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试论论文,要素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的发展、变迁从来都是多种因素、变量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要素家族中,生态要素从稳性存在转向显性存在,从不被重视到地位显赫。今天人们公认,生态要素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
一、影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一般观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存在着三种基本需要,即一定数量的物质生活资料,一定程度的社会秩序和一定水平的生活意义,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交往的三种基本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并相应地划分了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这三种活动与三大领域不是平列的,其中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具有更重要、更基本的意义,因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而物质生产实践则是维系全部人类实践活动,确保人类生存的基础。
由于人类的活动是历史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和人类自身活动能力的限制,所以在进行三大活动时就会形成具体形态各异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有机系统,它体现着社会交往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以制度、规范去调节人类交往活动。在这个社会有机系统中,生产技术制度和规范直接地构成了物质生产力的一个要素。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制度直接地同生产力处于相互作用之中。政治制度受制于经济制度,而意识形态既由经济制度所决定,又直接地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正是这个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的整体运行和相互间的制约作用,左右着人类的活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显然,我们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说是一个有着严重逻辑的宏观理论体系,它以实践和物质生产力为中轴去解释全部社会现象。从这个宏观理论体系,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影响社会发展的四个要素:其一经济要素,包括生产技术制度和规范,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二社会要素,主要指社会结构,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运行方式与机制以及城市、乡村、社区的地位与作用等;其三政治要素,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机构与设施,如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其四文化要素,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习俗、传统等。由于社会发展的要素分析是一种微观分析,所以在这里,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社会三大结构与领域等范畴所涵盖的内容已被重新组合。
从历史实践来看,在上述四个影响社会发展的变量中,经济因素不仅具有首要性,而且变动频繁,最有活力。这是因为人们解决衣食住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一刻也不能中断;而不间断的物质生产实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改进着生产技术,创造着物质财富,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政治要素虽受制于经济和社会要素,但由于有较大的独立性和选择余地,且本身就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所以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它担负着从总体上整合社会以保证其有序的功能,但有时又恰恰造成社会的无序。因此,政治要素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两面性。社会要素与文化要素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结构可以在很大的时空范围内容纳经济要素的变动,并承受政治要素的革命性变革;但自身却不作根本性调整(如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于完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制度之中),而文化要素,特别是道德、习俗、传统、艺术、哲学的恒久、滞后更是众所周知。当然,这并不意味社会要素与文化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重要,它们一旦变化就是深层次的、影响更为长远的变动。
随着人类实践在程度和规模上的扩大,一些新的变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受到关注。首先是人口要素。英国学者马尔萨斯最先明确提出了人口对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并以其人口论观点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尽管马尔萨斯控制过多人口的具体措施遭到后人非议,但其强调人口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的观点却流传至今,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到了本世纪,一些被称作新马尔萨斯分子的学者,如美国的福斯特、中国的马寅初都针对世界或中国人口膨胀的现实提出警告,可惜他们的意见未被充分重视,有人甚至因此而遭受迫害。只是到了60年代—70年代,出现了全球性人口爆炸时,国际社会才从睡梦中惊醒。当前,人口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口要素已被公认为是制约人类发展的最关键性要素之一。其次是国际关系要素。很长时间内,各国的生存与发展一般都是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进行的,至多有区域性的、周边的交往。所以,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个变量视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就足以解释历史与现实了。换言之,传统上所理解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四要素基本上是立足于国内而言的,国际因素忽略不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国际因素的作用有所显现。但由于这种扩张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具有单向度的强制性,所以,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独立身份介入国际事务,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奋斗的目标而不是事实。这样一来,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关系就主要不是作为国际关系来处理,而是作为宗主国国内事务对待的,从而也就很难把国际关系要素当作影响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变量。二战后,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陆续获得政治独立,成为国际关系中新崛起的力量,并开始了寻求民族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所以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就表现出受国际环境制约的明显特点。此外,随着全球性相互依赖的加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空前突出,全球化把世界各国捆在地球号宇宙飞船上,显现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新趋向,从而使国际关系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而是适用于所有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波黑冲突、伊拉克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冷战后诸多事实都证明了并将继续证明国际关系要素对各国乃至全球发展的重大影响。发展不再是各国、各民族自己的事情,从而也不能孤立地进行。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事业,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就是国际关系要素给人的启示。
二、生态要素的凸显与基础地位
几乎在人口要素、国际关系要素受到人们关注的同时,生态要素也于上世纪中叶进入社会发展学说的视界,随后便迅速而不可遏制地凸显为影响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不少学者甚至将其视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第一要素。
“生态”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一般指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群落与周围无机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的是生物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虽然人也是生物体之一,但在相当长时间里,生态学主要关注的是人之外的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上世纪20年代后,由于生物圈和人类生态学学说的兴起,生态学所关注的生物体与环境关系问题被进一步强化,并突出了生物体中人的地位。由此,开始了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新阶段。
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换言之,仅仅在这个时候生态要素才提到议事日程,成为人们审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变量。
显然,我们这里讲的影响社会发展的生态因素:一是指人及其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依赖性,二是指人与社会活动的结果出现了生态的反馈与制约。
人与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人是生物,是活的有机体,它同其他生物一样需要不断从生态环境中摄取能量和养分,即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保证自己的生物学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作为社会存在而生存。水、空气、温度、食物是维系生命的最起码条件,它们是由自然提供的。当然,由于自然界不能自动地满足人与社会的诸多需求,所以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影响环境来达到其目的。这样,人就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对自然的独立性。然而,无论这种独立性如何强化,人化的自然如何日益拓展,人并没有也不能完全挣脱自然的怀抱。事实上,技术和文明进步所造成的人对自然界的独立只是现象的,或者仅仅在与人类受自然力统治的远古时期比较时才显示其意义。从本质上看,人对自然界的独立只是改变了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方式,从直接的索取、依赖变为间接的索取、依赖。比如:人类不再食用植物和肉类而改用人工合成的、生物化学方法制造的食物,但这种新型食物的原材料仍然来自自然界。虽然,人与社会对自然生态依赖方式的改变表征着技术与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表明人类利用自然的新规模和程度。在这个意义上,人与自然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社会对自然的依赖不是消失而是凸显出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哪里谈得上工业文明的骄傲,而资源短缺所造成的危机不又从反面印证了人与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依赖吗!
人和社会的活动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这种活动的结果必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为就生存活动而言,人涉及自然的基本行为无非是向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和向自然排放废弃物。换言之,自然既是人类的宝库又是垃圾场,自然这两种功能的发挥显然是有条件、有限度的,直接受制于人和社会的活动。很长时间内,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都未被觉察,至少是未被当作一个重大的问题提出。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自我更新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主要指资源的自我更新,也就是资源的再生,而资源的再生则是一个自然过程,受到生态系统中诸因素的影响。土地、气候、生物、海洋等都是可再生资源,它们的数量与质量显然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主要指环境的自我净化,也就是消纳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物,保证环境不受污染。
但是,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力度的加大,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于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被打破,各种生物群体的组成、数量、比例开始失调,一句话生态均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灾难性后果。这种后果今天已有充分的显现,如资源匮乏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污染及生态失衡危及人和整个地球的存活。这种生态的反馈表明,人的活动与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制于生态要素,被限定于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和环境阈值之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那里,虽然生态要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他们的关注焦点,因而论述有限,但仅有的告诫已足以使后人警醒与折报。
三、生态要素的意义与走向
影响人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要素的凸显启迪我们思考:在人类的全部历史活动中,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与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力。虽然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可以说那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明了、单向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但更确切地讲那是一种原始的混沌,人与自然尚未分化开。至于人与人的关系则是原始的、血缘主导型的关系,而且相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恐怕还居于次席;当人类跨入文明时代后,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国家的产生,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全部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就相应进入了新阶段。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而且由于人与人关系的折射,自然被披上了神学外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蒙上了神学阴影。但与此同时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显然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聚,最终导致文明的转型,即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伴随文明的转型,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国家产生后,无论在自然支配人的农业文明时期,还是人支配自然的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制约。换言之,与原始时代相比,人与人的关系上升为首位,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则退居其后。正是这样一个根本的特征,使得自然、生态的要素难以真正进入社会发展研究的视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更多、更深,从而自然更为关注的是体现着人与人关系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要素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也主要是为了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基础。换言之,批判唯心史观,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找到客观的、自然的根据。毫无疑义,这一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出色地完成了,并因此而赢得世人的尊敬。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是一种哲学高度的批判,强调的是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由于当时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为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尖锐冲突,所以,生态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只是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隐含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并未得到特别的关注和充分的论述。
今天,情况已大为不同,人类的生存与环境危机昭示了生态要素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可持续发展也是迫于生态危机的挑战而提出的。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吸纳污染能力的有限性不断被新的事实所揭示,所以生态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就日益突出。诚然,为了确保物质生产实践和人类全部活动的正常进行,调节、优化人与人的关系仍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人类全部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已成为当代人类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更为根本。正如有些学者指出:“有远见的政治家已认识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比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政党与政党之间的矛盾问题更为根本。”[1]“在这历史的转折时期,在分析有关人类所处的状态及其可能导致的命运等复杂的情况时,应当选择的着眼点必须能射穿整个人类体系的核心,而且要真正具有全球性的视野。这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才有可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近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以及将来肯定要发生的修正,在左右人的生活方面,必然要比其他任何因素更起决定性的作用。”[2]
当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人与人的关系在当代更具急迫性和重要性,绝不意味着忽视、贬低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也要通过人与人关系的处理得以实现。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扬生态要素,不过是为了纠正人类的偏见,树立正确的思维,把人类从征服自然的歧途中拯救出来,并告诫人们,阶级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及其因这些利益而发生的冲突,只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类还有共同的维护生存环境的普遍利益。至于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还要由人来进行。柳树滋先生说得对:“在何者作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时,应当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在首位,但在何者作为解决问题的着手点的问题上,恰恰应当把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摆在首位。”[3]
总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生态要素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变量。如果说,很长时间内生态变量被掩盖、忽视,仅为少数人所察觉;那么;今天它正成为人类的共识,并集中反映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通过可持续发展,人们必定会对自然生态在人类全部活动中的意义、作用有更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