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特点及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掌握字形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小学生在掌握汉字的形、音、义时,掌握字形是最难的。这既与汉字本身的特征有关系,也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从汉字本身的特征看,小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难易,与汉字的形体、笔画数目、笔画种类的结构有重要关系。汉字的每一种形体是由式样不同的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折、提),按一定的数量(如几点、几横),一定的度量(如笔画的长短、出头与否、封口或不封口),一定的空间配置(如左右、上下、内外)构成一些偏旁部首或其他结构单位,再由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结构单位按一定的布局组合而搭配成字的。根据统计,汉字有62000多个形体。
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看,初入学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感知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不高。形体繁杂的汉字,对于分化能力不高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他们一笔一画辨认清楚,而且精确记住,是比较困难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小学1~2年级3572个学生中发现错字率达25.67%,其中由于观察不精细,对整个字形只有模糊印象而写错字的占88.21%。①掌握汉字,不仅要形成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要形成字形本身结构之间的联系,而后者较困难。这是学生识字初期以字形为重点的心理学依据。
对字形教学提出以下操作性建议。
1.字形分析的单位要大,数量要少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笔画分析法向部件分析法转化,充分利用部件分析法识记生字。
2.对字形分析单位要进行意义“命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学生知觉一个合体字的字形时,对其各组成部分会产生“命名”的心理倾向。如果其中一个部件叫不出名称,势必要把它解剖为笔画进行分析,这样就使记忆的心理过程增加了几个因素。例如,学生容易在“步”字的最后一撇上加上一点。这是因为小学生不知道“步”字下半部的“少”的名称和意义,不能命名造成的。
3.字形分析的“同”“异”交织
同时学习的相似生字,如果字形比较简单,则初识字的学生也能辨认其异同。教学既要注意两者的共同性,也不能忽略其差异性。例如,同时学习“牛”和“羊”两字,“二横一竖”是“牛”和“羊”的共同部分,而“二点一横”是两者的差异部分。在观察、比较过程中,两个生字有同有异,学生的心理过程往往是先求同,教师要因势利导,强调“同中求异”,突出其区别点。这样,可防止错字的产生。如果相似字不是同时学习,而是先后学习,生字与熟字的关系则有各种情况。如“派”和“旅”的字形较难掌握。学生先学“派”后学“旅”,常常把“旅”字的右下角写成“氏”。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自觉联系“纸”或“派”进行对比,认清“旅”字的右下角与“纸”字的右边不同,但与“派”字的最后四笔是相同的,这就不会错了。这就说明从生字与熟字的比较中,在求异和求同上要视具体字形情况,有所侧重。有些字形复杂的字,求同比较容易,就一笔带过,直接求异。如“辨、辩、辫、瓣”四字可着重区别两个“辛”字中间的不同结构,并认识这些结构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4.合理使用字形教学法
分析字形和书空这两种教学方法对掌握字形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唐自杰(198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低年级,字形分析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书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主要应采用字形分析法,同时适当地采用书空的方法作为辅助。不应把这两种方法完全对立起来,也不应把这两种方法视为同等重要,不分主次地运用。笔者建议:第一,初识字时,可以较多地应用书空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字形。这是以后分析字形的基础。第二,尽早地使用分析字形的方法,然后逐步过渡到以分析字形为主的教学方法。当然,即使这时对过去完全没有学过的字形,也可同时应用书空作为辅助。
二、掌握字音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字音是语言的基本因素。汉字有音节410个左右。许多汉字的字义是通过字音表现出来的,即以音传义。因此,掌握字音是识字的一个重要方面。
1.拼音的学习过程
任何一个音节,对学生都是一种复合的刺激物。学生要通过听觉和发音器官练习读音,通过视觉识记形体,联系已有经验了解每一音节所注的字(词)及其意义。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看,音节的音和形的联系十分重要。每个字母的形体对学生的心理都是新的因素,需要在听觉的基础上同视觉建立新的联系,并要掌握书写的正确姿势和方法。
2.学习音节的分音与合音的感知过程
汉语拼音教学,首先是教学生读准音节,并进行反复的分音和合音训练,使学生感知声母、韵母,辨认声调的发音,逐步掌握拼音的方法,这是拼音教学的关键。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发音能力是拼音教学的重要环节。
(1)听准和读准音节,并联系日常用语建立音节和读音的联系。例如,教音节“ba”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口语中带有“ba”的词语,如八个皮球的“bā”,拔萝卜的“bá”,打靶的“bǎ”,爸爸的“bà”。
(2)分音训练。从音节中分析出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教师反复慢读音节,拉长发音过程,直至把音节分出声母和韵母,培养学生听觉感知能力。并让学生动用发音器官练习发音,培养其发音的能力。
(3)合音训练。合音训练,目前一般用“声母支架,韵母定调”的原则进行合音训练,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使音节形体在头脑中整体化、固定化。
3.学习字母形体的感知特点
字母是音节的基础。学习字母的心理过程,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动觉进行感知和辨认。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对字母的整体有一个笼统的印象。(2)对字母的笔画及其组成有比较清晰准确的感知。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培养观察能力。运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准确掌握。(3)字母的书写练习。字母的书写练习是巩固形体的重要手段。突出字母每一笔画的形状和整个注音字母的结构,对形成正确的视觉表象十分重要。至于音节形体的掌握,重点应放在音节的复韵母和鼻韵母部分。
掌握字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字音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第一,汉字注音的辨认服从知觉整体性原则。例如,某些形母的脱落并不妨碍读出原汉字的注音。有时,由于整个知觉的影响,个别形母的错误不易被发现,或被感知为它原有的形母。
第二,读拼音最重要的是依靠组成音节的形母的外形,即起首的形母、结尾的形母和中间的形母几部分。读有脱落形母的拼音时,假使上述这些主干的形母保留着,就能读出整个音节的读音。一个汉字拼音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对学生的认知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依赖前半部分较后半部分读得好。
第三,初学拼音和掌握字音的难易表现为:前鼻音与后鼻音最易混淆;复韵母ou念错的最多;a最容易学;形母构造越相近(如p、q、b、d、f、t),则混淆程度越大,其中特别是b与d及p、q,彼此相混淆最多。外国心理学上的“b、d、p、q”现象(儿童在辨认时易产生方向位置上的错误现象),也发生在中国学生身上。初入学儿童,由于方位知觉不够完善,容易把字母左右调向、调位,或颠倒过来看,以致书写时造成错误。例如,把ch写成hc,把s写成z,把sh写成hs等。学习拼音的主要困难在于正确辨别一形多音、一形多调、一音(近音)多形的单个拼音符号。
汉语拼音教学有四个基本要求:认识声母和韵母,会拼音,会辨四声,会写。它们是按照难易不同的顺序排列的,每个项目都包括一系列特定的能力和心理学问题。以认识形母看,根据心理学分析有这样的结论:①通过直观可以较快地掌握(如h像小椅子,n像城门洞)。②突出空间知觉(如上下、左右),可以较快地掌握(如对b、d、p、q的认识)。③通过分化、比较,可以较快地掌握(如ai-ei)。
第四,影响字音掌握的因素主要是:(1)听音辨调能力的发展。这是读准字音的关键。要读音准确,必先听音辨调精确。根据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声调,上声最易读准,去声次之,阴平和阳平较为困难。(2)拼音能力的水平。学生的拼音能力直接影响字音的掌握。汉字以一定的形体为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素。字形不能直接表示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依靠汉语拼音作为正音工具。一般来说,在识字教学前,要求学生过好汉语拼音关,努力培养学生的拼音能力。(3)汉字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对那些在口语中经常出现的汉字,学生对它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读准字音就比较容易。反之,对口语中没有出现过或很少出现的字,要读准字音则较困难。(4)字义。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更容易辨别音近字之间的语音差别。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区别近音字的读音时,应加强对字义的讲解。
三、掌握字(词)义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学生对词义掌握的过程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一义到多义,从已知到未知,从理解到运用。根据研究,学生记忆字(词)义的特点表现如下。
1.词义熟悉的并在口语中常用的,易记。词义较浅显,即使字形复杂,也比词义较深奥而字形简单的字词识记效果好。由此可以推知,两个词的字形难度相同,学生识记效果就要以对词义理解程度为转移了。
2.在词义已熟知的情况下,凡带有较大具象性的字词(如山、水、日、牛、羊)、较大情绪性的字词(如红旗、欢呼、胜利、高兴)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的字词(如上学、小学生、写字、读书),就比那些表示事物对象关系而词义抽象的字词,较易记住。
3.伴有生动情境刺激的字词,对词义能有特殊理解和具有亲切性,也会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小学生对小囡囡的“囡”普遍记得牢,就是这个道理。
4.音义已知的生字词比音义未知的生字词,延期再现的遗忘率也少得多。
5.对名词性字词的记忆优于动词、形容词。因为名词性的汉字代表某种具体事物,词义较易把握。而动词、形容词的汉字所代表的动作、性状,有时不太具体,词义的识记可能较为困难。
词义教学除了上述及时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新词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直接的具体的刺激物作为理解词义的中介。因为学生掌握词义总是跟直接感知的一定的对象、它的特征和运动(如物体的移动、人的动作)相联系的。他们比较容易掌握一些标志具体对象或特征的词。这是由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特点决定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看图识字就是通过图画把词和词所代表的事物进行联系的有效方法。在识字教学中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解释词义,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第二,利用“语言直观”手段引起学生已有的与该词相应的事物的经验表象,为理解新词义找到感性的支柱。例如,“洋溢”这个词,如能唤起学生关于面盆里装满了水而往外流的表象,那么它就是获得了真实的本义,词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就建立了联系。
第三,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词义去理解新的词义,即以熟词为中介,建立新词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识字教学中的“注解”,就是这种方法。要防止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词去解释词。例如,把“肆无忌惮”注解为“非常放肆、毫无顾忌”,如果学生对“放肆”“顾忌”还不理解,那么这个注解就达不到帮助理解“肆无忌惮”的目的。
第四,进行词义的对比和变式运用,区别词义中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为精确,又更为扩大。词汇教学中对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以至词的褒贬色彩、运用范围之间的辨析对比,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
四、形音义的联系特点及教学建议
形成汉字三个基本因素的联系,教学上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1)利用学生经验中已有的音、义联系与字形建立新的统一体。(2)生字的字义学生不熟悉或较抽象的,则先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音、义联系,在此基础上与字形建立统一的联系。
学生在建立形、音、义联系的过程中,往往依赖经验的联想,其表现方式有七种:
1.通过多次简单反复的认读,直接建立字形与音、义之间的联系。
2.利用字形所在的位置,即以字在书页上所处的相对位置作为中介,联想起这个字的发音。例如,“旗”是课文某一页红旗图下的第二个字,由“旗”字所在的位置,而想起它的读音。
3.通过该字与某一熟字常在一起出现而引起的联想。例如,看到“学校”二字,由于认识“学”字,于是联想起它后面是个“校”字。
4.通过学生自己独特的经验联想作为记忆的支柱而联想到字音。例如,有个学生认读“宽”字时说:“看到‘宽’里面的‘艹’,就想到草坪很宽的‘宽’。”
5.把字形与某一些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使字形本身形象化或赋予字形本身以意义来帮助辨认与记忆。例如,有的教师教“灭”,指着字形说:“把一块东西往火上一盖,火就熄了,这就是‘灭’。”学生一见“灭”字,就很容易联想它的意义。
6.借形声字已经建立起来的形、音关系,联想它的相关字的读音。例如,认识了“胡”,就很容易辨认与识记“糊、蝴、湖、猢”等字。
7.借形声字形、义之间已经形成的联系帮助辨认与识记。例如,已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的特点,学生看到“晴”字就说:“见到‘日’就想到太阳出来了,这就是‘晴’字。”
学生学习汉字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根据研究,这种过程有四种基本程序:(1)形成识字的心理定势。把所要学的生字置于学生已认识的词句中,或者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以引起学生识字的需要和兴趣。(2)按汉字形、音、义三要素的“综合—分化—综合”进程组织学习活动。这主要指生字的教学。一般是见形先正音,再释义,后辨形,最后达到音、义、形的统一联系。在某一要素的教学中一般也应按总—分—总的次序进行。(3)反复练习和尝试再现,达到长时记忆。(4)形、音、义三者的双向联系达到自动化水平,当某一因素出现时,其他两个因素可以及时再现。因此,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精确的感知和言语活动,而且要进行复杂的记忆和思维活动。
注释:
①吴立岗.《观察力及其培养》.原载《上海教育》,198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