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典籍翻译系统构建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典籍翻译系统构建

褚杨杨,徐宇楠,王茜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关键词: 中医典籍;中医文化;生态翻译学

摘 要: 随着中医文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中医典籍翻译盛行。翻译是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途径,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的翻译理论,符合当今时代生态理念。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构建中医翻译生态系统,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尽可能符合原文本的原生态,又要实现在目标语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能够对中医典籍的翻译和中医文化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引言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开始重视中国,从重视经济发展、社会制度转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在挖掘过程中呈现出重要价值,改变了西方医学界对于医学理念的认识,在养生、治疗等方面重塑了人们的观念。他们渴望了解神秘的中医理论,越来越多的中医典籍通过翻译传递给西方读者。由于中医典籍中的中医术语、表达思想、深刻内涵等内容的制约,翻译学者们尝试各种理论指导进行翻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欠缺的地方。

世界发展到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和指导思想,当前时代的发展已经到达生态性发展的阶段,生态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世界各项活动不断将生态作为核心,生态系统成为各行各业活动的指导思想。与之带来的是,生态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最初生物学系统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要素生态共存、生态平衡、生态动态调整。因此,生态理念不断应用于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中。

……字人棉合哥,今为要雇身使……/……今将自己弟,名唤妳马歹……/……□住人答古秃处,永远为……/……身,两家言定雇钱中[统钞]……/……□□□……[注]前引杜建录《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第71页。

著名翻译学家胡庚申结合生态理念创新地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自提出之后,为翻译活动提供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理论取得快速的发展,广泛应用在翻译领域,十几年时间的蓬勃发展,对翻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人们可以不再依赖单一的学科来关照翻译学,而开始向着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解释系统进军了。[1]生态翻译学的指导思想和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而中医典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医的理论核心是天人合一,讲求养生和疗养要顺应时节,所谓春季顺阳疏放,秋冬养阴,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生态翻译学中的选择学说和生态性理念与中医传统理念一脉相承,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一、生态翻译学翻译系统

翻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播。因此,对于翻译的研究应当融入系统论的思想,尤其是中医典籍翻译,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将中医文化的精髓输出国外,就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针对中医典籍的翻译活动构建中医典籍翻译生态系统。

(一)中医典籍翻译生态系统

翻译文本生态平衡包含众多内容,语言、文本结构等。就文本生态平衡中的语言生态平衡而言,译者就要致力于保持原语与译语的词义平衡、句意平衡、原语与译语的“传神”与“达意”的平衡、原语与译语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平衡、原语与译语的文风的平衡等等。[4]而文本结构的生态性体现在选择最适宜的翻译结构方式,拥有自己的句式结构,译者应当具有自己的句式结构特征,摒弃过往依托西方翻译结构,结合生态性需求,实现翻译文本生态平衡。在中医一些症状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保持结构的一致性,例如:中医的病症名“虚寒证”和“虚热证”可直接翻译为“Deficiency-cold syndrome”和“Deficiency-heat syndrome”。

蓦然回首,见红琴已经迷迷糊糊中睡去了。她应当说是一个嗜睡的人,还特别喜欢睡懒觉,像猫似的慵懒。她一旦合上眼进入了深睡眠,就呼吸均匀,无声无息,他倒是希望她发出那么一种细语似的声音,就像茶水刚倒进杯子里的呓语。再看她的样子,微微耸起的乳房和微微隆起的小腹,在视觉上使人感到充满了弹性。说到如数家珍,眼前的尤物应该也算得上是一件珍宝吧。他的目光落到她的私密处,想来那里正是天堂或地狱的入口,不由得陡然一惊,红颜祸水,那里正是一个危险地带,可是他既上不了天堂,也下不了地狱,那么,就算那是高压线,也是与他绝缘的。

图 1 中医典籍翻译生态系统

该系统将中医典籍作为源语系统,实现翻译过程的生态系统平衡,就是实现源语系统、译者系统、译语系统的三者动态平衡,译者系统起主导作用,通过生态循环过程实现翻译文本的筛选和留存。

翻译生态系统的生态性还体现在各种要素的生态平衡,中医典籍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主要包括:中医文化生态平衡、翻译文本生态平衡、风格生态平衡、环境生态平衡、群落生态平衡。

将中医术语翻译过程系统化,能够在系统与系统交融过程中找到契合点,实现文化的传播不突兀,减少差异性。中医术语生态系统中,每一个微小的元素都是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不同时代的文化解释,不同症状的涵义延伸,都在无形中改变着系统,但是又维持着生态平衡,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与此同时,目标语系统也存在系统平衡,随着译语读者对中医的不断熟悉,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系统在不断的进行微妙调整,这时译者的重要作用就凸显无疑。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坚持从源语系统的角度出发,保持源语的原生性,而没有考虑译语系统的平衡,那么势必会影响整个翻译过程的生态性,就像是南橘北枳或生物入侵,使得译语读者难以接受。那么译者作为系统元素传输的通道,如何进行生态调节呢?

为使软件系统更加完善,需要强化系统试运行期间的测试工作,以让操作者得到更满意的体验感受,在得到用户比较认可的方案后,还需要根据用户的操作感受及时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人类中心主义力求确证人和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对立问题。在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思想萌芽时期,试图确立人作为感性欲望主体的地位,构建自身价值及其价值尺度,并非匪夷所思和加以鞭挞的说辞。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亚里士多德这样为“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注解,“由于大自然毫无目的地、毫无用处地创造任何事物,因此,所有的动物肯定都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创造的”。[1]23这不仅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人和自然、个体和社会的二元分割,而且把自然看成无生命的对象、无意义的范畴,进而对后来者的研究产生先导性作用并使其沉陷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化程式之中。

合同终止有可能是由违约导致,也有可能是因为特定终止事项出现所致。合同终止不一定是因为违约,违约也不一定导致合同终止。碳交易相对于其他国际交易行为有太多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现有的法律框架和国际惯例直接适用于碳交易,于是交易双方通常以详尽的合同条款来弥补,规定了非常复杂的合同终止事项。虽然规定得详尽可以避免不确定事项,但也给国外买家动辄终止合同提供借口。

1.2.4 对比分析法 应用归纳、演绎和对比等逻辑分析方法,对首届女篮亚洲杯中国队与冠亚军队的进攻能力在投篮得分情况、不同位置主力队员的得分情况以及前场篮板球、助攻、失误、造犯规等方面的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体育学科知识进行统计、归纳、分析,以找出中国女篮与澳大利亚、日本女篮在进攻能力方面所存在的差距。

过去,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充满神秘感,考虑系统的生态性和平衡性,需要译者在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考虑西方读者的理解能力,尽量采取意译的方法,使得中医文化首先传入西方医学系统,使之了解中医,接受中医。随着时代的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能够理解中华文化,那么可以进行翻译策略的调整,更多采用异化策略,将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医理念传递给西方读者。这其中,译者系统起到调节的中枢作用,具体表现在:

(2)对于目标语生态系统了解愈加深刻,在调节过程中,越能将源语系统的内容解释清楚。

(3)译者系统中语言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熟悉文化背景等能力提升,会使得两个系统中的要素传输更为流畅。

(二)应用意义

以往的翻译过程,叙事方式以西方思想为依托,使得很多内容经过叙事方式的转变,即使采用异化原则也难以展示中国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精髓。而生态翻译学中所蕴含的思想,也可以以中国叙事方式来进行翻译,是一次理论的革命性创新。生态翻译学既强烈期望形成属于本土的、适合中国的翻译理论,同时也希望其理论对理解世界翻译有意义——既想要立足本土,又想要追求自身理论的普遍性。[2]

理论创新是翻译活动的核心驱动力,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进行不同的理论创新,能够使得世界文化更加有效地传播。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翻译活动当中,在翻译活动中如何应用,这些是需要研究的重点。应用生态翻译学研究中医术语的翻译,期许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一些力量。

中医文化生态平衡,是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不同系统中文化传播和文化背景的区别,找到共融的点,使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易于接受和理解,而又不破坏原文化的传播意图,实现文化共鸣。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于西医主张治疗疾病,而中医治病不单祛除疾病,恢复健康,还重在恢复生气,精气神和生命活力,例如对于书名《万病回春》的翻译,凌武娟、吴青、翟书娟结合“春”的中医文化内涵,尝试将书名翻译为Vitality Recovery from Myriad Diseases。[3]由此使得国外读者对于“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够表达其原有的内涵,能够很好的实现文化生态平衡。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重选取恰当的词句实现文化生态平衡。

(三)中医典籍翻译过程的生态平衡

这里简单地对每个系统选择几个典型的指标来进行说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医文化在源语系统中研究得越深刻,那么基于生态性原则,该系统会进行调整,出版更多的中医读物和参照文献。译者通过文献的阅读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结合目标语系统文化层面和读者接受层次,翻译出适宜的文本。在文本传入目标语系统后,如果效果较差会对该系统生态性产生影响,或难以接受,或没有体现特色。这时,会有读者途径的接受、反馈和批评,将优秀的文本留存,其他的文本就被淘汰。而反馈和批评的结果传入译者系统后,部分译者会通过自身系统内的生态调整,翻译出更为适宜的文本,往复循环,适者生存。当然,目标语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源语系统产生影响,对中医文化的热爱程度能够反过来促进源语系统中中医文化研究更有动力,发展更为迅速。

中医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中医文化的传播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医学传承和延续中国道家思想,字词句中无不包含深刻的含义,以“气”为例,在中医诊断过程中,不同的病症就代表不同的含义,或指精气,或指疾病等,依据所处文字环境不同,有不同的衍生意义。合理的翻译理论才能实现中医典籍的翻译,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翻译思想能够实现中医术语的有效传播和不断修正调整,真正实现中医文化在世界的普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生态翻译学实现了翻译过程的系统化,应用生态翻译学,可以说,中医典籍中的中医术语和理论及所处文化环境是一个整体生态系统,而翻译之后传播至国外,所处国外的文化环境又是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交融需要实现有效的协调,才能达到平衡和生态性,这个调节的枢纽,即是译者。所以生态翻译学中译者占有主导地位,随着两个系统内要素的不断变化,来实现翻译的动态平衡,即实现生态平衡。但是生态性的优势在于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因此,对于译者又有翻译反馈和批评作为修正。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循环往复,适者生存,保证翻译的作品具有长存性。

风格生态平衡是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风格的选择,翻译风格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具有自身特征和内涵、审美方式等特征,译者应当在不违背、不损害原作意蕴、风貌的限度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为自己的译文赢得读者。[5]无论中医理论以专业的风格还是简明的风格,是以委婉的描述风格还是长驱直入的表述风格传输给目标语系统,都需要考虑系统的生态平衡,例如读者的层次等多方面要素。

环境生态平衡,是在翻译过程中考虑翻译环境的变化和调整,要营造良好的翻译环境,即是实现翻译的生态平衡。中医典籍翻译过程中,存在一些对于翻译环境不利的要素,尤其一些生僻的术语,考虑到生态性原则,将生僻的术语进行意译或注解,保持翻译环境的平衡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生态系统间要素的传输。

(1)对于源语生态系统了解愈加深刻,在调节过程中,越能使得目标语系统中的读者群体接受。

群落生态平衡,群落生态原指研究生物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性。而在中医典籍翻译过程中主要是指中文读者群体和目标语读者群体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在翻译的过程中,目标语系统中的群落相较于源语群落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这些滞后性和存在的文化传播偏差会导致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群落之间的生态平衡性,不断动态调整,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相互补充。例如:中医中的“气”最初翻译时按照西方群体的发音模式音译为“chi”,便于西方读者接受,随着时代发展,如今普遍音译为“qi”,其内涵被广泛接受,很大程度上弘扬了中医文化。

二、新时代下系统调整

要想实现两个系统的生态平衡,仅仅依赖译者本身是不够的,需要凸显译者系统的过滤和调节作用。在此没有将源语系统和目标语系统之间的调节定义为译者,而是定义为译者系统,是由于新时代背景下,译者本身的主体性某种程度被削弱,而译者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一)翻译辅助技术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无疑为翻译活动插上新的翅膀,一些专业的中医术语在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上可以直接获取,而译者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拓展思维,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作用结合生态翻译学原则,选择适宜的翻译模式保持系统的整体生态平衡。

《诗·小雅·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传》:“将,请;伯,长也。”意谓车欲堕而请长者帮助。后用作求助或受助的意思。《聊斋志异·连琐》:“将伯之助,义不敢忘。 ”〔2〕132

(二)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无疑是当今时代的热词之一,在中医翻译系统的调整过程中,大数据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例如:在某本中医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大数据调研显示,某个国家学习中医的留学生数量占大学生的比例、我国孔子学院的数量、国外有关中国传统书籍的销量等等,都可以作为翻译词汇、叙事方式选择的依据,并且结合大数据变化进行逐渐的调整,使得该文化以一种容易接受的适宜翻译模式进入该国家市场。这符合译有所为的生态翻译学准则,既要保障忠于中医术语的本意,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扬中华文化的作用,并且在翻译活动中符合事物的生态性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三)翻译批评

过往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单方面的,而新时代的信息流模式是双向的,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顺利实现读者与译者的互动和反馈。例如:读者对中医典籍中的某一中医术语理解不是很清楚,那么可以利用反馈平台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馈批评,译者可以在后续翻译过程中进行注释或翻译策略调整,以实现翻译的完整性。

中医理论的顺利传播依赖中医典籍的准确翻译,翻译活动是实现源语系统和目标语系统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之间要素互相流动,相互影响的过程,不单单是语言转化为语言的活动,更是存在文化、宗教、思维等众多领域的交融活动。因此,对于中医典籍翻译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

三、结论

抓住当前时代背景,中医典籍中的术语翻译过程中,存在单方面地站在源语系统,固守中医术语本体特征不做调整;或者迎合目标语系统,改变中医术语本质等不恰当的翻译行为。针对要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又有效的规避译者本身的主观性,创造性的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构建生态翻译系统。在中观的层面上,将中医典籍翻译过程看做是生态系统调整的过程,增加了客观的因素,利用系统要素的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医典籍翻译活动的需要,对于中医典籍翻译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对于系统中的微观元素研究较为缺乏,例如:西方人类社会养生观念转变对生态翻译系统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出现导致的语言结构变化对生态翻译系统的影响,如何作出细微的调整,这些会在未来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J].上海翻译,2013,(04):1-4+20.

[2]邓科.中国当代译论话语场中的生态翻译学:基于理论发展的视角[J].上海翻译,2017,(5):10-14.

[3]凌武娟,吴青,翟书娟.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比喻性中医药典籍书名英译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08):1-3.

[4]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05):1-7.

[5]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Transl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CHU Yang-yang, XU Yu-nan, WANG Q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10, China)

Key words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Abstract :As TCM culture has gradually gained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translation of TCM classics has become popular.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pread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to construct the TCM translation eco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t emphasizes the original ecology that conforms to the original text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ystem, which can promote the translation of TCM classic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CM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708(2019)05-0125-04

标签:;  ;  ;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典籍翻译系统构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