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邹俊杰, 刘志民, 张永莲[1]2001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正常人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RNA表达.方法:采用RT-PCR、Northern blot等方法检测健康成年人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AR mRNA的表达;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雄激素水平.结果:RT-PCR方法检测出390bp ARcDNA片段;Northern

邹俊杰[2]2000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疾病,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为8~13:1。动物实验已证实性激素在SLE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将SLE样综合征新西兰大鼠卵巢切除、或给予雄激素治疗后症状均有减轻。在人类,SLE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而且也见于雄激素不敏感性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说明雄激素及其受体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Lahita等检测了SLE患者与正常人性激素水平的差异,发现SLE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而有关SLE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mRNA表达尚无报道。我们以外周血白细胞为材料研究雄激素转录激活因子AR的mRNA表达情况,以确定人外周血白细胞是否存在AR及SLE患者AR mRNA改变及意义。 实验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进行体检明确无心、肺、肝、肾及内分泌疾病,抽取静脉血20毫升,分离白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苯酚-氯仿一步法抽提总RNA,毛细管转移法将RNA转移至尼龙膜上,交联固定。α-~(32)PdATP随机引物法标记全长572bp ARcDNA探针,杂交后放射自显影,Northern Blot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有约9.4kb 大小的杂交带,与Lubahn 等报道的人前列腺组织ARmRNA大小相同,证实人白细胞存在AR并有mRNA表达,表明雄激素通过AR对白细胞的功能有一定影响。 Northern Blot方法分析 AR基因的表达,特异性强,敏感性相对低一些,所需细胞总RNA量约30ug左右,用血量较大,约20ml,摘要-2-不容易为志愿者所接受,使其研究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建立了RTPCR方法检测人外周血白细胞N InRN A表达,并进一步研究了巩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AJlillKNA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选择8例活动期SLE患者,且未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患者均符合 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SLE分类标准。均为女性,年龄范围 17~43岁。对照组 10例,均为女性,年龄范围 18~42岁。分离白细胞,抽提总 RNA。进行逆转录DNA聚合酶反应,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存在390hp的目标 ARCmA片段。建3 RTPCR反应产物与 M InRNA线性关系,比较孔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CR产物的激光光密度值,SLE患者白细胞 AR In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No仙ern Blot、RT.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 AR基因表达,实验材料的收集比较方便(需用静脉血,且用量较少,RTPCR方法敏感度高,仅需6叫 毫升),该方法的建立,对研究病理状态下雄激素及AR的作用机制有着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其它笛体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SLE患者白细胞AR InRN A表达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为AR对血清雄激素水平降低的上调反应。Strand等根据SLE患者存在雄激素缺乏的情况,提出用小剂量双氢睾酮(DHEA)治疗。固为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将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及坏死,糖尿病,向。C性肥胖,骨质疏松,血管坏死,容易发生感染等副作用;另外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ACTH的合成,从而影响肾上腺源雄激素的分泌,加剧了SLE患者雄激素缺乏;利用雄激素取代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还摘要-3·需进一步证实。有学者提出SLE所表现出来的免疫功能紊乱是由于T辅助细胞功能过强,引起免疫调节障碍而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所致。雄激素能够增强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白细胞M InRNA表达增强可能为 T细胞功能增强的反映,并且雄激素可能参与 SLE患者体内大量自身抗体的形成,但缺乏更进一步的实验数据,需在以后的J作中继续探讨。

程世钊[3]2016年在《RNA编辑在肺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早期肺腺癌患者基因编码区的RNA编辑现象。2.研究腺苷脱氨酶1(Adenosine Deaminases that Act on RNA 1,ADAR1)、腺苷脱氨酶2(Adenosine Deaminases that Act on RNA 2,ADAR2)和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在肺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预后价值。3.研究抗酶蛋白抑制因子1(Antizyme inhibitor 1,AZIN1)的RNA编辑对A549细胞增殖与转移的影响。方法:1.应用微流控芯片多重聚合酶联反应与RNA测序(microfluidics-based multiplex PCR and RNA sequencing)检测早期肺腺癌患者基因编码区的RNA编辑现象。应用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肺腺癌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ADAR1、ADAR2和ODC的基因表达水平。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ADAR1、ADAR2和ODC蛋白在肺腺癌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DAR1与ODC在肺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和预后价值。3.构建稳定表达编辑型AZIN1基因的A549细胞(A549-edt/AZIN1)和稳定表达野生型AZIN1基因的A549细胞(A549-wt/AZIN1)。应用XTT实验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研究AZIN1的RNA编辑对于A549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OD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肺腺癌组织的RNA编辑水平升高。在肺腺癌肿瘤组织编辑水平最高的20个基因中,在基因编码区的共涉及14个基因位点,包括:COG3,SRP9,COPA,SRP9,CACNA1D,RICTOR,ZNF669,METTL6,FLNA,AZIN1,C20orf30,PODXL,FLNB,PDZD7。2.ADAR1基因和ODC基因在肺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27)0.05。ADAR2基因在肺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癌旁正常组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P(29)0.05。3.ADAR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60.4%的肺腺癌组织ADAR1高表达,而癌旁正常组织仅20.8%为高表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ADAR1蛋白的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明显相关(P(27)0.05);而与性别、年龄、吸烟史、胸膜侵犯情况、肿瘤最大直径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29)0.05)。4.ADAR2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10.4%的肺腺癌组织ADAR2高表达,而癌旁正常组织中8.3%为高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5.ODC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浆呈棕黄色。56.3%的肺腺癌组织ODC高表达,而癌旁正常组织仅12.5%为高表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ODC蛋白的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TNM分期明显相关(P(27)0.05);而与性别、年龄、吸烟史、胸膜侵犯情况、肿瘤最大直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相关(P(29)0.05)。6.经过秩相关性分析,肺腺癌患者中ADAR1与ODC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2,P(27)0.01)。生存分析显示ADAR1与ODC的表达与预后相关。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DAR1蛋白表达水平、TNM分期是影响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7.通过XTT实验测试A549、A549-edt/AZIN1和A549-wt/AZIN1的增殖能力。第一天,三组细胞增殖未出现明显的差异。第三天,A549-edt/AZIN1与A549-wt/AZIN1的增殖速度明显高于A549(P(27)0.05)。第六天,A549-edt/AZIN1的增殖速度明显高于A549-wt/AZIN1(P(27)0.05)。8.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比较A549,A549-edt/AZIN1和A549-wt/AZIN1穿透Matrigel Invasion Chamber的侵袭能力,结果显示:A549-edt/AZIN1(477±68)穿过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549-wt/AZIN1(327±42)(P(27)0.05),即A549-edt/AZIN1的侵袭能力比A549-wt/AZIN1的侵袭能力强。9.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549-edt/AZIN1和A549-wt/AZIN1中ODC的表达量,发现A549-edt/AZIN1和A549-wt/AZIN1中ODC的蛋白表达量高于A549(P(27)0.05),且ODC在A549-edt/AZIN1的表达量高于A549-wt/AZIN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论:1.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肺腺癌组织的RNA编辑水平升高。在肺腺癌肿瘤组织编辑水平最高的20个基因中,在基因编码区的共涉及14个基因位点,包括:COG3,SRP9,COPA,SRP9,CACNA1D,RICTOR,ZNF669,METTL6,FLNA,AZIN1,C20orf30,PODXL,FLNB,PDZD7。2.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DAR1与ODC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二者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ADAR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主要为低表达。ADAR1蛋白的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明显相关。ODC蛋白的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TNM分期明显相关。生存分析显示ADAR1与ODC的表达与预后相关。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DAR1蛋白表达水平、TNM分期是影响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3.编辑型的AZIN1可以促进A549的增殖与转移,同时AZIN1的高编辑状态可以上调ODC蛋白的表达。

邱平[4]2013年在《雌激素受体α和β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a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ERa)和雌激素受体p(estrogen receptor beta, ERβ)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技术,对697例云南汉族SLE患者和638名云南汉族正常健康体检者的ERa基因Xbak PvuII位点和ERβ基因AluI、RsaI位点进行分型,分析ERa, ERP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分布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SLE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人群中均达到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2.SLE组ERa基因PvuII位点低频等位基因C频率(47.92%)明显高于对照组(40.36%)(χ2=15.427, P=0.0006, OR=1.49,95%CI:1.19-1.88); SLE组ERβ基因Rsal位点低频等位基因A频率(25.75%)明显低于对照组(31.97%)(χ2=2.595,P=0.0130, OR=0.73,95%CI:0.57~0.94); SLE组ERa基因Xbal位点和ERβ基因AluI位点各等位基因与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2480和0.6143。3.SLE组ERa基因PvuII位点低频基因型CC频率(27.55%)明显高于对照组(18.03%)(χ2=17.371,P=-0.0113,OR=1.56,95%CI:1.11~2.20);SLE组ERβ基因RsaI位点低频基因型AA频率(12.63%)明显高于对照组(10.50%)(χ2=41.456, P=0.0004, OR=0.56,95%CI:0.40-0.77); SLE组ERa基因XbaI位点和ERβ基因AluI位点各基因型与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822和0.2427。4.SLE组ERa基因XbaI和PvuII位点的两座位单体型AATT (xxpp)频率(22.53%)明显低于对照组(28.53%)(χ2=333, P=0.012, OR=0.61,95%CI:0.42~0.90); AACC (xxPP)频率(10.33%)高于正常对照组(6.11%)(χ2=7.771, P=0.038, OR=1.88,95%CI:1.04-3.40); SLE组ERβ基因Alul和Rsal位点的两座位单体型AAGG (aaRR)频率(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29.31%)(χ2=37.063,P=0.000,OR=1.88,95%CI:1.33-2.64):AAGA (aaRr)频率(20.2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1.19%)(χ2=21.086,P=0.001,OR=0.55,95%CI:0.38-0.79)。5.SLE患者ERa基因Xbal位点等位基因G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P=0.001)等相关:ERa基因Pvull位点等位基因C与血清尿素氮升高(P=0.006)、血清肌酐升高(P=0.008)、高尿酸血症(P=0.007)等相关;ERβ基因AluI位点等位基因G与血清肌酐升高(P=0.016)等相关;ERp基因Rsal位点等位基因A与血清低补体C3(P=0.012)等相关。6.SLE患者ERa基因Xbal位点基因型GG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P=0.003)等相关;ERa基因Pvull位点基因型CC与高尿酸血症(P=0.028)等相关;ERp基因Alul位点基因型GG与血沉增加(P=0.028)等相关;ERp基因Rsal位点基因型AA与血清低补体C3(P=0.017)等相关。7.SLE患者ERa基因Xbal和Pvull位点的两座位单体型AATC (xxPp)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P=0.015)等相关;AGTC (XxPp)与水肿(P=0.005)等相关。8.SLE患者ERβ基因Alul和Rsal位点的两座位单体型AAGA (aaRr)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P=0.009)等相关;AGGG (AaRR)与血清肌酐升高(P=0.023)等相关。[结论]1.ERa和ERβ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SLE及其临床表型具有相关性。2.ERα和ERβ基因可能是云南汉族SLE的易感基因。

唐小云[5]2007年在《雌二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文中提出雌二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实验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erythematosus lup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约有100万患者,病变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病程反复迁延,大多成为终身疾患,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SLE以血清中出现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和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e antibody,AHA)等多种自身抗体以及病变累及肾脏为特点。采用免疫荧光或电镜等复杂技术进行病理检查发现100%患者累及肾脏,形成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预后不良。但SLE的发生与遗传背景、女性激素、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至今病因不清,临床表现多样,诊治比较困难。所以,积极探讨SLE发病机理甚为必要。动物模型是研究SLE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必要工具。现在应用的红斑狼疮模型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发形成SLE,另一类是人工诱导形成。前者发病时间长、病理损害不均一,价格昂贵。后者发病时间短,容易控制,临床表现一致性较高。所以,本实验采用ConA活化的同品系小鼠脾细胞免疫诱导的Balb/c小鼠SLE模型作为研究对象。但是这一方法诱导小鼠发生SLE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也未见相关报道。SLE患者存在免疫细胞凋亡紊乱,免疫细胞的不正常凋亡可能是导致SLE发生的始动原因。因此本实验通过观察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因子Bcl-2和NFκB的改变探讨ConA活化的同系小鼠脾细胞诱导Balb/c小鼠发生SLE的机制。SLE多发于育龄女性,病情随患者的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提示雌性激素与SLE发生发展有关,而雌激素是女性激素的主要形式。目前已经证实多种免疫细胞上都存在雌激素的受体,说明雌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调节其免疫功能从而影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但是多数关于雌二醇(estradiol,E2)与SLE相关性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实验采用切除卵巢的上述SLE模型鼠作为研究对象,以减少内源性雌激素的干扰,通过人工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控制体内E2的水平,观察其对SLE发生发展的影响。在SLE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网络的变化对病程的演进有着重要的作用。Th1型、Th2型细胞因子比例失调,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或减少,细胞因子间相互的拮抗或协同作用等都将影响SLE的发生发展过程。关于Th1(IL-2、IFN-γ、TNF-β)、Th2型细胞(IL-4、IL-5、IL-10)因子在SLE中的变化的研究较多,并且普遍认为SLE是Th2优势疾病,但仍存在争议。而关于炎性细胞因子IL-1、IL-8、TNF-α的研究较少,但已有报道这些促炎性细胞因子在SLE中存在分泌水平变化,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参与了SLE的病理学改变。本实验通过观察Balb/c小鼠SLE模型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和E2对其产生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揭示E2在SLE的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另外,SLE患者存在雌激素代谢异常,雌激素代谢异常在SLE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而催化不同组织中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的限速酶就是芳香酶。已经有研究表明大鼠垂体芳香酶表达存在性别差异,与动情周期有关,并且受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还有研究表明类风湿滑膜炎患者局部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的升高可明显刺激外周组织芳香酶活性增强,进而导致局部组织中雄激素低而雌激素高。为此,本实验观察了不同水平的E2对SLE模型小鼠肾脏局部芳香酶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E2可否通过调节芳香酶的活性影响SLE的病理过程。实验方法一、SLE小鼠模型的制备和脾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1、脾细胞悬液的制备无菌取Balb/c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调节细胞浓度为2×10~6/ml,加入ConA,使其终浓度为5μg/ml。将加有ConA的脾细胞悬液置37℃、5%CO_2培养箱内孵育72h后,收集活化脾细胞并以生理盐水调节脾细胞浓度为2×10~8/ml,同样条件制备未用ConA刺激的脾细胞悬液作为对照。2、动物分组及处理取72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1)SLE模型诱导组(model induced group,MI组)取ConA刺激活化的脾细胞5×10~7/只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2)脾细胞对照组(cell control group,CC组)给正常小鼠在相同时间、相同部位注射相同剂量的未经ConA活化的同系脾细胞悬液。(3)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组)给正常小鼠在相同时间、相同部位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3、SLE模型鼠的鉴定(1)样品的收集于初次免疫后第4wk、第6wk、第8wk和第10wk,每组分别取出6只小鼠,用乙醚麻醉后摘除眼球采血,析出血清用于自身抗体ANA和AHA的测定。无菌取出双侧肾脏,分为3部分,第1部分离体后立即置于液氮中,用于制备冰冻切片进行直接荧光抗体检测;第2部分切取1mm~3肾皮质置于3%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用作制备超薄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第3部分肾组织置于10%甲醛中固定,用于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2)SLE模型鼠外周血中ANA、AHA的测定采用ELISA法检测,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SLE模型鼠肾脏病理改变的观察①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形态学的变化:常规制备小鼠肾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用中性树脂封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对肾小球病理学改变的严重程度进行打分。②荧光显微镜观察肾脏IgG类IC的沉积: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简述如下:无菌取小鼠肾脏进行冰冻切片,滴加羊抗小鼠FITC-IgG抗体于组织切片上,置37℃孵育30min,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球内有无IgG沉积及分布部位、荧光强度。③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肾脏经3%戊二醛磷酸预固定、1%锇酸后固定、812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电子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基底膜、足突的变化及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4、SLE模型鼠脾细胞凋亡的检测于实验第4wk,无菌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PBS洗涤并调节细胞密度为2×10~7/ml,取细胞悬液进行涂片,4%多聚甲醛固定后采用Tunel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具体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采用NIS-Elements BR2.30图像分析系统计数阳性细胞百分率。5、SLE模型鼠脾细胞Bcl-2和NFκB的检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简述如下:脾细胞收集及细胞涂片固定同上(4、SLE模型鼠脾细胞凋亡的检测),3%H_2O_2去离子水37℃5min以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分别滴加1∶200稀释的一抗(兔抗鼠Bcl-2和鼠抗鼠NFκB)50μl,4℃过夜,PBS洗涤后,再分别滴加相应的酶标二抗(抗兔和抗鼠)1滴,30℃25min,洗涤后,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计数阳性细胞百分率。二、E2对Balb/c小鼠SLE模型诱导的影响1、动物分组及处理Balb/c近交系小鼠168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24只。A组:假手术对照组,切除双侧卵巢周围的两小块脂肪作对照;B组:手术对照组,进行双侧卵巢切除作对照;C组:假手术模型组,假手术后进行SLE模型诱导;D组:手术模型组,双侧卵巢切除后进行SLE模型诱导:E组:E2小剂量组;F组:E2中剂量组;G组:E2大剂量组。E组、F组和G组小鼠切除双侧卵巢后,进行SLE模型诱导,并且分别肌肉注射E2 0.1μg/小鼠、1μg/小鼠和10μg/小鼠,隔日1次,直至开始相应指标检测。A、B、C、D组小鼠隔日肌肉注射相当于E2容量的花生油作对照。2、样品的收集于初次细胞免疫后第4wk、第6wk、第8wk和第10wk,每组分别取出6只小鼠用乙醚麻醉,摘除眼球取血,析出血清,用于ANA、AHA及E2测定。无菌取肾脏,分为4部分,第1部分肾组织每100mg加入0.5ml PBS液体匀浆,离心后取上清,用于测定肾组织E2。第2部分取Imm~3肾皮质加入3%的戊二醛磷酸固定液中固定,用于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第3部分迅速冻于液氮,后移至-70℃保存,用于制备冰冻切片进行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IgG类IC的沉积。第4部分于10%甲醛中固定,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3、外周血中和肾组织中E2及外周血中ANA、AHA的测定采用ELISA法检测,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4、肾脏病理学改变的观察(1)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形态学改变常规制备小鼠肾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球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2)荧光显微镜观察肾脏IgG类IC的沉积采用直接荧光抗体法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球内有无IgG类IC的沉积及其分布部位、荧光强度。(3)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基底膜、足突的变化及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三、E2对SLE模型鼠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肾脏芳香酶表达的影响1、动物分组及处理同二、1.。2、样品的收集于脾细胞初次免疫后第4wk、第6wk、第8wk、第10wk,各组分别取出6只小鼠,用乙醚麻醉后,摘除眼球取血,析出血清,用于测定外周血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无菌取肾脏,一部分进行匀浆,离心后取肾组织匀浆上清用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测定,另一部分用于检测肾组织芳香酶mRNA的表达。3、外周血中及肾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8和TNF-α)的检测,采用ELISA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4、肾组织芳香酶mRNA表达的检测采用RT-PCR法无菌取Balb/c小鼠肾脏,采用酸性异硫氢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总RNA,用OligdT引物合成单链cDNA。PCR扩增芳香酶cDNA,引物为sense5’-GTATGAACGATCCGTCAAGG-3’,Antisense 5’-AGCCGTCAATTACGTCATCC-3’。反应体系为50μl,含10μl cDNA、0.5μl Taq酶。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min,PCR三温循环(94℃30sec、55℃1min、72℃1min)共25个循环,末次延伸10min。1.5%的琼脂糖凝胶检测PCR扩增产物。实验结果一、SLE小鼠模型的制备和脾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经检测发现MI组24只小鼠外周血中均出现ANA和AHA,肾脏发生病理学改变,而CC和NC组小鼠外周血中未检出自身抗体,肾组织完好。具体检测结果如下:1、SLE模型鼠外周血中ANA和AHA水平的变化MI组小鼠外周血中出现ANA和AHA,自身抗体自第1次接种活化脾细胞后第4wk出现,且逐渐升高,到第10wk开始下降。而CC和NC组小鼠外周血中中未测得ANA和AHA。2、SLE模型鼠肾脏病理的改变(1)光学显微镜下肾脏形态学的变化MI组小鼠出现肾小球肾炎的表现,炎性改变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加剧,而CC组和NC组小鼠肾小球结构清晰,无异常病理改变。(2)荧光显微镜检查IgG类IC沉积的变化肾脏冰冻切片直接荧光抗体检测发现MI组大多数肾小球内都有被FITC着色的斑块状沉积物,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免疫复合物沉积,呈连续性荧光分布,随着活化脾细胞免疫时间延长,可见肾脏冰冻切片荧光滴度增强。而CC组和NC组小鼠肾脏未见IgG类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直接荧光染色微弱、无特异性,肾小球轮廓不清。(3)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MI组小鼠肾小球滤孔膜融合,内皮细胞脱落,系膜细胞插入基膜,基膜厚度弥漫不均,可见基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检测发现MI组小鼠第10wk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最严重。CC组和NC组基底膜厚度均匀,滤过屏障结构完好,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3、SLE模型鼠脾细胞凋亡的变化与NC组和CC组相比较,MI组初次免疫后第4wk,其脾细胞凋亡百分率(0.89±0.23)明显降低。4、SLE模型鼠脾细胞Bcl-2和NFkappaB表达的改变与NC组和CC组相比较,MI组脾细胞Bcl-2和NFκB的表达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9.78±7.62和52.12±8.87)明显增高。二、E2对Balb/c小鼠SLE模型诱导的影响1、SLE模型鼠外周血中及肾组织E2水平的变化B组外周血中E2水平明显降低,与A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B组外周血中E2随着时间逐渐升高,第10wk与第4wk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C组和D组外周血中E2的水平分别高于A组和B组(P<0.01),说明SLE炎症状态下,外周血中E2水平升高。E、F、G组相当于超过机体生理水平的3个剂量组,由于激素在体内的累积作用,无论血中,还是肾组织中E2均逐渐升高。3组外周血中E2水平在第4wk、第6wk、第8wk和第10wk两两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小鼠肾组织E2的变化与外周血中E2水平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但是肾组织E2明显低于外周血中E2。2、E2对SLE模型鼠外周血中ANA和AHA产生的影响经同系活化脾细胞免疫的Balc/b小鼠外周血中均出现ANA和AHA,C组和D组自身抗体在第8wk达到最高峰,然后降低,符合典型免疫应答的过程。而肌肉注射E2的E组、F组和G组到第10wk仍未见自身抗体的降低,可见E2是自身抗体产生的明显的促进因素,这可能是女性育龄多发SLE的一个重要原因。A组及B组小鼠外周血中均未检出ANA和AHA。3、E2对SLE模型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1)光学显微镜下肾脏形态学的变化活化脾细胞免疫的小鼠第4wk即见肾脏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以G组最重,以下依次是F组与E组,C组和D组病变相仿,各组小鼠肾脏病理改变随时间逐渐加重。A组和B组小鼠。肾脏并未发生病理改变。(2)荧光显微镜检查IgG类IC的沉积的变化经活化同系脾细胞免疫的Balc/b小鼠肾脏冰冻切片大多数肾小球内都有被FITC着色的斑块状沉积物,其荧光强度值逐渐增加,以G组最为显著。A组和B组小鼠肾脏未见IgG类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直接荧光染色微弱、无特异性,肾小球轮廓不清。(3)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A组和B组小鼠肾脏基底膜厚度均匀,滤过屏障结构完好。C组、D组、E组、F组和G组可见灶性或弥漫性轴突融合、内皮细胞呈条索状脱落到管腔内、系膜细胞增生、基膜分层、灶性松散、厚度弥漫不均,可见基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以G组为甚。三、E2对SLE模型鼠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肾脏芳香酶表达的影响1、E2对SLE模型鼠外周血中及肾组织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1)外周血中和肾组织IL-1水平的变化与A组相比较,B组小鼠外周血中IL-1明显升高(P<0.01)。C组和D组在第4wk、第6wk升高,但于第8wk、10wk逐渐降至A组水平。E组、F组和G组逐周升高,3组的第10wk与第4wk相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肾组织IL-1的变化趋势与外周血中一致,但比外周血中IL-1水平高出很多,提示促炎性细胞因子主要在局部产生并在局部发挥作用。(2)外周血中与肾组织IL-8水平的变化外周血中IL-8变化不明显,只有C组和D组在第4wk、第6wk高于A组(P<0.01),并于第8wk、第10wk降至A组水平,E组、F组、G组随时间变化不大,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A组相比较,B组、C组、D组、E组、F组和G组肾组织IL-8均明显升高(P<0.01),B组随时间变化不大,C组和D组逐周降低,但至第10wk仍高于A组水平(P<0.01)。E、F、G组肾脏IL-8逐周升高,第10wk肾组织IL-8达到最高水平,以G组最为显著。(3)外周血中与肾组织TNF-α水平的变化与A组比较,B组外周血中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其余各组均明显降低(P<0.01),3个剂量组外周血中TNF-α水平的差异不明显(P>0.05)。与A组相比较,其余各组肾组织匀浆TNF-α均明显升高(P<0.01),以D组最为明显,E、F、G组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E2对SLE模型鼠肾脏芳香酶mRNA表达的影响扩增后得到GAPDH 530bp和芳香酶基因428bp两个片段,GAPDH为内参照。图像分析结果显示:A组肾脏芳香酶mRNA低表达,而B组芳香酶mRNA表达明显增加,与A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A组和B组相比较,C组和D组肾脏芳香酶mRNA表达增加(P<0.01)。说明SLE炎症状态可导致肾脏芳香酶mRNA的高表达。E组、F组和G组均出现了GAPDH和芳香酶两条带,且随着E2剂量的加大,肾脏芳香酶mRNA表达增高,G组与E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E组和F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采用ConA活化的同系脾细胞成功地诱导了Balb/c小鼠SLE动物模型;2、脾细胞凋亡抑制可能是ConA活化的同系脾细胞诱导Balb/c小鼠SLE的始动因素;3、NFκB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可致SLE小鼠模型脾细胞凋亡抑制:4、卵巢摘除可明显降低体内E2水平,但不能阻止ConA活化的同系脾细胞对Balb/c小鼠SLE模型的诱导;5、E2可明显促进ConA活化的同系脾细胞诱导Balb/c小鼠SLE的发生发展;6、E2通过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促进SLE的发生发展;7、E2通过增强SLE模型鼠肾脏芳香酶的表达影响SLE的病理过程。

李改静, 刘慧敏, 李小兵[6]2017年在《雌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患者病情活动的影响》文中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雌激素水平、免疫异常等因素均可影响SLE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性别的差异,雌激素水平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王少敏[7]2008年在《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份发生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自身成份的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的自身免疫应答失控、反应过度,直接或间接破坏自身组织,并引起相应器官病变或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多克隆B细胞的活化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是由于遗传、激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紊乱所致的一种结缔组织慢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患者存在多种免疫异常,包括细胞免疫异常和体液免疫异常,血清中可以产生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多种免疫异常,特别是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体内Th1/Th2细胞之间比例失衡,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导致B细胞活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损伤,免疫功能失调,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说法不一,以往对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病情的进展程度的评价主要通过检测自身抗体水平,对于自身免疫病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Th1/Th2平衡上,究竟是Th1占优势还是以Th2亚群为主,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尚未应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而通过对于血清中自身抗体以及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联合检测,结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从细胞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分别进行研究,以探讨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损伤程度的论著比较少见。本文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类型及其滴度,C反应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含量的变化,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部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IL-4)的含量及其在体内的表达水平,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可产生大量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ith(Sm)抗体等,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明显升高,血清中CRP含量不同程度地升高,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也发生不同的变化。几种不同方法检测均提示SLE患者体内存在免疫调节障碍,T细胞亚群的功能异常,Th亚群比例失衡,Th亚群平衡偏离主要表现在Th2功能亢进和Th1功能不足(即Th2亚群占优势),从而出现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多种抗体,导致病理损伤。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机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生异常,导致体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其中Th细胞亚群的失衡可能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Th细胞亚群平衡失调特点分析,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发病机制,确定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为其免疫调节治疗及估计疾病预后及转归提供相关的临床资料。

周蕾[8]2011年在《脂联素及其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自身抗体生成和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为特征。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SLE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但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风及外周血管疾病成为影响SLE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心血管事件是仅次于感染排在第二位的导致SLE死亡的原因。胰岛素抵抗(IR)是贯穿于多种代谢相关性疾病的主线,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代谢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SLE患者合并IR的情况目前国内尚未见到较大规模较为系统的研究报告。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多功能蛋白,在代谢相关疾病和IR的病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脂联素与SLE的关系、它是否参与SLE患者IR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尚不明确。激素需要通过其特异的受体介导才能发挥作用。脂联素作为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具有维持能量代谢内稳态、调节免疫平衡、调控细胞增殖等重要作用,因此,脂联素受体(AdipoR)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靶点。然而,以往对AdipoR的研究都集中在其在组织器官上的表达,而AdipoR在外周血细胞上的表达情况鲜为人知。Pang等开创性地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到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的AdipoR1/2表达,首次证实在人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同样存在两种受体的表达。这一发现提示脂联素具有更为广泛的免疫、炎症调节作用,可能是将代谢紊乱、IR、炎症和免疫联系在一起的“桥”因子。通过对AdipoR在外周血细胞上表达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脂联素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揭示脂联素在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免疫科住院确诊的SLE患者120例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1例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临床资料,并测定空腹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进行两组间比较。SLE患者依据SLEDAI评分将其分为缓解组73例、活动组47例;按年龄分为≥35岁组48例和<35岁组72例;依据亚太地区肥胖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BMI≥25kg/m2肥胖组93例和BMI25kg/m2的非肥胖组27例;以FINS=15mIu/L为切点,将其分为FINS升高组(FINS≥15mIu/L)39例和FINS正常组(FINS<15mIu/L)81例;以HOMA-IR=2.2为切点将其分为HOMA-IR≥2.2组51例和HOMA-IR<2.2组69例;依据SLE患者近3个月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使用剂量将其分为未使用激素组32例、激素<7.5mg/d组18例和激素≥7.5mg/d组70例,分别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SLE患者HOMA-IR的相关影响因素。2.在第一部分的研究基础上筛选SLE患者60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生化指标和血清脂联素水平。按照第一部分中的SLE患者分组方法分别比较活动组与缓解组、年龄≥35岁组与<35岁组、肥胖组和非肥胖组、FINS升高组和FINS正常组、HOMA-IR≥2.2组和HOMA—IR<2.2组间的临床、生化指标和血清脂联素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SLE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3.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5例SLE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CD3+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CD56+NK细胞表面AdipoRl和AdipoR2表达。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上述4种单个核细胞上的AdipoRl和AdipoR2表达水平。并将SLE患者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HOMA-IR≥2.2组和HOMA-IR<2.2组分别比较各组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的AdipoRl和AdipoR2表达水平,探讨SLE疾病活动、激素治疗和合并IR对Adipo R1/R2表达的影响。结果1.SLE组的WHR、BF%、TG(?)高于正常对照组,HDL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SLE组患者出现体脂含量升高和腹型肥胖,且存在脂代谢异常。SLE组的FINS、HOMA-IR和HOMA—HBCI均高于对照组,ISI较对照组减低,提示SLE组存在IR。分组比较结果显示SLE≥35岁组的BMI、BF%、舒张压和HDL高于<35岁组,提示体质量超重、体脂含量升高、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更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患者的FINS和HOMA-IR明显增高,ISI明显减低,提示肥胖患者的IR倾向更加明显。活动组和缓解组SLE患者的WHR、BF%、CRP、TG和HOMA-IR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FBG和FINS水平活动组患者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缓解组与正常对照之间无差异。SLE患者未使用激素组、激素<7.5mg/d组和激素≥7.5mg/d组三组的FINS、HOMA-IR和HOMA—HBC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FINS血症组的患者HOMA-IR较高,而ISI较低,提示SLE合并高FINS血症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减低,具有更为显著的IR倾向。SLE患者HOMA-IR≥2.2组的BMI、WHR、FBG和FINS显著高于HOMA-IR<2.2组,相反地ISI显著低于HOMA-IR<2.2组。提示IR更多见于体重升高和腹型肥胖的患者;且这部分患者的FBG和FINS也相应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HOMA-IR与BMI、CRP、FBC、FINS和HOMA-HBCI正相关,与TG、ISI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FINS的独立影响因素为:BMI、CRP、TG、HOMA-IR和ISI; 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为:BMI、ISI、FINS和FBG。2.SLE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分组比较SLE活动组与缓解组、年龄≥35岁组与<35岁组之间的脂联素水平无差异,肥胖组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肥胖组,FINS升高组脂联素水平低于FINS正常组,HOMA—IR≥2.2组脂联素水平低于HOMA—IR<2.2组。SLE患者未使用激素组、激素<7.5mg/d组和激素≥7.5mg/d组三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LE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CRP和ISI呈正相关,与BF%、WHR、FBG、FINS、和HOMA—IR呈负相关,与年龄、血压、BMI、血脂、病程、疾病活动指标(SLEDIA、IgG、C3和ds—DNA)等未见直线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ISI、HOMA—IR和CRP是SLE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3.在SLE患者和健康者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CD3+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CD56+NK细胞表面均检测到AdipoR1和AdipoR2表达。其中SLE患者CD3+细胞表而Adipo R1/R2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CD 19+和CD56+细胞表而Adipo R1/R2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CD14+细胞表而Adipo R1/R2表达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发现仅正常对照组的CD56+细胞表面的AdipoR1表达水平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关系,CD14+和CD19+细胞表面的AdipoR2表达水平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两组的其它单个核细胞表面的AdipoR1/R2表达水平与血清脂联素水平无相关关系。而以SLE组和正常对照组为整体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除CD3+细胞表面的AdipoR1/R2表达水平与血清脂联素水平无相关关系外,其它CD14+、CD19+和CD56+细胞表面的AdipoR1/R2水平均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且CD14+、CD3+、CD19+和CD56+细胞表面的AdipoR1与AdipoR2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SLE患者体内存在脂代谢异常和IR。体脂含量升高和腹型肥胖是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减低和IR的重要原因。除经典的IR相关危险因素外,SLE患者本身的持续炎症反应和治疗过程同样参与IR形成机制。特别是糖皮质激素,目前仍为SLE治疗的基础用药,也是SLE患者IR形成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强调合理应用,尽可能减少用药剂量。2.SLE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且不受病程、疾病活动度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但与HOMA-IR和FINS呈负相关关系,与ISI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脂联素并非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完成其保护作用。SLE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OMA-IR显著负相关,合并IR的SLE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无IR的SLE患者,且HOMA-IR是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SLE患者体内高脂联素水平与脂联素效应减弱并存,提示可能存在脂联素抵抗。3.在人类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CD3+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CD56+NK细胞表面均有AdipoR1和AdipoR2表达,提示脂联素具有更为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它可能是将代谢紊乱、IR、炎症和免疫联系在一起的“桥”因子。人类外周血PBMCs上的AdipoR1和AdipoR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与血清脂联素水平正相关。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面AdipoR1/R2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可能与患者体内持续的炎症反应有关。

沈燕娜[9]2013年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大量研究表明SLE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但是研究结论不一,究其原因可能与既往研究没有考虑月经周期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样本量的大小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排除上述影响,明确性激素在SLE发病及病程中的作用。方法:病例组选自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门诊及住院女性SLE患者257例,以门诊健康体检女性552名为健康对照组;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Systemic Lupu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Clinics/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Damage Index, SLICC/ACRDI)设计问卷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月经周期分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同时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r)、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的水平。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总体比较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性激素水平。SLE组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6);SLE组血清黄体生成素LH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P=0.000);SLE组血清雌二醇E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SLE组血清孕酮Pr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SLE组血清睾酮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SLE组血清泌乳素PR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2.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各月经周期激素水平比较,卵泡期SLE组血清卵泡刺激素(P=0.000)、孕酮(P=0.000)、睾酮(P=0.00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雌二醇(P=0.000)、泌乳素(P=0.00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黄体期SLE患者组雌二醇(P=0.000)、孕酮(P=0.000)、睾酮(P=0.00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泌乳素(P=0.00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围绝经期SLE组雌二醇(P=0.000)、孕酮(P=0.000)、睾酮(P=0.00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黄体生成素(P=0.000)、泌乳素(P=0.00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绝经期卵SLE组泡刺激素(P=0.000)、睾酮(P=0.000)明显低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3.SLE患者性激素水平与SLEDAI、SLICC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孕酮与SLICC负相关(r=—0.186,P=0.003)。卵泡期时各性激素水平与SLE病情的相关性:孕酮与SLICC呈负相关(r=-0.259,P=0.001)。结论: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与健康人群比较在相同的月经周期有差别。卵泡刺激素在卵泡期和绝经期均低于健康人群;黄体生成素在卵泡期、黄体期、围绝经期均高于健康人群;雌二醇卵泡期高于健康人群,黄体期与围绝经期则低于健康人群;孕酮在卵泡期、黄体期、围绝经期均低于健康人群;睾酮在卵泡期、黄体期、围绝经、绝经期均低于健康人群;泌乳素在卵泡期、黄体期、围绝经期高于健康人群;提示性激素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2.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总体相关SLE组血清中孕酮与SLICC呈负相关(r=-0.186,P=0.003);分层相关SLE组处于卵泡期患者血清孕酮与SLICC呈负相关(r=-0.259,P=0.001),提示孕酮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C]. 邹俊杰, 刘志民, 张永莲.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1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D]. 邹俊杰. 第二军医大学. 2000

[3]. RNA编辑在肺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D]. 程世钊. 天津医科大学. 2016

[4]. 雌激素受体α和β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 邱平. 昆明医科大学. 2013

[5]. 雌二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D]. 唐小云. 中国医科大学. 2007

[6]. 雌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患者病情活动的影响[J]. 李改静, 刘慧敏, 李小兵. 系统医学. 2017

[7]. 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 王少敏. 吉林大学. 2008

[8]. 脂联素及其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 周蕾.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9]. 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探讨[D]. 沈燕娜. 昆明医科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