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生产率论文,要素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我国财政政策的转型,即从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从1998年至2004年实施达7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宣告结束了(注:我国政府从2004年伊始,就启动了旨在控制经济过热趋势的宏观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分析中把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期间定为1998—2003年。),但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未戛然而止。回首过去,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到底有多大,这不仅关系到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正确评价,而且对今后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含义。
我国学术界一直关注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考察积极财政政策的数量效应,包括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1]、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排挤效应[2]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3],而忽略了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即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此,本文就积极财政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定量分析。鉴于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加支出为主,在增加支出中又以增加财政投资为主,所以,我们主要考察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同时也考察其他支出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为了全面地考察积极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RTFP)的影响,我们不仅着重考察财政总支出(GE)和财政投资(FI)的影响,还考察其他财政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支出(CCE)、科学研究支出(SRE)、支农支出(SAE)、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PWE)和教育支出(EE)的影响。为了避免数据量的限制,并更好地反映经济改革、各种外部冲击和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时变参数模型。
我们构建3个时变参数模型:模型1包括财政总支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2包括财政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3包括基本建设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支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教育支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模型3为例,其具体形式为:
附图
其中β[,0t]为时变截距项,β[,it](i=1,2,3,4,5)为各项财政支出的时变系数,它反映了各项财政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单位影响力度。假设这些时变参数遵循一个随机游走过程,则有:
β[,it]=β[,it-1]+υ[,it],
i=0,1,……,5
(2)
(1)式和(2)式中的ε[,t]和υ[,it]为扰动项,假设它们为独立同分布且遵循如下正态分布:
ε[,t]~i.i.d.N(0,σ[2][,ε]),
υ[,it]~i.i.d.N(0,σ[2][,υi]),
i=0,…,5
(3)
对于上述时变参数模型,我们可以将其写成状态空间模型的形式:
观测方程:RTFP[,t]=β(t)X(t)+ε[,t]
(4)
状态方程:β(t)=β(t—1)+υ[,t]
(5)
扰动项分布:
其中X(t)=(1,CCE[,t],SRE[,t],SAE[,t],PWE[,t],EE[,t])′,1表示观测方程(4)中含有截距项,β(t]=(β[,0t]…,β[,5t]),为时变系数,R为协方差矩阵。
(二)影响分析
1979—2003年间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据,采用的是笔者于2004年测算的结果。[4]此间财政总支出、财政投资、基本建设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支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和教育支出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并依据相应的价格指数折算成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值。(注:本文中的财政投资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的部分,实际财政投资是依据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折算得到的,其他实际值是依据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折算得到的,其中关于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估算,请参阅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载《经济研究》,2004,(5)。)
以上述数据为基础,我们利用卡尔曼滤波对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预测方差分解,并利用最大似然估计得到各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变影响系数,具体结果见表1。依据各变量的时变影响系数及其每年变化,我们估算出各变量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度变化,具体结果见表2。同时,依据各变量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度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现实变化,我们估算出各变量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的贡献率,具体结果见表3。
表1
财政总支出、财政投资和各财政支出项目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变影响系数
年
GE影响系数 FI影响系数 CCE影响系数 SRE影响系数 SAE影响系数 PWE影响系数 EE影响系数
1980
0.000 1
0.000 4
0.000 4
0.000 1
0.000 1
0.000 0
0.000 1
1981
0.000 1
0.000 9
0.001 5
-0.001 3
-0.000 8
-0.000 2
-0.003 7
1982
0.001 0
0.004 9
0.046 3
0.180 4
-0.249 0
-0.582 8
0.039 9
1983
0.001 0
0.004 7
0.069 8
-0.673 3
0.029 8
-0.949 1
0.316 6
1984
0.002 3
0.006 6
0.116 1
-0.773 2
-0.279 8
-0.842 4
0.436 5
1985
0.006 5
0.01
0.060 2
-0.387 9
-0.052 6
-0.858 4
0.236 0
1986
0.007 0
0.010 7
0.020 4
0.075 0
0.073 0
-1.135 3
0.063 0
1987
0.004 5
0.009 7
0.019 3
0.327 3
-0.110 1
-0.755 7
-0.033 5
1988
0.004 6
0.008 6
0.007 3
0.243 8
0.021 2
-0.873
-0.007 1
1989
0.004 7
0.007 5
0.007 1
0.189 3
0.068 6
-1.011 3
0.010 9
1990
0.004 2
0.013 6
0.009 8
0.288 2
-0.013 1
-1.009 0
0.004 0
1991
0.002 6
0.013 5
0.009 5
0.311 3
-0.031 8
-0.990 9
-0.004 5
1992
0.002 3
0.011 7 -0.010 8
0.400 6
-0.107 9
-0.087 5
-0.035 4
1993
0.003 5
0.009 5 -0.014 4
0.457 4
-0.074 2
-0.359 8
-0.018 7
1994
0.004 2
0.009 3 -0.013 5
0.448 0
-0.089 2
-0.277 5
-0.024 0
1995
0.004 3
0.009 4 -0.012 3
0.431 4
-0.090 6
-0.292 0
-0.016 2
1996
0.003 7
0.009
-0.013 3
0.442 2
-0.078 4
-0.321 0
-0.020 8
1997
0.002 9
0.009
-0.014 8
0.456 0
-0.083 6
-0.284 6
-0.028 7
1998
0.001 9
0.008 9 -0.008 2
0.383 8
-0.082 0
-0.361 3
-0.022 6
1999
0.000 9
0.006 4 -0.007 1
0.365 9
-0.084 5
-0.293 1
-0.018 4
2000
0.000 2
0.004
-0.017 9
0.348 8
-0.062 7
-0.064 0
-0.045 9
2001
0.000 1
0.004 3 -0.019 8
0.346 1
-0.059 7
0.010 3
-0.044 7
2002 -0.000 03 0.003 4 -0.015 2
0.310 4
-0.054 7
-0.105 4
-0.036 5
2003
0.000 05 0.003 9 -0.016 1
0.304 0
-0.082 4
0.104 8
-0.043 2
0.002 6
0.007 5
0.008 5
0.186 4
-0.062 3
-0.472 5
0.029 3
(1980—2003)
0.000 5
0.005 2 -0.014 1
0.343 2
-0.071
-0.118 1
-0.035 2
(1998—2003)
表2
财政总支出、财政投资和各财政支出项目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年度变化(百分点)
RTFP变化 RTFP变化 RTFP变化 RTFP变化 RTFP变化 RTFP变化 RTFP变化
(GE)
(FI)
(CCE) (SRE) (SAE)
(PWE)
(EE)
1980 -0.012 -0.046
-0.046 -0.000 1 -0.001 2
0 0.001 4
1981 -0.011 -0.053
-0.132
0.005 4 0.007 5
-0.000 2 -0.019 7
1982 0.062 -0.007
0.274
0.406 5 -1.060 1
0.362 7 0.441 8
1983 0.141
0.361
4.377 -7.542 1 0.145 1
-1.895 7 4.301 4
1984 0.493
0.367
9.815 -8.808 9 -1.627 9
-0.320 7 7.899 8
1985 0.776 -0.381
2.834
0.151 3 0.138 2
-2.524 2 5.520 9
1986 0.413
0.132
0.123
0.210 6 0.923 9
-2.138 2 1.589 2
1987 -0.32
-0.208
-1.562 -1.569 4 -0.060 3
0.401 4 0.018 8
1988 -0.507 -0.794
-0.522 -1.942
-0.003 5
1.294 4 -0.034
1989 -0.255 -0.469
-0.353 -1.375 6 0.342 7
-0.201 3 -0.041 1
1990 0.405
0.066
0.261 9 1.185 9 -0.129 1
-2.133 3 0.079 6
1991 0.26
-0.253
-0.016
2.556 7 -0.228 9
-4.956 8 -0.119 1
1992 0.177 -0.357
0.162
3.544
-0.593 3
0.174 6 -0.953 7
1993 0.558
0.149
0.211
2.043 8 -0.550 1
-0.008
-0.375 6
1994 0.194 -0.066
0.351 -0.910 7 -0.175 8
-0.316 7 -0.774 5
1995 0.21
0.12
-0.189 -0.676 3 0.728 2
-0.511 9 -0.123 4
1996 0.684 -0.061
-0.247
3.259 1 -1.113
-0.470 2 -0.804 6
1997 0.939
0.173
-0.408
6.880 9 -1.024 1
-0.978 6 -0.895 9
1998 0.924
1.208
-0.873
4.177 4 -1.764 9
-3.196 6 -1.344 6
1999 0.679
1.159
-1.52
12.038 3 -1.648 1
-1.119 7 -1.292 2
2000 0.163
0.21
-0.051
2.930 1 -1.762 1
-0.647 4 -3.641
2001 0.089
0.471
-2.434 13.012
-2.668
0.162 1 -5.417 5
2002 -0.029
0.537
-2.914 10.927 6 -3.101 5
-3.334 5 -5.887 1
2003 0.038 -0.537
-1.342 14.031 7 -0.787
3.813 9 -9.197 9
0.253
0.072
0.241 7 2.314
-0.667 2
-0.772 7 -0.461 2
(1980-2003)
0.302
0.508
-1.522 3 9.686 2 -1.955 3
-0.720 4 -4.463 4
(1998—2003)
表3
财政总支出、财政投资和其他财政支出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的贡献率(%)
观测值 财政 财政投资 基本建设 科学研究 支农支出 抚恤和社会 教育支出
总支出
支出
支出福利支出
1980—2003 平均△RTFP
0.1
0.253 0.072
0.241 7
2.314
-0.667 2 -0.772 7 -0.461 2
年间 贡献率
100.00 253.00 72.00
241.7
2 314.0 -667.2
-772.7
-461.2
1998—2003 平均△RTFP 0.338 0.302 0.508 -1.522 3
9.686
-1.955
-0.72
-4.463
年间 贡献率
100.00 89.35 150.3 -450.38 2 865.68
-578.4
213.02
-1 320.41
1.财政总支出的影响
图1为1980—2003年间财政总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变影响系数图,图2为1980—2003年间财政总支出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年度变化图。
附图
图1 财政总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
附图
图2 财政总支出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度变化
对数似然值=-71.1
由图1可以看出,1980—2003年间,财政总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本上都是正向影响(2002年除外),但力度较小(影响系数均值为0.0026),且在不同时期内有明显不同:1980—1986年间,影响力度呈现快速攀升势头,并于1986年达到最大,为0.007,此后,便呈现逐波下降趋势。相应地,此间财政总支出总体上有效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增加0.253个百分点(1997年达到最大,为0.939个百分点,1988年达到最小,为-0.507个百分点),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贡献率达到253%。
1998—2003年间,一方面,财政总支出较显著地促进了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增加0.30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整个样本期水平;另一方面,其单位影响力度即单位财政总支出变化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影响系数均值为0.0005)以及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贡献率(为89.35%)都远远小于整个样本期水平。此外,在整个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财政总支出的单位影响力度和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年度变化,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财政投资的影响
1980—2003年间财政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变影响系数和财政投资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年度变化分别见图3和图4。
附图
图3 财政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
附图
图4 财政投资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度变化
对数似然值=-67.4
由图3可以看出,1980—2003年间,财政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是正向影响,但力度较小(影响系数均值为0.0075),且在不同时期内明显不同:1980—1990年间,影响力度呈现攀升势头,于1990年达到最大,为0.0136,此后,便呈现出逐波下降趋势。相应地,此间财政投资在总体上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增加0.072个百分点,但波动相对剧烈(其中在1998年达到最大,为1.208个百分点,在1988年达到最小,为-0.794个百分点),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贡献率达到72%。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财政投资显著地促进了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增加了0.508个百分点,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贡献率达到150.3%,明显高于整个样本期水平。但另一方面,财政投资的单位影响力度(影响系数均值为0.0052)远远小于整个样本期情况,且单位影响力度和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年度变化在整个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均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在2003年,由于财政投资减少,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了0.537个百分点。
3.其他财政支出项目的影响
图5描述了1980—2003年间其他财政支出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变影响系数,图6显示出1980—2003年间其他财政支出项目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年度变化图。
附图
图5 其他支出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
附图
图6 其他支出项目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年度变化
对数似然值=-85
各项财政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表现在:
(1)就基本建设支出而言,1980—2003年间,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单位影响力度较小(影响系数均值为0.0085),但较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增加0.2417个百分点,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贡献率为241.7%。但与整个样本期的情况不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基本建设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反向影响且力度相对较强(影响系数均值为-0.0141),明显地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降低1.5223个百分点,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贡献率为-450.38%。
(2)就科学研究支出而言,1980—2003年间,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大多数年份均是正向影响且力度很大(影响系数均值为0.1864),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增加2.314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2314%。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科学研究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影响力度更大(影响系数均值为0.3432),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增加9.6862个百分点,贡献率更高达2865.68%。
(3)支农支出在1980—2003年间的大多数时期,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是反向影响且力度相对较大(影响系数均值为-0.0623),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下降0.667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67.2%。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支农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反向影响力度更大(影响系数均值为-0.071),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下降1.9553个百分点,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贡献率略有好转,为-578.4%。
(4)在1980—2003年间的大多数时期,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是反向影响且力度很大(影响系数均值为-0.4725),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下降0.772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72.7%;而在积极财政政策期间,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反向影响力度有所减弱(影响系数均值为-0.1181),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贡献率也改善很多(为-213.02%),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并没有明显改善,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下降0.7204个百分点。
(5)在1980—2003年间的大多数时期,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是反向影响,且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下降0.461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61.2%,但在1982—1987年间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在积极财政政策期间,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反向影响力度更大(影响系数均值为-0.0352),抑制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下降4.4634个百分点,贡献率更是达到-1 320.41。(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如此惊人的抑制作用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明显存在偏差。这可能是由于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二、积极财政政策对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我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率和效率变化的影响。(注: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我国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统一简称为省。我国目前除港澳台外共有31个省,由于重庆成为直辖市时间较短,我们将重庆市的数据加入四川省来考虑。此外,由于西藏自治区的数据问题,我们也没有考虑西藏自治区。)本文选取的财政政策变量依然是财政总支出、财政投资及其他财政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支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和文教卫支出)。(注:由于各省缺乏完整的科学研究支出数据,与上节不同,本节的科学研究支出为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之和。同时由于缺乏单独的教育支出数据,本节没有考察教育支出,而是考察了文化、教育和卫生支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变量,我们不仅考虑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且还考虑了其具体构成即技术进步率(RTP)和效率变化(REF)。此外,为了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不仅考察了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还考察了1991—1997年间的情况。这样,我们需要构建18个面板数据模型。
由于我们采用的面板数据时间跨度较短而横截面主体较多,所以差异主要表现在横截面不同的个体之间,即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截距项上,而斜率系数为常数。这样,以财政总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模型为例,有如下形式:
RTFP[,i,t]=α+μ[,i]+β*GE[,it]+ε[,it]
i=1,2,…,29
(7)
其中RTFP[,i,t]和GE[,it]分别为第i个省份t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财政总支出,β为影响系数,α+μ[,i]为截距项。截距项中的μ[,i]度量了个体间的差异,如果μ[,i]为确定数,则称模型(7)为固定影响模型;若μ[,i]是一个随机扰动,则称(7)为随机影响模型;若μ[,i]不随个体而改变,则称(7)为混合回归模型,这个模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面板数据模型,可以直接利用OLS进行回归估计。因此,我们在使用模型(7)时,首先要进行模型设定检验,以决定采用哪种形式的回归模型。具体的检验方法是利用BP拉格朗日乘数检验[5]来判断是选取混合回归模型还是面板数据模型,若确定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再利用H设定检验[6]判断是选取固定影响模型,还是选取随机影响模型。
(二)影响分析
对于1991—1997年间和1998—2003年间我国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率和效率变化数据,我们采用的是郭庆旺、赵志耘和贾俊雪的估算结果。[7]此间各省财政总支出、各项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并依据各省相应的价格指数折算成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值。以上述数据为基础并根据选取的不同模型,我们估算出各变量对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率和效率变化的影响系数,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各模型的设定检验和估算结果
自变量\因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技术进步率
效率变化
随机影响模型
随机影响模型
随机影响模型
1998—2003 模型设定检验 BP检验:163.56(0.00) BP检验:135.72(0.00) BP检验:36.99(0.00)
财
年间
H检验:0.10(0.75)
H检验:3.07(0.08)
H检验:2.21(0.14)
政
影响系数
0.014 4(4.98,0.00) 0.019 7(8.36,0.00) -0.003 7(1.4,0.16)
总
固定影响模型
混合回归模型
混合回归模型
支 1991—1997 模型设定检验 BP检验:7.9(0.00)
BP检验:0.25(0.62)
BP检验;0.08(0.78)
出
年间
H检验:17.5(0.00)
影响系数
-0.086 6(4.1,0.00) -0.003 8(0.55,0.59) 0.003 6(0.36,0.72)
随机影响模型
固定影响模型
随机影响模型
1998—2003 模型设定检验 BP检验:169.1(0.00) BP检验:154.1(0.00) BP检验:35.7(0.00)
财
年间
H检验:3.38(0.07)
H检验:9.5(0.00)
H检验:0.43(0.51)
政
影响系数
0.081 6(3.38,0.00) 0.170 3(8.14,0.00) -0.060 9(2.78,0.00)
投
随机影响模型
混合回归模型
混合回归模型
资 1991—1997 模型设定检验 BP检验:7.3(0.00)
BP检验;0.34(0.56)
BP检验:0.01(0.94)
年间
H检验:3.35(0.07)
影响系数
0.005 7(0.07,0.9)
0.076 3(1.41,0.16) -0.034 1(0.44,0.66)
随机影响模型
随机影响模型
随机影响模型
模型设定检验 BP检验:127.2(0.00) BP检验;107.4(0.00)
BP检验:32.9(0.00)
H检验:7.16(0.21)
H检验:5.91(0.32)
H检验:3.29(0.65)
1998—2003 CCE影响系数
0.057(1.82,0.069)
0.098 6(4.13,0.00)
-0.025 4(0.89,0.38)
其
年间
SRE影响系数
-0.044(0.16,0.9)
-0.034(0.16,0.87)
0.110 6(0.42,0.68)
他
SAE影响系数
-0.5664(1.81,0.07) -0.832 1(3.47,0.00) 0.260 1(0.87,0.38)
财
PWE影响系数
0.131(0.74,0.46)
0.313 8(2.3,0.02)
-0.156 2(0.9,0.37)
政
CEW影响系数
0.055(1.39,0.16)
0.048 4(1.61,0.11)
-0.013 8(0.37,0.71)
支
固定影响模型
混合回归模型
混合回归模型
出
模型设定检验 BP检验:4.79(0.03)
BP检验:1.05(0.31)
BP检验:1.36(0.17)
项
H检验:72.5(0.00)
目 1991—1997 CCE影响系数
0.138 9(0.7,0.48)
0.178(2.04,0.04)
-0.224(1.79,0.08)
年间
SRE影响系数
-1.023 1(0.71,0.48) 0.513 9(0.7,0.49)
-0.538 1(0.51,0.61)
SAE影响系数
1.180 9(2.5,0.01)
0.489 8(2.26,0.03)
-0.645 2(2.07,0.04)
PWE影响系数
-2.810 9(3.52,0.00) 0.178 9(0.36,0.71)
-1.020 7(1.43,0.16)
CEW影响系数
-0.171 5(1.28,0.2) -0.212 7(2.91,0.00) 0.347 1(3.3,0.00)
注:BP检验和H检验后的数字为相应的检验统计量,小括号内的数字为相应p值。p>5%意味着接受原假设,拒绝BP检验意味着需选取面板数据,拒绝H检验意味着选取固定影响模型。影响系数行中小括号内的数字为影响系数的Z统计量和相应p值。
1.财政总支出的影响
由表4可知,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各省财政总支出对我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力度较小,其中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0144,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系数为0.0197)。各省财政总支出对省份经济的效率变化具有反向影响,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且力度很小(影响系数为-0.0037)。此外,与1991—1997年间情况相比,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各省财政总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对效率变化的影响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2.财政投资的影响
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各省财政投资对我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力度较大,其中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力度更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0816,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系数为0.1703)。各省财政总支出对省份经济的效率变化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但力度相对较小(影响系数为-0.0609)。此外,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各省财政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较1991—1997年间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对效率变化的影响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恶化。
3.其他财政支出项目的影响
(1)基本建设支出的影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基本建设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具有正向影响且力度较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057,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系数为0.0986),对效率变化具有反向影响且力度较小(影响系数为-0.0254),但只有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与1991—1997年间情况相比,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基本建设支出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而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效率变化的影响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科学研究支出的影响。科学研究支出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都具有反向影响但力度较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044,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系数为-0.034),对效率变化具有正向影响且力度较大(影响系数为0.1106),但这些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与1991—1997年间的情况相比没有什么显著变化。
(3)支农支出的影响。支农支出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都具有反向影响且力度很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5664,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系数为-0.8321),对效率变化具有正向影响且力度很大(影响系数为0.2601),但只有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此间支农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较1991—1997年间出现了明显恶化,而对效率变化的影响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4)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影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都具有正向影响且力度很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131,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系数为0.3138),对效率变化具有反向影响且力度很大(影响系数为-0.1562),但只有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较1991—1997年间的情况而言,此间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率和效率变化的影响都有明显改善。
(5)文教卫支出的影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文教卫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都具有正向影响且力度较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055,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系数为0.0484),对效率变化具有反向影响但力度较小(影响系数为-0.0138),但这些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与1991—1997年间情况相比,此间文教卫支出对技术进步率的影响有所改善,对效率变化的影响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没有明显变化。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积极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体现在财政总支出和财政投资都较显著地促进了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中财政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这主要归功于此间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的大幅增加,其单位影响力度小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就财政支出构成而言,只有科学研究支出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且较其他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及教育支出均显著地抑制了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较其他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其中教育支出的抑制作用最为突出。
(2)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对效率提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现在财政总支出和财政投资对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而对效率变化具有反向影响,其中财政投资的影响更显著,力度也更大。就财政支出构成而言,基本建设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支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及文教卫支出对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效率变化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均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只有基本建设支出及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对技术进步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影响力度很大,而支农支出对技术进步率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且力度很大。
(3)上述结论表明,一方面,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如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过分强调数量而忽视使用效率等不足之处。此外,积极财政政策对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的一些特点也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各省份自身经济状况和发展的特点。这些都是政府在今后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问题。
标签: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贡献率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财政年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支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