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企业责任会计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责任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为了把企业向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具体地落实到内部各个执行单位和个人,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消除无人负责的弊端,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经济责任管理制度,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责任会计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它是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建立起来的权责利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管理体系。本文拟就企业内部推行与运用责任会计作一初步探讨。
一、责任会计及其建立的基本准则
责任会计是为适应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并服务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一种特殊会计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会计核算与企业内部各责任层次的责任相结合。其表现形式,在西方企业中包括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在我国有分厂车间核算、班组核算、厂内银行以及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等多种形式。
完整的责任会计体系必须是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责任实体是责任会计的核算主体,经济责任是责任会计的核算对象,会计核算是确定经济责任范围、考核经济责任绩效的方法,权责奖罚是手段。
建立责任会计的基本目的是把各责任中心建设成为“权、责、利”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一级经济组织,充分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并围绕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而努力。因此,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一)一致性准则。
即在给各责任中心确定权、责、利范围、考核指标以及对责任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奖惩的方式等方面,都应建立在促使各责任中心协调地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基础上,以保证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相一致,防止内部各责任中心各自为政,导致企业整体利益失调。我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财务处牵头,根据生技处下达的年生产作业计划,制订出各分厂、分品种、分形态的责任成本和责任利润,并与总厂签订的对外承包合同相衔接,形成一个“包、保”结合的控制系统。对纺织染各分厂的耗棉量、耗纱量及耗坯量均统一采用衡定的部颁标准下达,实行厂内计划价,各分厂按总厂要求以销定产,核算销售利润。
(二)可控性准则。
即在给责任中心下达责任指标或编制责任预算时,必须依据其实际权力及可控范围,使其权责结合,保持一致,否则可能出现权责不清、奖惩不明的情况。在具体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各责任中心可控与不可控的政策界限,采取“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费用绝大部分发生在生产环节,但并非责任应归属于生产部门。因此,对原料市场的变动,采购计划编制和经济订货量的偏差,购入质次价高的材料,工艺品种的突发性变更以及生产设备效率等,应具体逐一地进行分析,以便正确确定生产、供应、销售各个环节的责任归属,使各责任中心知道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从而在业绩评价时使各责任者心中有数。
(三)及时反馈原则。
责任会计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实现预定的目标,为此就必须及时反馈实际偏离责任的各种差异。要做到这一点,各责任中心应该有一个健全的报告制度,使各责任中心能及时地了解各自的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各种差异及时反馈到分厂部门领导,作为下期生产管理决策的依据。
(四)成本——效益准则。
企业所实行的任何一项经济制度和采取的一切措施,最终都是为了使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因而,一个企业应采取哪种责任会计形式,应依据成本效益准则进行分析,即尽量采取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责任会计制度。若采取某一经济制度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其可能带来的好处,即效益为负值,这一经济制度是不可取的。因此应考虑采取简便易行,利于管理,总厂、分厂、部门或个人容易接受的管理制度。
二、建立责任会计的基本环节
(一)确定责任实体。
建立责任会计必须首先根据企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在厂长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准确、恰当地划分和确定责任实体,解决好谁负责的问题,从而使整个企业从纵向到横向,从分厂到班组,从工种到工序都形成一个贯穿企业上下,连接企业左右的责任成本控制系统,为建立成本标准、考核标准执行情况和分析脱离标准差异奠定基础。
(二)划分责任界限。
建立责任会计的关键问题是要正确划分各责任实体的经济责任。确定责任实体应承担责任的基本方式,包括:
1.制定其分类的责任成本、利润及相关质量效益目标。
2.确定实现目标的各项费用预算,在用量衡定的前提下,用价的高低原则上应由总厂及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生产部门用量高低由其自己负责。
3.拟定责任实体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分析的内部会计报表,并立足于在分析用量和用价差异中分清各方责任。
4.拟定责任实体之间的结算方式和结算价格,纺织行业多工艺、多环节,原则上采取“标准成本加成利润”法来进行结算,以保证各方利益不受影响。
5.划定各责任中心的可控范围及控制的权力大小,这项工作因涉及面广,需由多部门协调解决。
(三)反映责任履行。
反映各责任实体的履行责任情况,是责任会计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运用一系列会计统计方法,对其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及积累各责任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定期编制各责任实体的“业绩报告”(内部会计报表),将实际数与责任指标数进行对比,借以反映履行责任中存在的问题,为指导和监督下一期工作提供依据。
各责任实体之间可采取模拟市场核算方式,即对下一工序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内部价用“标准成本加成价”,以避免由于用实际成本价结转带来的功过不分弊端。但对可用于直接出售的产成品采用市场价,使生产部门更加贴近市场,有紧迫感、危机感。
(四)一个核算期后,对各责任实体必须进行业绩考核、评价,以确定其各项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据此对其业绩作出全面评价,进行必要的奖惩,这是巩固责任会计制度的根本保证。
三、责任会计的基本技术方法
对责任实体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反映、控制和考核的基本方法是:
(一)根据责任目标,编制责任预算。
责任预算是从各责任实体的角度,对企业总目标进行分解而形成的各责任实体的预算。责任预算的编制可以使各个责任实体的经济责任数量化、价值化、系统化,对责任会计的日常管理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评价与考核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对照责任预算和工作实绩,及时进行差异分析。
不仅要分析预算责任数与实绩数之间的总量差异,而且要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总量差异的影响程度,以便利用差异报告,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查清症结所在。
(三)编制责任报告和责任报表。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编制各级责任实体的责任报告和报表,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据此对各责任实体的工作进行考核。编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所编制的责任报表必须能充分反映编报单位应负的责任,一般只反映责任实体可以控制的部分。
2.所编制的责任报表应包括内部责任成本利润表,主要原料成本差异分析表、质量成本效益表及说明书,以及各表相关的目标,实际与差异三个部分的内容。
3.责任报表应具有可汇总性,即上一层次责任实体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数字,应与其下属层次责任实体相应项目的数字之和有包含关系。同时应反映出企业按责任指标考核的内部利润与企业整体利润之间的偏差情况(主要受各核算对象和期间因素的影响不同所致)。
4.编制责任报表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