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讨

邵甫华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3)

摘 要: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学生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应用文写作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应用文写作在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教学不仅是学生必修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该文以实践教学为本进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探析更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教学实践 探析

社会经济、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应用文写作是学生走向社会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它既能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又能提升处理日常事务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应用文写作作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教育学科,在教学任务中占比有一定课时比例,但实际教学中容易忽视其重要性。

我的书娟姨妈远远看见了她的背影。还是很好的一个背影,没给糟蹋得不成形状。书娟姨妈从外围的人群撕出一条缝来到她的身后,被上万人的汗气蒸得湿淋淋的。姨妈伸出手,拍了拍南京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流水肩。转过来的脸却不是我姨妈记忆里的。这是一张似是而非的脸;我姨妈后来猜想,那天生丽质的脸蛋儿也许是被毁了容又让手艺差劲的整容医生修复过的。

1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

1.1 对应用文写作的应用理解不深

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是应用,是为了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搭建实践平台不够,学生学中用、用中学机会比较少。

1.2 课本章节安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脱节

课本章节安排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日常事务类文书,行政公文、财经公文等。课本章节安排应考虑学生自身成长环境和接受程度。如若课本开篇设置求职类文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不相符,学生容易忽视其重要性。

1.3 课程教学与学生其他课程的项目式教学联系不紧密

有机调整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同步,尝试让学生在应用实践中学,提升活学活用感受。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将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融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写作兴趣。相关专业学生在进行各种应用文写作时,融和各种文案说明的写作内容,及时引导学生赏析社会各层面的应用文文稿,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得到相应提高。

1.4 学生借鉴、吸收他人的佳作而不是简单复制上引导不够。

学生平时不注意学习积累与实践,当有应用文写作要求时,常采用的是临时抱佛脚、网上百度、复制粘贴等方式,不会借鉴吸收,而是照抄照搬,常闹出很多常识性的笑话。

1.5 学生写作能力较弱,教师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办法不多

建立应用文写作学习小组,建立微信群,经常按计划组织网上、网下学习活动;与辅导员合作,让学生在班级活动组织实施中学习应用文写作;主动将课程内容嵌入专业课和其他课教学中;安排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

1.6 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不够

希望按平时+期末考试相结合的90人,占比73.8%;按平时成绩的19人,占比15.6%;按期末成绩的13人,占比10.7%。

2 实践教学调研与分析

教学以学生为本,为做好课程教学,让学生真正学好应用文写作,知晓学生所思所想,开展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问卷调查,共设计印发问卷130份,实际回收122份。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对教学的期望、未来打算等几个方面。

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归纳总结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对应用文写作》的认识

曾先生表示,他本人有多次出国经历,英语交流也没有问题,瑞典媒体称中国游客“拒绝交流”,很可能是在自己出去找酒店期间,完全不懂英语的父母没有回答旅店工作人员的问题。

2.2 对教学的期望及对教师的期望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出发从教学出发,积极借鉴有关先进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对应用文有了解的,有102人,占比85%;不了解的20人,占比16.4%;有浓厚兴趣的有20人,占比16.4%;兴趣一般的有68人,占比55.7%;不感兴趣的有34人,占比27.9%。

同样,与连续性和线性的小说、诗歌、传统摄影相比,数码照片是图像、声音与文本之网中的一种要素,是网络多重链接的一个支点。

2.3 对教学方法的期望

希望多采用案例教学的102人,占比83.6%;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106人,占比86.9%;情景教学法的72人,占比59%;项目教学法的41人,占比33.6%。

2.4 对考核方式的期望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以教为主;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与发挥。

2.5 对自己学习的期望

希望通过课堂来提高学习的60人,占比49.2%;希望通过多思考多分析来提高学习的64人,占比52.5%。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提升应用文课程教学实践需要从根本出发,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从意识上开始做出改进。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师生共同营造适合应用文写作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兴趣、教学结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多元化等是提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有学好应用文写作的意愿但学习的兴趣还不够,根据调查分析,查漏补缺,对症下药。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对课程的教学有一定认识,对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课程结束时,又安排了一次调查问卷,主要是课程教学对自己的影响和对教学的建议。结果显示93%人认为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60%人认为对自己认识社会有帮助,74%人认为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104%人认为提高了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3 实践教学应对策略

希望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实用的有66人,占比54.1%;希望课堂气氛活跃的100人,占比82%;希望更多任务演练的30人,占比24.6%。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文写作用处广泛,学生在校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应用文的写作,比如专业课的项目式教学过程、职业生涯课程规划、班级活动等,各类项目式的写作与课程教学的联系不紧密,容易减弱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难免疲弱枯燥。

3.2 创新现行教学模式

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授课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步调应一致,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提前或滞后,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雪萤焦急地说:“别听他的,他这种人什么事做不出来?!”一杭说:“听到了吗?如果你的话可信,看守公厕的老人能被杀?夏冰能被送进监狱?我能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3.3 改革现行成绩考核模式

对应用文分成几大模块、根据活动效果、写作文本等综合考核。

3.4 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怕写作,不愿意提笔,如何引导学生愿意写作、爱上写作是教学实践中难点,也是关键点。

1.3 神经功能评价 (1)NIHSS:分别在入院时、溶栓24 h及入院7 d时进行评估;总分0~42分,小于1分为趋于正常或正常,1~4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5~15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2)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在患者出院时及发病90 d时进行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评估,分为5级,其中0~2级为预后良好,3~5级为预后不良及死亡。(3)溶栓结果评价:出血事件、发病90 d死亡率、发病90 d mRS评分。

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密。渐渐的,房顶上白了,操场上也白了……天黑了,可雪仍然在下着,我希望雪再下大点,这样明天就可以打雪仗了。

3.5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积极投稿

应用文写作,文本格式是刚性的,正文的写作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力,提高学生文本素质是课程教学的一大任务。

3.6 深化理论讲解为导向,灵活掌握教学合一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在提高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理论讲解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应用文写作来处理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文字问题。将课堂授课内容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自由撰写海报、演讲稿等,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展示的平台,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合一。

In abov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he profile can be used for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 both, so the quantity should be double. If certain profile is not needed, it will be not listed in SAP BOM.

3.7 根据专业特色,选择适合教材

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多为基础课程,一般都是统一教材,并没有根据专业特点去选取施教内容。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材,才能充分体现该课程实用性的特点。不同专业类的学生以不同的文书作为学习重点,文秘管理以及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参阅相关的文书文档作为训练的重心。当就业与应用需求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时,教学效果就凸显了出来,教学目标自然就能达到。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由先前的不愿意学到主动学;课堂由单纯的教与学到多种方式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写作不仅在课内更多在课外。

参考文献

[1] 赵俊萍.论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1):8-10.

[2] 黄霞,丛海霞.《应用文写作》微课教学反思[J].商情,2017(4):213.

[3] 苏坦.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2017(15):197-198.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19)01(a)-0199-02

DOI: 10.16661/j.cnki.1672-3791.2019.01.199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项目编号:jxcia-17-2)。

作者简介: 邵甫华(1983,5—),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

标签:;  ;  ;  ;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