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银[1]2007年在《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方法研究、模型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质的评价是在对某一地区水环境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定量评述。通过水质的评价,弄清区域水质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区域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只有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好水资源规划工作。所以水质评价是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是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地表水总体的综合水质评价是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合理评价,才能制定科学的整治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说区域地表水综合水质评价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决策。目前常用的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根据国家标准选择最差的指标按照分类进行评价以确定各监测断面或监测点的水质情况,然后采用类别比例法进行评价;水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法以及水质标示指数法,其中,类别比例法包括断面类别比例法、河流长度比例法和水面面积比例法,这些方法对我国河流综合水质评价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共同之处是在水质数据的代表性方面存在缺陷,仅能反映河流、湖库等“点”、“线”、“面”的水体质量,不能准确说明水质数据的空间性和动态性,且未能从宏观上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诸多环境因素,不能全面、客观地描述区域水环境质量的优劣,更无法对不同区域人类生存的水环境质量进行比较、鉴别。同时缺乏不同流域地表水系之间的可比性,更不能准确说明大范围区域地表水的总体水质状况。本研究旨在区域地表水的水质总体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在水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上有所改进。首先论述了当前常用的区域地表水水质总体评价方法的应用状况以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重点探讨了以水资源量作为评价对象的水质类别比例法的方法体系,采用不同水质的水资源量所占比例来说明区域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其核心问题落在了如何计算水资源量上,本文研究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水资源量计算模型,并列举了湖北省地表水的实例来说明该模型法的可行性。最后又结合考虑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因素,将人为因素作为权重考虑进水质评价模型中,所得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湖北省区域地表水资源质量的现状。本文对水资源量计算方法的研究采用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顺序,具有理论基础严谨,物理概念清晰,计算简便实用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上给社会一个明晰的概念,易于被社会接受,对水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起到指导作用。
李鹏山[2]2017年在《农田系统生态综合评价及功能权衡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和忽视生态"的问题。当前,耕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及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数量和质量,忽视了耕地的外部性和多功能特征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然而,目前关于农田系统的概念、生态评价和生态管护等研究未达成一致的共识,更缺乏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因此,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的需求,本文从理论框架、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权衡分析和生态管护开展研究,并选取了吉林省大安市为研究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和结果应用可以为土地生态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可以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叁位一体"的保护和农田系统生态管护提供决策支持,该研究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多层次的农田系统生态评价理论框架。对"农田系统"的概念、内涵以及特征等做了系统地解释;明确了农田生态评价包含的内容、遵循的原则以及一般评价程序。从农田系统"叁位一体"的定位出发,构架了农田系统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以下统称为"叁生功能")分析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农田系统功能冲突和协调的理论和模式。分别从生态安全、生态健康和生态服务提出了农田系统的生态综合评价体系框架。(2)建立了多尺度的农田系统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安全性,分别从地质安全、水文安全和生物安全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针对胁迫性、稳定性和结构性分别从环境质量、农田格局和空间结构建立了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针对生态、生产和生活特性,分别从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建立了生态服务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分析了各指标的空间归属和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并详细说明了各指标的确定和计算方法。(3)开展了多方面的农田系统生态综合评价研究。从农田生态系统的角度,兼顾农业生产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提出了农田系统划分的流程和方法。采用排序法、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生态安全和生态健康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和TOPSIS模型计算了生态安全指数和生态健康指数,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研究区和农田系统各功能的生态服务价值。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系统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地质安全状况良好,水文安全基本稳定,生物安全水平相对较低;生态健康水平处于"较健康"等级,农田系统的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较好,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但是农田格局的稳定性较弱;农田系统的生态服务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导功能判别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农田系统总体上是生产功能为主导,生态功能次之,生活功能为辅。(4)进行了多维度的"叁生功能"权衡分析。提出了农田系统"叁生功能"权衡的方法体系;对研究区的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对农田系统的生态评价指标与平均粮食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生态综合评价的结果,对"叁生功能"进行了权衡与协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耕地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为降水量,地下水资源和灌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干旱程度明显影响着研究区的农业生产;良好的生境质量对提高生产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农田系统受到盐碱地和建设用地扩张造成的胁迫;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虽然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但是其对农田造成的污染负荷明显。食物供给依然是农田系统最重要的功能,农作物授粉情况和土壤保持状况影响粮食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提供与农作物的生长关系密切;研究区水资源消耗主要是农业生产,淡水供给与粮食生产之间需要协调。通过异常值和权衡指数分析,大约10%的农田系统生态状况异常,"叁生功能"之间需要权衡。并通过与区域平均水平的对比,提升生态功能,稳定生活功能和控制生产功能的发挥是农田系统功能优化的主要方向。最后,综合考虑提出了研究区的农田系统生态功能区划方案。(5)构建了多途径的"叁位一体"农田系统生态管护体系。在阐述了农田系统生态管护的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生态管护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耕地资源"叁位一体"的保护,终极目标是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从法律、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多种途径,构建了农田系统的生态综合管护体系;最后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农田工程建设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叁个方面提出了农田系统生态管护的实施策略。
李经伟[3]2008年在《白洋淀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湖泊之一,它的存在对区域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白洋淀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汇入白洋淀,使得白洋淀水质不断恶化。白洋淀的补给河流大多是季节性河流,几条常年有水的入淀河流上游也大多修建了水库拦水,使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还面临水量不足的困境。为了维系白洋淀的生命健康发展,必须了解现阶段白洋淀的环境状况和保证白洋淀健康发展需要的条件,所以对白洋淀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对白洋淀生态需水量计算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和研究问题过程中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水质评价中选用传统但应用比较广泛的主成分分析法,并针对该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然后选用新兴的概率神经网络法与其比较。通过两种方法对11个监测点进行的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水质恶化比较严重,Ⅳ、Ⅴ类水占到总监测点的45.46%,而且还存在劣Ⅴ类水域;2、选用综合状态指数法对水体营养化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富营养化限制因子进行预测,白洋淀进入富营养化阶段,需要控制P元素的入淀量,防止富营养化加重;3、选用地积累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进行了污染评价,确定Cd元素是白洋淀底泥重金属的主要污染物,底泥表现为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4、对水质指标和底泥重金属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得到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确定水质和底泥重金属之间线性相关。5、确定不同需水量下的阈值,采用功能法计算了白洋淀生态环境需水量,确定了维持白洋淀生态环境健康的最小水量为1.887亿m~3。6、针对白洋淀水环境恶化和补给水量不足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控制污染源和区域调水的解决对策。7、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李绍飞[4]2006年在《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区域水资源水环境评价是现代水文学及水资源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关水资源及水环境问题的决策依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水资源水环境评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水量与水质相结合,并参考国家地区的有关标准规范,深入地探讨了区域水资源水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为科学地对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了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归纳总结了水资源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的思路、方法、程序及有关标准。在此基础上,将水量与水质相结合,针对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水环境现状,提出了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五个典型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评价,得出了水质与水量相结合的有效评价结果。(2)根据突变评价法具有无需确定权重、计算简便的优点,提出了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还针对突变评价法存在评价结果得分值偏高的缺陷,还提出了得分变换方法加以解决,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为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新途径。(3)在深入分析洪灾风险评价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灾害学理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属性、社会承灾能力四方面构建大黄浦洼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国家、地方有关规定和标准以及类似地区的洪灾风险问题研究,提出了洪灾风险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为洪灾风险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4)根据BP神经网络方法可以减少了确定指标权重人为主观性的特点,提出了用于洪灾风险评价的BP神经网络洪灾评估模型,该模型在评价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不确知时,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并把该模型应用到大黄浦洼蓄滞洪区内36个评价单元区域中,得出了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的结论,从而验证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洪灾风险综合评价的合理性,为区域洪灾风险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梁海鸥[5]2012年在《巴彦县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耕地资源利用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耕地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巴彦县作为松嫩高平原黑土区的典型农业大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耕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面分析研究区耕地数量与景观格局、质量与生态安全变化时空特征,将直接影响该区域粮食安全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松嫩高平原黑土区的典型区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划定耕地资源利用分区,分析巴彦县1991、2006和2009年叁个时点耕地变化幅度与速度特征、耕地转入转出特征、耕地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耕地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将耕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坡度图与行政区划图迭加,以此确定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应用“3S”技术,获取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特征的评价指标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1991年和2009年研究区耕地质量综合分数并划分质量等级,进而分析巴彦县1991-2009年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选取直接或间接对耕地生态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巴彦县耕地生态安全变化情况,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2009年研究区耕地污染状况进行评价;以期对各分区耕地数量与景观格局、质量与生态安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3个时点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年均净增速度却呈现下降趋势。未利用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始终是向耕地转变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主要向林地、未利用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转变。巴彦县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着;新增耕地主要来自于南部冲击平原耕地区的松花江沿岸河漫滩开垦、东部低山丘陵坡耕地区的毁林开荒及西北部平原耕地区的建设用地转变。(2)耕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呈上升趋势,人类干扰程度加大,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耕地景观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耕地景观的斑块形状更趋简单并越有规律;较高的耕地景观连通性,表明耕地景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聚集度。(3)在总体上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基本呈现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地区交叉分布;耕地质量等级的高低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海拔高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各乡镇耕地质量等级差别较大,直接对其经济活动类型及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影响。1991-2009年研究区耕地质量总体水平随时间序列的延伸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其特征始终是以四等地为峰值,叁等地为次峰值,向五等地、二等地和一等地逐次减少。1991-2009年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地域变化差异显着;等级升高的区域集中在西北部平原耕地区的红光乡和中部漫岗平原缓坡耕地区的华山乡;等级降低的区域集中在中部漫岗平原缓坡耕地区的龙庙镇和天增镇;等级保持不变的区域集中在南部平原耕地区的巴彦镇和中部漫岗平原缓坡耕地区的德祥乡。(4)1999-2009年研究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呈现下降的态势;研究区东部低山丘陵坡耕地区内坡度较大耕地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状况严重;2009年研究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土壤汞、镉、铅含量超出标准自然背景极限值的区域分别集中在Ⅳ区、Ⅱ区和Ⅲ区;近89%的采样点耕地污染程度处于警戒线状态,这些采样点交叉分布于各分区;有不足10%的采样点耕地环境安全、清洁;其余采样点主要位于Ⅳ区的巴彦镇和Ⅰ区的红光乡,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污染状态。
凌敏华[6]2006年在《基于GIS的水资源评价及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匮乏的水资源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造成了水环境的不断恶化。熟悉水资源及其时空分布,是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因此,研究区域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在参阅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水资源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GIS技术在水资源领域特别是在水资源评价中的运用,在分析水资源构成及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水资源评价模型,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GIS的流域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论述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基本理论、方法,探讨了流域水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的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建立了降水空间插值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水资源时空变化模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DD(T)计算等模型。 基于GIS的水资源评价系统的开发研究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详细地论述了系统开发目标、设计原则、系统构成、主要功能设计及实现。 基于上述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历史资料分析、对比。应用表明,计算结果合理、可靠,实用性大,可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重要的依据。
王进[7]2004年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水量水质综合的思想,在广东鉴江流域野外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河流水质采样的代表性,提出了一套流域集总式的污染源评价方法、一套河流水资源量质结合评价方法和一套水功能区量质结合评价预报方法。这些理论方法对于水资源的监测、评价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苗红[8]2007年在《玉溪市城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水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污染导致了可利用资源量日渐减少,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和供需矛盾,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些问题在人工活动频繁、地下水防污性差的玉溪市表现突出。水资源紧缺和地下水质污染已成为该地区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可持续开发、合理管理和保护地下水水资源成为玉溪市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环境地质调研基础上,依据地下水水质监测及民井调查资料,按地下水质量和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对玉溪市地下水污染程度和水质量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孔隙水普遍污染,可分严重污染、重度污染、轻度污染和未污染四种类型区;主要超标项目为NH_4~+、Mn~(2+)、COD、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玉溪市中轴带的孔隙水质量基本不合格,合格区仅局部存在;地下水水资源功能快速丧失,并有恶化趋势;裂隙水和岩溶水水质相对较好,但演变趋势不乐观。文章采用DRASTIC指标体系和MAPGIS的空间迭加功能,对玉溪市地下水系统的防污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系统的防污性总体在差—中等范围,可分为叁种等级区。其中,市区地下水防污性基本在较差—差的范围,周边山地防污性中等。反映人类工程和经济活动易对盆地地下水造成污染。根据地下水系统防污性特点,结合地下水质量、可采资源量、实际开采量的综合分析,计算了不同富水块段地下水开采潜力系数,评价开采利用潜力和功能。总体看,盆地西缘和北东缘的岩溶水是本区优质的地下水资源,适宜各种用途,尚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目前主要用于农灌,未充分发挥“优水优用”的功能。其次,文章根据地下水质量评价、防污性评价和地下水开采利用潜力评价的结果,用层次分析法对玉溪城市地下水环境质量做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地带主要为盆地西部和北部;地下水环境质量中等地带主要为盆地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差的地带主要为盆地中部玉溪大河附近。最后,根据玉溪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特点,从应急供水安全、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的角度,提出两个应急地下水水源地和若干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并根据玉溪市的地下水主要赋存形式,提出了具体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罗先超[9]2016年在《太康县水资源调查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水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生态和环境所必需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我国治水新思路必然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得依托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成果。本文以太康县为调查评价范围,按水资源四级分区为单元,采用水利、气象等部门所统计的近60年系列水文气象要素资料,针对太康县自然条件,水资源特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综合因素,运用现代水文学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了该区域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气象要素及其演变规律,运用基于水文模型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太康县水资源实施分区调查评价工作。本文根据降水、气温、蒸发、径流、泥沙等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各水资源要素的特征,通过径流还原方法和倒扣计算法估算了地表水资源量及其可利用量;利用水文地质参数结合水平衡原理分析了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可开采量;按照水质评价标准,依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应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地表水及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并进行了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在水量和水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评价区的水资源、经济、环境等技术因素,以太康县作为综合评价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九大指标运用模糊数学中多因子评判法进行水资源综合评价。通过对太康县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掌握了该地区的水资源情势,可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提供技术支撑,为今后太康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开展,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管理与保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任广鑫[10]2006年在《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河源区独特的生态地位在于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系统运行过程的“生态源”,水安全问题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目的,草地畜牧业是江河源区的经济支柱。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江河源”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促进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状况,归纳总结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原则,并着重对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翔实的计算和分析,并系统地总结了江河源区主要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草地基质为主体、以草地环境为中心、以区域水资源安全为重点、高原面独特的气候启动器和对人为干扰足以重视的原则。分类评价认为:①草场总的来说没有超载,但是局部地区的超载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了“催化剂”的作用。②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区域产水模数减小,地表水资源数量减少。③1 964年到2000年的36年中,黄南州和海南州的人口密度迅速地增加,而果洛州和玉树州的则变化不大。④1 996年较1985年区域土地利用中减少面积最多的是牧草地,而减少幅度最大的则是耕地,其余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未利用土地的增加,主要是荒草地、盐碱地和沙地面积的增加。(2)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层包括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指标层包括≥0℃积温、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可利用草地面积率、天然草地可食牧草比例、产草量、草地盖度、鼠害面积发生率、沙化面积率、黑土滩面积率、水土流失面积率、水域面积率、径流量、沼泽湿地面积率共14个指标。筛选出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应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3种评价模型,对江河源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得出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水平,而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评价得出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水平,但江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根据序号综合理论,BP神经网络分析法与真正位序的相关性较强,最好选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3)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参考文献:
[1]. 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方法研究、模型开发及应用[D]. 李银银.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2]. 农田系统生态综合评价及功能权衡分析研究[D]. 李鹏山.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3]. 白洋淀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D]. 李经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4]. 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李绍飞. 天津大学. 2006
[5]. 巴彦县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D]. 梁海鸥.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6]. 基于GIS的水资源评价及系统开发[D]. 凌敏华. 郑州大学. 2006
[7].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王进. 武汉大学. 2004
[8]. 玉溪市城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D]. 张苗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9]. 太康县水资源调查评价[D]. 罗先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
[10].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标签:资源科学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水环境论文; 白洋淀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地下水监测论文; 综合评价模型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水质指标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水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生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