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175-02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无需注射造影剂,又无放射性,现已作为血管病变诊断的常用手段之一。目前高场MR机的广泛使用,磁化传递法MRA已取代常规3D-TOF法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探讨磁化传递(Magnetization Transfer,MT)法与常规3D-TOF法MRA的图像对比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共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48.2岁;均采用MT技术的3D-TOF MRA法和常规三维时间飞跃法(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3D-TOF)进行脑血管扫描。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1.5T MRI扫描仪,头部线圈。MT技术法MRA采用TR28ms,TE4.0ms,反转角25°,FOV260mm×260mm,矩阵256×256,成像菜单选择MT项。常规3D-TOF法MRA去除MT项,其余参数与上述相同。采用3D厚块扫描,每个厚块为40mm,重叠1.8mm,选用AW4.5工作站进行处理,然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重组(volume reformation,VR)进行血管重组并获取3D图像。
2.结果
50例病例中,常规3D-TOF法MRA血管显示欠清,特别是末梢小血管,图像背景抑制不全,并有条状伪影形成,(见图1)。MT技术法MRA则血管背景已基本抑制,且无条片状伪影产生,末梢小血管分支显示明显(见图2)。
图1采用常规3D-TOF法MRA血管显示较少,特别是末梢小血管,图像背景抑制不全,并有条状伪影形成。图2采用MT技术法MRA血管背景已基本抑制,且无条片状伪影产生,末梢小血管分支显示明显。
3.讨论
MRA是一种常用的无创血管成像技术,它可清晰显示血管的解剖,并反映血流速度及血管方式特征,以TOF法最为常用。
常规3D-TOF法是采用容积扫描方法采集数据,然后通过工作站进行重建出薄层图像,用VR及MIP处理得到血管3D图像。有时因成像厚度较大,对慢血流血管易产生饱和效应而使血管信号减弱(见图1),而在快血流的血管中则能较好显示。常规TOF法MRA的主要缺点主要有:(1)图像背景抑制不佳;(2)容易产生慢血流饱和效应;(3)图像分辨率没有MT法MRA高。
MT法是在常规TOF法基础上新增的一项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它能选择性的抑制组织信号,运用MT技术能有效地增加图像对比,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组织信息。它是选用连续的偏移共振辐射脉冲,其频率偏离水的共振频率几百甚至几千赫(Hz),能把大分子限制的H+受激励而得到饱和,自由水中的氢质子则不会被激励,前者H+被激励后可通过化学交换和偶极交联相互作用,将所得到的饱和传递给邻近的自由水,从而会形成新的图像对比,以上所述则称为磁化传递对比(MTC),也称为磁化转移。MT技术法优点主要有:利用此技术后,流速较慢的静脉血会被很好地抑制,还增加了血液与静止组织之间的对比,对末梢分支小血管得到了较好显示[1]。缺点:相对常规TOF法,其TR时间较长,势必会增加扫描时长[2]。
【参考文献】
[1]袁越,郎志谨,韩玉成,等.磁化传递对比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脑血流成像[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9):642.
[2]杨正汉,冯逢,王霄英.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1,205.
论文作者:杨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血管论文; 常规论文; 图像论文; 技术论文; 末梢论文; 抑制论文; 磁共振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论文;