕途,因与王安石新党议事每不合,外任陈州学官。元丰二年(1079)41岁又因苏轼乌台诗案贬筠州盐酒税,元祐元年(1086)48岁被起用,此后累迁翰林学士。但56岁后又开始遭致贬谪,66岁闲居颍昌,8年后病卒。(21)二人一生均仕途崚嶒,未能有较大政治建树。 第四,思想底蕴相似,均以儒为重,儒道互补。储光羲出身于世代习儒的家庭,自谓“世业传儒行”(《游茅山五首》),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直抱有强烈的用世之心。虽然他深谙道家养生之学,但那只是韬光养晦的一种方式,所以葛晓音说:“尽管他常怀独善之志,又好长生之说,积极入世仍是他的主导思想。”(22)苏辙的思想底蕴也是儒家,一生积极入世,人生低谷期则试图将孔孟的人学与老子的道论融合为一,“在人格理想上,他试图同时兼有儒家的入世、建功立业的社会价值维度与道家的清静无为、适性逍遥个体价值维度,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仕与隐、兼济与独善二元选择模式的理想人格结构”。(23) 第五,知识结构相似,均于诗文之外致力于经学研究,颇有建树。据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储光羲著有《九经外义疏》二十卷,“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才”(24)。九经为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毛诗》、《周礼》、《仪礼》)和小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的统称,是唐代明经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能为九经作疏,足见储光羲学养之深厚。(25)苏辙《颍滨遗老传》亦自称:“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老子书与佛法大类,而世不知,亦欲为之注。”(26)《栾城遗言》记载:“公曰:吾为《春秋》集传,乃平生事业。”苏辙生平著有《诗集传》、《苏氏春秋集解》、《论语拾遗》、《孟子解》等著作,可谓经学著作颇丰,在宋代诗人中特点颇为突出。 第六,性格相似,均较为沉稳、淡泊。储、苏二人年轻时虽也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基本性格却不是外向型的。储光羲性格内敛,不事张扬,“见人乃恭敬,曾不问贤愚。虽若不能言,中心亦难诬”(《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储光羲集》卷五有《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表现了他不求闻达,自甘淡泊的人格精神。苏辙性格亦是如此。《宋史·苏辙传》称:“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淡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27)苏辙诗集卷六《吕梁》诗:“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这也是他自己内秀型性格的真实写照。 除了这些生平经历、思想学识、气质个性的相似之外,储光羲与苏辙在文学创作上有更多的吻合之处。 第一,艺术思想相似,均崇尚“风骨”与“浩然之气”,提倡诗以载道。储光羲是盛唐以张九龄为首的诗歌复古派的重要成员,其诗歌创作努力实践对汉魏风骨的回归。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指出:“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又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28)苏辙也是北宋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一员,嘉祐二年(1057)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即提出养气说,力倡“浩然之气”。在诗学理论著作《诗病五事》中主张恪守儒家诗教,把诗歌看成“涵养道德”的工具,以“义理”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栾城遗言》第一条即批评李白“不知义理之所在”,第四条批评孟郊“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29)苏辙的诗中也充斥着道德义理,《载酒园诗话·又编》就曾评苏辙《任氏阅世堂前大桧》诗“便令杀身起大厦,亦恐众材无匹敌。且留枝叶挠云霓,犹得世人长太息”云:“不徒径直之气不衰,凛然有大臣以身存亡系国重轻之义。”(30) 第二,诗歌体式选择相似,均偏爱、擅长古体。储光羲偏爱古体诗尤其是五古体,这种创作特点早为前人所发现。明杨慎《升庵集》就指出:“储光羲诗五卷,五言古诗过半。”(31)近有学者则详细统计了储光羲各体诗的数目,指出“五言古诗占总数的65%,足以显示储光羲的偏爱与专长”(32)。储光羲的五古不仅数量多,质量尤高,清代学者王夫之云:“盛唐之储太祝,中唐之韦苏州,于五言已入圣证。唐无五言古诗,岂可为两公道哉?”(33)苏辙对诗体的选择同样也有类似的偏好。据笔者粗略统计,苏辙诗集中除大量的次韵之作多律诗外,其余的自发之作中,五七言古诗数量过半,也足以显示苏辙的偏爱与专长。这种诗体的选择与他们沉稳朴实的性格和复古的艺术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三,题材内容有相似之处。储光羲和苏辙的诗集中有几类主要题材非常相似。其一,纪行。储诗有《渭桥北亭作》、《过新丰道中》、《夜到洛口入黄河》、《使过弹筝峡》、《登戏马台作》、《寒夜江口泊舟》等,苏诗有《初发嘉州》、《过宜宾见夷中乱山》、《夜泊牛口》、《戎州》、《入峡》、《巫山庙》、《荆门惠泉》、《石鼻城》、《南康阻风游东寺》等;其二,交游、送别、唱和、次韵。储诗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京口送别王四谊》、《洛阳东门送别》、《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和张太祝冬祭马步》等,苏诗有《同陈述古舍人观芍药》、《雪中呈范景仁侍郎》、《京师送王颐殿丞》、《送韩宗弼》、《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次韵黄庭坚学士猩毛笔》、《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等;其三,闲居生活、农事劳作。储诗有《吃茗粥作》、《山居贻裴十二迪》、《闲居》、《田家杂兴八首》、《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四首》等,苏诗有《索居三首》、《葺居五首》、《闲居五咏》、《九日家酿未熟》、《南轩竹三绝》、《午寝》、《蚕麦二首》、《杀麦二首》、《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等;其四,时事。储诗有《效古二首》、《观范阳递俘》、《次天元十载华阴发兵作时有郎官点发》、《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贻鼓吹李丞时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者也》等;苏诗有《次韵子瞻吴中田妇叹》、《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等。 储苏二人诗作不仅题材相似,有些内容甚至字句都极为相像。如储光羲有一首《田家即事》,描写春耕场景云:“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苏辙也有一首《春日耕者》,诗云:“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晨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二人诗中均写到春季物候、老农晨起喂牛、驾牛耕种、田间乌鸢追随翻飞等景象,可见苏辙对于储诗的借鉴。 第四,表现手法相似,均善用比兴寄托、隐喻象征等手法,寄兴深微,诗意幽远。储光羲写诗多曲折有深意。如《牧童词》、《采菱词》等,不是单纯的放牧、采菱等场景描写,而是往往在诗末宕开一笔,蕴含人生哲理的思考。如《樵父词》“荡漾与神游,莫知是与非”,《渔父词》“非为徇形役,所乐在行休”,《采莲词》“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采菱词》“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等莫不如此,所以贺裳云:“《樵父》、《渔父》、《牧童》皆寄托之词。”(34)再如他著名的“田家杂兴”诗,也并非简单地吟咏田园生活,明人张震评价:“此诗虽以《田家杂兴》命题,而诗中若‘百草被霜露,秋山响砧杵’,‘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楚国有夫人……’等语,要皆感时伤古托兴取喻而言也。”(35)总之,皆用笔曲折,感慨遥深。苏辙作诗也用意深远,贺裳曾比较苏轼苏辙兄弟同题创作的《野鹰来》,曰:“二苏《野鹰来》,大苏尤俊迈,如‘嗟尔公子归无劳,使鹰可呼亦凡曹’。然子由‘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捽鹰犹可伤’,借以诮刘琮兄弟,犹觉有意。盖此题本为襄阳乐府也,而坡公坦率,颍滨干略,亦具见矣。”(36)苏辙诗分别以野鹰与雉鸡比曹操与刘琮,以雉被鹰所擒之结局,比喻刘琮为曹操所败被迫投降之史事,较之苏轼之作更有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储光羲和苏辙均经常运用比兴手法。储光羲《野田黄雀行》:“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闲穿深丛里,争食复争飞。”与苏辙《黄雀》:“群飞蔽空日色薄,逡廵百顷禾为稀。翾翻巧捷多且微,精丸妙缴举辄违。”都是以偷食之黄雀比拟投机钻营、巧取豪夺之辈。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丹鸟飞熠熠,苍蝇乱营营”和苏辙《寒食二首》“名落尘寰终自惭,耳畔飞蝇看尚在”中,都是用乱哄哄的苍蝇比喻进谗言之小人。储光羲《群鸦咏》借群鸦讽刺趋炎附势之徒,苏辙《任氏阅世堂前大桧》借桧树赞誉国之栋梁之材。他们二人还均善用烘托手法。储光羲有一首《池边鹤》:“舞鹤傍池边,水清毛羽鲜。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江海虽言旷,无如君子前。”用鹤之相依,烘托君子节操高洁。苏辙有《客舍小池有遗二小雏二首》:“清池定谁至,自来驯。知我无伤意,怜渠解托身。桥阴栖息稳,岛外往来频。勿食游鱼子,从教长细鳞。”用来驯,烘托主人之宽仁。储苏二人还善用隐喻、象征手法,有学者注意到苏辙晚年多有一类描写雷雨霜雪等天气的诗,“目前难以指实苏辙晚年诗中的雷雨霜雪等天气变化一一皆有隐喻,但其中不少是政治隐喻,却可以断言。所以,他的那么多标明时间之诗,并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中占着一大类目的‘岁时节气’诗,其表层含义是忧农,其深层含义是喻政——这是苏辙创造的《春秋》诗法。”(37)文中所说的苏辙诗多政治寓意,可谓目光独具,但此“春秋诗法”——记天变以褒贬时政,却非苏辙所创造,储光羲诗中即现端倪。孙映逵先生评论储光羲《过新丰道中》一诗“太阴蔽皋陆,莫知晚与早。雷雨杳冥冥,川谷漫浩浩”说:“这里描绘的天气物象,容或是写实,但从全诗旨趣来看,显然富于象征意味。诗中展示的阴晦浑茫的状态,即隐指政治不清明。”(38)储集中还有《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四邻竞丰屋,我独好卑室。窈窕高台中,时闻抚清瑟。狂飚动地起,拔木乃非一。相顾始知悲,中心忧且栗。”储光羲和王维的这组唱和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左右,(39)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二年五月戊子……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关中大风拔木,通州尤甚。”诗中所写天变既是纪实,又隐喻政治狂飙,曲折地表达了预感李林甫得势后会大肆排挤、严重打击以张九龄为代表的文儒集团的忧惧之情。这种隐喻和象征手法也正是苏辙晚年经常运用的。 通过上文的对照,我们不由得惊异于储光羲和苏辙有着太多的相似,无论出身、科第、仕宦经历、思想底蕴、知识结构,还是诗歌创作的艺术思想、体式选择、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极为接近,颇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与储光羲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苏辙很自然地与储光羲产生频率共振,将其视为异代知音,在宋人中率先发现了储光羲,并将其诗作树立成一种诗学标杆和艺术典范。但苏辙对储光羲的发现不仅仅是“理解之同情”的必然结果,还反映出他在宋诗发展关节点上的个性化思考。 众所周知,宋人生于唐人之后,普遍存在着影响的焦虑。在唐诗耀眼的光环下,宋诗何去何从?从王禹偁、林逋、杨亿、欧阳修,直到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在努力地探寻宋诗的走向,他们纷纷师祖前人,树立起不同的诗学典范,以期作为宋诗发展的路标。宋初之际,白居易、贾岛、李商隐、韩愈、韦应物等相继成为诗歌创作效仿的对象。北宋中期,苏轼以其天才眼光,发现了陶渊明,树立了一种诗学典范,“建中靖国间,东坡和《归去来》。初至京师,其门下宾客从而和者数人,皆自谓得意也。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40);黄庭坚等人则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宗师地位,“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41)。至此,“崇陶尊杜”的诗学走向俨然逐渐成型。在这个特殊的诗歌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下,苏辙发现、推崇储光羲正是对苏黄倡导的这种诗学走向的呼应。 朱刚曾经指出苏辙抬出储光羲意在过渡到学习陶渊明,“可见储光羲诗在苏辙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此意义在《栾城遗言》中有明确的表述:‘唐储光羲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由此可知,储光羲只是一个阶梯,顺着这个阶梯要走向苏辙与东坡、山谷共同心仪的艺术高峰:陶渊明”(42)。这种分析非常精辟深刻,但笔者认为,储光羲不仅是通向陶渊明的阶梯,同样也是通向杜甫的阶梯,在宋代诗学史上具有双重的阶梯意义。 储光羲诗与陶诗的渊源关系自古以来就有所发覆,董其昌《书禅室随笔》卷一云:“陶靖节诗,储光羲之源委也。”(43)《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五评储光羲:“其诗则源出陶潜,质而不俚,在开元天宝能卓然自成一家。”(44)其实储光羲诗与杜诗也是有关联的,但这种关联却常为古今学人所忽略。储光羲是一个富有儒家现实关怀精神的诗人,这一点上他与同时期的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人略异,却和杜甫非常接近。《礼记·儒行》云:“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储光羲正是这样的儒者,他的诗集中确有不少关怀现实之作,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称其文赋“虽无云雷之会,意气相感;而扶危拯病,绰有贤达之风”(45)。《庚溪诗话》卷下评价:“唐储光羲诗曰:‘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又陶翰诗曰:‘骏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此二诗,一则文士居近列,怀忠而不获吐;一则武将任边琐,有功而不得伸。观此,则上之人不可不属通臣下之情也。”(46)储光羲的诗集中有两首《效古》“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人役州县,丁男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与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所富含的心忧黎元的艺术精神如出一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储光羲确可称为杜甫的同道者。 苏辙对于杜甫的推崇与黄庭坚有别,不仅仅在于句法、格律、篇章布局上,更注重其现实关怀精神和道德意识。苏辙《诗病五事》批评李白:“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而褒扬杜甫曰:“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47)即称许杜甫的道德文章。王巩曾评价苏辙:“一时经国虑,千载爱君心。”(48)由此可见,这种经国之虑和爱君之心,正是苏辙与杜甫以及储光羲的相通之处。 在宋代崇陶尊杜的诗学走向形成的关节点上,苏辙找出了一个最兼具陶杜二人诗歌艺术特征的储光羲,既与自己深度契合,又与苏轼、黄庭坚的诗学理想相应和。苏辙推尊储光羲旨在倡导、标榜出一种创作准的,对宋调的确立具有导夫先路的实际意义。关于宋诗的特征,学术界早有论述。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认为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以此观之,苏辙诗是宋调的先声或代表,总体来看重义理,少兴象,锻炼字句,用典绝妙。贺裳评道:“栾城身分气概总不如兄,然潇洒俊逸,于雄姿英发中,兼有醇醪饮人之致。虽亦远于唐音,实宋诗之可喜者也。”(49)苏辙的诗很受南宋陆游的推崇,周必大《跋苏子由和刘贡父省上示座客诗》:“吾友陆务观,当今诗人之冠冕。数劝予哦苏黄门诗,退取栾城集观之,殊未识其旨趣。甲申闰月辛未,郊居无事,天寒踞炉如饿鸱,刘友子澄忽自城中寄此卷相示,快读数过,温雅高妙,如佳人独立,姿态易见,然后知务观于此道真先觉也。”(50)元人方回也说:“周益公尝问陆放翁以作诗之法,放翁对以宜读苏子由诗……或问苏子瞻胜子由否,以予观之,子瞻浩博无涯,所谓诗涛汹退之也。不若所谓诗骨耸东野则易学矣。子由诗淡静有味,不拘字面事料之俪,而锻意深,下句熟,老坡自谓不如子由。识者宜细咀之可也。”(51)从以上论说中可以看出,众家均认为苏辙与苏轼的诗风不同,用钱锺书先生诗分唐宋的观点来考量,苏轼诗有唐音,苏辙诗有宋调。反观储光羲的诗歌创作,同样也不太具备盛唐气象,以致遭到后人非议,“唐五言诗,开元、天宝间大匠同时并出。王右丞而下如孟浩然、王昌龄、岑参、常建、刘眘虚、李颀、綦毋潜、祖咏、卢象、陶翰之数公者,皆与摩诘相颉颃。独储光羲诗多龙虎铅汞之气,田园樵牧诸篇又迂阔不切事情,而古今称储王,何也。”(52)这恰恰说明储光羲的诗歌与唐音有别,透露出一些宋调的先声,一是内涵上注重载道、尚理;二是技巧上讲究比兴寄托,用笔曲折;三是风格上追求淡静有味,平实圆熟。这种风味在某种程度上兼具了陶渊明和杜甫诗的特色,是与唐音的丰神情韵有别的一种艺术范式,为宋调的主要特征。可以说,储光羲的诗是唐人中的宋调,苏辙的诗是宋人中的宋调。苏辙推崇储光羲如同陆游推崇苏辙一样,实际上推示出了宋型诗歌的作诗门径,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和意义。 苏辙选择了储光羲作为他理想的诗学典范,这是个人和历史的必然。但储光羲毕竟不是诗歌史上真正一流的大家,他的艺术成就既无法与陶渊明比肩,也无法与杜甫抗衡,典型性和代表性都不足以成为宋诗发展的路标。所以尽管苏辙一再推崇储光羲,但储氏还是没有被宋代诗人广泛地接受,随着他们对诗歌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的逐步成熟,宋代诗人最终确立了陶渊明与杜甫这两个中国古代诗歌最优秀的双子星座为艺术典范,至此,宋人选对了创作道路,宋代的诗歌也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清刚风貌。 ①蒋述卓等编:《宋代文艺理论集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74页。 ②苏辙:《题韩驹秀才诗卷》,载《栾城集》后集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87页。 ③钱锺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12页。 ④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34页。 ⑤王兆鹏:《宋代作家成名的捷径——名流印可》,《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62页。 ⑦周必大:《题山谷与韩子苍帖》,载《文忠集》卷19,四库全书本。 ⑧周必大:《苏文定公遗言后序》,载《文忠集》卷52,四库全书本。 ⑨苏籀:《栾城遗言》,四库全书本。 ⑩蒋述卓等编:《宋代文艺理论集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74页。 (11)苏籀:《栾城遗言》,四库全书本。 (12)杨卫军:《储光羲诗歌艺术研究综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转引自冈特·格里姆:《接受学研究概论》,载刘小枫编选《接受美学译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90页。 (14)李永祥、于友发:《储光羲事迹考略》,《东岳论丛》1984年第2期。 (15)苏洵:《族谱后录下篇》,载《嘉祐集》卷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86页。 (16)苏辙:《藏书室纪》,载《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65页。 (17)谭优学:《储光羲行年考》,载《唐诗人行年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3页。 (18)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载《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68页。 (19)周必大:《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明允墓志铭》,载《文忠集》卷34,四库全书本。 (20)储光羲生平据李永祥、于友发《储光羲事迹考略》(《东岳论丛》1984年第2期)、葛晓音《储光羲和他的田园诗》(载《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等考证。 (21)苏辙生平据曾枣庄《苏辙年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22)葛晓音:《储光羲和他的田园诗》,载《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73页。 (23)李春青:《论苏辙“养气说”的深层含蕴》,《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3期。 (24)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82页。 (25)黄中业:《唐开元盛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26)苏辙:《颍滨遗老传》,载《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83-1284页。 (27)《宋史·苏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394页。 (28)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300页。 (29)苏辙:《诗病五事》,载《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53、1554页。 (30)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载《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31页。 (31)杨慎:《储光羲七言律》,载《升庵集》卷5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82页。 (32)张仲谋、孙映逵:《储光羲简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33)王夫之:《唐诗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34)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载《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10页。 (35)周蒙、冯字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4页。 (36)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载《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30页。 (37)朱刚:《论苏辙晚年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38)张仲谋、孙映逵:《储光羲简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39)葛晓音:《储光羲和他的田园诗》,载《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0)洪迈:《容斋随笔》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2页。 (41)刘公纯等点校:《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14页。 (42)朱刚:《论苏辙晚年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43)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44)《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0页。 (45)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载《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68页。 (46)陈岩肖:《庚溪诗话》下,载《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9页。 (47)苏辙:《诗病五事》,载《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53页。 (48)王巩:《苏黄门挽诗》,载《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36页。 (49)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载《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29页。 (50)周必大:《跋苏子由和刘贡父省上示座客诗》,载《文忠集》卷16,四库全书本。 (51)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83页。 (52)王士祯:《王士祯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4091页。论苏轼对朱桂的发现与推广_储光羲论文
论苏轼对朱桂的发现与推广_储光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