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高校师德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高校师德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高校论文,师德建设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的师德建设息息相关,强化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一、素质教育与师德建设的内涵

1.素质教育。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的内涵,对素质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解。人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理论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包括三个重要环节。

第一,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会做人。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正视社会、环境和自然界,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目标符合素质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的目的。

第二,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的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需要的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出新方法,新思路,提出新设计、新创意、新模型的能力。

第三,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理论,升华理论,才能使大学生们深受教育,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拓宽知识面,增长才干,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高校师德建设。教师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高校师德建设内容十分丰富。

第一,“服务人民,献身教育”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奉献,教师思想道德的宝贵精髓也在于奉献。一名高校教师,只有首先发扬“服务人民,献身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他的全部思想道德修养才会具有坚定的基础和牢固的前提。

第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高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爱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教师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情境和氛围,才能把全部知识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学生,才能建立起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规定着热爱学生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赋予这种情感以特定的科学内涵;而热爱学生则有力地推动着教书育人的进行,赋予这一过程以活力,提高这一过程的效果。

第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高校师德建设的落脚点。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形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用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象征和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的思想、言行、作风和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贯穿教育行为过程,也可能伴随学生终生。

二、崇高的师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只有教师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人生观,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甘为人梯,忠于职守,才能潜心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由此,可以说,加强教师的崇高的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1.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潜能。一个人如果他愿意做某种工作,热爱一项事业,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力,他都会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运用自己凭生所学,甚至是前所未学,而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克服前进的层层障碍,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反之,即使他有知识、有能力,也不会为人所不爱的事业而付出丝毫的努力。在教师职业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2.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1世纪高校教师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具有崇高的师德、全新的观念、深广的知识、过硬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真正热爱教育事业,高校教师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研究理论探索做法,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世纪。

3.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给学生品德、知识、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生理和心理素质和谐地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最起码的要求。热爱学生,就要关心了解学生,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生无情感交流,强行灌输知识,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会因此而扼杀一份童贞的希望。教师只有正视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真诚的心去关心,理解,帮助和教育学生,即要严格要求,又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4.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培养出胸怀宽广、品质高雅、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是以人格教人格,以人教人;以灵魂塑造灵魂,既教书又育人的工作。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是大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勤奋工作、乐于奉献、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劳动者,需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处处做到为学生起表率作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美好的形象感召人。

三、加强师德建设,促进素质教育

师德建设的内涵是丰富、多层次的,它渗透到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师德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促进教师自身的道德内化,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开展师德规范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师德的认知。要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就必须加强对《纲要》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带头学习和实践《纲要》,正确认识《纲要》中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要组织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掌握有关教师的法规政策,并组织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研讨会,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使广大教师了解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达成对师德的一致认知,从他律走向自律,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成才的楷模。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注重表彰先进,总结表彰推广师德典范,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激励作用,大力倡导“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风尚。通过学习、宣传、教育,在校园内形成“献身教育光荣,教书育人光荣,师德高尚光荣”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识到师德风范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并将这种认识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落实到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

2.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教育思想角度看,近代教育提倡的学科中心主义思潮,强调学科知识的神圣权威与完整系统性,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就是为了被动地学会这些学科知识,在这个教育系统里,学科知识是第一位不可改变的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学生只能顺应学科知识,并接受能否掌握它的考验,既无主动性,又无选择权。学生只是被动应试,缺乏锻炼的机会,技能得不到充分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忽视道德品质,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培养,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冲淡了基本技能的训练,隔开了学校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限制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削弱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推动素质教育就要求高校教师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消除片面适应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变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将学生从繁重的知识传授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读、听、写等基本学习能力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全面塑造未来人才。

3.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建立师德建设激励机制。严格管理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证。校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要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提出要求和进行规范,加强考核和督促。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师德建设评估体系,明确并落实评估、考核的办法和措施,把对教师思想修养方面的要求渗透到教书育人和实际工作中去。同时推行学生评教制度,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师表形象等进行客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师德考核和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与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挂钩,在师德建设制度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将大大提高教师完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力促进高校师德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4.丰富师德建设的载体,拓展师德建设的实践途径。师德建设是以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的,师德建设应贯穿于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协调发展,有力地促进高校师德建设。教师要积极参加日常教学实践,做好本职工作。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教育学生,同时又注意自身品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教师要积极参与教改科研的实践,积极探讨并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培养勇于改革,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教师还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社会服务性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思维空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时俱进,从社会吸取健康文明的思想道德成分,为师德的提高奠定厚实的基础,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社会营养。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全身心地去从事教育工作,钻研业务,学习理论,探求教法,苦练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才能以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广的文化知识,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影响和教育每一个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为祖国21世纪的腾飞输送合格的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大军。

标签:;  ;  ;  ;  ;  

高校师德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