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组织_自组织理论论文

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组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环境论文,内容论文,用户论文,Web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350

修回日期:2012-07-04

用户生成内容虽然是伴随Web 2.0出现的新事物,却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有学者指出用户生成内容是2006年最重要的文化短语[1]。关于用户生成内容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及行业关注不断增加,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2]。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用户生成内容理论、用户群体、领域应用及其影响、新媒体研究、相关法律问题及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研究等[3]。

用户生成内容作为Web 2.0环境中十分重要的信息内容或资源实体,同时也代表了Web 2.0典型的信息生产、组织与交流模式。用户生成内容是Web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子系统,自组织是其有序化的主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用户生成内容的内涵与特征构建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组织模式。

1 Web 2.0及其环境特征

Web 2.0这一术语由O'Reilly Media公司的Dale Dougherty于2004年提出,并在随后的“国际Web 2.0大会”中被定位为一个平台[4]。文献调研发现,对于Web 2.0的涵义缺乏统一认识,对Web 2.0涵义的真正理解是迫切的,也是困难的。以围绕“Web 2.0”这一研究主题的几篇高被引中文文献为例:一方面均引述、列举了对于Web 2.0的多种解释;另一方面则通过与Web 1.0比较来理解Web 2.0之涵义[4-6]。

Web 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以及促成这个阶段的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总称[4]。本文认为,可以从典型代表、核心应用、理论基础、底层技术与基本原则几方面来理解Web 2.0,如表1所示。

基于对Web 2.0涵义的不同理解,王伟军认为Web 2.0具有参与性、松散耦合性、协同性、集成性、整合性、平台独立性、网络外部性、轻量型应用与持续更新性的特征[6];马费成指出Web 2.0表现出自组织、开放性、去中心化、聚合性、高度交互性、创新性等,并且用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7];朝乐门则指出Web2.0强调网络的长尾而非仅停留于头部,强调基于数据管理与服务而非基于软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强调草根网民的集体智慧与参与而非领军人物对信息与知识的垄断,强调个性化的交互式用户体验而非大众化、无差别的信息发布,强调平等、协同与合作、自组织而非强制、统治、控制和高度集中管理[8]。

综上,本文认为Web 2.0是指当前的以普通用户及其生成内容为主体,以社会化媒介为主要表现形式,依赖于众多用户社会化交互与协作的自组织Web系统。因此,Web 2.0环境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

1.1 用户生成内容

Web 2.0的核心是用户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是区别Web 2.0与Web 1.0的分水岭[9]。Web 2.0的精髓是以人为本,用户成为网络的主体,逐渐融入到网络内容的生产、组织、传播与利用过程中,而不再仅作为信息与内容的消费者。因此,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You”即互联网用户评为年度人物,宣告互联网迎来了由普通网民生成内容的时代[10]。

1.2 自组织特性

互联网的自组织特性已经得到了若干研究人员的证实[11-12],而Web 2.0模式具有更明显的自组织特征[13]133。Web 2.0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在简单的规则约束下,用户广泛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去中心化模式下实现了自组织和有序化;从博客知识交流社区的形成到维基百科的协同组织编辑以及社会化书签产生的分众分类等,无不体现了Web 2.0的信息自组织功能和序化机制[14]。

1.3 社会参与与交互性

Web 2.0又被称为“social Web(社会化Web)”[15]、“participative Web(参与式Web)”[16],在开放的Web2.0环境中,用户得以主动参与网络构建,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共同来发布、交流、分享与评价信息,依靠用户之间的社会化协作与交互实现了“全民织网”。

2 用户生成内容

2.1 概念

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这一术语于2005年由网络出版和新媒体出版界提出[17],也称User Created Content(UCC)、Consumer Generated Media(CGM)等。本文统一使用用户生成内容(以下简称为UGC),并认为对UGC的理解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

狭义的UGC,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提供给其他用户[18]。依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6年提出的定义,狭义的UGC应具有三个特征:①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性;③非专业人员或权威人士创作[15]。狭义的UGC强调内容的普通用户原创与基于网络的共享[19]。

广义的UGC即微内容(microcontent),是相对于宏内容(macrocontent)而言的,指“互联网用户上传到网上的任何数据”[20]。博客中的一篇文章、豆瓣中的一则书评、Wiki中的一个条目的修改、Flickr中的一张照片、Del.icio.us中的每一个收藏,甚至用户的每一次支持或反对的点击等都是微内容[10]。

有学者认为目前网络社区信息至少70%都是重复的,众多网络用户使用“复制+粘贴”造成了用户原创内容的“虚假繁荣”[21]。由于狭义的UGC不包括用户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用户行为产生的数据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Web 2.0社会性的理解。因此,本文中所研究的UGC是指广义的UGC,而非仅仅由用户原创的信息内容。

2.2 内涵

用户生成内容的概念因Web 2.0而兴起。其实在Web 2.0来临之前,用户生成内容已经存在,只是当时是作为一种私内容或个人内容,如个人电子邮件、BBS中的用户发言等[22],只有在Web 2.0共享与交流的环境中才得以浮出水面并开始流行。

本文认为,Web 2.0中主要存在两类信息流:UGC与传统内容,其中传统内容即由权威机构或专业人员(相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制作的信息内容。UGC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实体,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信息内容,还应包括生成并承载内容的媒介工具以及背后的生成该信息内容的用户两部分,即UGC是由信息内容、生成媒介与用户三者构成的共同体(见图1)。与此相对,传统内容仅由信息及其载体构成,且承载媒介主要是传统媒介。因此,对用户生成内容内涵的理解应从三个层面入手:

2.2.1 内容 信息内容是UGC的价值所在,UGC得以被广大用户交流与分享就在于其内容的吸引力。UGC的内容植根于广大普通网民,与传统内容相比题材更为广泛,有生活化、平民化的特点[23]。UGC内容不仅是一种个性化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化内容,是众多用户集体智慧的成果。

2.2.2 生成 生成媒介是信息内容的载体与表现形式,不论是UGC还是传统内容,其生产与流通都离不开媒介的支持。UGC与传统内容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用户发布、交流与共享信息内容时借助的是社会化媒介(social media,又称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社交网络、内容社区、维基、视频分享等Web 2.0典型应用,而传统内容则主要借助于门户网站、主题论坛等。

2.2.3 用户 用户生成内容具有个性化或人格化的特点,与传统内容相比,UGC背后有着显著的用户个人特征[10],往往贴有明显的生成者标签。UGC生成与交流过程中,人和信息合二为一:一方面,信息机制是人际之间的联络与互动的表现[24],在一定意义上UGC就是用户在Web中的虚拟形象;另一方面,用户是信息流背后的内在动力源泉,尤其对UGC而言用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3 类型

本文认为可以根据UGC的三个组成部分对UGC的类型进行区分:

2.3.1 内容 可分为文本、小说或诗歌,照片、图像,音乐、音频,视频,教育内容,移动内容,虚拟内容等[16]。

2.3.2 平台 可分为博客,基于文本的合作平台,允许对书写作品反馈的网站、群体聚合、播客、SNS、虚拟世界、文件或内容分享站点等[16]。

2.3.3 用户 Gervais根据用户对UGC拥有知识产权的不同,将UGC区分为用户原创内容(user-authored content)、用户来源内容(user-derived content)及用户复制内容(user-copied content)[25]。也有学者根据用户贡献角度的不同,将UGC分为三类[10,18]:①用户原创的内容,即狭义的UGC,如用户发表的博客、上传的自己拍摄的照片视频等;②用户添加的内容,包括用户从别的信息载体上转载、复制而来的内容;③用户行为产生的内容,如用户点击、访问形成的点击率,用户推荐,用户评论,用户构建好友关系时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等。

图1 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

3 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

3.1 UGC内容特征

Web 2.0环境中UGC的信息内容离散、碎片化、去中心化、非权威化,有一定的原创性与可重用性,且具有个性化(人格化)、社会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①内容丰富,数量庞大。UGC信息类型多样,数量巨大,现有网络目录已无法对其完全分类和合理标引。②信源复杂,质量不一。UGC来源于各行各业、不同阶层,因用户经验与背景不同,其生成内容良莠不齐、信息质量不一。③分布分散,网络存储。由于信息生产者的分散分布,信息也分散存储于用户所使用的Web 2.0站点,信息存储分散化。同时,专门的网络存储服务出现,存储空间网络化。

3.2 UGC生成媒介特征

UGC的主要生产平台——社会化媒介,具有参与、开放、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基本特征[26],其“社会性”强调的是大规模业余生产与复制、分布式存储、协同过滤、社区认同等[27]。因此,UGC的生成具有草根性、分散性、互动性、集体创作与协同创作的特征。此外,UGC的信息生产具有随机性,来自于人们在网络环境中临时制造、即兴发挥和产生的潜意识和无序信息源,且因生产者广泛,人数众多,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3.3 UGC用户特征

Web 2.0与UGC的出现使用户在互联网中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用户作为信息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UGC用户被称为“prosumer”,即“producer+consumer”,兼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用户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表现出信息需求与行为的个性化、社会化特征,包括个性化表达与使用的需求,社会化信息搜寻、社会化信息分享以及社会化信息交流行为[28],并体现了一定的群体性与协作性。

4 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组织

4.1 Web 2.0环境中的UGC满足自组织条件

自组织,即自我自主地组织化。一般认为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不依靠任何外来干预而获得的一种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自组织的理论基础有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信息涌现理论以及自创生理论等。

有学者指出社会化网络的信息生成机制本质上体现了自组织[29]:随着时间的持续,其内部状态的无序性总是自发地减少,有序性总是自发地增加。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生成机制,UGC满足通过自组织实现序化的4个必备条件:

4.1.1 开放性 开放性是自组织的必要条件,一个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自组织从无序向有序进化。UGC通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并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实现物质与能量交换。

4.1.2 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自组织之源头,UGC中信息在时间运动上的单向性、信息流动上的多向性、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信息运动的绝对性使其远离平衡状态成为可能。

4.1.3 非线性 非线性是自组织的根本原因,不同UGC内容与媒介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UGC具有海量分散的信息内容及非线性的信息结构,这些海量内容的非线性信息结构表现为超文本链接以及蕴含在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4.1.4 涨落和突变 涨落与突变是自组织的动力与方式,UGC正是通过涨落与突变使看似杂乱无章的内容与信息变得有序。如一段时间内众多用户针对某一热门话题撰写博文,发表评论,上传视频等,贴上自己的“标签”,关于此话题的信息内容大量涌现。同时,不同用户在此过程中搜寻持有相同(相似)观点或相反观点的内容,于是原本杂乱的信息在用户的行为过程中开始聚类或被分类,呈现出一定的结构。

4.2 UGC自组织相关研究现状

文献调研发现,目前较为缺乏直接面向UGC的自组织研究,但对于UGC的某种平台如社会化标签、维基百科(Wiki)、博客、微博、虚拟社区等的自组织已有一定数量的研究。

4.2.1 社会化标签 社会化标签(标注)是一种典型的Web 2.0应用,其自组织研究目前主要涉及自组织特征、演化机制与模型描述。鲁晓明指出社会化标签系统具有非线性、自组织和涌现的复杂网络特性[30]。徐少同认为Folksonomy本质上是社会化标签系统,其形成是典型的网络信息自组织过程,内在机制表现为对标签的社会化协同过滤,因受到大量微观个体信息行为和宏观协作模式的作用,具备一定的动态自我进化功能[31]。Liu等提出了社会化标注行为自组织的数学模型,认为在分配标签时不同个体间的相互模仿促成了自组织[32]。

4.2.2 维基百科(WiKi)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知识组织工具,自组织是维基百科的基本特点[33]。周庆山等认为维基百科是通过用户的协作共享,以自组织方式实现信息有序化,并给出了维基百科自组织模式[34]。在此基础上,郭伟利探讨了Wiki如何用于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知识自组织[35]。

4.2.3 博客 王京山描述了博客自组织现象,并分析了博客自组织机制的技术基础[13]140-143。罗昊则将博客信息自组织理解为博客用户(群体)以自身的智慧自主地、动态地、交互地揭示、关联、聚合、重组与评价信息,并指出博客信息自组织的4种主要方式:大众标注、内容聚合、引用通告及内容挖掘[36]。

4.2.4 微博 柯芳认为微博具有聚合和关联的趋势,并遵循某种行为学规则或心理需求进行,实现了一种参与者“自助”式的组织模式[9]。该文从开放性和系统要素(用户、内容、功能平台)之间的复杂作用力两个方面论述了微博客信息自组织的形成条件,并从微博客信息的产生、微博客系统的构架、互动状态与传播过程4个角度分析了微博客信息自组织的表现。

4.2.5 虚拟社区 文献调研发现,目前虚拟社区自组织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理论分析与领域个案研究两方面。其中虚拟社区自组织理论研究包括虚拟社区对自组织理论的适用性、自组织特征、演化过程模式等。研究发现,虚拟社区与非线性复杂系统具有内在的耦合性[37],具有开放性、非线性作用机制、远离平衡态、存在涨落的耗散结构特征[38],满足自组织的一般条件。而对于虚拟社区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人员持有不同观点,分别给出了虚拟社区自组织演化过程[38-40]。

具体领域虚拟社区自组织研究涉及中文问答社区、高校虚拟社区、开源软件社区等。张兴刚认为Web2.0环境下问答社区的信息自组织功能依托于社区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分类架构是关键[41];武艳君指出高校虚拟社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演进过程,并分析了其自组织的动力源泉、序参量、形成稳态的吸引子等[42]。Valverde等通过对比开源软件开发者社区与黄蜂群居地的组织,研究了自组织过程如何形成社区等级结构[43];Crowston等从另一视角研究了开源软件开发团队的自组织,通过实验研究开发团队如何自组织工作任务,识别出其“自分配”的自组织机制[44]。

此外,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虚拟社区自组织的应用。如Flake等指出Web中高度相关的网页构成了自组织社区,利用链接结构的自组织特性可识别主题高度相关的社区[45]。

本文认为上述研究所涉及的社会化媒介,无一不是UGC重要的载体与创生、成长的平台,但反过来UGC也是这些媒介得以存生的根本所在,可以将这些社会化媒介视为用户与内容共同建构的UGC系统,并且是由用户及其信息内容自组织建构的系统。但综观上述理论与实践研究,尚未有研究人员从UGC这一重要视角出发对其自组织现象开展研究。此外,可以发现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单一类型媒介中自组织研究,鲜有跨平台、以统一视角做出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本文将抓住UGC这一中心,整合不同类型UGC的相同内在规律,深入探讨Web 2.0环境中UGC的自组织模式。

4.3 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自组织模式

4.3.1 UGC自组织层次 UGC的自组织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见图2),这几个UGC自组织层次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中的类、对象与实例(一个类包含多个对象,每个对象有具体的实例)。不同层次的UGC自组织的基本内容与演进机制相差不大,但因系统要素或子系统的粒度、数量、规模的不同,最终呈现的结构(包括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将有所不同。

图2 Web 2.0环境中UGC自组织模式

宏观层次自组织主要体现在整个Web中分布的UGC整体自组织特征上,此外,网络文化自组织也是宏观网络语义层面上UGC自组织的重要体现。中观层次自组织是指一定范围的UGC平台交流模式的自组织现象,如博客、SNS、社会化标签、微博、Wiki等UGC系统内或系统间交互。微观层次自组织主要指UGC系统实例如新浪博客、腾讯微博、百度百科等中的个人站点的UGC自组织,微观层次的UGC自组织是实现中观及宏观UGC自组织的基础。

4.3.2 UCG自组织内容 王京山认为网络传播系统存在4种互动关系,即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网络用户-网络用户、网络用户-网络信息、网络传播系统-社会系统间的互动关系。这些都是自组织的互动关系,可以按照互动关系的不同划分网络传播自组织的类型,分别为信息自组织、关系自组织、关联自组织与效用自组织[13]59。本文认同这一思想,认为这种划分清晰地勾勒出了Web系统内部及Web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几种同时进行却又相互交织的自组织模式。

自组织实质上是实体或状态之间产生关系,关系的总和累积为一定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最终构成系统的过程,其结果是系统实现了结构化,即序化。本文认为在UGC系统内主要有两类实体:作为主体的用户与作为客体的信息内容,因此根据产生关系实体的不同,UGC系统中存在三类以社会化媒介为基础的自组织形式:信息自组织、关系自组织与关联自组织。

·信息自组织。指基于信息内容间关系的自组织。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超链接的形式,这些链接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复杂的网络链接结构,实现了UGC信息自组织。信息自组织在信息内容的创生、增长的同时,不同信息内容之间建立关系,并逐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信息质量也得以提升,最终构建出较为稳定的链接结构。

·关系自组织。指基于用户间关系的自组织。UGC系统中,用户之间利用信息交互实现关系自组织。在Web 2.0环境中,UGC具有较为显著的人格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用户在Web中的代言人,因此信息交互是社会交互的表现形式。用户之间的关系有“好友”关系、“关注”与“被关注”关系、“群组”关系等,不同关系的累加形成了用户-用户结构,即用户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一方面是用户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中的再现;另一方面可能是用户建立的存生于网络之中的虚拟社会关系。

·关联自组织。指基于用户与信息内容之间关系的自组织。用户与信息内容之间的关系主要来源于用户自发进行的生产、发布、交流、共享信息等活动,最终形成了“用户-信息”动态映射关系结构,如用户的兴趣图谱、知识地图、信息内容的等级分布等。

信息自组织、关系自组织与关联自组织,作为UGC自组织的三条主线,每一条都自下而上、由简至繁贯穿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中。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种区分方式仅仅是一种逻辑层面上的区分,实际上三条主线通常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依赖而非独立的。

4.3.3 UGC自组织演化过程机制 根据系统要素间结构化(即序化)程度的变化,可以将自组织演化过程分为进化(图3中实线箭头所示)与退化(图3中虚线箭头所示)。其中进化包括从无序发展为有序,还包括低层次的序化向高层次序化的发展;退化则是指系统的有序状态消解为无序状态。

图3 自组织演进过程

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认为对于UGC自组织而言,其演化过程可细分为创生、聚合、序化和优化(或退化)几个阶段(见图2)。不过,UGC自组织演进过程的几个阶段通常是交替迭代的,有时候不同阶段之间的界线是极为模糊的,甚至很可能同时进行。因此,UGC自组织过程中,信息自组织、关系自组织、关联自组织的创生、聚合、序化、优化、退化相互交织、同步进行。具体过程如下:

·创生是指系统要素的出现及系统的初步构建,是系统实现结构化的基础。对UGC系统而言,该阶段一方面有实体的创生,如新用户的加入、新的信息生成;另一方面还包括实体间关系的创生,如博文中添加其他内容的链接、SNS中添加新的好友、用户发布一条微博、一段视频等。在创生阶段,用户生成内容这一行为是主要起点。用户发布博文、添加评论、贴出标签等操作,为Web提供了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建立了用户与这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而博客、日志中可能包含与其他内容的链接,评论、标签,则是直接针对已有内容建立起信息间的关系;通过信息交互及背后的社会交互,则建立了用户之间的关系。

·聚合即系统中的相关要素不断聚集、相互整合的过程。系统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变时,要求系统中的要素或子系统的数量足够大,系统要素与子系统间的关系足够复杂,到达一定的临界值。对UGC而言,就是指用户及信息内容的增加以及信息间关系、用户间关系、用户与信息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增高。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Web中的信息活动中,众多用户通过发布、分享、转载、评论、回复、收藏、注释、推荐、标注、搜索、点击等信息行为向Web中添加了大量信息,这一过程中用户行为为不同信息之间构建了链入、链出关系,相同或类似话题内容的融合、不同话题内容之间的区分度逐步呈现;用户逐步累积自己的兴趣点,话题吸引用户向一定的场域聚集,大量用户与大量信息之间构成了映射关系;基于上述社会化交互与协作信息活动,与某个用户建立关系的其他用户数量增加,用户与具有共同结点的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关系,如与朋友的朋友成为朋友、关注自己关注的人所关注的其他人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户的社会网络开始呈现。

·序化即系统实现结构化,系统要素或子系统从无序状态演变为有序状态。UGC自组织中的序化,包括信息之间的链接关系自发整合为一种链接结构,宏观上如整个Web的“领结结构”,微观指以话题或主题为结点构建出一定的体系结构,如同一话题下的并列关系或归属关系、不同主题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具体实例如博文目录、词条目录、标签云等;用户间关系的结构化则形成圈子、群落、好友列表等,逐步区分出“弱关系”与“强关系”;用户与信息的动态映射过程中,用户形成自己的关注热点、标签集合、阅览习惯等兴趣图谱,或者构建起个人知识库,而信息则呈现出等级分布规律,形成若干内容社区,并区分出“意见领袖”、专家、贡献者、潜水者等。

·实现序化的自组织系统,可能从较低程度的有序状态实现向较高程度的有序状态的提升,也可能消解为无序状态。由于众多用户的协作式参与,UGC得以从较低程度的序化向较高程度的序化进化,即实现结构优化。优化是一种深度序化,在序化的基础上维持系统的结构,并摒弃原有结构中不合理之处,减小系统结构解体重新走向无序状态的风险。当然,随着用户的关注程度下降或者信息内容失去意义、丢失,如用户兴趣转移、网络谣言被辟谣、用户销号、网站服务器崩溃、损毁等灾难,原来建构并存储于Web中的结构会被打散,局部的UGC重新回到零散无序状态。

4.4 Web 2.0环境中UGC自组织的进一步讨论

本文大致勾勒了用户生成内容自组织的模式,描述了自组织的层次、几种类型的自组织内容及其演进的主要阶段。然而由于Web 2.0及用户生成内容的复杂性,深入的UGC的自组织研究是较为困难的,本文认为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4.4.1 UGC自组织过程的探索 本文提出的创生、聚合、序化及优化的UGC自组织演进机制仅在较为感性的层面上描述了UGC自组织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如何在深入理解UGC及其自组织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据与实例揭示UGC自组织的具体过程并用量化方法或数学模型加以描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4.2 信息自组织、关系自组织与关联自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几种UGC自组织的具体形式在实际过程中通常是同时进行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用户与信息内容之间建立有一种动态的人-内容关系结构,而信息内容之间超链接的建立需要用户的智力投入,用户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需要借助于信息交流,在UGC自组织过程中这几种自组织形式存在着怎样的相互作用需要借助于对实际数据的分析。

4.4.3 不同媒介平台的UGC自组织的比较研究 本文从一种统一的视角——UGC系统来整体研究各种社会化媒介之中的UGC自组织模式,然而实际上由于技术实现、平台架构、用户偏好的差异,不同媒介中UGC的自组织过程也存在各自的特点,构建一个框架来对比分析不同媒介,描述其中的异同之处,指导媒介技术的改进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5 结语

自组织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社会系统中的现象,同样现身于Web 2.0环境中的用户生成内容之中。有学者认为Web 2.0与UGC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们搜索、寻找、阅读、收集、分享、开发和消费信息的方式[46]。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构建用户生成内容自组织模式的这种尝试,引起更多研究人员对UGC自组织问题的重视,共同探讨出较为成熟的UGC自组织模式与机制,在丰富自组织理论的同时,也促进UGC在Web 2.0环境中的良性发展。

标签:;  ;  ;  ;  ;  ;  

Web2.0环境下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组织_自组织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