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晓梅[1]1994年在《并行重构系统中的全局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利用多处理机系统提供的高性能,并行编译(重构)系统已成为多处理机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依赖分析是并行重构的核心,而全局流分析直接影响着依赖分析的精确度,并影响着多种优化策略和并行转换的策略及效率。本文阐述了并行编译前端中控制流、数据流分析的原理及经典算法,并介绍了中科院计算所并行编译组所研制的并行优化重构工具PORT中实用的全局流分析GFA。GFA借鉴了其它并行重构系统的优点,将控制依赖转换为数据依赖并化简控制表达式,从而消除GOTO语句,可以并行含IF语句的DO循环;同是它也具有独到之处:实现了许多并行编译器所回避的精确的过程间数据流分析,对公用区采用独到的处理办法,可以并行含CALL语句的DO循环;采用优化的算法以降低时间代价;采用一些技巧以降低空间开销;扩展了许多并行编译器所不具备的功能(例如求标量易名链)。因此,它是一个实用的、精确的、全局的、扩展的流分析。本文着眼于它的组成、实现及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在文章的最后,对并行编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兆庆, 乔如良[2]1994年在《PORT:并行优化重构工具集》文中研究表明PORT是以FORTRAN77源程序为对象的并行优化重构工具集.它以自动并行重构程序为主体,辅以一组优化、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和程序执行过程可视化工具.通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统一的内部数据结构将它们集成为一个整体.本文介绍PORT系统的特点、结构和若干关键技术.
沈剑良[3]2014年在《应用定制的粗粒度可重构SoC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VLSI制造工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SoC(System on a Chip)设计方法的不断进步,各类嵌入式SoC设备的应用功能不断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更新的系统设计方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对系统性能的追求。面向应用领域的粗粒度可重构SoC设计方法,融合了可重构技术、可重构指令集处理器(RISP)和多核处理器SoC(MPSoC)等多种设计方法,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程序特征进行系统性能的优化,在确保性能的前提下,保持了可重构硬件灵活可配置的特点,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嵌入式领域的不同应用要求。目前应用定制的粗粒度可重构SoC设计方法已成为可重构SoC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本文重点研究了粗粒度可重构SoC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的多项关键技术,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基于体系结构模板的粗粒度可重构SoC设计方法针对传统的面向应用领域的多核SoC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探索空间大、设计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的粗粒度可重构SoC体系结构设计方法。体系结构模板分为多核SoC系统结构模板和粗粒度可重构结构模板两个层次进行构建和描述,既能反映应用计算模式特征,又能反映粗粒度可重构处理体系结构特征,并且参数可配置。将模板参数实例化,构建了面向密码处理应用的多核可重构指令集处理器(Multi-RISP)SoC系统,该设计方法将RISP的设计空间探索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得RISP在具有专用指令集处理器较强性能的同时也具有可重构技术灵活的编程特征。(2)应用定制的可重构指令集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对可重构体系结构进行应用定制是一种有效提升运算性能、提高运算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本文研究了应用特征分析和功能单元的定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应用定制功能单元的可重构指令集处理器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采用标准处理单元和应用定制处理单元协同处理的可重构流水线结构,可有效节省可重构硬件计算资源,提高流水线的运算速度。面向分组密码处理完成了可重构指令集处理器(BCSRISP)的定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只使用基本处理单元SPE的情况,协同使用SPE和CFU进行密码算法计算能获得良好的加速效果。同时,为了避免电路版图和半导体工艺等物理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功能单元的数量作为测度数据,分析了资源数量与性能加速比之间的关系。(3)Multi-RISP SoC互连架构研究及无缓冲路由器(FBEA-BLESS)设计本文首先对系统结构模板中描述的多种互连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应用领域特点和设计复杂性等约束条件,引入Mesh网络和交叉开关这两种片上网络互连结构架构,完成了Multi-RISP SoC系统的互连架构设计。针对应用程序的特性和当前几类基准无缓冲路由器设计中存在路由器延迟大、吞吐量不高、活锁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分配的支持报片交换的无缓冲路由器(FBEA-BLESS),减小了路由器的关键路径延时,并由于采用了Go-Stop-Steer(GOSS)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网络活锁现象的发生。RTL级代码综合结果和六种合成程序的实验结果表明,FBEA-BLESS在吞吐率、零负载延迟、工作频率等指标上与BLESS-3等比较均有明显地提升,非常适合在Multi-RISP SoC系统结构设计中选用。(4)Multi-RISP SoC的层次化配置存储器设计配置信息的生成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着粗粒度可重构SoC结构的运行效果。传统的方法将配置信息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器,每个处理单元在需要配置信息都要从该存储器读取配置信息,因而运行效率低下。本文为面向密码处理领域的粗粒度可重构SoC的配置信息生成方法设计了一种层次式的配置信息存储器结构,实现了不同层次上的重构,将配置信息分为相互独立的操作配置信息和互连配置信息存储器两部分,最后根据上下文优化配置信息生成。实验结果表明,在运行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本文的配置信息生成方法功耗可以减少23.7%~32.6%。对于不同的应用,当应用中互连状态可以不重构时,配置信息中互连信息所占比例更大,因而会带来更大的功耗改善。(5)面向可视媒体处理的EVMPSoC-E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本文以上研究工作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本文设计了面向可视媒体处理应用的粗粒度可重构SoC(EVMPSoC-E)的体系结构,并完成了物理版图实现,部分验证了全文的设计思想和理念。通过一个应用实例,对EVMPSoC-E的计算性能和效率进行了评估,证明了其高效性和可用性。
佚名[4]2008年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文中提出
王大伟[5]2009年在《SoC软硬件协同设计中的高层映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软硬件协同设计是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SoC)设计的基础。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SoC集成度的日益提高,电子系统级设计已经成为当前SoC软硬件协同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电子系统级设计的关键集中在SoC高层设计,包括系统建模、软硬件划分和设计映射细化等等。本文工作围绕电子系统级设计中的高层映射技术展开研究,利用应用驱动的设计、系统结构模板、智能算法和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等理论和方法对已有的应用建模、体系结构建模、映射算法和专家决策等进行发展和改进,并开发了SoC事务级软硬件协同设计平台TL-Platform,并结合实际应用实验验证了本文给出的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在应用建模方面,提出了一种应用驱动的SoC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使用应用特征分析,指导SoC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可显著提高SoC平台和芯片体系结构的设计效率和质量;并通过挖掘应用特征,自动生成系统模型,可保证所生成的系统模型和领域应用特征的一致性和完备性;此外,面向SoC任务划分的需求进行应用特征分析,提取出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流/数据流、计算/存储分布、关键代码块等信息,基于特征分析结果,得到任务分配的特征需求模型,作为SoC任务分配的启发信息和重要依据;同时,使用PIA-CDTG中提供的重要属性信息,如执行时间百分比、最大活跃变量的存储需求、目标代码的存储需求、节点间的数据通讯量、节点的并行性、以及节点的先后次序关系等,并通过进化蚁群优化算法,进行“分析-划分”的迭代优化,实现高效精确的任务划分。2、在体系结构建模方面,提出了基于系统结构模板的SoC事务级建模与仿真(SST-TLM)方法,SST-TLM方法在事务级构建一些领域SoC系统结构模板,模板集成了计算IP核、通讯模块和调度模块,使设计者通过模板的接口来配置SoC体系结构,包括IP核参数配置、通讯拓扑与协议配置和调度算法的选择等。事务级系统结构模板可支持计算、通讯和调度的协同仿真与性能分析,有效的解决了使用事务级模型来探索SoC系统的整体性能的问题,并高效的支持软硬件划分、平台设计空间探索和系统瓶颈与性能分析。此外,针对以通讯为核心的SoC领域,构建了SoC通讯系统结构模板和OCP通讯模板,以支持通讯仿真与性能分析。3、在专用领域的映射方面,提出了数据密集型应用中核心循环到粗粒度可重构体系结构(Coarse-grained Reconfigurable Architectures, CGRAs)的流水化映射方法,该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支持循环自流水,使用固定指令流多数据流执行模式,可获得较高的计算吞吐量。通过将控制流依赖图转换为数据依赖图,应用的高层表达式语句可直接映射到PEs上。我们定义了其循环自流水CGRAs体系结构模板,阐述了CGRAs的资源共享和流水方法,并给出核心循环流水映射方法,典型应用算法映射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自动映射方法与手工映射优化的性能相差很小;同时,与已有的先进的SPKM方法相比,我们的方法的资源占用率降低16.3%、吞吐量提高169.1%。4、在专家决策方面,提出了支持多专家决策的分布式协作软硬件划分方法。建立了可重构SoC多领域设计专家的协作设计环境,给出了其通讯支持协议,一致性维护与并发控制的机制;基于蚁群优化算法快速寻找全局最优划分解,并构建了自动化的协作划分流程。该方法既发挥了蚁群算法进行全局寻优的优势,又为多领域专家进行分布式协同工作提供了方便的平台。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可重构SoC软硬件划分的质量与效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支持SoC高层映射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环境原型系统框架TL-Platform,实现了应用特征分析、事务级建模与仿真工具和软硬件划分工具。该原型系统在嵌入式媒体处理SoC设计研究项目和军队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
佚名[6]2010年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文中认为TP112010051942输出耦合的复杂网络自适应牵制同步/樊春霞,蒋国平(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应用科学学报.―2010,28(2).―203~208.针对输出耦合复杂网络的同步控制,提出一种自适应牵制控制方法以实现复杂网络同步。不同于现有同步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节点输出变量构造同步控制器,只需控制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就可根据同步误差自适应
刘京[7]2015年在《面向Open64的OpenMP相关编译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30年来,伴随着并行计算机的出现,并行计算迅速发展。SMP(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是一类被广泛使用的并行计算机系统。OpenMP则是其上最流行的并行程序开发模型。OpenMP具有如下几个优点:基于线程从而有更小的额外开销;面向循环容易实现增量并行化;简单、可移植性好。但是同时OpenMP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应用范围窄、受到循环表达形式的约束、基于共享变量进行通信对获得高性能的程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说明即使共享存储模型的程序设计比分布式系统简单,在程序模型和体系结构之间依然有较大的差距。本文讨论OpenMP程序的相关编译优化技术以弥补这种差距。本文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分析Open64编译系统的构成,明确其中翻译OpenMP涉及的模块,着重讨论了OpenMP的两个翻译过程:OpenMP Prelowering和MP Lowering。此处涉及了并行域管理、共享任务分担和同步以及环境变量等问题,是OpenMP编译的最核心部分。最后,讨论了运行环境的支持。第二部分讨论了如何将简单的fork-join模型的OpenMP程序转化为SPMD类型,以达到更高效地表达程序中并行性的目的。通过并行域的合并与扩张,来减少fork-join模型下线程管理的开销,并且利用Open64的全局过程间分析模块,实现跨越过程边界的并行块的重构,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进一步增大并行块的范围,增加计算的粒度;通过将并行块提升到调用函数中,可以进一步对调用中的并行块进行合并,这样使进一步改善程序的结构成为可能。第三部分,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四类循环结构下各个调度方式的性能,为用户针对应用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调度策略提供指导,然后提针对指导调度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减型循环结构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指导调度和动态调度结合的改进的调度方式-combined,实验表明该方式有效地弥补了指导调度的上述缺陷。
张平[8]2006年在《并行化编译器中并行程序自动生成和性能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性能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对高效并行软件的需求急剧增加。面对庞大、复杂且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计算任务,如何充分利用高性能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加速计算任务的快速完成;面对多年来积累的已验证正确且十分有效的串行应用程序,如何将其移植到超级计算机上高效运行,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性能计算领域最为关心和头痛的问题。并行化编译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所谓并行化编译技术就是指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自动检测串行程序中潜在的并行性,并将串行程序转变为等价的高效并行程序的翻译技术。并行化编译研究伴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而开始,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并行化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然而迄今为止,并行化编译系统离实际工程应用还有距离,并行化编译领域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深入的研究。 并行化的最终目标是生成符合目标机体系结构特点的高效并行程序,因此如何产生高效并行代码是并行化编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行代码的生成和优化同目标机体系结构密切相关。本文以并行化编译器KAP(Kit of Automatic Parallelizer)的研究和开发为背景,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两种目标并行结构:分布内存结构和共享内存结构,探讨了并行化过程中并行代码自动生成和并行程序性能优化的若干问题。 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分布内存结构为目标,研究了并行化过程中的通信优化和消息传递类型并行程序自动生成问题。在分布内存结构上计算和数据被分布到各个处理机,应用程序的复杂性使得计算和数据不可能完全对齐,即处理机间通信不可避免,而且是影响程序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并行化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和隐藏通信带来的额外开销,在代码生成时不仅要产生各处理机上的计算代码,还要产生处理机间的通信代码。这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包括: 1.提出了目标并行代码的冗余并行执行模型,依据该模型对程序控制流图进行扩展,在其中增加了程序的并行执行信息及数据分布和重分布信息。 2.建立了基于数据流分析的通信优化框架,并在数据流分析过程中引入依赖关系信息,在统一的优化框架下实现了通信延迟隐藏、消息向量化、消息结合和冗余通信消除等优化策略。测试表明,通信优化有效地减少了通信的消息数和数据量,隐藏了通信的开销,提高了程序的并行性能。 3.在数据流分析过程中以逻辑运算来描述数据流表达式,避免了传统集合运算的复杂性;通过单向数据流分析计算数据流表达式,使得优化算法具有线性时间复杂度。 4.依据冗余并行执行模型对并行计算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通信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符号系数线性不等式组的形式定义和描述各个通信集,针对通信集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通信代码产生算法,并给出了算法的正确性证明。
袁博[9]2012年在《基于可重构技术的网络节点节能问题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满足人们对网络的规模、功能和性能等方面需求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能耗方面,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碳排放也随着行业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目前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碳排放占全球的2%,这一比例将在2020年翻一番。2008年网络基础设施,包括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冷却设施等设备共消耗8680亿度电,占全球总耗电量的5.3%。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到2025年,IT行业的平均能耗将达到2006年的5倍,网络领域更会达到13倍。能耗问题已成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重大专项“新一代高可信网络”提出了“可重构柔性网络”的思想,致力于建设能够承载新型业务、提供可靠服务保证、用户规模可规划、网络资源可管理、节点服务能力可重构、绿色节能的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针对绿色网络对网络节点节能的需求,本文依托可重构柔性网络的研究工作,研究网络节点的绿色节能技术。本文从节点设备能耗跟随业务负载变化的思想出发,将节点能耗调整抽象为资源分配和资源调整的物理本质问题,研究基于可重构技术的网络节点能耗调整机制。首先研究基于构件运算的系统可重构理论;其次研究构件模型和构件能耗感知模型;再次研究基于构件重构的能耗细粒度调整方法;最后设计一种网络节点的低能耗转发架构。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构件重构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定义了构件和重构操作的相关概念,提出了可重构系统的代数模型。针对可重构系统在形式化描述和重构建模方面的不足,用代数学方法对可重构构件,构件组合,可重构系统的属性和行为特征进行抽象,把构件组合定义成构件的“运算”实现,结合进程代数中算子的概念,定义了多种构件组合运算,建立了可重构系统的代数模型。在代数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建模和重构范式,为使用可重构技术实现能耗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构件的能耗感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内嵌能耗感知机制的构件模型。构件模型使用构件代理完成决策和重构部署,利用代理接口完成构件间的交互。在构件组装层面引入具有感知功能的容器隔离底层操作系统的影响,构件模型遵循重构范式实现构件连接关系的重构。构件模型为构件提供了运行环境,为重构操作提供了支撑。分析构件的能耗产生原因,根据构件开发过程和运行环境的特点定义了3个能耗特征量,提出了一种利用BP神经网络估算构件能耗的模型。能耗模型对3个能耗特征量进行度量,使用BP神经网络拟合出构件特征量与构件能耗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能耗感知模型的有效性。内嵌能耗感知机制的构件模型支持了构件重构并提供了能耗调整对象。●针对时延敏感业务的能耗调整问题,提出了截止时间约束下的频率调节算法。首先分析了业务时延特性,结合可重构柔性网络思想提出了一种业务时延特性区分方法。根据时延敏感业务对节点服务性能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以构件运行截止时间为约束的频率调节算法。算法使用频率调节点密度在构件组内部快速选择频率调节点,通过插入频率调节代码降低构件能耗。最后使用Zebra容器原型和Wattch功耗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频率调节算法可以节省构件组20%-40%的能耗,可使构件组能耗跟随业务负载发生变化,实现设备能耗的细粒度调整。●针对非时延敏感业务的能耗调整问题,提出了基于构件重构的能耗细粒度调整方法。为解决能耗调整时机的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流特征分析的多时间尺度重构决策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到达业务流的突发水平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流模型,然后针对选定的流模型提取流特征进行能耗调整时机决策。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准确选择流模型,可以提高能耗调整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并能降低能耗调整对业务的影响。其次,在对构件化路由器低能耗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件重构的能耗细粒度调整方法。该方法使用布尔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网络负载变化;使用遗传算法并行搜索构件配置空间,能够快速搜索出低能耗构件配置方案。使用真实网络流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负载的动态变化进行构件重构,能够使路由器能耗跟随业务负载进行变化,与传统算法相比可以节省60%的算法运行时间,降低构件组25%能耗,实现了设备能耗的细粒度调整。●针对网络节点能耗调整机制的部署问题,基于交换中转发的思想设计了一种低能耗转发架构。该架构通过模糊转发流水交换减少了路由器转发和交换阶段的存储需求和访存次数。该机制复用多个低速节点构成多级流水线结构,可降低报文IP查表和交换的硬件实现复杂度。通过重构规模化执行部件间的连接拓扑,可以部署论文提出的能耗调整机制。建立了交换中转发机制的能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可将路由查表中的存储开销降低为传统先转发后交换机制的50%,并且可节省查表过程中12.5%的能耗。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准确把握构件可重构系统的宏观特征,实现构件能耗感知,部署能耗细粒度调整机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直接为基于可重构技术实现能耗跟随负载变化和绿色网络能耗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陈宇涵[10]2017年在《分组密码算法的可重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密码算法的可重构技术使得密码的实现在计算性能和灵活性上得到了有效的折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信息安全系统的灵活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在分组密码的可重构技术方面,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组密码之间的专用可重构以及静态通用可重构,在跨算法类型的专用可重构、动态通用可重构以及信息安全系统中重构的评估上仍然缺乏相应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分组密码的可重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在分组密码的专用可重构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流水的分组密码与序列密码重构模型DPRM。对分组密码与序列密码的结构特征和操作特征进行了归纳,针对特征从规格和参数上讨论了重构的可能性,挖掘出了可重构移位寄存器与可重构S盒两个可重构元,并提出了重构模型DPRM。模型采用轮间轮内双流水的方法实现分组密码,通过两类算法S盒的相对大小确定轮间流水线级数,通过分组密码S盒的层数确定轮内流水线级数。模型在寄存器前端增加选通器实现移位寄存器的可重构,采用分页RAM的方式实现S盒的可重构。基于DPRM,针对具体算法DES与ZUC设计了一种可重构实现方案,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高效性。2.在分组密码的通用可重构方面,针对动态通用可重构系统中无反馈流水模式下分组密码的时域划分问题,给出了划分的优化目标与相应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路径深度优先搜索与回溯的划分方法CPDSB。算法采用基于ALAP调度的分层方法解决了数据流图关键路径如何确定的问题;通过建立与实时更新就绪节点列表消除了死锁的可能性,为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充分条件;通过兄弟簇整体判断的方式解决了搜索起点的选择问题;采用基于记忆回溯的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确保了能够沿着关键路径进行充分的深度搜索。最后,通过对四种分组密码进行了划分从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3.针对信息安全系统中由可重构密码算子到分组密码的组合过程,提出一种基于聚合指标计算的算子组合质量综合评估方法。针对数据流图描述不便于机器识别的问题,提出采用进程代数Pi演算的形式化描述方法对组合过程描述;结合算子的重构特点与信息安全系统特点,考虑了软硬件指标,提出了五维指标模型,并在Pi演算的基础上给出了指标的聚合计算规则;针对综合评估中不同指标的赋权问题,考虑用户的需求与偏好,通过模糊量化的方法计算各指标的量化权重。4.面向通用可重构处理器GRe P开发平台,对AES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映射实现方案。在面向GRe P的优化设计方面,采用256×32bit查找表将替代变换与列混合运算合并。在基于GRe P的映射实现方面,通过并行加流水的方式减少计算开销与配置开销,通过本地寄存器存储数据、合理布局PE避免数据存储减少了通信开销。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并行重构系统中的全局流分析[D]. 吉晓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94
[2]. PORT:并行优化重构工具集[J]. 张兆庆, 乔如良. 计算机学报. 1994
[3]. 应用定制的粗粒度可重构SoC设计方法研究[D]. 沈剑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
[4].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8
[5]. SoC软硬件协同设计中的高层映射技术研究[D]. 王大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
[6].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10
[7]. 面向Open64的OpenMP相关编译优化技术研究[D]. 刘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8]. 并行化编译器中并行程序自动生成和性能优化技术研究[D]. 张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
[9]. 基于可重构技术的网络节点节能问题关键技术研究[D]. 袁博.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
[10]. 分组密码算法的可重构关键技术研究[D]. 陈宇涵.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7
标签:计算机硬件技术论文; openmp论文; soc论文; 代码优化论文; 编译程序论文; 重构论文;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 并行处理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模板工程论文; 内存映射论文; 分组密码论文; 流应用论文; 信息安全论文; 面向过程论文; 网络结构论文; 通信论文; soc芯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