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264400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无立意的文章像流水账,立意不高自然也算不得好文章。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发表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著名教授聂幼犁先生曾指出:我认为的历史教育最基本的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教育。历史学科研究的是孩子的心理,中学历史学科最擅长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人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上明确教学的立意是什么。那历史学科的教学立意该如何确立呢?我认为历史教学立意就是达到课标要求,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注重探究学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一节历史课堂的教学立意该如何确立呢?下面我以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来谈谈认识。
一、要分析课程标准
一节好课,尤其是历史课,教学立意应该深刻,即主旨明确,围绕主旨的材料必须恰当、得体,但教学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描述:(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针对课标(1)“知道”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和视频、补充史料等完成。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公车上书、政治团体的成立、维新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通过设计一组表格,并呈现史料对重点知识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识记,体会维新变法人士为挽救中国而努力拼搏,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和升华。
针对课标(2)“认识”这一层面,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分析等手段,让学生探究归纳出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了解维新派的变法改革,增强学生支持改革和勇于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二、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补充史料等了解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2.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等掌握“百日维新”的情况、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了解维新派的变法改革,增强学生支持改革和勇于改革的信心。
三、做好教材分析
从教材分析来看“戊戌变法”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第二课时,上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是近代化探索的重大事件,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本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涉及的内容有: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四、确定教学立意
在分析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做好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立意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挽救清朝的统治进行了戊戌变法。通过学习,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感受谭嗣同等为改革献身的精神,认识到改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甚至牺牲。
五、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教学立意
课堂导入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改革”二字出现59次,引起学生探索本节课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课堂的探究欲望。《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的举人公车上书。这一部分的内容用一段视频来展示,给学生展示当时的场景,为以后的内容做好铺垫。然后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和政治团体。让学生了解了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促进思想解放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挽救清朝的统治进行了戊戌变法。并以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展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辅以适量的材料题来帮助学生学习戊戌变法。通过学习,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开启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干预时政的先河。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们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的爱国精神、抗争精神和探索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继续奋斗拼搏。最后以一段戊戌变法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学习谭嗣同等为改革献身的精神。改革需要付出勇气甚至牺牲。由此达成教学立意。
作为一节课的“魂”,教学立意能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并运用历史。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立意,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但我们将教学立意融入课堂,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在历史知识“碎片化”的基础上,收获“小体会”“小感悟”,这是教学立意的意义所在。
论文作者:曲文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1
标签:戊戌变法论文; 立意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百日维新论文; 教材论文; 中国近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