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步:一种更富生命力的成熟姿态——1996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座谈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步论文,纪要论文,座谈会论文,生命力论文,姿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间:1996年7月20日—8月10日
地点:西安·长安宾馆
主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
主谈:谢松成 厉如良 夏业文 赵全胜
【编者按】今年高考刚毕,本刊编辑部特邀嘉朋六位,聚首古都长安,共同策划1997年历史高考增刊编撰工作,首列议程便是'96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座谈会。究竟如何看待今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对今后历史高考和历史教学的影响,是目下本刊读者关心的焦点所在,座谈会(宋玉柱、全志聚两位老师因故未能出席)就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意见较为全面和深入,可资参考。现就讨论重点,择精拣要,以飨广大读者。
总论
谢:1996年的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以其贴近高三学生实际、妥善兼顾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两个方面、具有全面清晰的导向性等鲜明特色,受到了中学历史教师和文科考生的普遍好评。
厉: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能力要求没有降低,难度适中,既能拉开得分档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不至于使中学历史教师丧失信心,确实符合“两个有利”。试卷体现了命题改革的方向,符合“稳中有变”的原则,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前提下,对各题型(填空除外)的题量或分值作了调整,使试卷编制更加科学、合理。
赵:每年高考过后,对高考试题总免不了众说纷纭,今年的高考试题,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在高考试题改革历程中又向前跨了非常稳当的一大步。尽管它仍会招来这样那样的非议和不满,但肯定它的人无疑居多数,而试卷所代表的命题改革方向及其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包括教材、教法、学法改革的良好导向,更是赢得了一片翘擘称赞。高考试题命题者与广大中学教师,平等相待,畅所欲言,协调考改教改步伐,这是保障我们国家高考命题改革和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也是1996年高考命题改革能够迈出坚实一步的秘诀所在。
谢:客观地讲,进入90年代以来,高考历史命题组高擎改革大旗,大力加强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年年跨大步,登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这种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全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功在千秋!但1994年、1995年的试题,的确也存在一个改革步伐迈得过大、有些脱离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问题。对此,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去年7月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曾坦陈过自己的看法。1996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则较好地解决了命题改革步伐的跨度问题。它既坚持了既定的改革方向,又适当收缩了改革的步伐,显示了在平稳中巩固成果、继续发展的命题思路。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增加基础知识内容的考查,体现高中历史课本的价值和作用,适当降低了考查的难度;二是坚持重在考查学科能力的方向,保证高考的选拔性质,继续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我认为,它是至今为止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结合得较好的一份历史试卷。这份试卷的最大影响,是为全国高中历史教学确定了一个比较全面而又清晰可见的努力目标,减少了近些年不少高中历史教师在复习迎考中不知所从的困惑。我希望它能基本上稳定下来,作为今后两三年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模式。
夏:今年试卷难度适当、能力要求适度是大家的同感。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难度居高不下,1995年达到最高峰,难度为0.46,中学教学界反映颇为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对此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表示在不降低能力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试题难度。看来,1996年高考历史试卷较成功地体现了专家们的意图,实现了既定目标,这是1996年高考历史命题的一个重大突破,无论从考试理论角度,抑或是从高校选拔人才的角度,还是从中学教学的角度来看,适当的难度均是无可非议的。难度并不是越高越好,但也决不是不要难度。
赵:历经近十年改革探索,几经周折,今年的试题可谓“返朴归真”,确实令人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深切感受。自从1989年试题改革重视能力考查以来,能力考查越来越重要,高考试题在难度和能力要求两个方面总不能协调一致,要么难度太大,要么能力档次低。今年的试题则较理想地实现了“不降低能力要求前提下,适当降低难度”的目标,这不能不说是今年历史试题的最大成功之处。从整个试卷看,能力要求由低到高,档次分明;各种题型均保持适当难度,均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更让人欣慰的是,试题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基本克服了“超纲超本”的现象,不失为一份知识与能力兼顾、难度与能力要求适中的好试卷。这样的试卷,既保障了选拔人才的需要,又贴近了中学教学实际,不能不说是高考命题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夏:整个地看1996年高考历史试卷,选择题、问答题的难度有所下降,填空题、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但这不是绝对的。值得注意的是,试卷一方面降低难度,一方面仍在探讨能力的考查,能力的要求并没有下降。从总体上看,能力要求比较适度,这的确是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最成功之处。
谢:今年试卷有效降低难度,主要表现在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①大幅度提高了难度较小的单项选择题的比分,减少了难度较大的问答题的比分。②在占72分的选择题中,加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降低了能力要求。如28道单项选择题中,考查时间、空间、人名、文献名、事件名的多达11道,占2/5,若加上教材已有明确表述的事件的性质、内容、标志等,则多达14道,占到了1/2。而1995年的20道单项选择题中,考查这类基础知识的只有3道,占总数的约1/7。又如在10道多项选择题中,列举知识要点性的试题有5道,占总数的1/2,而1995年的12道题中,这类试题只有3道,占1/4。③在问答题的设计上适当收缩了改革的步伐,答案要点更多地贴近了课本。④材料解析题在提高分值后,也注意了不增加难度。基于这种题型本身的特点,命题者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不采用文言文材料,以减少阅读障碍,二是对一些易于解答的问题赋予较高的分数,如第46题第①题的第一问就赋给了4分。虽然这种举措不值得称道,但命题者想降低难度的用心却是可以理解的。⑤在选择题中,虽然保持了几道材料型试题(第7、10、21、32、37题),但均无阅读障碍。⑥整卷的基础知识比重明显地高于前两年,分值为57分,占整卷分值的38%。
赵:今年试题坚持了探索改革的正确方向,向科学化和标准化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点首先表现为试卷结构作了更科学的调整,较明显地体现了标准化倾向。试卷固然减少了问答题比重,增加了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分量,但却都服从于这样一个前提,即进一步挖掘题型功能、保障能力考查标准,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无论是对保证选拔人才的质量,还是评价中学历史教学质量都具有积极意义。所以,试卷的标准化发展方向是值得称道的。
夏:我对此颇有同感。与1995年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除填空题未发生变比外,其他三大题型均作了较大的调整。单项选择题由20题30分上升到28题42分,多项选择题由12题36分降到10题30分。材料解析题3题未变,但分值由30分涨到了36分。问答题3题44分降为2题32分。这样就确立了选择题在试卷中主体题型的地位,而相对降低了问答题在全卷中的地位。这样的调整,一方面有利于减少评分误差,确保考试信度和高考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对实施难度的下降也起了一定作用。应该说,今年的试卷整体结构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厉:今年试卷的知识结构同样稳中有变,也向着合理化迈进。比如,材料解析题没从中国古代史中命题;问答题从中国古代史中命题,没从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命题。这能进一步纠正“猜题押题”的错误作法,有利于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夏:今年试卷的知识结构的确向着合理化迈进了一步。与1995年试卷相比,1996年试卷的知识结构:①从中外历史内容的比例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之间的比例,没有变化。②从试题对知识范围的覆盖率来看,今年试卷由于问答题中减少了一个像“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那样的中跨度题,而相应增加了选择题的分量,因而大体持平,也没有太大变化。③1996年的试卷调整了政治、经济、文化史三个方面的考查内容,特别是突出了经济史的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各有一道材料解析题考查经济史内容。这样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突出“生产力标准”和“发展就是硬道理”教育,也有利于推动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④试卷还对近年试题理论要求偏高和对历史事实的考查过于琐碎、知识深度过大、答案随意性太强的倾向加以纠正,理论要求和知识深度掌握了合理的尺度,特别是在选择题尤其是在多项选择题中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调控。去年多项选择题有8个题目的难度在0.3以下,这种局面今年没有出现,估计今后也不可能同时也不容许再度出现。
赵:今年高考试题的命题技巧灵活多变,一改试卷编拟程式化、模式化倾向,使高考命题呈现出新的空间。在保持试卷知识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今年命题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两种题型上不受传统和框框制约,灵活多变,体现了命题的独立性,先不说材料解析题中出现表格材料,也不说问答题没有遵循“小切口深分析”和“大跨度高概括”规律,就是这两种题型的命题区间便已值得我们称道。以往材料解析题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各一道,但今年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两道;考前许多人估计中国古代史不会出问答题,但命题人显然并没去理会。这样做既服从于选拔性考试必须保持自己独立性的需要,也有助于让广大中学教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尤其重要的是,今年高考命题摆脱了“老面孔、无新意”的局面,使命题走到了“潇洒自如”的境地,应该说这对高考和教学都是有利无弊的。
夏:参考答案真正向“参考”过渡是今年试卷又一大特点。今年高考题第47题中国古代史唐文化问答题的参考答案,是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没有订出详细具体标准答案的第一次。它只罗列一些必答的论点、要点,而具体的史实只作了一个带启发性的提示,未列出1、2、3、4或A、B、C、D来。这既是参考答案的改革,也是高考命题的改革。看来高考评卷“采点给分”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矛盾到了应该有所突破的时候了,而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另外,材料解析题答案也首次出现了按层次计分的方法,值得肯定。
厉:今年试卷也注意挖掘了历史学科特有的思想教育功能。比如第46题,课本上没有具体内容和材料,却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了解程度,这是十分必要的。它既能促使考生从世界角度认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的正确性,又能增强历史责任感。考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更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但愿这一举措对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改革亦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夏:是这样。1996年高考许多试题不仅注意在知识的考查中自觉体现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用意,而且将这些教育内容,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结合到思维能力的考查之中。问答题第47题就是文化传统教育,材料解析题第45题就是革命传统教育,材料解析题第44题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对敏感的热点问题,试卷也有所涉及。第10题考了香港图,第37题考了台湾问题,第38题考了东欧剧变,第46题考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这些试题,教育性强,富有时代气息,符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潮流,有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这应当引起教科书编写者和中学教师的足够重视。
谢:总的来说,今年试题的特点,一是难度适中;二是坚持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正确方向,拓宽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范围,在保证考试的选拔性质和注重考查学科能力的前提下,改跨大步为迈健步。大量的具体题例证明,今年高考试题既没有降低学科能力要求,更没有改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的方向,它与前两年试卷的不同处,只是高层次能力考查的题数有所减少,改革的步伐迈得较为稳健而已;三是妥善地兼顾了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切实贯彻了“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其学科能力”的原则要求,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有机结合。这是总结和吸取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结果,也是高考历史科命题日臻成熟的表现。这种有机结合,不仅表现在每一种题型中,而且反映在大多数试题中;这种有机结合,还表现在整体试卷的难易梯度和各大题型内部的难易梯度都搭配得比较合理上,从检测结果看,除第48题外,各大题的难度系数大体上趋于平衡,举例来说,湖南省的人工评卷部分的总体难度系数为5.5,应该说实现了命题组的预期目标。当然,对于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也有老师持另一种看法。他们认为基础知识考得太多,有的甚至认为是命题改革的大倒退。他们希望命题改革继续跨大步,以迅速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肯定这些老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继续跨大步看来并不符合目前中学的实际。我倒觉得,今年高考历史试题适当收缩改革步伐是明智的,实际是在稳健地前进。我与一些高三历史老师交换过看法,他们中有人反映:近几年由于强调能力考查,很少考基础知识,结果许多学生都不大重视课本了,所以一考下来,很多基础知识题反而失分了。这恐怕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事实上,据我所知,忽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更多的是教师。从检测结果看,也证实了这一点。以10分填空题为例,据湖南省500份抽样卷调查表明,人平均分只有5.8分,其中失分最多的又是第39题(北齐、北周)和第41题(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种情况正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今年高考历史命题的方向非常正确。它以检测的形式向中学历史老师具体地展示了一种“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其学科能力”的比较成熟的模式,极其有利于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它向中学历史老师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既要十分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而学科能力的增养和提高,又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之上,切不可做脱离课本、脱离基础知识的架空训练。
赵:我对此很有同感。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今年高考对教学有何影响,我说三点看法:①命题改革是一动态过程,对高考命题的研究不能偏执一端、误入歧途。命题研究的方向是探求高考考查的重点和能力要求,不能把研究的目标定在试卷形式的变化和题型模式上。如因高考出现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各地便一涌而上,材料题铺天盖地出现;高考有两道问答题,则纷纷预测这两道题会出现在什么区间。如果作为纯试题研究和预测,或是指导解题方法还可以,但若让这种倾向支配教学和复习,则是非常危险的。②中学教学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是最安全、最现实的策略。正如高考命题专家讲的:如果高考命题被人猜到,那这一命题就是失败的。命题专家并且一再强调,高考的测量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在“吃透大纲、吃透教材”上下功夫。以教材为依据认知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历史学科能力是唯一的出路。③架起高考与教学联系的桥梁,是命题改革与教学改革二者同时获得稳健发展的契机。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中学教学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和滞后性,而高考命题意图的实现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当务之急。近几年,高考命题方面在增强透明度、阐释能力要求、简析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对改善中学教学的状况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我们呼吁中学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大胆改革,同时也呼吁命题专家和教材编写者为此继续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教改增添后劲。
夏:当然,今年试题也并非完美无缺,以下几点提出来供商榷。①关于答案的变通性。1996年高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在这方面已开始了改革。但总的来说,答案在多维性设计方面仍还不够,强调以命题者的思路和答案作为唯一标准,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今年的参考答案,至少在某些方面还可适当变通一下。如第44题材料解析题洪仁玕的外交思想,是否可附上一句按教材上的表述也视为正确。最后一道问答题(即第48题)的答案的不同点,除“参考答案”的三点外,是否还可考虑列出几点。评分时主要以参考答案的三点计分,但如果考生没有答出其中的某个方面,而答了其他却又具有合理性,是否可适当给分?②关于试题与教材的矛盾问题。近年高考试题多次与教材发生冲突,如1995年的第15题、第43题,1996年的第36题等,使中学师生无所适从。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最主要的依据,我们不依据教材,依据什么?以高考命题来推动教材改革,这个思路没错,但最好不要以影响中学师生利益为代价。③关于教材小字问题。今年试卷蓄意考了小字内容,这个问题须慎重。上面一考,下面就没了边。因为小字内容谁重要谁不重要,谁都无法准确界定。大题自然涉及到小字尚可,而蓄意去考“小字”似无必要。
赵:是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选择题中纯记忆性题目较多,就连问答题第47题的评分要求能否在实际中得到落实也应大打折扣,特别是评分标准可操作性仍是值得怀疑的。这一环节解决不好,命题者的一番良苦用心会是徒劳的。
谢:作为最能反映历史学科特点的历史材料试题,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向选择题和填空题伸展的态势,但阅读障碍可以说已不存在。由于文科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今年历史试卷所采取的回避(改写)文言的作法是不值得称道的。
分论
关于选择题
夏:今年单项选择题中考“再认再现”能力、考教材直接表述的题目比近年稍多,如第2、4、5、7、10、14、16、18、19、24等题。多项选择题中明显减少了过去高难度的试题。这是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选择题尽管突出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但也并不是一味考纯知识性的东西,像考分析、理解、归纳、比较等能力的试题仍有相当分量,如第2、8、9、12、13、15、20等题。
赵:今年的选择题,的确一改只重“考查记忆能力”的旧俗,把选择题这一题型的能力考查层次进一步提高了,不但考查记忆,也考查识图、分析、理解、综合等能力,为选择题增添了新的活力。
谢:在选择题中,有1/3的试题或突出对历史事件原因、目的和作用的分析,或强调对历史问题作出准确的理解,并且其备选项的表述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其能力考查要求丝毫也不低于前两年。这些试题,充分地显示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不过,个别题目的设计尚欠严密。比如,第36题的D项“1905年革命的全国性斗争最高潮是莫斯科武装起义”,答案将其排除在正确表述之外。按照现行中学课本关于俄国1905年革命的叙述,显然是将莫斯科武装起义作为最高潮看待的。《辞海》也肯定莫斯科和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是俄国1905年至1907年革命的最高峰。著名史学家刘宗绪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学教师培训用的《世界近代史》的第463页上,也明确写道:“12月武装起义是俄国1905年革命的最高峰。起义失败后,革命进入低潮时期。”当然,几年后刘教授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材《世界近代史》一书中,改变了这种提法。我认为,作为历史科学研究来说,这种观点的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高考命题组如果要用这种新观点作为高考试题来考学生,则必须向考生提供相关的材料。今年历史试卷的第36题在不提供相关材料的情况下,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要求考生排除与高中历史课本表述一致的观点,岂不是在为难考生么?
赵:今年高考历史题型功能得到更充分挖掘,实现了各种题型均体现能力考查的目标。选择题成为试题的主体题型,并且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材料处理、历史阐释等于一身,功能控掘可谓淋漓尽致,便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事例。特别是选择题对深层次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知识的自然升华(如第8题“清政策措施的作用”、第15题“大革命失败的内涵”、第25题“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意图”、第32题“牛庄土纱、洋纱售价”、第37题“美对台政策”等),避免了伪造历史(1995年“妇女统治地位”题)和对学生过于苛求(1995年“闭关政策”题)等现象的发生。
关于填空题
夏:命题者今年在挖掘填空题的考查功能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填空题一向被人们看作是考纯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故在高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淘汰的呼声越来越高,厄运即将来临。就在此吉凶难卜的关头,今年的高考填空题突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始考思维能力,这无疑给了人们一记清醒的耳光,令人刮目相看!填空题第40题是对去年“填图的内容可以用文字来考查,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地图来考查”尝试的继续。第40题、第43题,是今年专家们蓄意挖掘填空题考查功能的杰作,尤其第43题的思维含量更高。这两题打破了过去填空题出题一律按教材表述进行的旧模式,而形成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新格局。也正是由于这一模式的转换,使考查的方向发生了逆转,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难度,故今年填空题的得分率会有所下降。填空题也能考思维,也能考能力,看来对填空题得进行重新评价!
谢:填空题较大幅度地摆脱了中学课本行文的束缚,除第41题外,在能力考查上都上升到了理解的层次,令人兴奋。其中第39题、第43题的设计,可称之为成功之作。不过,也有漏洞。比如,第40题的设计思路是很好的,但要求填写的答案有偏离唯一性原则的不足,今后似应加以克服。
关于材料解析题
厉:过去的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都是纯文字材料,今年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的题各一道,其中第45题的最后一问分层设分,这都是今年命题改革迈出的新步伐,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导向性作用。至于不足之处嘛,我觉得第46题第①问的分值按4、2、1,不如根据设问的梯度按2、2、3合理。不过,他们这样设分,也许与照顾很多地方的“呼吁”有关。我们是相信命题专家们的水平的!
谢:第46题的布分的确不够合理。具体说就是此题第①题的第一问“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其答案极为简单且难度又小,却赋予了4分,很有点为了提高历史科高考人平均分而“有意送分”之嫌。
夏:与以往相比,今年材料解析题的考查功能也得到了加强,在继承去年成功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不仅考查归纳、概括、分析理解的能力,还考查对材料的鉴别能力,既要求考生对文字材料作出阐释,又要求对表格数字材料也能作出阐释。表格材料题不是今年的新作,但整个大题全部用表格材料,却是今年的尝试。第46题全是统计数字,第45题材料2也选用了一段表格材料。整个题型在全卷所占考分高达20分,这些试题一般为经济史内容,表格数字在考查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赵:材料解析题在考查分析比较、综合归纳能力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特别是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复合出现,更使题型面貌为之一新,按层次计分的又一大好处,便是使材料价值的应用更加充分了。
谢:今年材料解析题的设计,在吸收和巩固多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一是较多地运用了表格材料,二是突出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材料的比较和分析。表格材料的特点,是隐含的信息量大,如第45题的材料2,其隐含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极其巨大的成就。考生能否透过表格的数据充分发掘出其隐含的信息,是其治史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因此,表格材料比之一般的文字材料,在考查高层次的学科能力上,有更为深广的检测效果。1996年材料解析题的部分题问的设计,也是很有深度的。如第45题第①题的“特殊意义”和第③题的“鉴别”“理由”,第44题第③题的“两种态度”的异同比较,第46题第②题最后一问关于“经济格局”的影响,都是对考生学科能力深层次的强力度的考查。
关于问答题
夏:今年问答题的最大特点是对概括比较能力的考查比较突出,题量减少了,难度却未下降。
赵:是这样。今年问答题体现了两种趋向:一是史实明确易见,但能力要求高(第47题“唐文化”);二是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如第48题“法国1789年革命与1848年革命的比较”),这种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的有益探索,极大地缩短了高考与教学、命题与教材的距离。
谢:问答题中的第47题的设计,虽然从内容到形式都降低了难度(明显地表现为不仅内容紧贴课本,而且形式上除在题目中加了两处着重号之外,还单列提示了“注意”的问题,为考生正确答题指明了方向。这种提示,在高考历史问答题中尚属首创,目的显然在减少考生审题的失误),但也决非重返80年代,只求学生复述课本知识。它要求的是对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作出明确的概括和归纳,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尽管试题内容紧贴课本,而且在评分要求上也采用了分层次采意活评的方式,但该题的人平均得分也只在9.5分左右,难度系数为0.59。至于第48题,内容上要求对法国1789年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原因、任务、对象、动力等作出深层次的分析,形式上则要求在概括出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两次革命的比较,归纳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这是一道设计科学巧妙、能力要求很高并且击中高中历史课本弱点的难题。从检测效果看,据湖南省500份抽样调查卷统计,此题人平均得分也只有4.8分,难度高达0.3,但考生得分的区分度很明显,虽有近1/10的考生得了0分,但成绩好的却可达到12、13分!这就明显地拉开了差距,从而有效地保证了高考的选拔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