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清, 罗志刚, 秦国庆, 黄江波[1]2005年在《改良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改良全去带状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膀胱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并应用全去带乙状结肠作贮尿囊原位膀胱重建术。结果:术后新膀胱功能良好, 患者能经尿道自主排尿,且尿线较粗,白天控尿较好,夜间早期有8例尿失禁,半年后仍有2例轻度尿失禁。术后21例获得随访,经B超、IVU、电解质、肾功能等检查,疗效满意,术后6个月膀
陈国庆[2]2008年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101例随访报告》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膀胱全切后原位肠代膀胱术,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浸润性膀胱肿瘤以及膀胱功能严重障碍等疾病。迄今为止,胃肠道是被用作膀胱替代、成形和作为输出道的主要材料。其中许多新技术、新方法都有独到之处,对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病人的预期寿命都大有裨益。尽管手术方式、所用肠管部位、代膀胱的形状以及输尿管移植技术多种多样。但主要目的都是原位构建一个低压、适当容量、高顺应性、控尿理想、没有残余尿的贮尿囊,且能有效的保护肾功能,避免电解质紊乱、体液酸碱失衡,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维持其社会形象。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刘春晓教授于2000年提出了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并应用于临床。迄今为止已在全国范围施行了近400例此种手术。至今施行8年,但一直缺乏长期随访观察数据,需要经随访做出客观评价。研究目的通过对2000年2月—2007年8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泌尿外科施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手术的101例患者进行病历回顾、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经验总结,为以后建立一套完善的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随访数据库打下前期基础,并通过对并发症、控尿率、新膀胱尿动力学指标以及勃起功能恢复情况的统计,初步阐明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可行性,以助推广其应用。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泌尿外科,2000年2月—2007年8月,全部101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手术的患者的病历资料。2、复习病例对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前肾功能、电解质、男性患者术前性功能、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统计。3、术后随访通过电话调查、邮寄问卷、来院检查三种途径。无法来院复查的病人,嘱其在当地医院行各项检查,然后通过电话或邮寄的方式进行汇总。4、随访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表(病人对手术的满意度,术前术后性功能情况,术前术后的排尿情况)、体检(血生化、尿常规、肾功能、膀胱镜检、胸部摄片、泌尿系B超、肝胆脾盆腔B超、IVP、膀胱造影、盆腔CT)、新膀胱的部分尿动力指标(最大尿流率、膀胱最大容量、最大容量时的最大压力和残余尿量)、以及晚期并发症的统计。5、统计学方法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白天夜间控尿率,均与文献提供的数据进行历史对照研究,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术前术后肾功能以及电解质指标(Cr、BUN、C02CP、K~+、Na~+、Ca~(2+)、CL~-)计量资料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研究结果1、全部101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手术的患者中,男85例,女16例。年龄10个月~84岁,平均61岁。术后病理证实,膀胱移行细胞癌94例,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膀胱横纹肌肉瘤2例,磷癌1例,重度腺性膀胱炎1例。2、101例患者早期并发症35例(34.65%),11例(31.43%)需要外科手术进行干预。围手术期死亡5例(4.9%)。9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6-90个月)。晚期并发症27例(28.12%),主要为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0.42%)和上尿路梗阻(7.89%),无尿潴留和自发性新膀胱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Cr对比(t=1.305,P=0.195),BUN对比(t=0.258,p=0.797),K~+对比(t=1.358,p=0.180),Na~+对比(t=-1.643,p=0.106),Ca~(2+)对比(t=1.095,p=0.278),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而C02CP对比(t=-4.829,t9=0.000),CL~-对比(t=-6.047,p=0.00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3、96例痊愈出院患者术后6个月白天控尿率91.67%,晚上控尿率66.67%。与studer的482例回肠原位膀胱的20年随访结果对比,白天控尿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37),夜间控尿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925,P=0.009);与Kulkarni报道的34例去管化乙状结肠原位膀胱的10年随访结果比较,白天夜间控尿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694,P=0.055;χ~2=0.676,P=0.411),但却高于后者。4、53例接受尿动力检测的患者贮尿囊平均最大容量216.70±62.53(100-400)ml,平均最大容量时的最大压力31.60±8.04(20-48)cm H_2O(1cmH_2O=0.098 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0.15±3.74(2.30-24.80)ml/s,平均残余尿量10.50±9.75(0-35)ml。5、44例接受随访时间≥9个月,年龄≤70岁,且术前勃起功能正常的患者中,13例(29.55%)恢复了勃起功能,平均年龄47.23(34—63)岁。6、95例接受随访的膀胱癌患者,24例(25.26%)出现盆腔或远处转移,随访到目前为止,17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在容量以及压力上不及其他去管化新膀胱,但是在控尿率、早晚期并发症等方面并不逊色,对上尿路功能没有造成明显损害。且具有自己的特点:乙状结肠比回肠排尿有力,且毗邻膀胱,神经同源,其蠕动节律和压力近似,可产生正常的尿意,排空完全,且无尿潴留和自发性新膀胱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从解剖学角度看,乙状结肠与尿道膜部的距离最近,最有利于正位可控性排尿;乙状结肠的丢失,不会产生严重的水电酸碱平衡失调,也不会出现因回肠丢失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常用的肠管去管化,操作复杂,缝线多,手术时间长,而术中我们将乙状结肠网膜带和独立带以及两带间的肠壁环行肌全部剔除,简化了手术操作,节省了时间,而且也避免了因肠管去管化而产生的并发症。
杨正亮, 黎明, 林树滨, 陈捷, 许腾宇[3]2018年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早期控尿功能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后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早期控尿功能的恢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采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患者尿流率、储尿囊排空尿量及自控性排尿、尿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共47例,男46例,女1例,其中45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3个月,日间自控排尿的患者37例(控尿2级、3级分别为22例和15例),夜间自控排尿27例;患者最大尿流率为5.0~24.0ml/s,平均(13.4±4.4)ml/s;储尿囊排空尿量90.0~250.3ml,平均(135.5±42.2)ml;残余尿为(20.09±11.7)ml。术后6个月,日间自控排尿42例(控尿2级、3级分别为12例和30例),夜间自控排尿30例;随访患者最大尿流率为5.5~28.0ml/s,平均(14.4±4.8)ml/s;储尿囊排空尿量93.2~287.2ml,平均(149.0±46.1)ml;残余尿为(14.52±6.5)ml。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在术后早期尿控达到较满意水平,是一种可行的术式。
汪清, 王胜军, 马力克·伊斯科夫, 张宇, 郭峰[4]2008年在《乙状结肠去带原位膀胱术(附85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改良全去带状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8年5月我们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85例,并应用全去带乙状结肠作贮尿囊原位膀胱重建术。结果:术后新膀胱功能良好,患者能经尿道自主排尿,且尿线较粗,白天控尿较好,夜间早期有8例尿失禁,
刘春晓, 徐啊白, 陈玢屾, 郑少波, 李虎林[5]2010年在《世界首例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文中认为目的报告世界首例单孔腹腔镜(LESS)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并采用全去带乙状结肠构建原位膀胱。方法患者为74岁男性,因血尿2月入院,活检病理确诊为膀胱癌。行LESS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取3.5 cm纵形切口,置入单孔多通道套管(R-port)建立手术入路。手术过程包括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完成后,开放构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结果手术总时间9.5h,LESS部分5.5h。术中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没有增加其它通道。最终病理结果为尿路上皮癌。术中失血约600 ml,输注红细胞400 ml。清扫的盆腔淋巴结均为阴性。尿道及输尿管切缘未见肿瘤侵犯。围手术期未发生水电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术后3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新膀胱容量约280ml,残余尿10 ml,最大尿流率11.1 ml/s。结论尽管LESS手术有着更长的学习曲线,但有望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更加微创更美观的手术方法。
叶小岳[6]2000年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永久性尿流改道多应用于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的病人。近来原位新膀胱术正逐渐代替传统的集尿式尿流改道和腹壁造口的异位可控术式而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在大多数膀胱替代品中,去管化肠管最被广泛应用,诸如半Kock膀胱、Studer术式等。一个理想的新膀胱必须具备:低压力、高容量、顺应性好、技术简单、手术用时少等特点,尽管去管化肠管具备了明显的低压、高容的优点,但是去管重组手术操作复杂、术时长、术后并发症多见。基于Alcini应用间断去肠带的盲升结肠作膀胱替代的研究,我科自1995年应用全去结肠带的盲升结肠制作贮尿囊,在临床获得满意结果。其低压高容的机制在随后的实验中也获得证实。考虑到乙状结肠近于尿道膜部以及其在消化作用中影响甚微的特点,我科设计了手术:即应用全去带乙状结肠制作“新膀胱”,拟通过实验来观察“新膀胱”的尿流动力学特征,并在临床进行应用研究。 本实验分为动物实验和人游离乙状结肠实验。一、动物实验:18头小猪随机分成3组:A:完整肠管代膀胱;B:去管化乙状结肠代膀胱组;C:全去带乙状结肠代膀胱组。测定内容包括最大容量,容量-压力关系,贮尿囊制作时间。二、游离乙状结肠实验:10例人体游离乙状结肠进行全去带前后的周径及容量测量比较。 结果:1、最大容量(ml):A组:260.83±9.70;B组:294.17±12.42;C组:408.33±10.80。 2、20cm水柱内压时贮尿囊容量(ml):A组:120.83±5.85;B组:274.17±10.86;C组:320.00±15.17。 3、贮尿囊制作时间(h):A组:2.20±0.15;B组:3.62±10.86;C组:2.33±0.10。 4、人离体乙状结肠周径及容量全去带前后的测定(cm和ml):周径:14.44±0.74和17.74±0.95;容量:285.00±9.91和446.00±22.19。 结论:1、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压力低、容量大、有很好的尿流动力学特征; 2、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操作简单、技术易掌握、手术用时少、损伤小。13、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Ik”首次在本实验中得到研究,lD 可以为临床所应用。D
张靖[7]2010年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远程随访系统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近年来,膀胱全切后原位肠代膀胱术,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浸润性膀胱肿瘤以及膀胱功能严重障碍等疾病。迄今为止,胃肠道是被用作膀胱替代、成形和作为输出道的主要材料。其中许多新技术、新方法都有独到之处,对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病人的预期寿命都大有裨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刘春晓教授于2000年提出了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并应用与临床。迄今为止已在全国范围施行了近500例此种手术。为了对该术式的手术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有必要探索一种高依从性、高效率、标准化的随访观察方法。研究目的通过对2000年2月—2010年2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泌尿外科施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手术的145例患者进行病历回顾、临床随访、数据整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随访数据库,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随访数据远程收集、实时监控,建立医患交流电子平台。研究方法1、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泌尿外科,2000年2月—2010年2月,全部145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手术的患者的病历资料。2、复习病例,对所有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前血常规、血生化、肾功能、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男性患者术前性功能,术中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各项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3、通过电话访问、邮寄问卷、来院检查三种途径,对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初步采集。无法来院复查的病人,嘱其先行在当地医院进行各项相关检查,然后通过电话或邮寄的方式作信息汇总。4、随访内容包括病人术后的排尿情况、性功能情况、排便情况、各项相关体检(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肾功能、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新膀胱的部分尿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膀胱最大容量、最大容量时的贮尿囊压力以及描绘压力/容量曲线)、各种晚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式的统计。5、建立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随访数据库,整合患者一般病历资料、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等资料,制定电子随访计划并设置提醒、报警参数,设计各数据的统计逻辑。6、建立移动电话端随访资料采集和医患交流的应用程序及界面。7、通过尿动力采集器实时收集患者的排尿信息(包括排尿时间、尿量、最大尿流率),利用蓝牙通信功能将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并建立电子版排尿日记。8、在中心服务器上,将随访数据库、移动电话端信息采集、排尿情况实时监控功能整合成术后随访系统。9、分别采用医生工作站电脑通过互联网访问随访系统以及移动电话通过CDMA和GPRS移动通讯网络登陆访问系统的方式,测试随访信息能否在移动电话端、中心服务器和互联网网络终端之间实现完全对接。研究结果1、建立了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随访数据库,该数据库可实现以下功能:①详细记录了患者基本病历信息、围手术期情况、术后随访情况相关信息。②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并实现随访自动提醒功能。③根据患者的姓名、性别、住院编号、手术日期进行信息查找。④根据预设的报警参数,对录入的异常随访信息进行报警提示。⑤对录入的数据资料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并能将数据完整导出至Excel,可通过Excel导入到spss软件进行复杂的统计描述。2、建立了移动电话端信息采集和远程交流的应用程序及界面,可实现以下功能:①接收尿动力采集器通过蓝牙设备所实时发送的各项排尿信息。②通过移动电话预设界面,实现信息录入、上传及查询功能。3、已在中心服务器上建立了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远程随访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①医生工作站电脑通过互联网登陆、访问随访系统所在网页。②在线浏览、录入、编辑整理及导出随访数据库的资料。③在线查看尿动力采集器实时发送的患者排尿信息。④在线查看患者的主诉信息并进行回复。4、随访系统的测试结果如下:①移动电话端录入、上传的信息,可通过互联网终端电脑访问中心服务器准确获得。②互联网终端电脑登陆中心服务器后所录入、上传的信息,移动电话端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准确获得。③在预设的权限之内,移动电话端和互联网终端电脑通过随访系统所获得的相同类别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一致性。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远程随访系统为术后随访数据的收集、查询、整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系统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学习掌握,可快捷地检索、查询所需资料并导出数据。针对根治性膀胱全切及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特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手术前后及随访观察情况,对客观评价该术式的手术效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远程随访、排尿情况实时监控及医患交流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随访的依从性及随访效率,减少失访,有利于随访资料收集的标准化。通过数据采集栏目及相互逻辑的修改,可将该系统扩展、转用于其它类型的医学数据收集、整理,增大了本系统的应用范围,使具有更高的医学应用价值。
程书栋, 张文毅, 薄成佳, 刘春晓[8]2013年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3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科于2006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7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7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例,年龄49~82岁,平均59岁,移行细胞癌34例,鳞癌2例,腺癌1例。TNM分期:T2a N0M018例,T2b N1M011例,T3a N1M06例,T3b N1M02例。1.2方法:参照郑少波等[1]方法,常规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取乙状结肠15~25cm,行直肠乙状结肠吻合恢复消
刘士贵, 张峻, 吴裕忠, 肖茂林[9]2007年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9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9例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随访期间健康状况良好,在腹压帮助下自主排尿,尿线粗。8例能在白天完全控尿,控尿时间长达2~3h。1例夜间偶有失禁,通过定期唤醒可避免。新膀胱容量200~500ml,平均为320ml,残余尿20~60ml,平均为40ml。全组肾功能正常,未发现输尿管返流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理想术式。
董建国, 唐学军[10]2011年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4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此术式对机体的影响。方法:膀胱移性上皮癌4例,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治疗。结果:随访患者排尿功能良好。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排尿、储尿功能确切,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
参考文献:
[1]. 改良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C]. 刘水清, 罗志刚, 秦国庆, 黄江波. 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册). 2005
[2].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101例随访报告[D]. 陈国庆. 南方医科大学. 2008
[3].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早期控尿功能观察[J]. 杨正亮, 黎明, 林树滨, 陈捷, 许腾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8
[4]. 乙状结肠去带原位膀胱术(附85例报告)[C]. 汪清, 王胜军, 马力克·伊斯科夫, 张宇, 郭峰. 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5]. 世界首例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J]. 刘春晓, 徐啊白, 陈玢屾, 郑少波, 李虎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6].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D]. 叶小岳.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7].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远程随访系统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 张靖. 南方医科大学. 2010
[8].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37例临床分析[J]. 程书栋, 张文毅, 薄成佳, 刘春晓.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3
[9].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9例报告[J]. 刘士贵, 张峻, 吴裕忠, 肖茂林.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0].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4例报告[J]. 董建国, 唐学军.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