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重建或再开发,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挖掘建筑与自然最本质的联系,通过地域性方式来解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将建筑创作回归到本原,才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关键词:更新;融洽共存;和谐;谦让;平衡;地域文脉
引言
重建或再开发,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重建是一种最为完全的更新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方面、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动方面均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本文以南沙区珠江小学为例,着重讨论建筑重建后的地域适应性及实用性。
一.项目背景
南沙区珠江小学拆除重建工程项目位于南沙区珠江小学校园内部。项目建设拟拆除学校现有的3栋2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在原地重建5层框架结构的教学楼,首层局部架空。南沙区珠江小学总用地面积为19738m2,项目建设拟保留1#教学楼建筑面积2371 m2,拆除2#、3#、4#教学楼涉及建筑面积1212 m2,新建建筑面积5230 m2。项目建成后的在校生规模约1080人,共设24个教学班。本次拆除重建项目还涉及入口大门、道路广场、绿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室外工程。
二.前期分析及总体构思立意
1.分析
1)基地现状分析
校区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镇英豪街,气候类型属于南亚热带,终年气温较高。地势平坦,周边为农田及住宅,区位条件良好。
2)规划条件分析
根据总体规划,校园建设需要营造开放空间与绿化景观,构筑物与生态环境相互结合。创造交往空间,发掘校园文化内涵,体现地域文脉,体现时代特性。
2.总体构思立意
设计中我们结合基地特有的地域文脉条件和建立在对总体规划的理解基础上,希望能创造一个既能实现校园职能,又能满足师生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校园场所,并充分关注校园的长远建设,通过模块—抽取—连接三步曲,创造个性化的生态校园。
3.现代岭南建筑.
在方案构思中,我们希望珠江小学的建设能扎根于岭南传统文化,发扬现代岭南建筑的特点,体现建筑特有的地域性。在设计中根据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建筑朝向、立面遮阳和建筑通风都给予充分的考虑。庭园是岭南地区建筑的特征之一,设计中我们将庭园引入建筑架空层、建筑内部和建筑的屋顶平台,既有利于建筑形成局部小气候,也给学校增添了观景休闲的趣味性。建筑空间运用了通廊、屋面飘架、骑楼、室外楼梯等典型的岭南建筑符号,平面布局开敞通透,建筑轻灵飘逸。色彩上以儒雅的白墙为主色调,木色墙面镶嵌,青山绿水为背景,整体清新淡雅。
三.建筑设计
1.总平面布局
1)建筑布局
从学校整体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师生进入教学楼主要是通过东面的入口广场,因此我们把教学楼的主入口放在了入口广场的正中。在已建建筑西面设计新教学楼与旧楼连接,建筑体量顺应地形,形成完整的内院,横向线条串联各个空间,加以部分绿化架空。利用模块理念组织空间,抽取,穿插绿化平台及架空花园,积极运用退台处理建筑体量,充分把握连廊的活泼性,将空间串联起来,西面通过大台阶和跳跃性退台,引入原有的植物园及地面绿化,内院加以异形连廊和建筑小品,增添趣味。
2)广场、园林绿化布局
场地东面为原有主入口,新建教学楼与原有教学楼围合成为一个半开敞的内院,面对原有运动场地。内院利用趣味绿化、浅水池及木栈道,结合建筑小品,形成丰富的园林环境。建筑内部我们设置大阶梯与楼梯踏步的结合方式,创造一个半交通半休闲活动的文化广场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交通组织
人车分流,入口广场、内庭院与建筑架空层共同构成了无障碍的步行空间。机动车通过另外入口进入,布置适量停车,建筑首层架空留有消防车道。
4)环境对策
尽管用地紧张,但在创作中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仍坚持作尽可能的后退,尽量“平衡”和缓和周围的“紧张”相邻关系,以“和谐”“谦让”的态度与周围环境融洽共存。
入口广场的“后退”和部分建筑体量在顶层的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传递着缓和,在此主题是“对话”与“和谐”,而非“对抗”和“张扬”;不同位置作为空中花园或休息平台的“开洞”,也在周边建筑群的压迫中竭力寻找视觉和空间上的通廊,力图达到尽可能的交流。
2.平面布局
教学楼课室平面采用外廊式,自然通风采光。建筑首层架空作为入口门厅,并设置展览、阅报、休息等功能空间。
教学楼平面布局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外部空间通过建筑物的围合形成庭院园林;室内空间利用架空层、骑楼柱廊、休息平台、屋顶花园等形成灰空间,适合休息交往;交通空间局部有大小的变化,并赋予活动的功能。
教学楼在交通和功能上充分考虑了与原有建筑的衔接关系。教学、办公、活动等各功能强调在使用方面相对便捷、合理的“平衡”均依照各自特点作“动静分区”分设在“群落”不同体块,并利用四通八达的廊道体系实现便捷的平面和交通联系。
设计通过不同空间在尺度大小、开合方式、个性表达等多方面协调对比,塑造空间序列的不同层次,结合底层架空手法,既提供了大面积得活动场地,也大大增加空间通透性并为空间的相互的渗透、对比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可能,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品质。“群落”的组合与错位形成各具不同空间特征的开敞式入口广场、半开敞绿化庭院以及围合式内院,运用底层架空实现空间的延展,层层环廊、体块开洞等手法则产生空间的交流与对话,产生强烈的层次感。借助“群落”体量的半维合,南侧最大限度形成大面积场地,不但满足对室外空间的需求,也在拥挤的城市环境中相对“平衡”创造豁然开朗的大空间效果。
3.立面空间处理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建筑空间处理强调开放性。建筑尽量大面积开窗,外立面结合空调百叶做了遮阳构架,表皮内部考虑了空调检修和局部储藏空间。建筑面宽较长,局部两至三层抽空开洞,不仅有利于建筑通风,而且使视线通透,丰富立面造型,提供观景绿化灰空间。
以白色作为主基调,“平衡”地体现和尊重了学校建校以来色彩格调的延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片墙、挑板、走廊、洞口等建筑部件体现小学的生机与活力,纯粹的色彩构成提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建筑的水平线条与竖向框架等产生对比,在平实的形象上勾勒高低错落、变化有致的轮廊,从而烘托其个性与可识别性;遮阳与片墙的处理,既提供近人尺度的亲切感和精致耐看的细部特征,也与大尺度的洞口、框架一同为立面创造出强烈的虚实对比。
4.节能设计
在节能设计上,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建筑南北朝向有利于夏季主导风的引入;开敞的平面形成良好的通风散热;百叶、遮阳板与阳台的设置调节室内光、热环境。
根据广东地区湿热的气候特征,设计通过底层大面积架空,结合“群落”在多方向开口形成的拔风“风道”,有利于促成穿堂风而改善通风效果,产生舒适怡人的内部小气候;外立面在不同方向分别设置水平或垂直的遮阳板及遮阳格栅以应对不同方位日晒的特点,教学空间的遮阳板与外墙之间还设置上下连通的空气夹层,利用“双层皮”原理形成冷热空气的流动,实现自然的隔热、散热效果,部分墙裙还设有专用通风百叶以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东西向房间窗口尽量选择东面,留下西向大片实墙和大进深走廊强化遮荫、降温,局部设置热反射玻璃进一步减少热辐射;尽最大可能在屋顶平台设置连片的花园绿化和屋顶遮阳体系,有利于减少建筑的吸热量与能耗散失,为顶层提供隔热空间。
结语
“重建”——这一城市更新的根本方式,对建筑的适应环境及实用性提出了比“新建”更高的要求。挖掘建筑与自然最本质的联系,通过地域性方式来解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将建筑创作回归到本原,才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论文作者:潘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教学楼论文; 南沙论文; 珠江论文; 城市论文; 入口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