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庆粉 山东省临沂新桥中心小学 276000;郭 勇 山东省临沂新桥中学 276000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问题意识作为一项心理活动,它既是建构过程的内容之一,是思考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情感和意志的一种重要体现。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才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形式有显著的激励功能。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数学的建构性学习。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著作《数学是什么》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的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的能力,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天看来,他的这段话仍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现在的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模仿型的训练多,思考型的问题少;告诉现成结论多,学生探究发现少”等现象。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者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包括对信息进行主动抽象、概括、归纳、选择、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实现建构学习的重要起点,是建构过程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民主课堂,让学生无拘无束。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同,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问题情境,让学生心中生“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数学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目的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找准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学生乐于提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公理“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上海到广州乘火车路程约为1811公里,坐轮船航程约为1690公里,乘飞机约1200公里。问:“对于这三种行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诱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呢?飞机的行程为什么最短呢?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进一步发现并得出公理内容,然后启发学生: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应用这个公理的实例?让学生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质疑问难,让学生课堂会问。要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会问,给学生提供生疑的时间和空间。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鼓励评价,让学生善问。疑问是发现之母,但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生疑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步使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教师要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
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使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培养创新人才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论文作者:咸庆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9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发现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